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迁 《法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200,共19页
“创作工具”的含义与“劳动者……只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及“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中的“工具”不同,是人根据自由意志将有关表达性要素的决定付诸实施时所借助的消极手段。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实质性地决定构成作品的表达性要素... “创作工具”的含义与“劳动者……只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及“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中的“工具”不同,是人根据自由意志将有关表达性要素的决定付诸实施时所借助的消极手段。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实质性地决定构成作品的表达性要素,因此其与照相机和常规图像处理软件等创作工具存在本质区别。“创作”是一种基于能直接决定表达性要素的自由意志的行为,“无意识的自动创作”并不是真正的创作。向人工智能进行的“用户输入”本身可能构成文字作品,但相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则是不受保护的思想,且这与“用户输入”是“单一回合”还是“多回合”并无关系,与接受者有无自己的意志、是否法律主体也没有关系。我国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认定为作品,将导致国际保护的不平衡,即以《伯尔尼公约》其他成员国为起源国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以在我国获得保护,而以我国为起源国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却难以在其他成员国获得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 创作行为 创作工具 思想与表达两分法
原文传递
AIGC技术在虚拟制片中的应用——以《龙耀京华》“广播过大年 欢乐庆团圆”特别节目为例
2
作者 陈苇婧 任海全 刘鹏程 《现代电视技术》 2024年第8期24-26,共3页
本文以AIGC技术在《龙耀京华》“广播过大年欢乐庆团圆”特别节目中的虚拟制片应用为例,阐述该技术如何有效辅助虚拟制片,并探讨了其在虚拟制片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 AIGC 大语言模型 3D模型
下载PDF
“AI文生图”的法律属性与权利归属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阁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5,共12页
秉持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的创作”的观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基于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创作方式转型背景和美术作品“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等维度进行判断,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文生图”属于美... 秉持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的创作”的观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基于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创作方式转型背景和美术作品“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等维度进行判断,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文生图”属于美术作品,其著作权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人。“AI文生图”著作权案的司法裁判充分考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双方所在群体的利益、立法者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作品 作者 权利归属 利益衡量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模式——以我国首例“AI文生图案”为例
4
作者 隋明志 《出版与印刷》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探讨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适用狭义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采用邻接权保护的制度设计,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梳理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独创性存在的两大标准:“以作者为中心... 探讨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适用狭义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采用邻接权保护的制度设计,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梳理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独创性存在的两大标准:“以作者为中心”的主观主义标准和“以作品为中心”的客观主义标准,分析当前存在的独创性判断困境。梳理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者认定的三种学说: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民事主体说、将人工智能研发者视为作者说和将人工智能使用者视为作者说,展现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者认定存在的难题。采用法律推理的方法,论证运用邻接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行性,并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邻接权保护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以下建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人工智能使用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内容以财产权为主;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设置必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成内容 邻接权保护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中用户的独创性贡献——以“AI文生图”著作权案判决为例
5
作者 郑海味 张伟君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7,共6页
我国法院的“AI文生图”著作权案判决试图从用户选定AI输出的初始图片与指引AI修改初始图片的行为中,证明用户对“AI文生图”模式下产生的图片作出美术作品创作意义上的独创性贡献,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在人工智能行业的各方参与... 我国法院的“AI文生图”著作权案判决试图从用户选定AI输出的初始图片与指引AI修改初始图片的行为中,证明用户对“AI文生图”模式下产生的图片作出美术作品创作意义上的独创性贡献,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在人工智能行业的各方参与者并没有紧迫和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司法进行裁判规则的创新,未必符合人工智能产业的实际现状和发展需要,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 美术作品 独创性
下载PDF
AIGC语料库使用分析——以我国传统民族节日春节为例
6
作者 陈斯华 徐婧荣 +1 位作者 张洋 苏晗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从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春节文生图实验案例效果评估,发现提示词在使用AIGC语料库进行人机共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在AIGC时代,继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路径,即从我国传统民族节日语言资源中,提取便于生成... 从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春节文生图实验案例效果评估,发现提示词在使用AIGC语料库进行人机共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在AIGC时代,继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路径,即从我国传统民族节日语言资源中,提取便于生成式AI易于理解的提示词,建设我国传统民族节日提示词语料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实验 我国传统民族节日 提示词语料库建设
下载PDF
人工智能文生图的权利属性与归属问题研究
7
作者 韩德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目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文生图为代表的AI绘画技术,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创作出心仪的画作。文章围绕著作权理论和司法案例,研究人工智能文生图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权利归属问题。方法:文章运用案例分析... 目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文生图为代表的AI绘画技术,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创作出心仪的画作。文章围绕著作权理论和司法案例,研究人工智能文生图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权利归属问题。方法: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首例人工智能文生图侵权案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司法案例,研究文生图是否属于著作权客体。通过将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学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VEED.IO、DALL·E等人工智能文生图模型的技术特征,结合我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及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人工智能文生图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权利归属问题。结果:人工智能文生图并不必然被视为美术作品,用户输入少量概括性的提示词时,文生图不能体现智力创作;只有用户提供足够多的提示词能够决定文生图的基本样貌时,才可以被视为美术作品。从立法目的、“社会化”程度、技术局限性和现行法律规定四个维度看,人工智能模型不能成为著作权主体;人工智能模型开发者缺乏独创性,也不能成为著作权主体;用户只有在文生图满足成为著作权客体条件时,才享有著作权。结论:只有当提示词能够决定文生图的基本样貌时,人工智能文生图才能成为著作权客体,此时的著作权主体是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美术作品 著作权 用户
下载PDF
《山海经》浅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元勋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143,共7页
《山海经》详于言山、言水,略于言海,谓之"山海经"名似不正,故辨之。(一)由《山经》五方山系的走向状况及所述山名可考可知者,可以肯定《山经》所载之地域为今之南起江、浙,北至豫、晋,西起陕,东至鲁的多山丘陵地带。而《海... 《山海经》详于言山、言水,略于言海,谓之"山海经"名似不正,故辨之。(一)由《山经》五方山系的走向状况及所述山名可考可知者,可以肯定《山经》所载之地域为今之南起江、浙,北至豫、晋,西起陕,东至鲁的多山丘陵地带。而《海经》并非言"海",所谓"海外"、"海内"之"海"是被作为欲述主体的"位置"的"座标",其本身并非"主体"。《山经》、《海经》所载"山北海南"的地貌特征符合中国"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此实为远古先民对我国古代疆域原貌的真实记录,非"虚构的神话"。(二)古人关于"方位"有三类体系,即"四方体系(东南西北)"、"五方体系(东南西北中)"、"《河图》、《洛书》体系(北东中西南)",其中,"四方体系"、"五方体系"乃东部初民"天象观感"的"自然主义"产物,"《河图》、《洛书》体系"是从哲学义理角度对人类文明所作的精辟概括。《山海经》采用"四方""五方"体系,尤其是《大荒经》用"东南西北"体系,可征《大荒经》为《山海经》的最初文本。(三)《山海经》之"始态"只是"图",是太古初民之岩画的摹本。"文"后图而作,是对"图"的直观的描述与解释。《山海经》成书的历程是:初"由图生文"("图文异处")、"图"亡"文存";复"由文生图"("图文异处")、"图"再亡而"文犹存";再"由文生图"("图文合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异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