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被引量:43
1
作者 维拉.波兰特 方维贵 《文艺研究》 1986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引言在比较文学内容纷繁的研究总课题中,本文仅涉及其中一个特殊的截面。然而对这一截面却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逐一作提纲挈领的论述。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与疾病”这个专题既可以归入素材及题材的比较研究领域,又可以归入文学社会学的... 引言在比较文学内容纷繁的研究总课题中,本文仅涉及其中一个特殊的截面。然而对这一截面却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逐一作提纲挈领的论述。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与疾病”这个专题既可以归入素材及题材的比较研究领域,又可以归入文学社会学的比较领域。就题旨本身而言,这个题目不仅是比较文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研究 文学社 题材 文学作品 课题 作家 艺术家 长篇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下载PDF
游荡网络的文学 被引量:33
2
作者 南帆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年第4期15-22,共8页
这篇论文认为 ,网络原创文学表明 ,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这彻底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社会学 ,网络空间的文学权威殒落了。其次 ,网络语言的“速食化”倾向将对文学语言产生深刻影响。此外 ,网络技术形成的超文本对于传统的线性文本... 这篇论文认为 ,网络原创文学表明 ,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这彻底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社会学 ,网络空间的文学权威殒落了。其次 ,网络语言的“速食化”倾向将对文学语言产生深刻影响。此外 ,网络技术形成的超文本对于传统的线性文本结构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原创文学 文学社 网络语言 超文本
下载PDF
“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被引量:38
3
作者 温儒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9,共4页
本文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文学生活"研究将超越那种从作家到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 本文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文学生活"研究将超越那种从作家到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式研究状态,关注大量"匿名读者"的阅读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流露出来的普遍的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评论家的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史。这种研究既是文学的,又是社会学的,二合一,就是"文学社会学"。不只是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也可以引入"文学生活"的视野。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应当也可能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中获取某些启示,或采用文化研究的某些方法,但也应当防止陷于"泛文化"研究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文学社 文学理论 文学
原文传递
“文学社会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20
4
作者 方维规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3期78-103,共26页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人手,试图在“文学性”与“社会性”这两种对立研究取向的颉颃中呈现该研究的困难前提。主体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梳理文学社会学的“系谱”及其来龙去脉,从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发展”看其...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人手,试图在“文学性”与“社会性”这两种对立研究取向的颉颃中呈现该研究的困难前提。主体部分(第二、三、四部分)梳理文学社会学的“系谱”及其来龙去脉,从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发展”看其“主要方法”,检视“文学社会学”在不同时期和人物那里的认识程度和方法论上的思考。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亦鉴于文学社会学迄今在定义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上还缺乏共识,第五部分既是对文学社会学定位问题的探讨,也是本文的总结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 历史 研究 文学性” 主体部分 认识程度 定位问题
下载PDF
“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 被引量:17
5
作者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共5页
"文学生活"本是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批评界、学界并不那么重视。"文学生活"所关注的是"事实"、"文学生产"、"文学传播"、"精神结构"、"接受行为"等,这... "文学生活"本是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批评界、学界并不那么重视。"文学生活"所关注的是"事实"、"文学生产"、"文学传播"、"精神结构"、"接受行为"等,这些内容有可能生发出许多新的话题,可以拓展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眼界。"文学生活"的考察肯定要有文学社会学方法的介入,关注作为"文学生活"的那些"事实",包括文学生产、发行、传播、阅读、消费的"过程",以及形成这些"事实"的社会物质条件,必须依靠社会调查方法,例如深入查询访问、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调查 文学社
原文传递
《泥鳅》:当代人道精神的体现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思和 王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29,22,共8页
关键词 《泥鳅》 人道精神 长篇小说 精神审美 文学社 写作模式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认同话语与文艺学学科反思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卫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5,19-25,共8页
20 0 3年 11月 2日 ,本刊编辑部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研讨会 ,与会学者就我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组关于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论文即... 20 0 3年 11月 2日 ,本刊编辑部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研讨会 ,与会学者就我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组关于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论文即在会议讨论基础上编辑而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文艺 科反思 认同话语 比较文学 科制度 精神科 文学社 文学公共领域 思想
下载PDF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被引量:12
8
作者 宇文所安 宇文秋水 《中国学术》 2001年第1期180-202,共23页
本文的观点只不过是对于一个博大领域进行的初步探索。对这个领域做详尽的研究讨论既限于文章的篇幅,也非我个人能力所及;它需要的是一个浩大的文学社会学工程,其中包括探讨在中华民国和后来的共和国学校系统里,文学是如何作为一门... 本文的观点只不过是对于一个博大领域进行的初步探索。对这个领域做详尽的研究讨论既限于文章的篇幅,也非我个人能力所及;它需要的是一个浩大的文学社会学工程,其中包括探讨在中华民国和后来的共和国学校系统里,文学是如何作为一门学科被建立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 文学 重写 对文 文章 终结 篇幅
