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
10
1
作者
冯巧英
《太原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12,20,共6页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灵魂是文殊信仰。这种信仰起于北魏。其时华严学盛行,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主要是华严学。五台山系华严学者尤重文殊,文殊信仰由此形成。至唐代,出现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之局面,密宗的不空和华严宗的澄观贡献尤大,五台...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灵魂是文殊信仰。这种信仰起于北魏。其时华严学盛行,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主要是华严学。五台山系华严学者尤重文殊,文殊信仰由此形成。至唐代,出现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之局面,密宗的不空和华严宗的澄观贡献尤大,五台山佛教达于鼎盛。唐武宗灭佛,五台山佛教受到摧残,但五代至宋代,文殊信仰仍盛而不衰。元明清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更成为团结各民族的纽带,这是由于喇嘛教传入五台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文殊
信仰
华严学
喇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道场中的龙神信仰——兼论唐宋中印文化交流
2
作者
王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异质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文殊
道场
龙神信仰
中印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陈龙
《佛学研究》
2016年第1期-,共15页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山西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名山之一,并且于其中居首要地位,而其地位和价值的构建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从南北朝以来,这里就成为僧俗大众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甚至亚...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山西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名山之一,并且于其中居首要地位,而其地位和价值的构建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从南北朝以来,这里就成为僧俗大众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甚至亚洲佛教信仰圈公认的佛教圣地.如果没有文殊信仰,此山就失去了“圣山”的意义,故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信仰的核心与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
信仰
文殊
师利
文殊
道场
文殊
菩萨
五台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僧侣建构中土清凉圣地的方法研究——以初唐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的空间分析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智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7-202,共16页
在如来灭后,众圣潜灵,至唐代时印度佛教逐渐衰落,如何在中土建构一个新的佛教圣地,是摆在中西僧侣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之道是僧侣仿照印度雪山圣地模式,在佛教传播地建构新的雪山圣地。初唐,中西僧侣联手,从不同空间尺度着手,成功在边...
在如来灭后,众圣潜灵,至唐代时印度佛教逐渐衰落,如何在中土建构一个新的佛教圣地,是摆在中西僧侣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之道是僧侣仿照印度雪山圣地模式,在佛教传播地建构新的雪山圣地。初唐,中西僧侣联手,从不同空间尺度着手,成功在边地五台山建构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雪山圣地,即清凉山文殊道场。宏观尺度,中西僧侣主要在结集、翻译和注疏佛典的时,将五台山的地理信息,加入汉传佛典和序言之中,让文殊师利成功地介入五台山;中观尺度,中土僧侣主要利用佛典中已有的圣地结构-雪山五峰,将五台山建构为中土的清凉五台;微观尺度,僧侣主要利用北魏孝文帝崇建和文殊显应,建构了五台山空间地点的神圣性。总体而言,清凉五台只是中西僧侣仿照雪山五峰建构的一个理想模型而已,现实中的清凉圣地,无论从古今胜迹还是从游礼感通的空间分布来看,都是中台独大,而非五峰竞秀。中西僧侣建构的清凉圣地,既满足了中土僧团独立的需要,也满足了帝王以"当今如来"身份,依傍宗教治理天下的需要,因此,在参与建构清凉圣地的僧侣身后,总能看见皇家的身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不肯去观音菩萨祖庭——五台山普庵寺
被引量:
2
5
作者
崔正森
《五台山研究》
2011年第4期58-61,共4页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为我国著名的灵山圣境。以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故在唐代诸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他们特别“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礼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遂使五台山寺庙林立,宏...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为我国著名的灵山圣境。以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故在唐代诸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他们特别“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礼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遂使五台山寺庙林立,宏伟壮观,殿堂楼阁,雕梁榱栋,佛菩萨像,金光灿烂,香烟缭绕,法会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菩萨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李唐王朝
灵山
佛教
寺庙
宏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五台山--一张世界文化名片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志超
《史志学刊》
2022年第4期4-16,共13页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文殊道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以山地自然环境与佛教“祖庭”灵鹫峰相似而种下佛缘,从东晋开始逐渐形成佛教活动中心。后经历代皇帝扶持、推崇,出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文殊道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以山地自然环境与佛教“祖庭”灵鹫峰相似而种下佛缘,从东晋开始逐渐形成佛教活动中心。后经历代皇帝扶持、推崇,出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携发展的局面,并以佛教怀柔天下,借助政治辅助力量而更加发达兴盛,遂有佛教“首府”之称,且有了“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五台山从清凉胜境演化为佛教文化圣地,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使僧俗共同经历战火洗礼凝结出红色文化,华丽转变为革命圣地,成为多种形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新时代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更要让五台山作为一张世界文化名片,发挥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革命圣地
五台山学
世界文化遗产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特性说五台山文化之“文”
被引量:
1
7
作者
常峥嵘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342-348,共7页
文化必有其特性,五台山文化从四个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其文化品格:一,佛教文化高地,这可以说是五台山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形态。二,文殊道场是五台山文化的最特出文化标识,文殊信仰对于五台山文化起着一种整合作用。三,...
