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黄子平
陈平原
钱理群
|
《文学评论》
|
1985 |
443
|
|
2
|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 |
郑敏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260
|
|
3
|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9
|
|
4
|
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 |
黄家修
赵彦春
|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55
|
|
5
|
方位词“里”考源 |
汪维辉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4
|
|
6
|
通感考 |
褚孝泉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1
|
|
7
|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3
|
|
8
|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关于解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的访谈——对话 |
J.希利斯·米勒
金惠敏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7
|
|
9
|
美文的沙漠 |
张承志
|
《文学评论》
|
1985 |
27
|
|
10
|
景观的语言 |
卜菁华
孙科峰
|
《中国园林》
|
2003 |
27
|
|
11
|
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 |
汪正龙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3
|
|
12
|
“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 |
范方俊
|
《中国比较文学》
|
1998 |
30
|
|
13
|
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续) |
周扬
|
《文学评论》
|
1986 |
29
|
|
14
|
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
朱晓进
李玮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7
|
|
15
|
突发危机管理的一个语用学分析——兼论语言学的研究视界 |
胡范铸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6
|
|
16
|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
季羡林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2 |
23
|
|
17
|
自述 |
王安忆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3 |
21
|
|
18
|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 |
岑麒祥
|
《当代语言学》
|
1980 |
23
|
|
19
|
再思考:语言转向背景下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 |
谭学纯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6
|
|
20
|
“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
范欣欣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7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