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模型构建
2
作者 孙永安 庞灵恩 +2 位作者 张永刚 顾艳 何明利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VW-MRI检查,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1,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n=85,mRS≤2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斑块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拟合出患者IS预后不良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结果:责任血管狭窄(P=0.002)、斑块内出血(P=0.001)、斑块强化(P=0.002)是ICA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脑梗死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ln[h(t,X)/h0(t)]=-0.891X1-1.020X2-0.812X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734(95%CI:0.60~0.81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斑块强化、责任血管狭窄与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建立的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预后 斑块出血 斑块强化 责任血管狭窄
下载PDF
原发性脑干损伤合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血死亡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施建松 徐理想 +4 位作者 窦国宴 周盛斌 方超 邢庭 顾晓生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6期486-486,I0016,共2页
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葛某,男,58岁,因纠纷与人撕打互扯倒地,数分钟后死亡。尸体检验左前额4.9cm×0.8cm条形挫伤,左下唇粘膜0.2cm×0.1cm破损,左下颏1.2cm×0.6cm挫伤,顶部1.5cm×1.2cm头皮下薄层出血。颅骨无骨折,硬膜... 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葛某,男,58岁,因纠纷与人撕打互扯倒地,数分钟后死亡。尸体检验左前额4.9cm×0.8cm条形挫伤,左下唇粘膜0.2cm×0.1cm破损,左下颏1.2cm×0.6cm挫伤,顶部1.5cm×1.2cm头皮下薄层出血。颅骨无骨折,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左心室表面见片状密集分布的点状出血,余未检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原发性脑干损伤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血 伤病关系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4
作者 阿力木.吾甫尔 买买提吐尔.克力木 张小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quo...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出血 破裂纤维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磁共振SNAP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康 陈欢 +3 位作者 马景旭 赵丽萍 龚晓谨 王红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多种成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3.0 T磁共振3D-SNA... 目的探讨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多种成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3.0 T磁共振3D-SNAP血管高分辨成像与传统多对比序列血管成像,并对斑块内钙化(calcification,CA)、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溃疡(ulceration,UL)、脂质(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等成分进行检测,用Cohen Kappa分析两种序列对斑块内成分定性的一致性。其中22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并将术后病理结果作为对照,进一步分析比较SNAP序列与传统多对比序列识别斑块内多种成分的能力,评价3D-SNAP序列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磁共振SNAP序列与多对比序列对斑块内CA、IPH、UL、LRNC的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一致性系数分别为(k=0.728,0.723,0.811,0.756);以术后组织病理学切片对照SNAP序列对CA、IPH、UL、LRNC的诊断一致性系数分别为(k=0.868,0.876,0.784,0.640)。受试者功能曲线(ROC)检测发现:两种序列在对斑块CA(Z=1.440,P=0.14)、IPH(Z=0.914,P=0.36)、LRNC(Z=0.625,P=0.53)的诊断效能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溃疡的诊断上存在统计学差异(Z=2.037,P=0.04)。结论磁共振SNAP序列能够准确定性斑块中多种成分,在斑块溃疡显示方面具有优势,SNAP序列是无创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出血 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出血成像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血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斑块炎症环境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陆闽侨 李碧澄 +1 位作者 田野 王丽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819-824,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症水平相关。本文旨在综述血细胞各组分在出血斑块炎症调节和转归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血细胞 炎症
下载PDF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汤敏 张鑫 +5 位作者 张东升 张小玲 李陇超 王莉 刘鹏 高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出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郭银平 喻志源 骆翔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9期518-52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主要从斑块内新生血管、高分辨磁共振及抗血管治疗三个方面对IPH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斑块出血 综述
下载PDF
椎动脉斑块内出血引起反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例报道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钦峰 刘莹 +4 位作者 钱菊 贾丹丹 赵婷婷 王勋 张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5期307-310,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双侧肢体无力3 d”于2022年3月20日18∶16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余无诱因出现双侧肢体无力,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至入院当日患者上肢不可持物,下肢行走困难,需搀扶,急诊以“脑梗死”收...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双侧肢体无力3 d”于2022年3月20日18∶16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余无诱因出现双侧肢体无力,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至入院当日患者上肢不可持物,下肢行走困难,需搀扶,急诊以“脑梗死”收入神经内科。既往史:2022年1月7日出现发作性视物模糊、言语笨拙、吞咽困难、左下肢无力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双侧大脑脚梗死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斑块出血 动脉到动脉栓塞
