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皇权的衰落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 被引量:4
1
作者 姜守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1,共7页
教皇权兴衰与欧洲世俗权力的发展相关联。14世纪-15世纪,在封建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成长的过程中,“基督教大世界”的普世主义逐渐被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取而代之,以新君主制为特征的民族国家趋于形成。英国在与外国人,尤其与罗... 教皇权兴衰与欧洲世俗权力的发展相关联。14世纪-15世纪,在封建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成长的过程中,“基督教大世界”的普世主义逐渐被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取而代之,以新君主制为特征的民族国家趋于形成。英国在与外国人,尤其与罗马教皇的斗争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观念。威克里夫提出了较完整的民族教会理论,他反对罗马教廷干涉世俗生活,要求建立不依附于任何外国势力的“廉价的”民族教会。在此基础上,英国人逐渐摆脱对中世纪罗马教皇的依附性,打败了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等外来势力的干涉与威胁,建立起以都铎专制王朝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从而奠定了迈向近代国家和殖民贸易帝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皇权 民族国家 基督教大世界 君主制
下载PDF
英法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日华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6年第1期63-71,84,共10页
15、16世纪以来,英法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在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蕴含着新的地方自治形态,在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充满着张力。由此形成的地方共同体,成为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英法民族国家... 15、16世纪以来,英法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在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蕴含着新的地方自治形态,在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充满着张力。由此形成的地方共同体,成为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英法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民族国家形态也逐渐形成为一个更大的命运和权利共同体。探讨英法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方自治因素,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民族国家 封建 君主制 地方自治
下载PDF
西方史学界对英国“新君主制”的历史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焦兴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101,共9页
"新君主制"一词最早由英国史家格林提出,特指16世纪英国的专制王权,以区别于中世纪受到法律、议会限制的封建王权。在此后的学术史流变中,西方史学界围绕"新君主制"进行了诸多探讨,主要聚焦在"新君主制"... "新君主制"一词最早由英国史家格林提出,特指16世纪英国的专制王权,以区别于中世纪受到法律、议会限制的封建王权。在此后的学术史流变中,西方史学界围绕"新君主制"进行了诸多探讨,主要聚焦在"新君主制"是否在中世纪王权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及"新君主制"是否为近代国家奠定了基础两个方面。总的趋势是逐渐摆脱"辉格解释模式"的羁绊,注重对政治史实际的探索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制 辉格解释模式 修正学派 研究趋势
下载PDF
英国新君主制下的决策机制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边瑶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6年第1期45-54,共10页
"新君主制"是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过渡性的君主制。在这一时期,中世纪封建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型,王权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代表,并蕴含着现代性原则。结合新君主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完整定义当为"国家至上... "新君主制"是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过渡性的君主制。在这一时期,中世纪封建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型,王权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代表,并蕴含着现代性原则。结合新君主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完整定义当为"国家至上的新君主制"。在这种君主制之下,政府决策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剧烈的变革,枢密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初创、确立和成熟三个阶段的演进,枢密院建立起集体负责制,成为制定政策的核心机构,并同议会相联合,制约了王权的恣意行使,担当起治理王国的大部分职能,并为"光荣革命"和内阁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制 枢密院 “依枢密院治理” 集体负责
下载PDF
试论塞瑟尔的“新君主制”学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广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82,共12页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 ,法国的宫廷大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克劳德·得·塞瑟尔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动 ,提出了系统的“新君主制”学说。在肯定君主制的价值时 ,他鼓吹“王权神授” ,但却着重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强调君主制的优越性。...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 ,法国的宫廷大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克劳德·得·塞瑟尔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动 ,提出了系统的“新君主制”学说。在肯定君主制的价值时 ,他鼓吹“王权神授” ,但却着重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强调君主制的优越性。在对“明君政治”的憧憬中 ,他界定了一些君主应当遵循的政治行为规范 ,特别强调君主实施仁政 ,建立各等级之间的“和谐”秩序 ,并提出了等级变动的合理性。同时 ,塞瑟尔主张君主让各等级代表参政议政 ,建立“君主咨政会议制”。他还提出“有限君权”的主张 ,力图以教会、“正义”与国家法令来遏止君主的暴政。此外 ,他还要求君主灵活地进行外交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塞氏的政治学说充满着“过渡时期”社会所赋予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但受时代变迁的感召与人文主义的熏陶 ,他突破传统的藩篱 ,提出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与新兴资产阶级成长之需要的“新君主制”学说。他的政治理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瑟尔 君主制 君主权威 人性 明君政治 有限君权 外交与扩张策略