文化必有其特性,五台山文化从四个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其文化品格:一,佛教文化高地,这可以说是五台山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形态。二,文殊道场是五台山文化的最特出文化标识,文殊信仰对于五台山文化起着一种整合作用。三,"青黄并存"体现着五台山文化的旺盛文化活力。四,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合一是五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高地
文殊
道场
青黄并存
自然价值
人文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殊道场五台山
8
作者
王学信
《海内与海外》
2011年第5期71-73,共3页
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明代以来,佛门信众则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赞誉推向极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闻遐迩,而五台山作为四大名山之冠,更时时吸引着海内外...
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明代以来,佛门信众则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赞誉推向极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闻遐迩,而五台山作为四大名山之冠,更时时吸引着海内外信众虔诚而崇敬的目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中国佛教
名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信众
原文传递
五台山华严宗现状
9
作者
周祝英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3期51-55,共5页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华严宗
高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神圣传承:五台山与古心如馨的戒学中兴运动
10
作者
能仁
《中国佛学》
2018年第2期54-71,共18页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延请古心如馨(1541~1615)赴五台山永明寺传皇坛戒,结束了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来官方对僧尼开坛传戒的禁令,这成为古心如馨中兴近世中国佛教戒律学的标志性事件。古心如馨所传授戒法的源头,据...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延请古心如馨(1541~1615)赴五台山永明寺传皇坛戒,结束了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来官方对僧尼开坛传戒的禁令,这成为古心如馨中兴近世中国佛教戒律学的标志性事件。古心如馨所传授戒法的源头,据说正是由其朝礼圣地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示现而来的神圣传承;而古心如馨自身则被认为是祖师转世的“优波离尊者再来”。本文以古心如馨生平主要事件为中心,在厘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古心戒律复兴运动中五台山圣地信仰与“祖师转世”信仰合流的形成和作用。古心与圣地五台山的神圣传承因缘,深刻地影响了其戒法传承的属性,圣地文殊戒与“优波离再来”这两重合流的强烈象征也为我们昭示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在戒律制度上的某些不同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古心如馨
神圣传承
祖师转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西
1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2007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文殊道场五台山,恒山,芦芽山。
关键词
自然景观
山西
文殊
道场
五台山
恒山
芦芽山
原文传递
文殊菩萨
12
《五台山研究》
2010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关键词
文殊
菩萨
大乘佛教
南北朝时期
印度佛教
文殊
道场
唐代初期
文殊
信仰
五台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五台山与五台山图
被引量:
1
13
作者
崔文魁
《五台山研究》
2004年第2期17-23,共7页
关键词
文殊
菩萨
道场
佛教文化
《五台山图》
西藏
普陀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
10
1
作者
冯巧英
机构
太原大学文法系
出处
《太原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12,20,共6页
文摘
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灵魂是文殊信仰。这种信仰起于北魏。其时华严学盛行,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主要是华严学。五台山系华严学者尤重文殊,文殊信仰由此形成。至唐代,出现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之局面,密宗的不空和华严宗的澄观贡献尤大,五台山佛教达于鼎盛。唐武宗灭佛,五台山佛教受到摧残,但五代至宋代,文殊信仰仍盛而不衰。元明清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更成为团结各民族的纽带,这是由于喇嘛教传入五台山的结果。
关键词
佛教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文殊
信仰
华严学
喇嘛教
分类号
B947.2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道场中的龙神信仰——兼论唐宋中印文化交流
2
作者
王涛
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372397)
文摘
唐宋时期,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龙神信仰十分兴盛。山中有大量有关龙的灵迹,龙的形象较为丰满,职能也较为强大。五台山文殊菩萨与龙神的关系既表现为镇压与被镇压之对抗性,又表现为代表与被代表之可调和性。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唐宋时期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异质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台山区域文化。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文殊
