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2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 被引量:57
1
作者 杨联芬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6-219,共14页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 五四新女性是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平台由新文化启蒙话语塑造而成,她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来自新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正义伦理;而她们的性别认同及相应的关怀伦理,却使其对"旧道德"下的女性同类有更多同情。为实现个人权利、维护神圣恋爱,她们"忽略"名分、委屈尊严,在新旧道德的模糊地带与有妇之夫结成特殊婚姻。而非正常婚姻关系的缺憾,爱情中隐含的性别等级,个人自由与关怀伦理的对立与冲突等,都导致她们陷入认同危机。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体现了"五四"正义伦理的道德局限,而五四文学表达的某种匮乏,亦源自这个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女性 身份认同 正义伦理 关怀伦理
原文传递
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被引量:41
2
作者 林斌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4-70,172,共9页
在美国文学史上 ,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关于作者对嘉莉的“堕落”所采取的“暧昧”立场 ,评论界从最初口诛笔伐到后来毁誉参半的态度转变代表了女性主义发展的成果。本文从上个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的崛起... 在美国文学史上 ,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关于作者对嘉莉的“堕落”所采取的“暧昧”立场 ,评论界从最初口诛笔伐到后来毁誉参半的态度转变代表了女性主义发展的成果。本文从上个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的崛起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 ,尝试解读嘉莉妹妹形象的女性主义内涵 ,并通过考察作者与当时主流文化中的“女性特质”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揭示其在这部小说中最终放弃道德评判的社会文化根源 ,从而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女性特质 《嘉莉妹妹》 女性
下载PDF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4
3
作者 荆兴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现代性 女性主义 女性 女性
下载PDF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 被引量:28
4
作者 胡澎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3-147,共15页
“贤妻良母”与“新女性”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词汇 ,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生存方式的两种思考。它们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互为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贤妻良母思想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 ,是“新女性”为代表的妇女解放思想... “贤妻良母”与“新女性”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词汇 ,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生存方式的两种思考。它们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互为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贤妻良母思想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 ,是“新女性”为代表的妇女解放思想萌芽的土壤 ,它提高了日本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和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 ,它将妇女的活动场所限定在了家庭 ,忽视了妇女作为社会人所担负的责任和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妻良母"思想 女性 妇女解放 解放思想 《青Ta》
原文传递
女演员、写实主义、“新女性”论述——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剧场中的性别表演 被引量:23
5
作者 周慧玲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6,共23页
从最早的男女同台、互相反串,到禁绝女演员以全男班登场,一直到五四运动中舞台上的男扮男、女扮女的表演形式,不仅见证了女权的浮现,还隐含了中国人对性别认知的改变。
关键词 中国 戏剧史 表演形式 女演员 五四时期 女性
原文传递
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凯特·肖邦及其小说《觉醒》 被引量:23
6
作者 金莉 秦亚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1-66,73,共7页
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凯特·肖邦及其小说《觉醒》金莉,秦亚青1899年4月,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TheAwa-kening)问世。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今天,当人们... 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凯特·肖邦及其小说《觉醒》金莉,秦亚青1899年4月,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TheAwa-kening)问世。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今天,当人们翻阅这本被后人奉为美国文学经典著作的小说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娜 凯特·肖邦 《觉醒》 女性 十九世纪 小说 罗伯特 中产阶级妇女 丈夫 美国文化
原文传递
美国拓荒时代的新女性——评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 被引量:16
7
作者 蔡春露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9-101,共3页
本世纪初,美国文坛诸多小说家中,威拉·凯瑟以其富有西部草原风采的两部长篇小说——《啊,拓荒者》(1913)和《我的安东尼娅》(1918)著称于世,这两部小说描写19世纪欧洲移民开发美国西部的创业史,热情讴歌女性移民与大自然搏斗的坚... 本世纪初,美国文坛诸多小说家中,威拉·凯瑟以其富有西部草原风采的两部长篇小说——《啊,拓荒者》(1913)和《我的安东尼娅》(1918)著称于世,这两部小说描写19世纪欧洲移民开发美国西部的创业史,热情讴歌女性移民与大自然搏斗的坚韧不拔精神及在新旧文化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拉·凯瑟 安东尼娅 女性 拓荒时代 拓荒者 拓荒女 男性叙述者 女主人公 女性移民 美国西部
