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光芒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2,共8页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思潮在深层哲学精神上表现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最终又回归神话的“启蒙辩证法”成为这一文化/审美思潮的现代性动力;而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的文学思潮则将这种对启蒙的矫治及对理...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思潮在深层哲学精神上表现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最终又回归神话的“启蒙辩证法”成为这一文化/审美思潮的现代性动力;而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的文学思潮则将这种对启蒙的矫治及对理性的反拨,再度推向了从解放到神话的自我异化之途,演绎出一种可称为“欲望辩证法”的文化/审美逻辑。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既反映了90年代以来文学转型与文化动力的复杂性与逻辑必然性,也体现出这一时期文化精神式微的内在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辩证法 欲望 文学转型 神话 中国文学 文学思潮 审美逻辑 启蒙理性 哲学 反映
下载PDF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6
2
作者 孔范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文学 文学转型 现代化 文化启蒙运动
下载PDF
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55,共11页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文学转型 创作个性 长篇 接受史 重读 有机整体 自身 傅雷
全文增补中
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 被引量:14
4
作者 欧阳友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93,共8页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转型,并由此衍生出文艺学新的研究热点。面对持论者新的学术姿态,我们需要从学术理路上辨析转型期文学的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价值本体问题,以揭开数字媒介文学...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转型,并由此衍生出文艺学新的研究热点。面对持论者新的学术姿态,我们需要从学术理路上辨析转型期文学的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价值本体问题,以揭开数字媒介文学的学理症结,廓清新媒介文学由学术资源向学理建构提升的思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文学转型 学术理路
下载PDF
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 被引量:11
5
作者 欧阳友权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3,共3页
网络文学正从"另类"和"边缘"向文学主阵地挺进,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竖起一面新的旗帜。网络文学重整了当代文坛,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未来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正从"另类"和"边缘"向文学主阵地挺进,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竖起一面新的旗帜。网络文学重整了当代文坛,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未来的网络文学,需要提升自身品质,让这一新媒体文学真正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富含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这主要包括:解决好"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手段建立甄淘与遴选并存的激励机制,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格局 文学转型 文学品质
原文传递
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 被引量:12
6
作者 沈松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4,共13页
宋开禧以后、元延祐以前的一个世纪里,在科举、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大批士人被摒斥于统治阶层以外,流向民间市井,形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文化力量,造成了士阶层的分化和文化下移。表现在文学主体上,既不失传统士人的知识分子身份... 宋开禧以后、元延祐以前的一个世纪里,在科举、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大批士人被摒斥于统治阶层以外,流向民间市井,形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文化力量,造成了士阶层的分化和文化下移。表现在文学主体上,既不失传统士人的知识分子身份和人文素养,又怀揣世俗趣味原则,取向世俗文化价值,导致文坛的主要力量步入了非精英写作的时代,改变了以往文学以雅正为主流的历史,全面确立了世俗文学的地位;与此同时,确立了以"自由"为核心的市民立场,拥有了自由自适的叙事权力与丰富多样的叙事题材,使叙事文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揭开了叙事文学兴盛的序幕,在文体上进入了"小说戏曲的时代",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转型 阶层分化 宋元之际 文化力量 世俗趣味 “自由” 叙事题材 叙事文学
原文传递
从胡适、傅斯年到鲁迅——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4,13,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傅斯年 文学语言观 胡适 鲁迅 现代语言学 变迁 文学发生学 文学转型 关键人物
下载PDF
文学转型与大学文学教育变革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嘉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转型 教育变革 大学 文学教育 教育存在 主体意识 教育观念 教育过程
下载PDF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晓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1-184,共14页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传统 30年代文学 文学转型 文学科思路 社会科学思路
原文传递
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问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志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脉络的延续,是我们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批评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而应反思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水平,正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商业机制 文学转型
下载PDF
反“史诗性”:文学转型中的历史叙述(上)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又平 《荆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5-11,共7页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性 新历史小说 历史诗述 文学转型 历史观 审美观 艺术风格 客观真实 静止观 偶然性
下载PDF
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晓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文艺阵地,从中可以找到1941-1946年近六年的解放区文艺历史。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政策的晴雨表和文学转折的历史见证,也是各种文化冲突集中释放的空间。在新旧...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文艺阵地,从中可以找到1941-1946年近六年的解放区文艺历史。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政策的晴雨表和文学转折的历史见证,也是各种文化冲突集中释放的空间。在新旧时代交替的"革命狂欢"中,外来都市文化经过与延安主流政治文化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新文化。在延安文学从精英文化向工农兵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延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之外,读者的变迁、分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 读者分化 文学转型
下载PDF
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延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6,共8页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播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第一个20年女性文学的创造主体由闺秀转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为"五四"女性小说家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五四"之后现代文体结构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一转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群体 第一代知识女性 文学转型