道场
龙神信仰
中印文化
Keyword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njushri dojo
Dragon God Faith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
分类号
K29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陈龙
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
出处
《佛学研究》
2016年第1期-,共15页
文摘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山西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名山之一,并且于其中居首要地位,而其地位和价值的构建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从南北朝以来,这里就成为僧俗大众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甚至亚洲佛教信仰圈公认的佛教圣地.如果没有文殊信仰,此山就失去了“圣山”的意义,故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信仰的核心与灵魂.
关键词
文殊
信仰
文殊
师利
文殊
道场
文殊
菩萨
五台山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僧侣建构中土清凉圣地的方法研究——以初唐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的空间分析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智君
机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7-202,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汉唐佛教对中国地理学思想及景观的影响研究”(4197117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如来灭后,众圣潜灵,至唐代时印度佛教逐渐衰落,如何在中土建构一个新的佛教圣地,是摆在中西僧侣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之道是僧侣仿照印度雪山圣地模式,在佛教传播地建构新的雪山圣地。初唐,中西僧侣联手,从不同空间尺度着手,成功在边地五台山建构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雪山圣地,即清凉山文殊道场。宏观尺度,中西僧侣主要在结集、翻译和注疏佛典的时,将五台山的地理信息,加入汉传佛典和序言之中,让文殊师利成功地介入五台山;中观尺度,中土僧侣主要利用佛典中已有的圣地结构-雪山五峰,将五台山建构为中土的清凉五台;微观尺度,僧侣主要利用北魏孝文帝崇建和文殊显应,建构了五台山空间地点的神圣性。总体而言,清凉五台只是中西僧侣仿照雪山五峰建构的一个理想模型而已,现实中的清凉圣地,无论从古今胜迹还是从游礼感通的空间分布来看,都是中台独大,而非五峰竞秀。中西僧侣建构的清凉圣地,既满足了中土僧团独立的需要,也满足了帝王以"当今如来"身份,依傍宗教治理天下的需要,因此,在参与建构清凉圣地的僧侣身后,总能看见皇家的身影。
关键词
佛教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空间分析
Keywords
Buddhism
Wutai Mountain
Manjusri Meso
Spatial Analysis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不肯去观音菩萨祖庭——五台山普庵寺
被引量:
2
5
作者
崔正森
机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11年第4期58-61,共4页
文摘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为我国著名的灵山圣境。以是李唐王朝的植德之所,故在唐代诸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他们特别“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礼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遂使五台山寺庙林立,宏伟壮观,殿堂楼阁,雕梁榱栋,佛菩萨像,金光灿烂,香烟缭绕,法会不断,
关键词
观音菩萨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李唐王朝
灵山
佛教
寺庙
宏伟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台山--一张世界文化名片
被引量:
1
6
作者
王志超
机构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处
《史志学刊》
2022年第4期4-16,共13页
文摘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文殊道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以山地自然环境与佛教“祖庭”灵鹫峰相似而种下佛缘,从东晋开始逐渐形成佛教活动中心。后经历代皇帝扶持、推崇,出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携发展的局面,并以佛教怀柔天下,借助政治辅助力量而更加发达兴盛,遂有佛教“首府”之称,且有了“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五台山从清凉胜境演化为佛教文化圣地,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使僧俗共同经历战火洗礼凝结出红色文化,华丽转变为革命圣地,成为多种形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新时代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更要让五台山作为一张世界文化名片,发挥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走向世界。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革命圣地
五台山学
世界文化遗产地
Keywords
Mount Wutai
Manjusri Bodhisattva Dojo
Sacred place of revolution
Mount Wutai Schoo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分类号
K928.3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特性说五台山文化之“文”
被引量:
1
7
作者
常峥嵘
出处
《佛学研究》
2006年第1期342-348,共7页
