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被引量:482
1
作者 黄震方 陆林 +4 位作者 苏勤 章锦河 孙九霞 万绪才 靳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9-1421,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理论反思 困境突破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被引量:479
2
作者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4,共7页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新...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改革任务,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努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促进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战略意义 重点任务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448
3
作者 姚士谋 张平宇 +2 位作者 余成 李广宇 王成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7,共7页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综合性 创新模式 发展规律
下载PDF
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49
4
作者 陆大道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以及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保持一致。中国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付出的环境污染代价巨大,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自然资源的支撑力面临严重的困难。城镇化是具有明显交叉学科特性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在城镇化研究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需求,还非常需要对这一重大领域进行深入的跟踪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编制 背景 认识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 被引量:320
5
作者 倪鹏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与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制度与政策、加强监督与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人口城镇化 内涵增长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 被引量:303
6
作者 方创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和渐进式规律,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一步到位"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向渐进式、由诱发"负效应"向释放"正能量"、由被动性向主动型、由"地为本"向"人为本"的战略转型。考虑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因地制宜、因类指导,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Ⅰ)、粮食主产区(Ⅱ)、农林牧地区(Ⅲ)、连片扶贫区(Ⅳ)、民族自治区(Ⅴ)共5大高质量发展类型区和47个亚区。未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包括: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全过程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量力而行,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夯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四阶段性规律 四渐进式规律 重点方向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5
7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3 位作者 朱亚坤 秦胜利 王艳华 苗长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TOBIT模型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266
8
作者 卫龙宝 史新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2,共5页
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近期在全国小有名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并崭露头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省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可能对全国... 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近期在全国小有名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并崭露头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省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可能对全国都有一定示范意义。本刊近期组织省内学者,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启示、建议等进行讨论、研究,现刊发部分研讨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浙江特色 持续发展战略 增长极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 地方产业 经济创新 区域经济 浙江经验 城乡一体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261
9
作者 蓝庆新 陈超凡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7-71,共15页
文章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局域LISA地图,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各省的分布格局和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并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 文章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局域LISA地图,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各省的分布格局和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并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能够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金融支撑、科技发展、市场化程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受引资质量和结构性偏倚的影响,资本流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原文传递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被引量:209
10
作者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共8页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发展转型 新型城镇化 乡村地域系统 中国乡村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03
11
作者 陈志敏 张明 司丹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84,5,共17页
1906年6月开工的新宁铁路可看作是PPP在中国的发端。PPP在中国的发展可概括为探索、试点、推广、调整与规制五个阶段。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 1906年6月开工的新宁铁路可看作是PPP在中国的发端。PPP在中国的发展可概括为探索、试点、推广、调整与规制五个阶段。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将PPP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PPP在中国主要采用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三种方式开展。中国PPP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与障碍。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这些瓶颈和障碍,努力营造出适合PPP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PPP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新型城镇化 公共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 被引量:202
12
作者 刘彦随 乔陆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耕地持续非农化、非粮化和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国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全面评判耕地资源新价值,形成耕地保护新认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耕地持续非农化、非粮化和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国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全面评判耕地资源新价值,形成耕地保护新认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政策与措施。本文对耕地的要素构成及功能价值进行了评判与分析,解析了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综合耕地的属性、价值、保护导向,形成了耕地资源"432"认知范式。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确立"全要素"耕地保护体系,创新形成耕地保护价值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央政府应加快制定耕地有效保护激励政策,创新管控机制和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地方耕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现有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稳定提高对农民保护耕地经济补偿与资产权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价值 “432”认知范式 “全要素”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机制 新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展望 被引量:199
13
作者 李兰冰 刘秉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51,239,共17页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本文立足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融合互动关系,以国家目标、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线厘清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沿着&qu...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本文立足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融合互动关系,以国家目标、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线厘清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沿着"国家愿景—现实约束—区域映射"的研究脉络,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予以判断。在此基础上,按照"问题表现及经济影响—理论依据—战略思路—实施路径"的递进层次,对创新驱动与区域发展新动能培育、重点地区建设与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区域均衡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东西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剖析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区域经济发展 全面开放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96
14
作者 徐维祥 李露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程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44-2062,共19页
重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重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中级协调区域逐步向中部扩散,高级协调区域数量不断增加;高级协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乡村振兴滞后型"占大多数,初级协调和濒临失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居多。(2)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呈现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的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处于高级协调阶段的省(市、自治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向上转移的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向下调整的以北方省(市、自治区)居多;耦合协调较高的省(市、自治区)对邻近省(市、自治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耦合协调度低的省(市、自治区)对周围产生负向效应,且这种影响是不对称的。(3)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变化的驱动力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层级带状分布的发展态势。政府驱动、投资驱动、人口驱动呈现南北层级带状分布。消费驱动、收入驱动、产业驱动呈现东西层级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空间马尔可夫链 驱动力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 被引量:191
15
作者 熊湘辉 徐璋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63,共20页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动力。研究方法:选取26个新型城镇化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测度我国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内源动力、外向动力、政府动力、市场动力4个方面设定16...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动力。研究方法:选取26个新型城镇化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测度我国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内源动力、外向动力、政府动力、市场动力4个方面设定16个指标来测度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区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这与城镇化发展动力密切相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动力大于外部动力,政府动力和内源动力相当。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市场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政府动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外向动力提升区位优势,以内源动力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研究创新:将城镇化的水平和动力结合起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动力差异。研究价值: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所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动力研究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91
16
作者 刘沛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5-1212,共8页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q... 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精神需求。新型城镇化要记住的"乡愁",一方面是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留住乡愁"的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能为充满人性关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一个真正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留住乡愁 基因 特色旅游小镇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6
17
作者 张耀军 岑俏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71,共18页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 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个角度,分省、市、县三个层面对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省外流入人口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中化流动,热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全国性集聚中心的存在。运用一般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结论表明影响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的因素同中有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的职工工资是城市吸引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共资源对省内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而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省外人口流入影响较大。这些发现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等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空间分布 集聚中心 城市吸引力 新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被引量:182
18
作者 陈明星 叶超 +2 位作者 陆大道 隋昱文 郭莎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3-647,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 理论内涵 人的城镇化 可持续城镇化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被引量:168
19
作者 申明锐 张京祥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4,63,共6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价值 乡村复兴 非线性转型 乡村政策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展望 被引量:164
20
作者 李兰冰 高雪莲 黄玖立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21,共15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本文以城镇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国家发展战略导向与中国城镇化发展之间的演进逻辑,准确识别中国城镇化的典型特征与现实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本文以城镇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国家发展战略导向与中国城镇化发展之间的演进逻辑,准确识别中国城镇化的典型特征与现实困境,并从要素转换、演化机理和维度解构3个层面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新动能培育、空间格局优化与城镇化分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提质增效、有效政府治理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双循环新格局与城镇化红利释放、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城镇化等六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 空间格局 要素市场配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