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学派到文派:婺学与婺州文派的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熊恺妮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4-67,共4页
南宋时期,婺州学派主要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吕学、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学。婺学的发展瓶颈与婺人的崇文倾向催生了婺州文派,主要成员黄溍、柳贯、吴莱、宋濂、王袆、戴良、胡翰、苏伯衡、方孝孺、王绅等交游密切,... 南宋时期,婺州学派主要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吕学、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学。婺学的发展瓶颈与婺人的崇文倾向催生了婺州文派,主要成员黄溍、柳贯、吴莱、宋濂、王袆、戴良、胡翰、苏伯衡、方孝孺、王绅等交游密切,继承了婺学传统,形成了相同的散文理论与相近的创作风格,并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婺学 婺州
下载PDF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发展中的作用——以明代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结社活动刺激着作家的创作热情,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社事主盟者往往成为流派领袖,引领流派发展,扩大流派影响和传播流派理论。一些流派在结社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并运用...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结社活动刺激着作家的创作热情,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社事主盟者往往成为流派领袖,引领流派发展,扩大流派影响和传播流派理论。一些流派在结社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并运用各种方式来宣扬和维护本派的文学主张。流派的诞生与衰亡常常依附于结社的形成与解散,有的是一派多社,有的是一派一社。流派林立与结社风行同时出现在明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通过考察明代文人结社与文学流派的关系,对于探讨结社在流派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具有典型性,对于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都有着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结社 学流 社团 明代
下载PDF
白马湖文派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惠民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3-97,共5页
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中,以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白马湖文派,这几年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通过对研究观点的综述可以看到,白马湖文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中,以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白马湖文派,这几年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通过对研究观点的综述可以看到,白马湖文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且还有很大开拓空间。白马湖文派本质内涵的开掘,群体性、共通性、规律性的整合研究,形成的深层背景(时代思潮、地域人文),创作态度(创作思想、审美情趣),彼此相仿的人格类型、艺术观念与精神,都还有待于学者们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 述评 研究拓展
下载PDF
从区域格局看宋元文派的文法观
4
作者 谢文惠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宋元时期散文流派的文学版图,就空间取向观之,传统地可划定为南北二块。从南北文学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来看,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在宋初南文北移的文章演进中担当了中坚力量;从诗文革新历程而言,北宋东学文派内化议论实用、辩明经籍的精神于... 宋元时期散文流派的文学版图,就空间取向观之,传统地可划定为南北二块。从南北文学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来看,北宋洛阳文人集团在宋初南文北移的文章演进中担当了中坚力量;从诗文革新历程而言,北宋东学文派内化议论实用、辩明经籍的精神于文章创作中,是诗文革新运动中不可小觑的一支生力军。南渡之后,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南部也呈现出江西、浙东不同区域的文派景观,这主要由南宋已降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而成。从整个宋元时期的文学版图而言,也有东西走向,这里的“东”主要指东南尤其是福建地区,“西”则单指四川等地区。宋元文派的文学版图依照时代演变、区域格局和作家观点三重理路而建构,在时、空、人三位一体的间架下,文法取向染上了地域文派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区域格局 法观
下载PDF
白马湖文派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惠民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4期120-125,共6页
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中,以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白马湖文派,这几年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并认为白马湖文派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开拓空间,... 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中,以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白马湖文派,这几年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并认为白马湖文派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开拓空间,其本质内涵的开掘,群体性、共通性、规律性的整合研究,以及其形成的深层背景(时代思潮、地域人文),创作态度(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甚或彼此相仿的人格类型、艺术观念与精神,都有待于不断拓展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 综述 研究拓展
