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几何与前兆偏离 被引量:16
1
作者 马瑾 刘力强 马胜利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不同构造部位在变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变形形式与异常类型也不相同。这种差异造成了地震前出现明显异常的地区与未来震中区偏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前兆偏离。作者利用最近一些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结果,揭示在一个区域变形过程中不同构造... 不同构造部位在变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变形形式与异常类型也不相同。这种差异造成了地震前出现明显异常的地区与未来震中区偏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前兆偏离。作者利用最近一些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结果,揭示在一个区域变形过程中不同构造部位按其作用可把它们分为5种类型:制动单元(或闭锁单元)、错动单元、让位单元、敏感单元和阀单元。文中以5°的拐折断层为例说明不同构造条件下各种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别是敏感单元与发震的错动单元的相互关系。这些起着不同作用的构造单元有时可以相互重迭,有时可以相互偏离。当起不同作用的构造单元相互偏离时,就会出现前兆偏离现象。研究表明,不同断层几何下这些单元的空间布局不同,敏感区的位置和表现方式也不同。前兆往往出现在高应力的单元,而地震失稳则发生在易错动的单元。了解这种布局可能有助于我们布置观测台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 地震前兆 岩石力学实验 前兆偏离 地震
下载PDF
雁列构造的几何及其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力强 马瑾 马胜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45,共3页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几何、力学条件不同的雁列构造模型的应力场,探讨了几何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雁列构造中局部断层扩展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会对相邻构造产生作用。围绕断层扩展部位剪应力增量...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几何、力学条件不同的雁列构造模型的应力场,探讨了几何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雁列构造中局部断层扩展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会对相邻构造产生作用。围绕断层扩展部位剪应力增量场呈八瓣式分布,平均应力增量场呈四象限分布。在较小范围内同时存在几个断层扩展区的情况下,围绕这个弱化区仍可形成上述增量场图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数值模拟 雁列构造 断层几何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断层几何对1999年集集(台湾)地震的影响
3
作者 D.D.Oglesby S.M.Day +1 位作者 李学勤 杜桂香 《世界地震译丛》 2002年第6期38-42,共5页
1999年9月20日集集(台湾)M7.6级地震产生了足够的近源地震数据,这些证实了许多理论预测的断层几何对地震物理过程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上盘运动的增加(在断层迹上最大)、在断层北段存在一个从逆冲到显著左旋滑动的过渡以及近场和远场对... 1999年9月20日集集(台湾)M7.6级地震产生了足够的近源地震数据,这些证实了许多理论预测的断层几何对地震物理过程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上盘运动的增加(在断层迹上最大)、在断层北段存在一个从逆冲到显著左旋滑动的过渡以及近场和远场对断层类型、能量和视应力的估计存在不一致性。通过这次地震的严格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可看出这些特征与三维非对称断层几何及其与自由表面之间的夹角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倾滑断层与地表交错,地震的许多重要特征是由断层几何控制的,原则上说是可能提前预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 1999年 台湾省 集集地震 能量 视应力
下载PDF
几次强震有争议的非双力偶机制:二阶矩方法
4
作者 P.Adamov J.íleny 李晶 《世界地震译丛》 2014年第5期34-52,共19页
地震震源机制(用等效于岩体破裂的力描述震源几何形状及其强度)通常被模拟为矩张量(MT),将震源描述为一个点。然而,有时这种近似是不够的,因为地震辐射会由于震源的有限范围而持有方向性。转换为矩张量就可能产生有偏差的机制。Adamov... 地震震源机制(用等效于岩体破裂的力描述震源几何形状及其强度)通常被模拟为矩张量(MT),将震源描述为一个点。然而,有时这种近似是不够的,因为地震辐射会由于震源的有限范围而持有方向性。转换为矩张量就可能产生有偏差的机制。Adamov和íleny(2010)进行的综合研究说明即使是纯双力偶(DC)震源其机制中也出现假非双力偶分量。他们的方法设计了减少假震源分量,通过二阶矩方法来评估假分量在记录中的影响并将它们从数据中去除。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具有大非剪切分量的5个中等到大的区域地震事件。它们大多位于预计主要是纯剪切滑动的大构造断层。我们研究了著名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一个地震、太平洋地区的3个地震以及玻利维亚的一个地震。在多数情况下,非双力偶分量实质上减少了,机制的几何形状基本上保持不变。这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由于忽视了矩张量检索的常规程序中震源的有限性,区域矩张量解中的部分非双力偶分量可能是假的。此外,由二阶矩(震源椭球和破裂速度矢量)提供的震源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多数与先前研究中的断层几何、余震分布及破裂速度估计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矩方法 震源机制 力偶 地震辐射 矩张量解 强震 岩体破裂 断层几何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主干边界断层(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成因解释 被引量:55
5
作者 漆家福 肖焕钦 张卫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东营凹陷是由西部和北部的伸展边界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半地堑。凹陷北部边缘的陈南断层 (带 )、西部边缘的平南断层 (带 )和高青断层等主干边界断层的产状多变。在区域尺度上 ,主干边界断层总体走向西段为北东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 东营凹陷是由西部和北部的伸展边界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半地堑。凹陷北部边缘的陈南断层 (带 )、西部边缘的平南断层 (带 )和高青断层等主干边界断层的产状多变。在区域尺度上 ,主干边界断层总体走向西段为北东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为北西西向 ;在制图尺度上 ,断层面为呈波状起伏的铲式断层面 ,发育有侧向和斜向断坡。不同走向的断层在古近纪同时具有正断层位移特征 ,显示出双向伸展的构造变形格局。对主干边界断层上盘的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中心的迁移规律的分析表明 ,始新世主干边界断层主要为北西 南东向伸展位移 ,渐新世主要为近南北向伸展位移。这种双向伸展变形的运动学特征 ,可以用区域北西 南东向引张作用和北北东向深断裂 (如郯庐断裂带 )右旋走滑诱导的近南北向引张作用的双重动力学过程叠加来加以解释。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 断层位移 双向伸展构造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营口-潍坊断裂带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的形成及构造分段的控制作用--来自物理模拟实验和断层几何学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16
