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体外撑开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邹伟 肖杰 +4 位作者 龙浩 何辉 吴陈 冯明星 周昌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体外撑开器(简称"新型撑开器"),评价其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骨折机制和复位力学特点,自行设计新型撑开器,并结合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钉棒系统,于2014年1月—201...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体外撑开器(简称"新型撑开器"),评价其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骨折机制和复位力学特点,自行设计新型撑开器,并结合U形长尾空心椎弓根钉棒系统,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36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A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骨折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和伤椎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X射线暴露次数、离床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角及矫正度。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伤口VAS评分、离床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B组,B组患者X射线暴露次数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1.2个月。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术后感染、内植物断裂、折弯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A组1例术中出现2枚椎弓根螺钉轻度拔钉。两组术后3 d伤椎前、中、后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3 d两组间上述指标及伤椎后凸角矫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比较,应用新型撑开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撑开复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性 骨折复位 内固定 新型撑开
原文传递
新型撑开器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7
2
作者 黄俊明 刘小明 +3 位作者 李季蔓 钟伟斌 柳昱 朱豪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4818-4823,共6页
背景: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骨折部位剥离广泛,且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近年来兴起的微创内固定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局部软组织以及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更好的条件,而新型撑开器的... 背景: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骨折部位剥离广泛,且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近年来兴起的微创内固定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局部软组织以及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更好的条件,而新型撑开器的应用也解决了传统人手牵引复位稳定性、持久性的问题,两者的结合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器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2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常规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组以新型撑开器辅助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试验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较优,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开始负重时间较少,出现关节受限、骨折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患者数量较少,但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接近,且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术后并发症患者数量与对照组接近。提示应用新型撑开器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可以减少手术复位时间、降低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撑开 胫骨近端骨折 生物力学 胫骨力线 膝关节功能评分 微创内固定系统内固定 并发症 早期功能锻炼
下载PDF
新型撑开复位器在干骺端掌侧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夏胜利 乔美琦 +10 位作者 马梓元 高峰 王彬 王少俊 孙泽毅 周小小 易存国 苏日宝 金小广 王秀会 陈叙含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69.4±9.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右侧17例,左侧10例。均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新型撑开复位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评估腕关节活动度,利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及Bartra放射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2.3±8.9)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9±2.9)个月随访。术后即刻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分别为(11.23±1.51)mm、12.10°±3.44°、20.54°±3.44°、(0.95±0.42)mm,术后1年以上桡骨远端解剖参数未见明显丢失,分别为(11.22±1.55)mm、12.07°±3.44°、20.51°±3.33°、(0.93±0.40)mm,以上项目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腕关节背伸59.7°±5.5°,掌屈63.0°±9.1°,旋前66.5°±5.5°,旋后61.2°±5.6°,桡偏22.7°±4.8°,尺偏30.3°±6.1°;DASH评分为(13.5±5.5)分;Bartra评分为(88.6±6.5)分,优良率88.9%(24/27);Gartland-Werley缺陷评分为(2.7±2.1)分,优良率为92.6%(25/27)。随访未见骨折愈合不良、内固定失效、肌腱或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结论在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新型撑开复位器能有效纠正因掌侧皮质粉碎导致的短缩,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桡腕关节 骨折固定术 新型撑开复位 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