文摘
文化必有其特性,五台山文化从四个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其文化品格:一,佛教文化高地,这可以说是五台山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形态。二,文殊道场是五台山文化的最特出文化标识,文殊信仰对于五台山文化起着一种整合作用。三,"青黄并存"体现着五台山文化的旺盛文化活力。四,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合一是五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佛教文化高地
文殊
道场
青黄并存
自然价值
人文价值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殊道场五台山
8
作者
王学信
出处
《海内与海外》
2011年第5期71-73,共3页
文摘
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明代以来,佛门信众则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赞誉推向极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闻遐迩,而五台山作为四大名山之冠,更时时吸引着海内外信众虔诚而崇敬的目光。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中国佛教
名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信众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五台山华严宗现状
9
作者
周祝英
机构
山西省社科院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摘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华严宗
高僧
分类号
B949.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神圣传承:五台山与古心如馨的戒学中兴运动
10
作者
能仁
机构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佛学研究》编辑部
出处
《中国佛学》
2018年第2期54-71,共18页
文摘
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延请古心如馨(1541~1615)赴五台山永明寺传皇坛戒,结束了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来官方对僧尼开坛传戒的禁令,这成为古心如馨中兴近世中国佛教戒律学的标志性事件。古心如馨所传授戒法的源头,据说正是由其朝礼圣地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示现而来的神圣传承;而古心如馨自身则被认为是祖师转世的“优波离尊者再来”。本文以古心如馨生平主要事件为中心,在厘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古心戒律复兴运动中五台山圣地信仰与“祖师转世”信仰合流的形成和作用。古心与圣地五台山的神圣传承因缘,深刻地影响了其戒法传承的属性,圣地文殊戒与“优波离再来”这两重合流的强烈象征也为我们昭示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在戒律制度上的某些不同面相。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
道场
古心如馨
神圣传承
祖师转世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西
11
出处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2007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文摘
文殊道场五台山,恒山,芦芽山。
关键词
自然景观
山西
文殊
道场
五台山
恒山
芦芽山
分类号
TP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文殊菩萨
12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10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文摘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关键词
文殊
菩萨
大乘佛教
南北朝时期
印度佛教
文殊
道场
唐代初期
文殊
信仰
五台山
分类号
B947.26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台山与五台山图
被引量:
1
13
作者
崔文魁
机构
山西大学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04年第2期17-23,共7页
关键词
文殊
菩萨
道场
佛教文化
《五台山图》
西藏
普陀山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形成和发展
冯巧英
《太原大学学报》
2002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道场中的龙神信仰——兼论唐宋中印文化交流
王涛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
陈龙
《佛学研究》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西僧侣建构中土清凉圣地的方法研究——以初唐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的空间分析为例
李智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5
不肯去观音菩萨祖庭——五台山普庵寺
崔正森
《五台山研究》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五台山--一张世界文化名片
王志超
《史志学刊》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特性说五台山文化之“文”
常峥嵘
《佛学研究》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文殊道场五台山
王学信
《海内与海外》
2011
0
原文传递
9
五台山华严宗现状
周祝英
《五台山研究》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神圣传承:五台山与古心如馨的戒学中兴运动
能仁
《中国佛学》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山西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2007
0
原文传递
12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五台山与五台山图
崔文魁
《五台山研究》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