原文传递
卢卡奇、戈德曼与文学社会学 被引量:11
9
作者 方维规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6-54,共39页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无法绕过卢卡奇和戈德曼的学说。二者都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社会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卢卡奇早期关注的、颇为独到的"形式的历史哲...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无法绕过卢卡奇和戈德曼的学说。二者都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社会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卢卡奇早期关注的、颇为独到的"形式的历史哲学问题",到他后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理念,再到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他们的理论可以称得上"恢宏",但是其先验论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谈论文学与社会的时候,套用公式和武断是二者的最大缺陷。他们所说的艺术"真实",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带有很大的任意性。而且,他们那种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的"总而言之"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方法论上的设想和许诺很难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 文学社 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原文传递
“制度与文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夏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0-124,共5页
"制度与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学社会学理论与"知人论世"的中国学术传统的交互作用。"制度与文学"范式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制度与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学社会学理论与"知人论世"的中国学术传统的交互作用。"制度与文学"范式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本文提出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两种方法,一是坚持文学本位,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开掘新论题;一是加强"制度—文化—文学"与"制度—文人—文学"双线交错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与文学 研究范式 中国术传统 文学社 术史
下载PDF
大众经典的塑造——以《麦琪的礼物》为例
11
作者 张盛豪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大众与经典概念是经久不衰的文学研究主题,但学界对二者能动关系的认识尚有可完善之处。欧·亨利脍炙人口的名篇《麦琪的礼物》不仅以宗教传说和经典爱情故事充实其经典蕴含,更是体现为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大众经典”实践。在文学... 大众与经典概念是经久不衰的文学研究主题,但学界对二者能动关系的认识尚有可完善之处。欧·亨利脍炙人口的名篇《麦琪的礼物》不仅以宗教传说和经典爱情故事充实其经典蕴含,更是体现为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大众经典”实践。在文学跨媒介的理论趋势下,研究致力于以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在文学传播与接受、作家经历与出版策略的维度,探究《麦琪的礼物》作为大众经典的有机构成及其对看待经典与文学生产问题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琪的礼物》 经典 大众 文学社
下载PDF
沪港台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志勇 刘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0-147,共8页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行动与判断的信念,它可以隐匿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动,也可以呈现于社会公开的文本之中。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对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四个层面。从沪港台三地文学畅销书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上...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行动与判断的信念,它可以隐匿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动,也可以呈现于社会公开的文本之中。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对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四个层面。从沪港台三地文学畅销书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上海侧重于人与人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香港着重于人与社会的渲染,而台湾则相对诉求对人自身品质的张扬,三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涉及甚少。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三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体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 价值取向 文学畅销书 上海 香港 台湾
下载PDF
《清平山堂话本》宋代人口流动现象的文学社会学研究
13
作者 王昕蓓 温庆新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清平山堂话本》频繁涉及的地域流动现象,主要分为辐合型地域流动、辐散型地域流动与辐合—辐散合成的交互运动型地域流动三种类型。此类描写可与史料记载互参互补,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的故事情节可作为具体的“史料”来扩展历史... 《清平山堂话本》频繁涉及的地域流动现象,主要分为辐合型地域流动、辐散型地域流动与辐合—辐散合成的交互运动型地域流动三种类型。此类描写可与史料记载互参互补,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的故事情节可作为具体的“史料”来扩展历史研究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书写小市民的悲欢离合,传达劝人向善的价值观念,表现出独特的市井性、教化性与地域性等特征。可见,地域流动推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碰撞交流,催生出新的商业文化与市井文化,冲击着原有的士林文化,使士林文化朝着雅俗融合的趋势发展,折射出消费娱乐城市化的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平山堂话本》 文学社 人口流动现象
下载PDF
作为理论后卫的总体性叙事
14
作者 朱国华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作为《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英文版的自序,作者试图在向英语世界的假设读者来解释本书的学术意义时,也在进行一种自我理解。作者承认,本书并未刷新既有文学理论的概念系统,它不能归入理论旅行中的创造性误读那一类伟大... 作为《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英文版的自序,作者试图在向英语世界的假设读者来解释本书的学术意义时,也在进行一种自我理解。作者承认,本书并未刷新既有文学理论的概念系统,它不能归入理论旅行中的创造性误读那一类伟大故事的类别下,甚至有点老派地维护了某种宏大叙事的立场,但相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日渐艰涩化、碎片化、去文学化亦即精英化或非人性化,这样的论说策略依然提供了一种另类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权力 文学社 理论旅行 总体性叙事
下载PDF
观察文学场域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丹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5-181,共7页
