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春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C反应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原文传递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明月 勇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最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流剪切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易损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超声造影 三维超声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珅 杨婷 +5 位作者 陈晓峰 鲁晓花 高会文 樊昱宏 王巍 岳淑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34-836,840,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共筛选出120例患者,其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40例(稳定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组80例(易损组),依据随机...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共筛选出120例患者,其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40例(稳定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组80例(易损组),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易损斑块组分为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40例,两亚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1组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不稳定斑块数量变化。结果:易损斑块两亚组中血清NF-κB、MMP-9、ICAM-1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但两亚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组治疗后6个月血清NF-κB、MMP-9、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1组治疗6个月NF-κB、MMP-9、ICA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治疗1、2组治疗后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F-κB、ICAM-1、MMP-9水平,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斑块易损性 NF-κB MMP-9 ICAM-1
下载PDF
ADAMTS-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吕晨铃 陈超 +2 位作者 张震中 郑周 金笑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讨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 目的探讨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n=291)、稳定斑块组(n=286)和无斑块组(n=201),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并于4周后检测151例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法检测所有患者的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糖尿病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CC+G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FIB、HCY、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GC+CC基因型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9,P=0.015,95%CI:1.089-2.232)。易损斑块组中GG基因型、GC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间治疗前后的LDL-C水平及其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但其和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 基因多态 脑梗死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阿托伐他汀 降脂治疗
原文传递
多模态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余海歌 何文 +6 位作者 张东 宁彬 阚艳敏 魏世纪 于腾飞 刘梦泽 李海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22-927,共6页
目的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最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最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92例,共105个斑块,依据临床诊断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及患者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增强程度、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显示新生血管、SMI显示斑块表面形态、钙化结节位置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CEUS高增强[比值比(oddsratio,OR)9.6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4~33.779,P<0.001]、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OR 4.483,95%CI1.323~15.189,P=0.016)、表面钙化结节(OR 7.206,95%CI 1.609~32.265,P=0.010)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易损斑块特征。上述征象ROC曲线下面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3、75.8%、67.4%;0.657、50.1%、76.1%;0.679、40.7%、82.6%。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预测缺血性卒中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7、90.5%、62.0%。结论 CEUS高增强、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表面钙化结节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联合诊断对预测缺血性卒中准确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易损性 超声 多因素回归分析
下载PDF
冠心病斑块易损性及预后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凯祥 牛玉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CHD患者96例(CHD组),按照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分组(稳定组40例,易损组56例);选择同期行冠脉CTA检查结果显...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CHD患者96例(CHD组),按照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分组(稳定组40例,易损组56例);选择同期行冠脉CTA检查结果显示无斑块形成者46例(对照组)。收集一般材料及检测血生化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易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有判断价值。结果:较对照组,CHD组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M)、嗜酸性粒细胞(EO)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R(P=0.002)、NLR(P=0.008)均影响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高PLR组及高NLR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比例分别明显高于低PLR组及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PLR和NLR是CHD患者冠脉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预后联系紧密,且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及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斑块易损性 预后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相关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金鹏 周琪 +3 位作者 康美丽 张敏莉 朱铭 芦涤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高迁移率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protein,HMGB1)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患者73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45例(ACS组)和稳定...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高迁移率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protein,HMGB1)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患者73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45例(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28例(SAP组);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四分位数又分为低积分组17例(Gensini积分≤17.0)、中积分组16例(Gensini积分>17.0~49.1)、高积分组24例(Gensini积分>49.1~73.2)、极高积分组16例(Gensini积分>73.2)。检测各组血浆HMGB1水平,分析血浆HMGB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关系。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各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参数特征及HMGB1水平与斑块构成间关系。结果极高积分组血浆HMGB1水平[(5.68±0.21)μg/L]明显高于高积分组[(4.76±0.15)μg/L]、中积分组[(4.08±0.25)μg/L]和低积分组[(3.62±0.19)μg/L](P<0.05),高积分组高于中积分组和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于低积分组(P<0.05);ACS组管腔面积[(5.32±2.71)mm2]和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0.75±0.14)mm]明显小于SAP组[(6.79±2.31)mm2、(0.81±0.11)mm](P<0.05),偏心指数(0.67±0.21)、斑块负荷[(64.70±9.98)%]、重构指数(1.12±0.31)和斑块面积[(11.48±3.34)mm2]明显大于SAP组[0.50±0.08、(52.12±8.17)%、0.79±0.14、(9.96±3.16)mm2](P<0.05),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98±3.69)mm2]与SAP组[(15.36±3.12)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HMGB1水平与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呈正相关(r=0.378,P=0.031;r=0.311,P=0.026),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297,P=0.041)。结论血浆HMGB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易损性指标间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内超声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病变程度 斑块易损性
