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文性与用典之辩 被引量:5
1
作者 葛红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5-187,共3页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用典 文本意义
原文传递
钱钟书翻译思想探微——以解构主义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132,140,共4页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可译和不可译 原作译作 文本意义 解构主义
下载PDF
东晋玄言诗的创作机制与文本解析
3
作者 王澧华 《求索》 CSSCI 2004年第6期214-217,共4页
玄言诗 ,几乎可以说是东晋的“一代之文学” ,但它受宠于当代而见嗤于后世 ,其中必有其内在的理由与依据。从创作过程可以把握玄言诗的创作机制 ,从文本解析可以探究玄言诗风的意义生成。从诗人和诗题看 ,东晋玄言诗的作者皆为玄学名士 ... 玄言诗 ,几乎可以说是东晋的“一代之文学” ,但它受宠于当代而见嗤于后世 ,其中必有其内在的理由与依据。从创作过程可以把握玄言诗的创作机制 ,从文本解析可以探究玄言诗风的意义生成。从诗人和诗题看 ,东晋玄言诗的作者皆为玄学名士 ,其创作动机来源于社交与仕宦需要。赠答诗与雅集诗的盛行 ,见出玄言诗特定的读者指向及其重“理”轻“文”的趣味诉求。名士诗人们先验地抱着“玄对山水”的心态 ,把注意力从具体的山川物态转移到抽象的哲学思考上 ,导致了“才义”、“文义”的喧宾夺主。东晋玄言诗的变革 ,并不始于“义熙中”。晋末诗坛 ,名士告退而诗人方兴 ,玄言诗才被山水田园诗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玄言诗 作者构成 动机效果 过程机制 文本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