下载PDF
“情所独钟”处──从《蝇王》中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海青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37,共6页
“情所独钟”处──从《蝇王》中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于海青1954年《蝇王》(LordoftheFlies)的发表为文学界、批评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戈尔丁(WilliamGolding)在众多写作手法和流派中独辟蹊... “情所独钟”处──从《蝇王》中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于海青1954年《蝇王》(LordoftheFlies)的发表为文学界、批评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戈尔丁(WilliamGolding)在众多写作手法和流派中独辟蹊径,以寓言的笔调、神话的模型、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王》 幕间剧 女性主义批评 “缺席” 戈尔丁 文学批评 影响的焦虑 男性 女性 可思议
原文传递
被误读的苔丝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中载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9,共10页
本文针对学界以“新女性”对苔丝形象的定位及相关误读,从苔丝形象产生时代的一般道德风气特别是城乡性文化习俗取向的差别,对苔丝进行再阐释,体会哈代作为进化论者面对农业衰退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矛盾。
关键词 苔丝 女性 贞节 误读
原文传递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郑青虬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3-68,共6页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歧视女性,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只有"...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歧视女性,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实际上从文本入手,从海明威的人性价值,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看出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女权运动 女性
下载PDF
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嬗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邓红 刘海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6-90,共5页
伴随着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子逐渐觉醒,到民国时期已取得一定成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女性”即是这一成果的受益者。她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局限。
关键词 民国 女性 觉醒 婚姻家庭观
下载PDF
论旧市民电影《啼笑因缘》的老和《南国之春》的新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庆丰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2期80-84,共5页
许多著名的左翼电影编导很多是从旧市民电影入道起家的,蔡楚生(1925—1968)就是如此。蔡楚生1931年夏进入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编导了著名的左翼影片《渔光曲》和《新女性》。1940年代,他更以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 许多著名的左翼电影编导很多是从旧市民电影入道起家的,蔡楚生(1925—1968)就是如此。蔡楚生1931年夏进入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编导了著名的左翼影片《渔光曲》和《新女性》。1940年代,他更以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出品)奠定在中国电影界的高端地位"!。在进入"联华"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啼笑因缘 中国电影 女主人公 市民 左翼 影片 男主人公 大学生 女性 明星
下载PDF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被引量:19
13
作者 戴锦华 孙柏 +1 位作者 杨烨莹 安爽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初创期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角色,为社会急遽变迁中的人们提供了想象性的安置。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女性",她是为召唤和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人",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体而被创造出来的,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女侠、女明星、新女性都是五四时期这一发明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建构性的特征也内在于"中国电影"概念的历史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运动 “文化革命” 中国早期电影 女性 女侠 历史主体
原文传递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郑永福 吕美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3,共6页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国民”,也是具有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国民与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了整合趋势,“新女性”成为流行更为广泛的语汇。由于在民族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中华民国始终未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国家,因此民众的国民意识与国民观念,尤其是女国民观念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女国民 女性 观念演变
下载PDF
“新女性”阴影下的男性气质——哈格德小说中的性别焦虑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兵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7-153,共17页
