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文明认同与中国消费文明的演化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7-127,共11页
消费文化全球化文献讨论了文化本地化的现象,但尚未解决全球本地化如何发生这一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个文明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存在不同的模式。其中一种是文明认同延续模式,它导致了全球本地化,避免非西方社会在全球化... 消费文化全球化文献讨论了文化本地化的现象,但尚未解决全球本地化如何发生这一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个文明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存在不同的模式。其中一种是文明认同延续模式,它导致了全球本地化,避免非西方社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陷入西方化。文明延续机制把所属文明的基本框架当作框架性认同,并以此来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通过这种机制,非西方国家既参与了全球化过程,吸纳了西方的现代化元素,同时又保留和延续了自身文明认同的基本框架。通过对中国消费文明变迁的研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文明演化机制,从文明认同的视角对全球本地化如何发生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认同 框架性认同 元素性认同 消费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基于国家认同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校本课程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华栋 张禄佳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第5期89-93,共5页
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明冲突的基本诉求,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内容,开发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国家认同历史校本课程,以国民意识与文明认同两大核心要素为中心,依据... 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明冲突的基本诉求,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内容,开发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国家认同历史校本课程,以国民意识与文明认同两大核心要素为中心,依据“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进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经过多轮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校本课程 国民意识 文明认同 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对同盟几个问题的释论——一种历史视角
3
作者 汪诗明 王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0,共11页
缔结同盟不只是一个历史存在,也是一个现代现象。不同时期出现的同盟尽管类型殊异,但很多时候都是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秩序的破坏者以及麻烦制造者。缔结同盟的主要动因既有大国或强国追求霸权以及分担称霸成本的谋算,也有中小国家寻求... 缔结同盟不只是一个历史存在,也是一个现代现象。不同时期出现的同盟尽管类型殊异,但很多时候都是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秩序的破坏者以及麻烦制造者。缔结同盟的主要动因既有大国或强国追求霸权以及分担称霸成本的谋算,也有中小国家寻求安全庇护以及相关方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的考量;缔结同盟的基础包括共同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联结、对外援助以及文明或文化认同;同盟的类型因结盟的条件或环境、动机或目的以及同盟的架构等不同而呈现多样形态;同盟的机制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可分为协商型和强加型两种,是同盟有效运作的保障要素之一。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盟不仅不会带来和平与安全,反而会增加地缘政治对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盟 地缘政治 文明认同 同盟类型 同盟机制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转向:成因、知识网络与核心理念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艳龙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6-58,155,共24页
俄罗斯的保守主义转向既是全球思潮大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内生现象,具有鲜明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始自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保守主义复兴现象是对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革命”进程及其破坏性效应的一种自然反应,同... 俄罗斯的保守主义转向既是全球思潮大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内生现象,具有鲜明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始自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保守主义复兴现象是对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革命”进程及其破坏性效应的一种自然反应,同时亦是政治精英与保守主义智识阶层和社会环境合力互动的结果。以2012年“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基金会和智库“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的成立为主要标志,不同性质的保守主义行为体成功实现重组,它们在认同建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争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等核心议题上既存有共性,同时亦折射出不同程度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保守主义 俄罗斯意识形态 知识网络 文明认同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原文传递
多种文明视角下的中东欧社会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寒冰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6,共14页
从古到今,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地缘政治上,处于西欧和东欧之间的中东欧地区都十分重要。由于受不同文明的影响和东西方大国的控制,该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为自己做主,社会发展带有极强的被动性。这是观察正在集体回归西欧... 从古到今,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地缘政治上,处于西欧和东欧之间的中东欧地区都十分重要。由于受不同文明的影响和东西方大国的控制,该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为自己做主,社会发展带有极强的被动性。这是观察正在集体回归西欧的中东欧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有助于发现其历史发展逻辑和潜在的动因。文明归宿上的困惑和政治定位上的摇摆是中东欧社会发展的常态,而在其自身认同和同东西方大国对它们的认同上的矛盾会长久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中东欧 社会发展 文明认同
原文传递
路径特征、推动因素与历史意义:对北朝民族认同的反思性考察
6
作者 段锐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47,共8页