6
作者 曹忠祥 任凤楼 +1 位作者 宋国奇 漆家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50,共13页
辽东湾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受营口—潍坊断裂带控制。其东支的两条分支断层大体沿其次级构造单元辽东湾东部凸起的两侧延伸。本文应用大量地震测线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认为辽东湾坳陷东部凸... 辽东湾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受营口—潍坊断裂带控制。其东支的两条分支断层大体沿其次级构造单元辽东湾东部凸起的两侧延伸。本文应用大量地震测线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认为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是在先期存在的低凸起的基础上,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因营口—潍坊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形成的。以Lz205测线和Lz185测线之间为界可分为类似的两段,各自经历了一个自南而北的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由北东向的基底断裂与由之派生的新生代内的北北东内断裂间的关系造成,在两者的交汇点(如Lz151)或走向发生转折处(如Lz255)右旋走滑作用发生变换,其南侧拉张下沉,正断层发育,表现为右旋走滑伸展,北侧则挤压隆升,表现为右旋走滑挤压。南、北两侧相反的力学性质是走滑活动派生的局部差异应力场造成的。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证实了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走滑 营口-潍坊断裂带 构造分段 物理模拟 断层几何 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
下载PDF
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辉 刘杰 +4 位作者 申旭辉 刘勉 李青松 石耀霖 张国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8-472,共15页
川西及邻区分布着中国大陆数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上的滑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有很大差异,如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在10mm/a以上,该断裂带上大地震频繁发生;而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很小,虽然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不频繁,但也发生... 川西及邻区分布着中国大陆数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上的滑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有很大差异,如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在10mm/a以上,该断裂带上大地震频繁发生;而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很小,虽然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不频繁,但也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大地震.利用弹黏塑性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川西地区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及走向变化对断层滑动速率及区域应变分配影响.结果表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随着断裂带几何分布及其走向呈现分段特征.结构简单,走向平直的分段滑动速率大;结构复杂,走向变化大的分段滑动速率低,区域应变主要集中在断裂带走向发生急剧变化的分段附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应变分配受到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相互作用的影响.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与青藏高原的挤出方向近乎垂直,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滑动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断层几何形态 应变分配 弹黏塑性有限元模型
原文传递
近场位移数据约束的2013年芦山地震破裂模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谭凯 王琪 +6 位作者 丁开华 李恒 邹蓉 聂兆生 王迪晋 杨少敏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69-3182,共14页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 以往的研究显示了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发震断层的隐伏逆冲断层基本特征,但是破裂深部细节差异较大.本文以近场密集的同震形变数据约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及滑动分布,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具有铲状结构,上部16km为43°~50°高角度断层,深部16~25km为小于27°的低角度断层,破裂深度与重定位的余震分布深度一致.破裂分布模型清楚显示上下两个断层上各有一个滑动幅度大于0.5m的峰值破裂区,最大滑动量1.5m位于13km深处.重定位的余震分布基本都落在最大滑动量等值线外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芦山地震破裂面几何形状和滑动分布特征与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映秀—北川破裂相似,支持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大规模的近水平滑脱层,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缩短增厚、龙门山挤压隆升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破裂滑动分布
下载PDF
两郧断裂郧阳盆地段几何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乔岳强 雷东宁 +4 位作者 王杰 李雪 蔡永建 何超枫 雷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6,共5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光释光测年,分析了两郧断裂郧阳盆地段的几何结构和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表明,两郧断裂几何结构在盆地边缘和盆地内部存在很大不同,在盆地边缘主要呈左旋逆倾滑特征,发育宽大的破碎带,而在盆地内部呈正倾滑特征,断层错...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光释光测年,分析了两郧断裂郧阳盆地段的几何结构和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表明,两郧断裂几何结构在盆地边缘和盆地内部存在很大不同,在盆地边缘主要呈左旋逆倾滑特征,发育宽大的破碎带,而在盆地内部呈正倾滑特征,断层错断了中更新统,断距最大为20cm,甚至影响了上更新统;断层上断点沉积物光释光年龄为134.99±15.52ka和160.95±16.88ka,显示其在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明显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郧断裂带 光释光测年 断层几何结构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改则Ms6.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凯 乔学军 +1 位作者 游新兆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6,共6页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位错模型
