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金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时,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①)。此前,习近平提出了“文明自信”的概念。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是既有各自内涵又有密切关联的一组概念,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时,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①)。此前,习近平提出了“文明自信”的概念。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是既有各自内涵又有密切关联的一组概念,明确三者的内涵、特征和关联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自信 历史自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 关联
下载PDF
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被引量:14
2
作者 范玉刚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54,共1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为重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提供了时代机缘。中国的崛起在最终意义上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这对人类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为重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提供了时代机缘。中国的崛起在最终意义上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这对人类文明跃升具有重要的方向性启示。中国的崛起是有别于现代世界体系中某些西方既成大国“国强必霸”的文明型崛起,是发展理念和文明形态的一种创新,能够为世界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必须强化“世界的中国”意识。一是要增强“世界史中的文明共识观念”,在人类文明秩序的变动中塑造中国-世界关系,使中国在社会性成长中成为世界普遍认可的现代文明国家。二是以文化主权战略增强文化自信,在拓展国家利益中增强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使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是中国崛起的必然,中国的文明型崛起需要文明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可能路径和建设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使命 文明自信 文化主权战略 迈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文传递
文明自信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意义与途径 被引量:15
3
作者 肖群忠 杨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1,共7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共同体所形成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为基因并根据当代世界的客观发展情势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华文明自信和回应世界当下矛盾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共同体所形成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为基因并根据当代世界的客观发展情势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华文明自信和回应世界当下矛盾冲突和发展道路、未来前景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它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积极贡献,需要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促进文化交流、文明融合,需要中国不断用自己的实践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观 文明自信 中国智慧
下载PDF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与“道”——一个基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天柱 《统一战线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25,共25页
面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和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不仅关涉这一制度自身能否行稳致远,而且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面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和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不仅关涉这一制度自身能否行稳致远,而且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即“自信之源怎么看”,要搞清楚制度自信从哪里来;更是一个行动问题,即“自信之道怎么办”,要解决好制度自信如何更坚定。从政治学学科视角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可用历史政治学、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政治传播、比较政治、政治发展作为基本分析框架,从内生演进、文化基因、治理优势、话语体系、制度互鉴、制度自省等多重维度切入,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考察和研究,进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生演进的发展逻辑中树立历史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赖以生成的文化基因中感悟文化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际发挥的治理优势中彰显实践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中建立理论自信,从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互鉴中坚定文明自信,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省提升中展示发展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制度自信 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实践自信 理论自信 文明自信 发展自信 制度比较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维统一 被引量:7
5
作者 陈金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原创性的内容,既诠释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点,又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创造或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原创性的内容,既诠释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点,又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就其特点而言,实现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统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统一,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民族立场、世界眼光与人类关切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维统一,诠释了文化自信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阙下高职院校课堂创新研究——茶道精神与文明自信:给学生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倩 《智库时代》 2020年第14期191-192,共2页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酒水知识》教学模块中“茶”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具体研究,找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创新点并由此得出“课程思政...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酒水知识》教学模块中“茶”这一部分的内容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具体研究,找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创新点并由此得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创新改进研究应该从课前改进、课中改进以及课后改进三个方面进行,最终探索出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茶道精神 文明自信 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 创新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金龙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3年第9期74-81,共8页
文明自信是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生成的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与历史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四个自信”的逻辑发展,共同促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自信的生成。中华文明精髓的... 文明自信是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生成的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与历史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四个自信”的逻辑发展,共同促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自信的生成。中华文明精髓的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概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的确立、“两个结合”的科学定位,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自信的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既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和历史自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开展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文明自信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重自信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凤亮 涂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要素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应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出场、当下立场和未来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要素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应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出场、当下立场和未来现场的时间线索中,把握其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价值逻辑。立足历史自信,应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史和发展着的文化实践成就,发挥历史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根植文化自信,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以中华文明特性为根本,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力量和底气。聚焦文明自信,应处理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一体和多元、系统和要素四组关系,实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下载PDF
文明自信的中国理念及其世界历史意义——论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 被引量:4
9
作者 冯鹏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希望、挑战与愿景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深刻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及其互动与发展特征,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紧迫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中国道路...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希望、挑战与愿景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深刻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及其互动与发展特征,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紧迫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中国道路实现史诗般崛起的现实成就与文明品质,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展开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地阐发了“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本质论、“交流、互鉴、共存”的文明关系论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论,从而为在21世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历史进步与和平发展,提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明自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本质 文明关系 文明发展 文明自信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牧 李群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2,共5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坚持“第二个结合”为必由之路、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力之源、以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价值旨归...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坚持“第二个结合”为必由之路、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力之源、以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价值旨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提供原则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共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守正,在顺应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趋势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新,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推陈出新;注重传播,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传播中国声音,发挥守正、创新、传播的“同频共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自信 文化强国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论文明自信 被引量:5