文学是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如果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前提,那么文学作品的制作和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因为作品本身总是跟社会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社会学的早期研究,在1960年代深受法国的文学研... 文学是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如果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前提,那么文学作品的制作和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因为作品本身总是跟社会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社会学的早期研究,在1960年代深受法国的文学研究专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的影响,他分析了整个文学制作和分布的领域,率先依据图书的定量调查来揭示图书印刷新技术、文学物质性的表现(文学的字体、袖珍本等等)、出版体系或图书市场的功能对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影响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域 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 文学社 资本 出版事业 文学创作 台湾省
原文传递
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国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6-104,共9页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在当代文论语境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为超越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文学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文章讨论了布迪厄与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家的学术互...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在当代文论语境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为超越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文学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文章讨论了布迪厄与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家的学术互动关系,尤其对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与布迪厄的文学场社会学进行了一个初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的内/外部研究 发生结构主义 文学社
下载PDF
“陈奂生”为什么富不起来?——兼论“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的致富方式(1978—1984) 被引量:5
17
作者 闫作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91,共11页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显示,"新时期"后,先富农民的致富方式,主要是依靠社队企业、家庭副业和专业化生产,像"陈奂生"这样以小块土地为生的小生产者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最终没有富裕起来。"包产到户...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显示,"新时期"后,先富农民的致富方式,主要是依靠社队企业、家庭副业和专业化生产,像"陈奂生"这样以小块土地为生的小生产者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最终没有富裕起来。"包产到户"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农村改革的红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耗尽,完全在小块土地上"刨食"的小生产者的梦想到1984年就破灭了。进入"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地区差异性。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地区一般来说较为富裕。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显示了"新时期"之于前三十年的历史关联。"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提供了进入历史的新通道,对这些作品的历史化解读彰显了文学社会学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奂生 农村题材小说 地区差异性 兼论 专业化生产 农村改革 高晓声 文学社 苏南农村 历史化
原文传递
社论化:“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
18
作者 杨文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6-102,共7页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社论化 “十七文学年” 文艺报刊 文学社
下载PDF
场域内外: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的新视野——评邓招华《“文学场”视域中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
19
作者 肖柳 《学术评论》 2023年第3期49-55,共7页
作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堡垒”,西南联大得到了大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西南联大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学界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出,涉及教育、历史、文学、学术等多个方面。具体到西南联大的诗歌研究,以解读和阐释相关作... 作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堡垒”,西南联大得到了大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西南联大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学界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出,涉及教育、历史、文学、学术等多个方面。具体到西南联大的诗歌研究,以解读和阐释相关作品为中心的内部研究蔚然成风,基于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地理学等视角的外部研究也有长足发展,社会现实、学院空间和云南风景等非文学视角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文学社 诗歌研究 作者简介 文学视角 中国语言文学 外部研究 文学博士
下载PDF
跨学科“翻译”:拉图尔与文学研究的对话
20
作者 刘英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布鲁诺·拉图尔是科学技术研究(STS)的领军人物,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主要代表。从其20世纪后期对科学的民族志研究,到21世纪对社会学的改造、对生态学的重置,拉图尔征用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和工具,操演一次次的“思想实验”,而... 布鲁诺·拉图尔是科学技术研究(STS)的领军人物,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主要代表。从其20世纪后期对科学的民族志研究,到21世纪对社会学的改造、对生态学的重置,拉图尔征用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和工具,操演一次次的“思想实验”,而文学恰是拉图尔最为倚重和青睐的资源之一。无论是以文学作品作为论述例证,还是以文学形式作为论证方式,抑或以文学理论作为概念框架,拉图尔都在实践着他所倡导的超越文学与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对立的理念,为文学研究跨学科“翻译”拉图尔理论提供了可能、启发和示范,同时,拉图尔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持续更新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径,表现在:重置文学社会学、探究文学的“存在模式”、兼顾文学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彰显文学在人类世时代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图尔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文学社 人类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