下载PDF
关于桐城派及近百年来对它的评论 被引量:7
6
作者 周中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桐城派的产生是对明代“空疏不学”文风的反拨,其之所以“别树一宗”,笼盖有清一代,并非由于清代文化政策或传统势力的支持影响,更主要是因为它的理论的一定合理性。桐城派的基本思想倾向属于封建正统、复古、保守,但这些都需要加以具... 桐城派的产生是对明代“空疏不学”文风的反拨,其之所以“别树一宗”,笼盖有清一代,并非由于清代文化政策或传统势力的支持影响,更主要是因为它的理论的一定合理性。桐城派的基本思想倾向属于封建正统、复古、保守,但这些都需要加以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分析,全盘肯定与一笔抹倒都是不科学、不公允的。近百年来对它的研究批评令人深思寻味,仍可进一步讨论,但应“必有史实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程朱理学 中国 戴名世 曾国藩 清代化政策 桐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学史 学创作
原文传递
元初诗文名家庐陵刘诜 被引量:11
7
作者 查洪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0-46,共7页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诗 元代 江西 刘诜
下载PDF
“小说笔法”:林纾古文与“林译小说”的共振与转换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7,共9页
关键词 林纾 林译小说 人物 怪人 生命感受 桐城 笔法 艺术现象 阐述
下载PDF
回归还是漂流——质疑吴汝纶对桐城文派的“复归” 被引量:7
9
作者 潘务正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关于晚清民国桐城文派的研究,学者一般认为吴汝纶在其发展中起了复归的作用。其实这一观点有很多疑问。以复归论者的三个论据而言,吴氏并非尚醇厚老确而黜绚烂闳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从他中年以后评文的言论和作文的风格中可得到证实;... 关于晚清民国桐城文派的研究,学者一般认为吴汝纶在其发展中起了复归的作用。其实这一观点有很多疑问。以复归论者的三个论据而言,吴氏并非尚醇厚老确而黜绚烂闳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从他中年以后评文的言论和作文的风格中可得到证实;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之观点不是复归,而是颠覆了桐城文派的理论大厦;重建辞约指博、清正雅洁之义法,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应变。吴氏的理论主张,深受其师湘乡人曾国藩的影响,他试图改造桐城文派使之适应新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曾国藩 桐城 复归 因时而变
下载PDF
社团运作与中国新文学的文派制衡格局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寿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2,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文学社团的文派制衡有密切关系。多元化的文派制衡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高起点运作的格局。当传统旧文学作为强势文化占据社会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学必须结成具有现代内涵和反抗精神的文派对旧文学提出制衡的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文学社团的文派制衡有密切关系。多元化的文派制衡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高起点运作的格局。当传统旧文学作为强势文化占据社会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学必须结成具有现代内涵和反抗精神的文派对旧文学提出制衡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意向,于是,《新青年》社、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组成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新文学对于传统旧文学和通俗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成功占据了时代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化在时代潮流的推涌和世界洪流的裹挟中成为一种支配性的话语霸权,虽然根深蒂固但已经边缘化了的传统文化也必须形成或者借助一定的文派力量才能够发出反抗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甲寅派、学衡派,甚至倡导整理国故备受新文化责难的努力社,以及从一个特别的方面客观上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进行文派制衡的鸳鸯蝴蝶派,都具有了另一种价值。甲寅派对于激进的汉字拉丁化的遏制,学衡派提出将白话和文言都当作现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成分,鸳鸯蝴蝶派在文学的市场化方面给予新文学可能的制衡价值,都应得到公正的估价。同时,新文学内部也会出现不同文派相互砥砺相互约束的局面,这样才能保证新文学的丰富与繁荣。而所有这些文派都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单枪匹马可以运作成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文学社团和文人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 制衡 社团 甲寅 学衡 鸳鸯蝴蝶
下载PDF
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雁平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8-110,共13页
