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的极限——论莫言 被引量:115
1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9-74,共16页
关键词 莫言 文学评论 小说 《红高梁家族》
下载PDF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97
2
作者 程爱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3,共7页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 ,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是连接过去...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并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 ,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 ,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谭恩美的小说之所以在主题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小说创作 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 文化内涵 文学评论 美国 中国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 《喜福会》
下载PDF
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 被引量:83
3
作者 丁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3,共9页
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呈现在同一时空中的时候,中国的乡土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对它的概念与边界进行重新厘定是中国乡土小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不仅改变了城市文明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它所带来... 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呈现在同一时空中的时候,中国的乡土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对它的概念与边界进行重新厘定是中国乡土小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不仅改变了城市文明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它所带来的两种文明的冲突,已经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乃至于渗透在我们的各种艺术描写形态之中,尤其是乡土小说的描写视阈。同时,在当下的三种乡土小说的描写类型中,作家主体的价值困惑与失范,已经成为乡土小说创作的瓶颈。在这样一个三种文明相互冲突、缠绕和交融的特殊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乡土小说既面临着种种思想和审美选择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重新整合“乡土经验”、使其走向新的辉煌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土小说 意识形态 文化背景 文学评论
下载PDF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被引量:80
4
作者 吕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本土前现代的“民间”作为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依附性亚结构或反文化,在本世纪初尚末生成为与国家分离的、可自我定义的社会实体,“民间”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自足自律的社会表象是现代中国学者在想象中不断加以转换的结果。学者们重... 本土前现代的“民间”作为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依附性亚结构或反文化,在本世纪初尚末生成为与国家分离的、可自我定义的社会实体,“民间”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自足自律的社会表象是现代中国学者在想象中不断加以转换的结果。学者们重新阐释了引进的民间文学学科理念,借助学科表象对现代性方案做出了本土性的思考,获得了操作民间社会的文学表象以改造传统并整合多元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力,并以痛苦的中国经验为世界贡献了一份独特类型的现代性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本土的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民间文学 边缘性 下层性 政治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 被引量:64
5
作者 吴义勤 《文艺争鸣》 CSSCI 2000年第1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余华 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 叙事空间
全文增补中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被引量:63
6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0-37,共18页
从1990年到1995年,在前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余华先后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标志性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这三部长篇仍处在不断地重版之中,可算是当代长篇小说出版史上一个小小的奇迹。但是,更重... 从1990年到1995年,在前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余华先后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标志性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这三部长篇仍处在不断地重版之中,可算是当代长篇小说出版史上一个小小的奇迹。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中国 当代文学 精神走向 悲悯情感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 被引量:56
7
作者 孙薇 程锡麟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0-66,共7页
“妇女主义”不仅是解读沃克作品的钥匙 ,更是贯穿现代非洲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纽带。它体现了黑人女性的理想生存状态 ,强调女性主义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环境中的多元性 ,填补了强势“白人—男性”传统下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空白。本文通... “妇女主义”不仅是解读沃克作品的钥匙 ,更是贯穿现代非洲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纽带。它体现了黑人女性的理想生存状态 ,强调女性主义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环境中的多元性 ,填补了强势“白人—男性”传统下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空白。本文通过“妇女主义”的概念对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紫色》进行分析 ,从两个作品的“呼唤”和“回应”证明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妇女主义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 《紫色》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赫斯顿 文学评论 美国
原文传递
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 被引量:57
8
作者 孟繁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共4页
关键词 文化市场 科学技术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经典 中国 现代小说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 被引量:59
9
作者 李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9,共15页
关键词 王安忆 写作困境 相对性空间 文学创作 小说 写作方法 文学评论
下载PDF
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 被引量:56
10
作者 张礼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09,共3页
菲茨杰拉德是本世纪的美国重要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用著名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话说,“这是自詹姆斯以来小说艺术发展的第一步.”在小说中,故事叙述人及主要人... 菲茨杰拉德是本世纪的美国重要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用著名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话说,“这是自詹姆斯以来小说艺术发展的第一步.”在小说中,故事叙述人及主要人物之一尼克回西部之前,又来看最后一眼盖茨比的房子.他那宫殿式的豪华住宅,草坪及海滩再次触动了尼克的心弦.他在认真思考盖茨比一生的全部意义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梦 菲茨杰拉德 现代美国 富兰克林 美国文学 小说叙述人 文学评论 小说艺术 积极意义