北朝民族认同的进程坎坷而光辉,值得深刻总结与反思。其进路既具有民族认同的共性,又呈现出统治民族及统治者的主动性、坚定性与创造性等鲜明个性。理论基础的具备、民族分布的巨变、君臣能动合力的形成、农业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等诸动... 北朝民族认同的进程坎坷而光辉,值得深刻总结与反思。其进路既具有民族认同的共性,又呈现出统治民族及统治者的主动性、坚定性与创造性等鲜明个性。理论基础的具备、民族分布的巨变、君臣能动合力的形成、农业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等诸动因,共同指向北朝民族认同的实现。而"大造区夏"的突出特色,显示出北朝民族认同既是一种自觉的华夏文明认同,接续与光大了华夏文明,又是历史上中华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有力地推动了南北统一。可以认定,北朝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历史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民族认同 拓跋鲜卑 文明认同 中华认同
下载PDF
从耶路撒冷之争看构建文明共同体
7
作者 徐希才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4期87-93,共7页
冷战后,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系统,文明主要有自我利益需求、认知双重性、功能性等三方面基本属性,且有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有利条件出现。但在耶路撒冷问题这一国际热点中,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文明的角力将现实文明的基本属性无限... 冷战后,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系统,文明主要有自我利益需求、认知双重性、功能性等三方面基本属性,且有构建文明共同体的有利条件出现。但在耶路撒冷问题这一国际热点中,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文明的角力将现实文明的基本属性无限放大;文明影响力的扩展、生存空间的争夺、伦理标准的异化执行等又成为构建文明共同体需要解决的难题。未来构建文明共同体,需要在不谋求改变文明个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共性,从弱势文明共同体向强势文明共同体逐步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认同 文明冲突 巴以冲突
下载PDF
基于“象形设计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由“恒大莲花足球场方案网络热议事件”引发的反思
8
作者 陈勇 孟瑾 《现代园艺》 2021年第6期102-103,共2页
以恒大莲花足球场网络热议事件为例,反思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阶段性特征和转型需求,重点围绕设计语言相关性、尺度感、推演度、适用范围,总结了城市空间中象形设计运用策略。旨在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把控与提升提供内在动力。
关键词 象形设计法 城市公共空间 恒大莲花足球场 文明认同
下载PDF
国与族:文明认同、身份认知与中新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纳慧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64,共27页
在分析国与国之间合作或冲突的成因时,种族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学界已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种族亲缘性导向和促进国际合作。中新关系的实践则打破了这一刻板逻辑,并支持另一种思路:在一些情况下,同文同种恰恰会给两国... 在分析国与国之间合作或冲突的成因时,种族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学界已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种族亲缘性导向和促进国际合作。中新关系的实践则打破了这一刻板逻辑,并支持另一种思路:在一些情况下,同文同种恰恰会给两国带来敌意而不是通常所想当然的合作。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这一中新关系案例也给如何理解和预测中国目前和将来的对外行为,及其对重塑世界秩序的影响提出了思考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是"文明"。族的文明认同在中新关系中所扮演的突出角色,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思考国际关系的局限性。随着中华文明这一最大文明体的复兴以及中国在影响和定义世界秩序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明思维来补充民族主义思维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要求,文明作为跨国文化场域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分析单位。鉴于此,有关中新关系的研究显示出对重塑国际关系理论框架的重要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关系 李光耀 种族亲缘性 族的文明认同 国家利益 海外华人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保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96,共5页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 认同建构
下载PDF
融入文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促使工业文明价值认同系统向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转型
11
作者 胡建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37-142,148,共7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是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依据某种视角的"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系统决定论",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的成果能否得到巩...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是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依据某种视角的"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系统决定论",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最终要由"工业文明价值认同系统转型为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文化基因突变"来确证。据此,我们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学理根据,并按照这种学理,用"生态小康"意趣补正"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将生态建设纳入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人和自然相互促进的角度来发挥双方和谐构成的合力,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明价值认同系统 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 实践论关系 存在论关系 生态小康
下载PDF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及基本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芳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6年第5期86-86,共1页
文章概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从文化符号、文化身份、价值文化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以文化符号为基础的。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族文明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基本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