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 书院对清代学术影响极大,对文学的发展亦有推助之功。桐城文派能绵延二百余年,有诸多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包括姚鼐在内的众多名家都曾主持书院讲席,且历时较长,培养出众多弟子,几乎代有传人。依此传衍途径,桐城文派在广西形成包括吕璜、朱琦、彭昱尧、龙启瑞、王拯在内的“岭西五家”;在河北,经过张裕钊、吴汝纶、王树柟等人的努力也形成风气。桐城文派因此以东南一隅为中心扩展开来,在地域上获得一种平衡,形成既有时间长度又有空间广度的全国性文派。文学流派的传衍方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像桐城文派这样以书院为媒介颇有规模地传衍,则前所未有,从中亦可稍见教育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书院 讲学 传播 学史
下载PDF
桐城古文学派与莲池书院 被引量:7
12
作者 魏际昌 吴占良 《文物春秋》 1996年第3期22-30,共9页
声应气求,物以类聚,志同道合,人以群分,这派系的活动是古已有之的。特别是在士大夫中间。不过,有的偏于政治,有的重在学术,有的单讲文字创作,也有混合着说的,由于目的不同,于是称谓各异罢了。
关键词 曾国藩 桐城 吴汝纶 桐城学 书院 方苞 徐世昌 颜李学 桐城
下载PDF
桐城派与程朱理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访秋 《中州学刊》 1983年第5期78-82,共5页
桐城派是清代乾隆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它的形成,曾国藩的《欧阳生文集序》中曾有所论述。文中说: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邓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 桐城派是清代乾隆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它的形成,曾国藩的《欧阳生文集序》中曾有所论述。文中说: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邓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所以桐城派,就其发展来说,是创始于方苞,形成于姚鼐,而大盛于曾国藩,直到清廷颠覆,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后而衰。 至于桐城派的散文,就其渊源而论,实上承唐宋以来所谓韩欧八家的古文,其间稍有不同的,是韩欧在创作思想上,标举孔孟,特别是韩愈,在《原道》中提出道统之说,而显然以个人继承文、周、孔、孟以来的道统自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程朱理学 曾国藩 方苞 韩欧 桐城 戴震 汉学家 护程 乾隆
下载PDF
“散文至宋人才是真文字”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枣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68,共9页
宋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研究十分薄弱,有大量待开垦的处女地。宋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特色,而宋文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成就。宋文内容深刻,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充满理想同现实的矛盾,充满忧患感、悲凉感、旷达感。宋文诸体皆... 宋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研究十分薄弱,有大量待开垦的处女地。宋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特色,而宋文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成就。宋文内容深刻,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充满理想同现实的矛盾,充满忧患感、悲凉感、旷达感。宋文诸体皆备,旧有文体在宋代发生了较大变化,宋以前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文体在宋代形成大宗,成为新兴文体。宋代文派林立,风格多样,而以平易流畅为特征,切忌以偏概全。宋文的影响深远,宋代文学诸体无不受宋文影响,元、明、清各代无不受其影响,同韩、日、印等邻邦的文化交流也很广泛,宋以前的中国主要典籍及宋代编印的重要图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蜀版《大藏经》等都已流传到到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体 林立 影响
原文传递
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寂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102-105,68,共5页
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沈寂1906年至1907年间,正值清政府仿行立宪,厉行新政。严复曾在安徽高等学堂任过监督(校长)。严复来安徽,是因他与安徽有深厚的关系。他在一年之后又匆匆离去,乃是安徽复杂的社会... 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沈寂1906年至1907年间,正值清政府仿行立宪,厉行新政。严复曾在安徽高等学堂任过监督(校长)。严复来安徽,是因他与安徽有深厚的关系。他在一年之后又匆匆离去,乃是安徽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反映。严复在皖的短暂期间,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高等学堂 严复 桐城 安徽青年学生 京师大学堂 吴汝纶 清政府 高一涵 沈曾植 师范学堂
下载PDF
吴孟复先生学术传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纪健生 《文献》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2-97,共26页
吴孟复先生,名常焘,字伯鲁,改字孟复,以字行;号山萝,别号勉堂,室名商邃室。1919年2月3日生于安徽庐江县之吴家小圩子,因地近著名的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故称三河人。先生幼时,其家在江北的庐江和江南的郎溪有些田地,在芜湖城中亦置有房产... 吴孟复先生,名常焘,字伯鲁,改字孟复,以字行;号山萝,别号勉堂,室名商邃室。1919年2月3日生于安徽庐江县之吴家小圩子,因地近著名的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故称三河人。先生幼时,其家在江北的庐江和江南的郎溪有些田地,在芜湖城中亦置有房产,家道还算殷实。先生为长孙,深得祖母喜爱,出生不久,即抱在身边,亲自照看,一应衣食眠起等事不让别人插手。稍长,便口授诗词,先生聪颖异常,往往一过成诵。由是更受祖母宠爱,五岁即送入私塾读书。先生于书盖有宿缘,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要每日必读书,才能精神好,吃饭香;每晚必读书或背书,才能入睡快。有一次发高烧数日,昏迷不醒,家人心急如焚,忽于半夜醒来,张口便要拿书来读。祖母虽对他宠爱,但并不溺爱,经常严加督责。也不时劝勉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治学 桐城 学术研究 语言 桐城 诗词 安徽省 安徽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 钱基博