原文传递
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LP-PLA2、神经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晓萍 王梅蕾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739-74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及神经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无锡市锡山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135例ACI患者为急性脑梗死(ACI)组,收集同期健...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及神经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无锡市锡山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135例ACI患者为急性脑梗死(ACI)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31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清标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LP-PLA2水平;ACI患者行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非易损斑块组(n=73)、易损斑块组(n=62)。比较A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比较非易损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收集并比较非易损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ACI患者血清LP-PLA2水平、NIHSS评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ACI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NIHSS评分、年龄、SBP、T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I患者年龄高、SBP及血清LP-PLA2水平高表达、NIHSS评分高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LP-PLA2水平、NIHSS评分与斑块易损性均呈正相关(r=0.603、0.587,均P<0.005)。结论ACI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及NIHSS评分异常高表达,可一定程度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神经功能 相关
下载PDF
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琦 惠品晶 +6 位作者 陈剑华 黄亚波 顔燕红 张白 胡春洪 郭亮 惠国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33例(36例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均行CDFI、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33例(36例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均行CDFI、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并行HE染色。将术前CDFI结果分别与相应层面HRMRI及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CDFI设定易损斑块标准:低回声、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斑块;斑块形态不规则、纤维帽不完整或斑块内见血流信号。CDFI设定稳定斑块标准:斑块表面光滑、纤维帽完整、中等回声及强回声均质斑块。结果 CDF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6%,阴性预测值为71.4%;HRMR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4%,阴性预测值为62.5%。CDFI与HRMRI评估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15,P<0.01)。结论 CDFI可以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分较斑块积分更能准确预测脑白质病变及认知损害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越 董凌燕 +2 位作者 陆金花 贺明庆 王月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分和斑块积分与脑白质病变(WML)及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明确易损性评分是否能更敏感地评估WML及认知损害。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经颈动脉超声证实... 目的对比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分和斑块积分与脑白质病变(WML)及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明确易损性评分是否能更敏感地评估WML及认知损害。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经颈动脉超声证实的201例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数据。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斑块易损性分为稳定组和易损组,计算两组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分及Crouse积分,所有对象均采用Fazekas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分别进行WML视觉评分及认知功能评价,以上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稳定组与易损组之间高血压、Fazekas评分、脑室旁白质病变(PVWML)、深部白质病变(DWML)、MoCA总分、斑块总数、斑块形态、回声特征、均质性及血管狭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易损组高血压比例、斑块总数及斑块各特征评分均高于稳定组,而认知功能评分低于稳定组,且全脑WML、PVWML及DWML均更严重。易损性评分和Crouse积分与Fazekas评分正相关(r=0.23和r=0.26,P<0.05),与MoCA总分显著负相关(r=-0.39和r=-0.3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性评分分别是PVWML、Fazekas评分及MoCA总分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对比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性评分可作为评价WML及认知损害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斑块易损性 斑块积分 脑白质病变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血浆中suPAR和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斑块易损性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邹兰 李国良 严小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4期47-50,共4页
目的检测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D-二聚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中的水平,并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检测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D-二聚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中的水平,并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分为斑块稳定组(42例)和斑块不稳定组(48例),并择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受检者血液中suPAR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①三组患者suPAR、D-二聚体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不稳定斑块组suPAR、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和对照组(P<0.01),斑块稳定组suPAR、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suPAR和D-二聚体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1.068,95%CI(0.002~0.215),P<0.05;OR=1.013,95%CI(0.014~0.462),P<0.05];③suPAR预测斑块稳定性最佳界值为8.04ng/mL,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62.7%~96.5%,P<0.05)。D-二聚体预测斑块稳定性最佳界值为3.92ng/mL,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66.1%~99.8%,P<0.05)。结论suPAR和D-二聚体可以作为ACI患者斑块易损性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D-二聚体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爱年 仲玲玲 王成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5期583-586,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影像结果 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42例和非易损斑块组7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对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sB7-H3、sICAM-1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男性占比及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sB7-H3、sICAM-1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sB7-H3、sICAM-1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B7-H3、sICAM-1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1.16 ng/ml,342.50 ng/ml,灵敏度分别为83.33%和80.95%,特异度分别为67.11%和76.32%,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6和0.845,二者联合的特异度和AUC分别为96.05%和0.882。