下载PDF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朱涵婷 熊瑞芳 +1 位作者 李承毅 唐小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以此反应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连续行颈动脉CTA、颈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以此反应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连续行颈动脉CTA、颈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资料。测量患者颈动脉CTA斑块侧、对侧PFD。选取每位患者管腔狭窄最严重的颈动脉段进行分析,计算斑块侧PDF、非斑块侧PDF及二者PFD差值(ΔPFD)。根据颈动脉高分辨MRI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内出血组(IPH组)、非斑块内出血组(非IPH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PFD的差异。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IPH组和非IPH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的差异,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差异,最后将斑块侧颈动脉PFD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平均年龄(67.9±8.9)岁。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高于非IPH组[(-44.21±14.75)HU vs(-64.87±13.2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颈动脉ΔPFD高于非IPH组[(53.91±24.82)HU vs(35.88±14.52)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高于非IPH组[(4.76±1.97)mm vs(3.88±1.4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患者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均值[(-44.21±14.75)vs(-97.20±20.43),P<0.001]高于对侧,非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均值[(-64.87±13.25)vs.(-99.14±11.21),P<0.001]同样高于对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侧PFD(OR=1.194,95%CI:1.059~1.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PFD均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61~0.946,P<0.001]对IPH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颈动脉PFD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IPH存在相关,PFD为IPH的早期预测和风险分层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斑块出血 炎症 颈动脉CTA
下载PDF
基于MRI和CFD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状和位置与斑块内出血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刘功就 李俊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33-014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VW-HRMRI)成像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研究不同形状和位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对IPH的早期预判与提前预防的目的,使脑血管病能够得到... 本研究旨在利用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VW-HRMRI)成像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研究不同形状和位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对IPH的早期预判与提前预防的目的,使脑血管病能够得到早期治疗,降低IPH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方法 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86名有症状的患者纳入分析。应用血流动力学后处理软件,对不同形状和位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与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状和位置与IPH之间的关系。测量各组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剪切应力(WSSmax),比较有和没有IPH的不同位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参数,确定其与IPH的相关性。结果 在86个检测到的斑块中,27个(31.4%)有IPH。与非IPH组的斑块相比,IPH组的患者I型斑块的发生率较高(63.0%对39.0%,P<0.001),III型斑块发生率较低(25.9%对45.8%,P<0.001)),并且更可能位于颈动脉分叉上方(74.1%对49.2%,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I型斑块形状(OR,4.16;95%CI,1.42–10.53;P=0.018)和分叉上型位置(OR,4.37;95%可信区间,1.15-10.51;P=0.027)与IPH仍然显著相关。结论 (1)高的剪切应力与颈动脉IPH的发生独立相关,斑块出血部位的WSS高于非出血部位,即高WSS容易刺激颈动脉IPH的发生。(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状与IPH的发生密切相关,I型斑块IPH发病率更高,III型斑块IPH发病率更低。(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与IPH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分叉上方IPH发病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出血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离经之血便是瘀”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内在关联初探
12
作者 陈蕊 顾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有望从治疗“离经之血”角度发挥稳定易损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离经之血 宁心痛颗粒
下载PDF
血清CD147对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文城 崔梅 +2 位作者 王寻 陶虹月 余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2期3437-3441,共5页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3.0T MRI结合8通道颈动脉体表线圈扫描颈动脉,通过斑块成分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定量斑块内的脂质、IPH、钙化成分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结合血清CD147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血清CD147在存在IPH组(5 510.1 ng/L)较不存在IPH组(4 648.0 ng/L)更高(P=0.04)。血清CD147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质、IPH、钙化的定量参数及纤维帽破裂均无显著相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较不使用时,血清CD147更低(4 914.0与5 926.7,P〈0.01)。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CD147呈正相关。在男性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下,血清CD147对颈动脉IP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81,P=0.04,95% CI 0.62~0.99)。结论血清CD147可能成为IPH的血清学标志物,对特定人群的颈动脉IPH存在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硬化狭窄 斑块出血 CD147 血清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3.0T MRI SNAP序列对颈动脉斑块不同组成成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彤 张铎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的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特异性研究,进而得出对斑块内成分显示最佳的图像。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斑块形成的病人5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HRMRI检查,使用SNAP中Ref、CR...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的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特异性研究,进而得出对斑块内成分显示最佳的图像。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斑块形成的病人5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HRMRI检查,使用SNAP中Ref、CR、IR三组图像联合应用Vessel Explore分析软件对颈动脉斑块内的成分进行判别。结果斑块内出血、钙化成分在SNAP序列中Ref、CR、IR三组图像显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所在层面斑块内钙化成分与最大管壁厚度具有相关性(r=0.861,P=0.000);颈动脉斑块所在层面斑块内出血成分与最大管壁厚度具有相关性(r=0.799,P=0.000);颈动脉斑块所在层面斑块内脂质成分与血管面积具有相关性(r=0.874,P=0.000),斑块内脂质成分与管壁面积具有相关性(r=0.856,P=0.000)。结论SNAP序列中Ref图像对钙化显示最佳,CR图像对斑块内出血显示最佳,斑块内出血、钙化均与最大管壁厚度有关,脂质与血管面积、管壁面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 脂质 斑块出血 Ref图 CR图 IR图
下载PDF