下载PDF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〇年代的文学转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9-117,共9页
长征的结束,使得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随着革命中心向延安的转移,革命文学也被拉人到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和运行轨道。革命文学最终完成了“上海一延安”、“城市一乡村”的中心位移,从此在一个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外部的战争环境... 长征的结束,使得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随着革命中心向延安的转移,革命文学也被拉人到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和运行轨道。革命文学最终完成了“上海一延安”、“城市一乡村”的中心位移,从此在一个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外部的战争环境中开始了新的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转型 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革命 革命文学 运行轨道 生长环境 战争环境
下载PDF
出版体制转轨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0-166,共7页
在文学被构造的过程中 ,出版起到了重大的调节作用 ,对此 ,研究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新时期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出版体制出现重大转轨 ,形成了一系列根本变化 ,诸如地方出版业兴起、自主原则得到加强等。出版机制的... 在文学被构造的过程中 ,出版起到了重大的调节作用 ,对此 ,研究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新时期特别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出版体制出现重大转轨 ,形成了一系列根本变化 ,诸如地方出版业兴起、自主原则得到加强等。出版机制的变革引发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促进了出版策划的形成和发展 ,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上改变了文学领域的状况 ,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体制 新时期文学 文学转型 多元化 文学批评 文学生产 出版策划
下载PDF
甫跃辉的创作流变 被引量:7
16
作者 康凌 金理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甫跃辉出道之际,其实面对着一条狭窄的路。他的前辈莫言、王安忆、余华们以先锋姿态进入文坛,当时的文学体制比如重要的纯文学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后当代文学转型为“常态的中年期”(陈思和),他们构建了今日中国文坛... 甫跃辉出道之际,其实面对着一条狭窄的路。他的前辈莫言、王安忆、余华们以先锋姿态进入文坛,当时的文学体制比如重要的纯文学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后当代文学转型为“常态的中年期”(陈思和),他们构建了今日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在稳定的环境里,从容磨砺写作技艺、丰富世界观、摸索读者的口味,不断推出的作品是主流奖项的候选者、学院批评家的关注对象和图书市场的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甫跃辉 流变 创作 中国文坛 文学刊物 文学体制 文学转型 写作技艺
下载PDF
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炳范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0年第2期87-90,共4页
二战后 ,日本文坛出现一批对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批判反省的文学派别 ,但由于这种批判缺乏深刻性 ,反省缺少自责性 ,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理念基础的不坚实。“无赖派”正是在这样的文学理念基础上出现一个对未来表现出迷惘的派别... 二战后 ,日本文坛出现一批对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批判反省的文学派别 ,但由于这种批判缺乏深刻性 ,反省缺少自责性 ,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理念基础的不坚实。“无赖派”正是在这样的文学理念基础上出现一个对未来表现出迷惘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虐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日本战后的政治、道德、伦理、思维意识等社会观念 ,也反映了日本战后文学战争认知理念的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战后文学 无赖派 文学转型
下载PDF
当代文学转型中的赛伯批评空间——兼谈网络文学的若干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志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4-140,共7页
上世纪末,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20世纪中国文学,宏观上正经历着向以狂欢精神为主导的新文学时期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及网络文学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有可能继报纸之后为日益民间化、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提供... 上世纪末,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20世纪中国文学,宏观上正经历着向以狂欢精神为主导的新文学时期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及网络文学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有可能继报纸之后为日益民间化、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提供新的"批评空间";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既深受狂欢化的当代文学影响,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性,又强化了这种狂欢化倾向。网络及网络文学、狂欢化的当代文学以及日益民间化了的知识分子,三者将会互为表里,互相推动,形成狂欢化文学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从而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转型 网络文学 批评空间 狂欢化
下载PDF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万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2,共7页
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原京派成员的重新聚合并延续、发展了其京派主张的文学实践,反映了战后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走向。战后的"京派"倡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最鲜明、立场最充分的自由主义... 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原京派成员的重新聚合并延续、发展了其京派主张的文学实践,反映了战后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走向。战后的"京派"倡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最鲜明、立场最充分的自由主义文学观。由此出发,他们全面展开了战后中国文学的"重建"。"京派"文学在左翼文学批判中的终结过程,构成战后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京派的历史考察不能局限于30年代,而要打通战前、战后深入揭示京派及其传统在跨越1949年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中国文学 战后中国 文学转型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抗战胜利后 1949年
原文传递
社会、家庭与文学转型期的知识女性命运——以湖南衡山陈氏家族陈撷芬、陈衡哲两姐妹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钊 李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共8页
陈撷芬、陈衡哲同出于湖南衡山陈氏家族,三代先辈辗转各地为官,为清末江苏常州有名的官宦世家。她们处于清末、民初不同的时代,以办刊、执教、创作等方式倡导女权思想、推动女性写作,生命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陈撷芬、陈衡哲为中心,运... 陈撷芬、陈衡哲同出于湖南衡山陈氏家族,三代先辈辗转各地为官,为清末江苏常州有名的官宦世家。她们处于清末、民初不同的时代,以办刊、执教、创作等方式倡导女权思想、推动女性写作,生命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陈撷芬、陈衡哲为中心,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对于她们创作和命运的影响,纵向探究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在思想上和文体观念上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是对长久割裂的新、旧文学观念的弥合,也是对近现代妇女思想史的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衡哲 陈撷芬 文学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