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 |
张光芒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0
|
|
2
|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
孔范今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6
|
|
3
|
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
刘锋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4
|
|
4
|
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 |
欧阳友权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4
|
|
5
|
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 |
欧阳友权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6
|
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 |
沈松勤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7
|
从胡适、傅斯年到鲁迅——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
刘东方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8
|
文学转型与大学文学教育变革 |
陈嘉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9
|
五四文学传统与三十年代文学转型 |
朱晓进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0
|
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问题 |
周志雄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0
|
|
11
|
反“史诗性”:文学转型中的历史叙述(上) |
王又平
|
《荆州师专学报》
|
2001 |
9
|
|
12
|
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 |
韩晓芹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13
|
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 |
郭延礼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4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〇年代的文学转型 |
胡玉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5
|
出版体制转轨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
谢刚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6
|
甫跃辉的创作流变 |
康凌
金理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2013 |
7
|
|
17
|
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 |
刘炳范
|
《东北亚论坛》
CSSCI
|
2000 |
6
|
|
18
|
当代文学转型中的赛伯批评空间——兼谈网络文学的若干特性 |
刘志权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9
|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 |
黄万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20
|
社会、家庭与文学转型期的知识女性命运——以湖南衡山陈氏家族陈撷芬、陈衡哲两姐妹为中心 |
刘钊
李坤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