11
作者 戴圣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57,共8页
文明自信,是文明创造的主体对其自身所创造的文明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文明自信既是文明创造主体的一种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也是文明创造主体不断创造其文明的精神动力。但一个文明民族要对自身的文明产生自信,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 文明自信,是文明创造的主体对其自身所创造的文明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文明自信既是文明创造主体的一种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也是文明创造主体不断创造其文明的精神动力。但一个文明民族要对自身的文明产生自信,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来,文明历史的悠久与古老、历史上文明成果的辉煌与灿烂,都是文明自信产生的重要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但它们并不构成文明自信产生的必要条件。相比于文明历史的悠久与古老、历史上文明成果的辉煌与灿烂而言,一个民族正在建设的文明是否优秀与先进,是否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与前进方向,更是文明自信产生与长期保持的坚实基础与根本条件。此外,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态势以及发展环境等,也构成了文明自信产生的重要条件。在新时代,坚定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就必须坚定对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自信。只有坚定对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自信,我们才能把中华文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推向世界文明的中心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自信 历史条件 现实基础 中华文明 社会主义文明
下载PDF
历史、文化、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自信
12
作者 柴源 李前进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1,117,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指引开创了中国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深刻认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理论特质和价值,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指引开创了中国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深刻认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理论特质和价值,在自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原则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效地做到“中为洋用”,坚持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中国道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经验,坚定文明自信,重视对中国规律、中国式民主、中国价值的研究和传播,让曾经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文明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优势,为二十一世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取得文明新成就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道路 文明自信 “中为洋用”
下载PDF
技术社会:历史转换与文明自觉--基于文明批评史的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技术是主体性的重要实现方式,是由人生成的特殊的主客间性、主主间性以及主体自我间性的同时性存在。技术社会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前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处于生存性技术社会;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中叶,人类处于发展性技术社会;20世纪中叶以来... 技术是主体性的重要实现方式,是由人生成的特殊的主客间性、主主间性以及主体自我间性的同时性存在。技术社会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前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处于生存性技术社会;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中叶,人类处于发展性技术社会;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开始进入融合性技术社会或者生活性技术社会。技术社会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浅层到深层;聚集与专业,是技术社会生成、转换的两个核心机制;多样聚集是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技术构成、生成、转换的重要特征与机制。当代技术社会的核心问题,不是智能化是否会超越人类,而是存在技术的涂层化:技术被用于营建表面的繁荣、繁华,而不是用于改进器物功能、完善社会结构、提高生活品质,以及为更多的人营建可持续的幸福生活。面对不断更新、变迁的技术,我们尤其需要确立清醒的文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社会 文明变迁 转换机制 涂层异化 文明自信
下载PDF
历史、文化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自信探究
15
作者 贺康博 董红琴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三重自信之源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自信的理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了自信的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积淀了自信的实践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三重自信之源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自信的理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了自信的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积淀了自信的实践底气,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文化造诣和崇高价值追求涵养了自信的主体力量。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三重自信之质看,立足历史自信,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立场,激发出承继过往、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行动自觉;根植文化自信,应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使文化自信更牢固、更广泛、更深厚;聚焦文明自信,应在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突出特性的深刻把握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三重自信之重看,需要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推动人类历史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发展理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聚焦文明自信,追求文明共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历史自信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下载PDF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和研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27,共3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新高度,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达到新水平。中华文明历来是以... “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新高度,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达到新水平。中华文明历来是以伦理文明作为核心内容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为了深入诠释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本刊特组织四位专家围绕“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主题展开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伦理文明 认识和实践 文明自信 内涵要义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下载PDF
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17
作者 聂文慧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0164-0167,共4页
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源于我国拥有的上千年历史,由众多民族和广袤的地域共同塑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华人民的基础文化观念。只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我们才能肩负起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责任。文化不仅体现了... 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源于我国拥有的上千年历史,由众多民族和广袤的地域共同塑造。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华人民的基础文化观念。只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我们才能肩负起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责任。文化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基础认同。因此,只有全力打造文化强国,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发展。增强公众的文化和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明自信 文化发展 使命 担当
下载PDF
深化“让文物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理念 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18
作者 谢景海 《中国教工》 2024年第12期42-43,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国文物为辉煌灿烂的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国文物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既是增强文明自信的实物教材,也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生动载体。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要利用好中国文物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集体学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文物 文化遗产 文明自信 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19
作者 常东亮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话语体系,传承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转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概括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与实践根基。其建构应遵循党的领导与人民性并重的话...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话语体系,传承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转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概括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与实践根基。其建构应遵循党的领导与人民性并重的话语意涵、坚持文明实践与话语实践的辩证统一、在守正中实现文明话语的创新、让文明观说“大众话”等方法论原则。从其内容逻辑来看,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文明观建构中“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话语表达。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建构规范的中国特色现代文明话语表达范式,实现自主话语供给,在解构西方诋毁性话语中塑造党和国家形象,进而在引领文明进程中更好赢得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文明 话语体系 文明自信 国际话语权
原文传递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20
作者 杨春淏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共3页
纵观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由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在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尽管当前世界社... 纵观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由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在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尽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无限生机活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具,研究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 文明自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