下载PDF
采用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发震断裂几何形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千贺 万永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何形态。首先对收集到的玛多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DBSCAN方法的聚类分析,得到断层的走向为113.5°,倾角为88.2°,通过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场,并将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断裂带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84和-0.79,剪应力强度较大,滑动角为-0.72°。结果表明玛多地震是发震断裂受NE-SW的挤压和NW-SE的拉张,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促使近东西的江错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特征 震源机制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玛多地震序列
下载PDF
断层逸出气测量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耿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0-629,共10页
从断层逸出气测量应用于活动断裂研究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及技术思路入手,对沂沭断裂带、海原8.5级地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带和山东平原地区活动断裂等的断层逸出气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和研究,探讨了断层逸出气与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之... 从断层逸出气测量应用于活动断裂研究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及技术思路入手,对沂沭断裂带、海原8.5级地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带和山东平原地区活动断裂等的断层逸出气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和研究,探讨了断层逸出气与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断层几何学研究和平原地区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等问题。结果表明:断层逸出气Rn,Hg的含量和变化梯度可以作为评价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的参考指标,断层逸出气测量为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逸出气 活动断裂 断层活动性 断层几何 平原地区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断层参数模型反演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乐洋 李海燕 陈汉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7-354,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了Ms 7.0级地震。利用GPS三维同震形变数据获取地表形变场,基于位错模型反演芦山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首先采用多峰值颗粒群算法(multiple peak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PSO)得到断层几...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了Ms 7.0级地震。利用GPS三维同震形变数据获取地表形变场,基于位错模型反演芦山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首先采用多峰值颗粒群算法(multiple peak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PSO)得到断层几何参数,其中断层走向206.47°,倾角44.11°,长度21.94 km,离地表最浅处为7.66 km,最深处为17.84 km。为了反演断层面的精细滑动分布,分析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破裂面具有的铲状型特征,将芦山地震破裂面确立为铲状模型,即将断层的倾角预设为上陡下缓,倾角变化范围为21°~50°。结果显示,断层破裂面在不同深度区域出现了两个滑动峰值,其中最大滑动量为0.68 m,深度位于13 km。地震释放的能量为1.47×10^(19)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 6.74,与地震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多峰值颗粒群优化算法(MPSO) 断层几何参数 滑动分布
原文传递
汶川M_W7.9地震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宫猛 徐锡伟 李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4-1234,共11页
本文收集使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汶川地震主震P波波形资料,利用P波反投影叠加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起始破裂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阶段(0~1 s)破裂点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本次大地震起... 本文收集使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汶川地震主震P波波形资料,利用P波反投影叠加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起始破裂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阶段(0~1 s)破裂点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位置及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模型.得到以下结果: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31.013±0.002°N、103.392±0.002°E,震源深度为8.2±0.4 km,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27∶58.80±0.4.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的最佳断层面走向为NE48°,倾向NW35°,起始阶段破裂的深度范围为地下7.5~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P波反投影 起始破裂 断层几何结构
下载PDF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15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2 位作者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9,共19页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还表明初始应力、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基于断层探测、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走滑断裂带 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 野外调查 动态破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利用断层影像法精确描述复杂断裂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明振 樊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00-204,共5页