铁死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婷婷 于莉莉 +2 位作者 陈玉善 尚莎莎 王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致残和致死率。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它依赖铁的调控,触发多个抗氧化系统,由脂质过氧化激活,参与调节AS、泡沫...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致残和致死率。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它依赖铁的调控,触发多个抗氧化系统,由脂质过氧化激活,参与调节AS、泡沫细胞形成、内皮功能障碍、斑块形成和斑块内出血等病变过程,因此靶向铁死亡有望成为治疗AS及预防并发症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铁死亡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铁死亡与AS之间的联系,并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靶向铁死亡治疗AS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A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系统 泡沫细胞形成 斑块出血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全脑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煜堃 张浩南 +6 位作者 常佩佩 刘娜 罗贺丹 胡帅 王楠 宋清伟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D CS SNAP),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脑覆盖的高质量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血管壁图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10名志愿者进行头部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3D SNAP)参数的预扫描及选择;20名志愿者在优化后的预扫描序列基础上,行头部的常规3D SNAP以及不同AF(2、2.5、3、4、5)的3D CS SNAP序列扫描。两名影像科医生在原始图像上划定血管腔、血管壁、邻近白质的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和标准差,并计算血管腔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血管壁的对比组织比(contrast-to-tissue ratio,CTR)和CTR效率(CTR efficiency,CTReff);同时,对不同AF的3D CS SNAP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使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两名观察者的组间一致性;对比分析不同AF间测量数据以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两名观察者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一致性良好(主观评分Kappa:0.568~0.884,数据测量ICC:0.602~0.968)。当CS AF≥4时,血管腔SNR、CNR及主观评价较常规3D SN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S AF=2.5、3、4、5时,血管壁CTReff与常规3D SN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CS SNAP技术可以在相对更短的时间里获得全脑MRA和血管壁图像,一次扫描同时提供血管形态和血管壁斑块的诊断信息。推荐AF为2应用于轻中症患者,AF为3应用于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出血成像 斑块出血 磁共振血管成像 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刘颖 霍然 +3 位作者 徐慧敏 王筝 王涛 袁慧书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征象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MR血管壁成像分析75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探讨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和微出血灶(CMBs)的相关性。结果有无腔隙性脑梗死时,标准化管壁指数(N... 目的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征象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MR血管壁成像分析75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特征,探讨与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和微出血灶(CMBs)的相关性。结果有无腔隙性脑梗死时,标准化管壁指数(NWI)和斑块内出血(IPH)最大面积百分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无微出血灶时,斑块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出血灶个数与斑块负荷、斑块成分未见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时,NWI和斑块成分中IPH增加,可能影响脑血流灌注,形成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壁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 斑块出血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茂雪 张冰 朱斌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22-425,共4页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可以引起斑块扩大及破裂,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斑块内出血的影像方法主要包括MRI、CT及超声,高分辨力MRI技术具有无创、空间分辨力高、多对比成像...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可以引起斑块扩大及破裂,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斑块内出血的影像方法主要包括MRI、CT及超声,高分辨力MRI技术具有无创、空间分辨力高、多对比成像等特点,是目前检测斑块内出血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其主要包括2D和3D序列,其中近年来发展的部分3D序列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力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就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力 磁共振成像 斑块出血 颈动脉 粥样硬化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技术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佳琪 王琳鑫 +1 位作者 曹阳 田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1148-1151,共4页
斑块内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要标志,斑块内出血通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沉积、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坏死核心的扩大增加斑块易损性,进而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准确地识别斑块内出血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斑块内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要标志,斑块内出血通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沉积、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坏死核心的扩大增加斑块易损性,进而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准确地识别斑块内出血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已被证实能识别斑块内出血并判断出血量及出血时间,现对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出血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血管内成像技术 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颈动脉斑块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刘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53-55,共3页
本文主要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应用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21年2月-2022年12月收录的60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回顾研究所有患者的资料数据,总结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关系、颈动脉斑块的影... 本文主要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应用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21年2月-2022年12月收录的60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回顾研究所有患者的资料数据,总结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关系、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图像。结果 60例患者共检测出119枚斑块,其中30枚出血性斑块,出血斑块与斑块体积比值在0.24±0.17。无出血性斑块89枚,出血性斑块、无出血性斑块的强化率分别为100%、60.67%,组间经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性斑块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均有所分布,出血性斑块则分布在第一、二、四象限中,第一象限、第三象限分布的斑块类型经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图像上,颈动脉斑块会因性质差异出现信号特异性表征。结论 高分辨率磁共振诊断可以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判断颈动脉斑块的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内出血情况,且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可能与斑块位置以及斑块强度相关。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明确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位置的情况下,可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颈动脉斑块 斑块出血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