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 |
杨联芬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7
|
|
2
|
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
林斌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41
|
|
3
|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
荆兴梅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4
|
|
4
|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 |
胡澎
|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8
|
|
5
|
女演员、写实主义、“新女性”论述——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剧场中的性别表演 |
周慧玲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3
|
|
6
|
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凯特·肖邦及其小说《觉醒》 |
金莉
秦亚青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3
|
|
7
|
美国拓荒时代的新女性——评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 |
蔡春露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6
|
|
8
|
“情所独钟”处──从《蝇王》中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 |
于海青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8
|
|
9
|
被误读的苔丝 |
张中载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2
|
|
10
|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
郑青虬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9
|
|
11
|
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嬗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 |
邓红
刘海霞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12
|
论旧市民电影《啼笑因缘》的老和《南国之春》的新 |
袁庆丰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20
|
|
13
|
“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
戴锦华
孙柏
杨烨莹
安爽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9
|
|
14
|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
郑永福
吕美颐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15
|
“新女性”阴影下的男性气质——哈格德小说中的性别焦虑 |
陈兵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7
|
|
16
|
中国电影的分水岭——郑正秋和蔡楚生的接力站 |
柯灵
|
《电影艺术》
|
1984 |
15
|
|
17
|
从《理想丈夫》谈王尔德的女性观 |
段方
王守仁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18
|
无根之“群”: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困境——以许广平及其经历的女师大学潮分化为例 |
杭苏红
|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4
|
|
19
|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中的反"母性"问题及其他 |
孙树林
|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0
|
|
20
|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
靳怀芳
胡宗锋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05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