下载PDF
近百年来欧美学者对中世纪英国城市史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广林 陈灿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86-92,共7页
一直以来,欧美学者跨学科、多方法、宽视野地研究了英国中世纪城市发展史,他们论证的内容全面深刻,翔实具体,再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英国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国内外学者从城市角度解读为什么资本主... 一直以来,欧美学者跨学科、多方法、宽视野地研究了英国中世纪城市发展史,他们论证的内容全面深刻,翔实具体,再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英国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国内外学者从城市角度解读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首先在英国确立,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为什么领土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却能建立相当于本土面积50多倍的"日不落"帝国的诸种原因,提供了研究的新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自治城市 君主制 寡头政治
下载PDF
清末宪政改革时期的“新君主制”——《钦定宪法大纲》百年祭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绍敏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10期71-84,共14页
一百年前的1908年(8月27日),近代中国的首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它集中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宪方针。《大纲》规定了多种“君上大权”,而“臣民权利义务”则被置于附属地位。官方文件的解释是,“宪法者,所以... 一百年前的1908年(8月27日),近代中国的首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它集中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宪方针。《大纲》规定了多种“君上大权”,而“臣民权利义务”则被置于附属地位。官方文件的解释是,“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保护臣民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宪法大纲》 君主制 改革时期 宪法性文件 宪政 清末 近代中国 集中体现
下载PDF
构建“新君主制”的努力及失败:清末宪政改革再审视
8
作者 郭绍敏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2年第4期11-13,共3页
为摆脱政治合法性危机,清末统治者启动了具有现代性导向的宪政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构建不同于传统君主制的"新君主制"。这种君主制具有集权性质,因此不能称之为君主立宪制,但"新君主"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宪法的规范和... 为摆脱政治合法性危机,清末统治者启动了具有现代性导向的宪政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构建不同于传统君主制的"新君主制"。这种君主制具有集权性质,因此不能称之为君主立宪制,但"新君主"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宪法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君主制。只是,由于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清末统治者构建"新君主制"的努力走向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君主制 清末宪政改革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从“辉格解释”到“议会虚权”论--西方学界对15世纪英国政治史的考量
9
作者 杨军 《古代文明》 CSSCI 2021年第3期58-66,M0005,共10页
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英国15世纪的政治发展及历史走向进行诸多学术探讨。一方面,以斯塔布斯为代表的宪政主义学派主张英国在15世纪出现了“宪政实践”,即“兰开斯特宪政实验”。同时部分宪政学者也认为,这种实验是不成熟的,最终也以... 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英国15世纪的政治发展及历史走向进行诸多学术探讨。一方面,以斯塔布斯为代表的宪政主义学派主张英国在15世纪出现了“宪政实践”,即“兰开斯特宪政实验”。同时部分宪政学者也认为,这种实验是不成熟的,最终也以失败告终。随着研究的深入,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修正学派”,开始关注“变态封建主义”,从贵族群体运动的角度来解构辉格史学。另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对“玫瑰战争”期间议会与王权关系的探索,认为在15世纪后期,议会所宣扬的公平正义与自由已不复存在,特别是在约克王朝“新君主制”的强权下,议会完全成为国王统治的御用工具。由此,宪政主义学派的“宪政神话”遭到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实验 变态封建主义 玫瑰战争 君主制
下载PDF
都铎时期的牛津大学世俗化评析
10
作者 夏江涛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1-76,共6页
14至16世纪英国开始社会转型,就是以中世纪的传统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此间,牛津大学萌发了以牛津学者奥卡姆的威廉和约翰·威克里夫为代表的世俗化主张。都铎英格兰时期,在持续数十年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大学的世俗化... 14至16世纪英国开始社会转型,就是以中世纪的传统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此间,牛津大学萌发了以牛津学者奥卡姆的威廉和约翰·威克里夫为代表的世俗化主张。都铎英格兰时期,在持续数十年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大学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加快,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思想启蒙、社会治理、民族语言形成及民族国家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铎英格兰 牛津大学 世俗化 君主制 宗教改革
下载PDF
英国都铎王朝政体的名与实
11
作者 陆连超 李巍 《经济社会史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68-80,127,共14页
都铎王朝君主专制说在中国流传已久。20世纪90年代,刘新成对此提出质疑,以后学界没有再深入研究。都铎王朝是在议会中通过国王、上院和下院合议的方式,实现中央集权的共和政体,不是君主专制。都铎君主专制说由斯塔布斯提出,经格林系统... 都铎王朝君主专制说在中国流传已久。20世纪90年代,刘新成对此提出质疑,以后学界没有再深入研究。都铎王朝是在议会中通过国王、上院和下院合议的方式,实现中央集权的共和政体,不是君主专制。都铎君主专制说由斯塔布斯提出,经格林系统论证为“新君主制”,又被波拉德误植为宪政的前奏。20世纪60年代,梅特兰、麦克法兰、柯林森等英国史学家不断证实都铎君主专制说不成立,柯林森还给出了“君主共和”的新定义。都铎政体为君主共和制,比较切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铎王朝 君主制 君主共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