目前基于三维地震的构造描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特别是利用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识别具有方法直观、效率高的特点。但当断层面小角度相交时,断层形态和组合就变得复杂,利用上述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识别,从而影响构造圈闭评价。本文从断层面的... 目前基于三维地震的构造描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特别是利用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识别具有方法直观、效率高的特点。但当断层面小角度相交时,断层形态和组合就变得复杂,利用上述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识别,从而影响构造圈闭评价。本文从断层面的几何形态入手,结合断面与地层面、剖面交线及投影的关系,运用解析几何方法分析其几何特征,明确在断层面小角度相交时,斜交断层的剖面容易识别断层间的关系,断层的形态与其平面投影相似,结合断面闭合的断层影像法,可有效判定断层走向、形态及断层间的组合关系。在青东地区,利用研究的方法解决了复杂构造描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精细构造描述 断层几何特征 断层影像法
下载PDF
基于GPS、InSAR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勇 陈威 +2 位作者 李琦 王东振 方智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5-570,共6页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 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近场GPS、InSAR同震位移和强震观测数据联合反演2017年九寨沟M S7.0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和破裂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154°,倾角80°,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分量;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2~12 km深度范围,最大滑移量为1.6 m,位于地下6 km深处,断层在近地表没有滑移;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59×10^18 Nm,矩震级为M W6.44。结合余震分布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隐伏的虎牙断裂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位移 断层几何形状 破裂模型
下载PDF
微震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甜 吴建平 房立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随着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地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研究受到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震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相比,微震复发周期短、发生频次高,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等变化信息。微震在许多领... 随着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地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研究受到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震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相比,微震复发周期短、发生频次高,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等变化信息。微震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断层几何形态、前震与地震成核的关系、余震时空演化特征及余震触发机理、远程动态触发现象、重复地震、诱发地震以及非火山震颤信号的检测等。高精度的微震定位结果可以揭示断裂带的精细几何形态和深部活动过程,促进对断层特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微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微震检测的主要方法和微震在多个领域的研究实例,并对微震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微震检测 模板匹配方法 波形互相关 断层几何形态
下载PDF
断层几何形态对阿拉斯加中南部俯冲带慢滑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昊天 周仕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94,808,共15页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俯冲带几何模型,在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和准动态算法的框架下,对阿拉斯加库克湾的慢滑移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探究断层几何形状对慢滑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因素对慢滑移的时空演化有较大影响;慢滑移区域的... 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俯冲带几何模型,在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和准动态算法的框架下,对阿拉斯加库克湾的慢滑移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探究断层几何形状对慢滑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因素对慢滑移的时空演化有较大影响;慢滑移区域的宽度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层几何形态更平缓的区域将导致更大、更快的事件。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慢滑移的成因以及断层几何形态对慢滑移时空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滑移 阿拉斯加中南部俯冲带 断层几何效应 速率-状态依赖型摩擦律
下载PDF
龙蟠—乔后断裂九河—雄古段几何结构特征:构造地貌表现与物探证据
20
作者 常祖峰 赵恒 +2 位作者 李鉴林 阿拉塔 周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06-214,共9页
据野外构造地貌调查、浅层地震物探、钻孔和深埋隧洞施工地质资料,揭示了龙蟠—乔后断裂九河—雄古段的几何结构.九河—雄古段发育有线性山脊、断层槽地及断层陡崖,据构造地貌分析认为在盆地的西、中和东部各有一条断层发育.L1~L44条浅... 据野外构造地貌调查、浅层地震物探、钻孔和深埋隧洞施工地质资料,揭示了龙蟠—乔后断裂九河—雄古段的几何结构.九河—雄古段发育有线性山脊、断层槽地及断层陡崖,据构造地貌分析认为在盆地的西、中和东部各有一条断层发育.L1~L44条浅层地震物探剖面揭示出多条断层,与盆地的西侧和中部断层相对应,上断点埋深6~9 m.钻孔和深埋隧洞施工地质均揭露盆地西、中和东部断层的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充分证明地貌推测的3条断层的存在.单条断层破碎带宽60~140 m,与桃源段断层破碎带宽度类似.依据构造地貌推测的断层展布与物探、钻孔、隧洞揭示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结构 左旋走滑 线性山脊 浅层地震 深埋隧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