下载PDF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 被引量:52
11
作者 谢有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7,共14页
关键词 贾平凹 《秦腔》 写作伦理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莫言与中国精神 被引量:51
12
作者 李敬泽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6,共5页
一 莫言已成“正典”.他巨大的胃口、充沛的体能,他的欢乐和残忍,他的宽阔、绚烂,乃至他的古怪,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重要景观. 尽管莫言可能是承受了最高声望的作家,他被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但他却不是特别令人喜爱或令人... 一 莫言已成“正典”.他巨大的胃口、充沛的体能,他的欢乐和残忍,他的宽阔、绚烂,乃至他的古怪,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重要景观. 尽管莫言可能是承受了最高声望的作家,他被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但他却不是特别令人喜爱或令人厌恨的作家.在中国,一个人可能厌恨王朔,因为王朔冒犯了他;也可能无保留地喜爱王安忆,因为王安忆为他提供了一种对自身经验和生活的想象方式,但大概很少有人以同样的激情对待莫言.当然,身处剧烈的文化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中国精神 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 文化现象
下载PDF
谈《女勇士》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被引量:49
13
作者 胡亚敏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9-73,共5页
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描述了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的成长历程,指出她们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所以渴望一... 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描述了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的成长历程,指出她们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所以渴望一种文化全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小说 美国 <<女勇士>> 汤亭亭
全文增补中
简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46
14
作者 韩加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1,共6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哥特小说 英国 产生过程 发展
全文增补中
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 被引量:47
15
作者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32,共8页
以凯鲁亚克、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 2 0世纪中期美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 ,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在生活上 ,他们放荡不羁 ,试图将他们的自我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文学上 ,他们摒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 以凯鲁亚克、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 2 0世纪中期美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 ,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在生活上 ,他们放荡不羁 ,试图将他们的自我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文学上 ,他们摒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 ,师从浪漫派诗人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 ,形成了以“自发性写作”为中心的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他们不枸一格的探索为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凯鲁亚克 金斯伯格 跨掉派 美国
原文传递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慧 徐凯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43,共11页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系统分析了评论界观点之分野 ,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 ,指...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系统分析了评论界观点之分野 ,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 ,指出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 ,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女性形象 美国 海明威 女性意识
原文传递
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以《黑猪毛白猪毛》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39
17
作者 丁帆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以阎连科和鬼子分别在 2 0 0 2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个案 ,从文学发掘人性的角度 ,分析近年来乡土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绘制乡俗民情的素描笔法中 ,体现了乡土小说在... 以阎连科和鬼子分别在 2 0 0 2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个案 ,从文学发掘人性的角度 ,分析近年来乡土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绘制乡俗民情的素描笔法中 ,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猪毛白猪毛》 阎连科 鬼子 《瓦城上空的麦田》 文学评论 乡土小说 人性 社会环境 都市
原文传递
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52
18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91,共17页
关键词 中国 当代小说 叙事模式 美学 《青春之歌》 革命叙事 《长恨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王敏琴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0,共5页
本文主要从时间倒错、人称代词所指模糊和“无名的声音”三个方面探讨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其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体现了热奈特的嵌入式框架理论,呈现出中文的“回”字形结构;视角的变化、叙述者人物与反... 本文主要从时间倒错、人称代词所指模糊和“无名的声音”三个方面探讨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其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体现了热奈特的嵌入式框架理论,呈现出中文的“回”字形结构;视角的变化、叙述者人物与反映者人物的交替使用引起人称代词所指模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问题导致“无名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叙事特征 时间倒错 小说 福克纳 美国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 被引量:42
20
作者 摩罗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10期41-50,共10页
我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而更多关注的是“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 我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而更多关注的是“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写生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萧红 文学贡献 文学评论 生命意识 人伦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