原文传递
论桐城文派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天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78-86,共9页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桐城派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桐城派的最大成就,即在于体系化的散文理论的建设。桐城文论的成功,得力于桐城文人对传统诗歌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桐城文人擅长以小文章抒写对社会人生的...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桐城派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桐城派的最大成就,即在于体系化的散文理论的建设。桐城文论的成功,得力于桐城文人对传统诗歌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桐城文人擅长以小文章抒写对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他们对“小说笔法”的认同和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意味。桐城派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带有对古代散文全面总结的性质,它是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过渡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历史地位 职业人群体 理论建树 创作实践 中介
下载PDF
从永嘉文体到永嘉文派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万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7-203,共7页
“永嘉文体”是指在南宋陈傅良、徐谊、蔡幼学、叶适等温州籍进士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文体,它实际上是北宋古文运动在南宋的重续。内容上,永嘉文体以经史结合为基础,偏重于阐明经制之学,喜论历朝成败得失之由。风格上,行文气势壮... “永嘉文体”是指在南宋陈傅良、徐谊、蔡幼学、叶适等温州籍进士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文体,它实际上是北宋古文运动在南宋的重续。内容上,永嘉文体以经史结合为基础,偏重于阐明经制之学,喜论历朝成败得失之由。风格上,行文气势壮阔,议论辨洽宏博。文学精神上,积极入世,文章为时而发,由历史、经术而指向时事,经世致用之意很强烈。永嘉文体的实践者们有鲜明的写作指导思想,强调和讲究写作技法。其兴起之因有三:绍兴时的科举改革,客观上为韩柳欧苏等人一脉相承的文统和伊洛学说的结合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一个政治上的温州群体已经形成;吕祖谦等人对此文体的高度肯定和扶持。永嘉文派是受永嘉文体影响而形成的散文流派,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1165-1195,乾道、淳熙、绍熙年间),主要以温州士子为主体,代表性作家是陈傅良;中期(1195—1224,光宗、宁宗朝),代表性作家是叶适,作者群体扩大到两浙地区;理宗朝以后即永嘉文派晚期(1224至宋末)。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科举应试的异化、永嘉文体最擅长表达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等,是永嘉文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 永嘉 陈傅良 叶适 地域
下载PDF
从《桐旧集》到《耆旧传》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结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5-185,共11页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叶,桐城文派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寰中任何一个区域无与比肩的,而作为文派的记忆,又依靠乡梓文献存留,考诸桐城历史文献,则以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以下简称《耆旧传》)与刘声木《桐城文学...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叶,桐城文派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寰中任何一个区域无与比肩的,而作为文派的记忆,又依靠乡梓文献存留,考诸桐城历史文献,则以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以下简称《耆旧传》)与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最为著称。然两书相较,刘编宽泛,广罗旁搜,已溢出桐城区域学术之限囿,而马编谨肃,能落实于桐城家族历史文化,兼明师承传统,故为学界所重,堪称一部典范的桐城学术史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历史 二十世纪初 十八世纪 学渊源 历史 学史 马其昶
原文传递
桐城地域文化爬梳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列生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2期22-27,共6页
A、自桐城派出,举“义理、考据、辞章”绦缨,撰《文章薪火》、《饮光先生文集》而立鼻祖滥觞,由是而海内外声名大振,代有才人绵亘不绝.其实,桐城文派只是一种显赫,而桐城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则具有更为幽深的历史延续,更为深... A、自桐城派出,举“义理、考据、辞章”绦缨,撰《文章薪火》、《饮光先生文集》而立鼻祖滥觞,由是而海内外声名大振,代有才人绵亘不绝.其实,桐城文派只是一种显赫,而桐城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则具有更为幽深的历史延续,更为深层的背景依托.文章派别的辉煌,从派别本身难以求取终极答案,按照怀特的理解,应该着手于分析文化的个性类型,因为“人创造了文化,因而文化与作为一个种类的人势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人们可能推测,结构上的多样性伴有机能上的多样性,这样,便有理由假设,在人类不同种族间存在着某些天生的心理差异”.因此,桐城地域文化,应为桐城文派产生的地母,从而引起研究家们的认真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 地域 桐城 方苞 桐城 农业 桐城县 舒州 戴名世 归有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