英国十九世纪晚期历险小说家赖德·哈格德的小说名作《所罗门王的宝藏》、《艾伦·奎特曼》、《她》、《阿莎归来》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英国出现的"新女性"的审视。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以其欲望、激... 英国十九世纪晚期历险小说家赖德·哈格德的小说名作《所罗门王的宝藏》、《艾伦·奎特曼》、《她》、《阿莎归来》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英国出现的"新女性"的审视。哈格德小说中的"新女性"以其欲望、激情与权力欲、控制欲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家庭天使"形象,给男性带来诱惑与灾难,削弱了他们的男性气质。她们对父权制社会的安宁与秩序形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当时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事业,表现了哈格德在"新女性"现象面前所感到的性别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格德 女性 男性气质 性别焦虑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的分水岭——郑正秋和蔡楚生的接力站 被引量:15
16
作者 柯灵 《电影艺术》 1984年第5期45-50,共6页
一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会,因为这对中国电影工作者,是一种鼓舞和鞭策。谈到中国电影,我们很难忘记三十年代。电影西风东渐,二十世纪初叶,已经在中国诞生,但童年过得很长,直到三十年代,新人竞秀,佳作如林,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开始显示成... 一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会,因为这对中国电影工作者,是一种鼓舞和鞭策。谈到中国电影,我们很难忘记三十年代。电影西风东渐,二十世纪初叶,已经在中国诞生,但童年过得很长,直到三十年代,新人竞秀,佳作如林,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开始显示成熟,才使人刮目相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三十年代 郑正秋 电影艺术 电影史 分水岭 观众 女性 艺术家 作品
原文传递
从《理想丈夫》谈王尔德的女性观 被引量:12
17
作者 段方 王守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7,共5页
考察王尔德在《理想丈夫》中描摹的女性生存状况和出路,探讨他与时代女性观的契合与冲突,指出他的女性人物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性别界限模糊,不少上层社会女性身上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纨绔子”精神;第二,部分女性把自我实现等同于物欲... 考察王尔德在《理想丈夫》中描摹的女性生存状况和出路,探讨他与时代女性观的契合与冲突,指出他的女性人物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性别界限模糊,不少上层社会女性身上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纨绔子”精神;第二,部分女性把自我实现等同于物欲和权欲的满足,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威胁到男性的生存空间;第三,理想的女性是独立和自在自为的,她坚持自己的自由也承认他人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理想丈夫》 女性 纨绔做派 青春崇拜
下载PDF
无根之“群”: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困境——以许广平及其经历的女师大学潮分化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杭苏红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214,245-246,共22页
本研究通过对民国女师大学潮及学潮学生许广平的分析,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以"新女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个体具有怎样的群体观,这一观念在现实中对群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使现代个体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对学潮事件进程与许... 本研究通过对民国女师大学潮及学潮学生许广平的分析,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以"新女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个体具有怎样的群体观,这一观念在现实中对群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使现代个体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对学潮事件进程与许广平个人思想发展的"互文式"解读中,笔者发现原本试图维护群体同质性的群体观却在现实情势的推动下,导致了群体的不断分化与最终解体,这一过程一方面使新女性重新陷入了孤独,另一方面,则使她们在缺乏现实群体的情况下,只能以"抽象"的个体牺牲方式实现自我对理想群体的归属和担当,而这一具体的表现就是对"血性"的坚守。不过,这种方式虽然能缓解她们有关"群体—个体"的内在张力,但是却对推动现实社会与群体的革新无能为力,使有关"群"的理想成为一种缺乏现实根基的抽象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学潮 群体观 群体分化 血性
原文传递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中的反"母性"问题及其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树林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9-106,共8页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中的反"母性"问题及其他大连外国语学院孙树林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趋于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大量西方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使日本社会的文化意识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这...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中的反"母性"问题及其他大连外国语学院孙树林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趋于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大量西方现代思潮的不断涌入,使日本社会的文化意识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多元化的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主人公 女性 三枝和子 男人们 小说 现代日本社会 生理机能 女性意识 日本女性
原文传递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被引量:9
20
作者 靳怀芳 胡宗锋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6-89,共4页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尝试重新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指出该小说没有超越文化的社会根源,嘉莉始终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的。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做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莉妹妹》 《第二性》 女性主义 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