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B7-H3、sICAM-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关,临床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B7-H3、sICAM-1可以作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可溶共刺激分子B7-H3 可溶细胞间黏附分子-1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小娟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543-54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CAD组)患者91例,同时以诊断阴性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CAD组)患者91例,同时以诊断阴性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table CAD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table CAD组及对照组(P<0.05),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5)、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0.05)均大于stable CAD组,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36,P<0.05;r=0.164,P=0.02和r=0.314,P<0.05)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table CAD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蛋白类 超声检查 血管内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IL-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媛雪 徐志昊 +2 位作者 李建刚 鱼海 张建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4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12)、稳定斑块组(n=164...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4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12)、稳定斑块组(n=164)和易损斑块组(n=18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IL-23R基因rs6682925位点基因型。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IL-23R基因rs668292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等参数后,rs6682925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颈动脉斑块总体发生风险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2.616倍(95%CI 1.399~4.904,P=0.001)。结论IL-23R rs6682925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CC基因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无明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白细胞介素-23受体 基因多态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血清TGF-β1和VEGF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林静 易兴阳 +2 位作者 池丽芬 潘继豹 张顺开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采用彩色多...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伴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组、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分析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伴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1),而TGF-β1水平明显低于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1);VEGF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0.493,P<0.01),而TGF-β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呈负相关(r=-0.524,P<0.01)。结论 VEGF和TGF-β1在脑梗死的发病和脑缺血损伤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TGF-β1高表达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GF-β1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孟志霞 谭卫锋 张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1期65-67,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T_1WI增强...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T_1WI增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分析狭窄程度、狭窄率及斑块的成分,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RI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I对轻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性84.6%(22/26),特异性为91.7%;中度狭窄分别为73.3%(11/15)、88.6%;重度狭窄分别为100%(7/7)、95.3%;闭塞分别为100%(2/2)、100%。一致性检验系数Kappa值=0.783。MRI检出的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厚度、脂核/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且可根据信号特点分析斑块组成成分,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诊断易损斑块,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蓉 樊蓉 沈霞蔚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38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内超声(IV...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38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65例)和稳定斑块组(73例);入院即通过实验室检查获得外周血并计算NLR,次日清晨采样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通过IVUS评估冠脉内斑块形态及组织成分;比较两组NLR、hs-CRP、L-FABP水平、IVUS灰阶及虚拟组织学成像(VH)结果。结果易损斑块组NLR、hs-CRP、L-FAB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面积、管腔面积、血管重塑指数、斑块负荷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斑块偏心指数、坏死核心占比、钙化组织占比均显著大于稳定斑块组,纤维组织占比及脂肪组织占比均小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临界病变患者NLR与hs-CRP、L-FABP及脂肪组织占比均呈正相关(P<0.05),NLR与纤维组织占比呈负相关(r=0.32,P<0.05);ROC曲线显示NLR预测易损斑块的分界值为2.779,敏感度为76.81%,特异度为93.94%。结论 NLR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斑块易损性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易损斑块的简易有效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斑块易损性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斑块显像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费玲 张军 +3 位作者 王长厚 马晓丽 付金国 万艳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蛋白类 超声检查 血管内 斑块易损性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启兵 舒红 +1 位作者 罗善和 朱斌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易损性评估,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估准确度等指标。结果 (1)51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分型为易损性斑块43例(84.3%)、稳定性斑块8例(15.7%)。(2)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易损性的SEN、SPE、PPV、NPV、评估准确度分别为97.6%、70.0%、93.0%、87.5%、92.2%。(3)颈动脉超声与临床确诊方法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27,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性能良好,且与临床确诊方法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颈动脉超声
下载PDF
基于CTA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分布位置之间的相关性
20
作者 赵艺楠 顾艳 +1 位作者 刘颖 郭中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CTA轴位测量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特征参数(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和重塑指数)和斑块分布位置,根据斑块是否具有高危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溃疡等),将斑块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分析两组斑块的特征与分布位置的差异。结果 根据斑块高危特征,144条颈动脉中高危组79条,低危组65条。两组间的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横断面分布位置中,高危组较低危组相比更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管壁背侧(P=0.002),且分布在背侧的斑块,其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低危组更大(P<0.05);低危组更倾向于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外侧壁(P<0.01),且其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高危组小(P<0.05),而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重构方式及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的背侧,且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厚度、横断面积及斑块负荷越大,斑块越倾向于不稳定,而低危斑块倾向于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斑块易损性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分布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