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 被引量:8
1
作者 杨福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5-87,149,共4页
《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朴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试图努力证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对桐城派文论作了新的整理和阐述。他始终强调文学与语言学... 《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朴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试图努力证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对桐城派文论作了新的整理和阐述。他始终强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上轨。《文学研究法》资料宏赡,文字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风格论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 被引量:7
2
作者 慈波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5-159,60,共6页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点,对于末流缺失多有涉及,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反映出桐城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应对与调整。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其实具有理论方面的充足理由,黄侃所针砭的缺失在《文学研究法》中早已得到补充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文章理论 整合 调整
下载PDF
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 被引量:5
3
作者 魏世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0,共4页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仿《文心雕龙》之体例,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体裁、创作方法、风格和作家的修养等问题,翔赡而简易,典显而精凿,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论文大旨,本之方苞、姚范...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仿《文心雕龙》之体例,系统地探讨了文学的起源、发展、体裁、创作方法、风格和作家的修养等问题,翔赡而简易,典显而精凿,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论文大旨,本之方苞、姚范、姚鼐、刘大櫆、方东树、曾国藩等桐城派先驱和重要人物,这些人物的言论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础,故本书实为姚永朴对桐城派理论的最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总结
下载PDF
刘永济《文学论》的三重视野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文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1-39,共9页
从文化视野看,刘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参稽外籍"、"比附旧说"作为《文学论》的著述方略,即是这种文化视野的展现。从文学史视野看,刘永济虽然承认"感化之文"、"学识之文"都可以纳入文... 从文化视野看,刘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参稽外籍"、"比附旧说"作为《文学论》的著述方略,即是这种文化视野的展现。从文学史视野看,刘永济虽然承认"感化之文"、"学识之文"都可以纳入文学之中,但更为重视"感化之文"。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时代和写实时代的确认,表明他对"感化文学"发展的历史确有深刻把握。从文学批评史视野看,《文学论》已初步确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理念与格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者郭绍虞产生过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 郭绍虞 中国大文学 三重 中国传统学术 文学研究法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论
原文传递
试析清末民初“文学研究法”的架构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94,共11页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辞"得到制度化的存留,相应的知识生产得以生成,相关课程设置和研究要义也影响到20世纪文学学术的基本样态。"文学研究法"课程及其架构作为一种特殊装置,具有学科总论的性质,主要基于传统学术和本土想象,其间充满拟想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但也给后来相关知识的生产预留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法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法 学科总论
下载PDF
当传统遭遇现代: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理论抉择
6
作者 潘务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课程设计者参照日本学者关于“文学”概念的理解,但姚永朴并未将戏曲、小说等纳入其中,而是以文章学代替之。在此著中,姚氏虽明说不以宗派相号召,但他又有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为消弭这一矛...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课程设计者参照日本学者关于“文学”概念的理解,但姚永朴并未将戏曲、小说等纳入其中,而是以文章学代替之。在此著中,姚氏虽明说不以宗派相号召,但他又有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为消弭这一矛盾,他将桐城文章学理论融入中国传统文论的序列之中。积极投身革命时期的刘师培承传扬州骈文派宗旨,抨击桐城派,且民初骈文作为官方应用之文而盛行,姚氏虽主张骈散合流,但对扬州骈文派理论多有不满。处于白话与文言相争之时,姚氏极力推崇文言“保国之精神”的功能。在向现代过渡之际,姚永朴所代表的桐城派固守着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的传统。《文学研究法》代表着那个时代传统学人进入现代社会的纠葛与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北京大学 讲义 桐城派
下载PDF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增订版序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平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2,共3页
比起古老的"文赋""诗品""词话""曲录"来,"文学史"无疑是小弟弟。可这位后起之秀,一出生就身手非凡。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代文章源流""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 比起古老的"文赋""诗品""词话""曲录"来,"文学史"无疑是小弟弟。可这位后起之秀,一出生就身手非凡。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代文章源流""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西国文学史"等,并提示"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开始以"文学史"的编撰与讲授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奏定大学堂章程》 版序 学科 文学研究法 文学教育 中国人 文章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
8
作者 徐颖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35-37,共3页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徐颖果孔子有句名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名言被宋人朱熹注为: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所以,后来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比较文学”应改称“国别文学比较学”徐颖果孔子有句名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名言被宋人朱熹注为: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所以,后来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正“名”,“名”成为我们做任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国别文学 比较学 比较文艺学 民族文学 文学研究法 相互关系 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体系的假面——姚永朴从《国文学》到《文学研究法》的转变及其接受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鸿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9-73,共5页
姚永朴两本文字颇有雷同的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其出版相距不过四年,但学术声名却一隐一显。学人多以"体系、结构、组织"之善为由褒奖《文学研究法》,也因此消解了《国文学》的成就。而笔者经过对这两本著作的细... 姚永朴两本文字颇有雷同的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其出版相距不过四年,但学术声名却一隐一显。学人多以"体系、结构、组织"之善为由褒奖《文学研究法》,也因此消解了《国文学》的成就。而笔者经过对这两本著作的细读、剖析和比较,反倒以为《文学研究法》"体系"之建构并不成功;相反,《国文学》表面松散的撰述方式却别有内在理路,更能扬永朴之长而避其短。学界忽视两书之内情,径以表面之"体系"、"结构"为衡量,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出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和学术著述观对中国学术产生的深层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研究法 体系
下载PDF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论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对姚鼐文论征引最多,但多凭记忆,故著中多有文字衍、脱、误和省改等问题。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对此多有改正,但仍然留有错误和不周。以许本为底本,参考多种相关《文学研究法》的著作,予以校勘。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姚鼐 校勘
下载PDF
张之洞与文学研究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学文 戴晓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1903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研究法”的课程方案反映了“文学理论”学科早期发展的情况。主要论述了章程的制定,课程的起源,“文学研究法”这门课程在1910年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不久便被“中国...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1903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研究法”的课程方案反映了“文学理论”学科早期发展的情况。主要论述了章程的制定,课程的起源,“文学研究法”这门课程在1910年才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不久便被“中国文学”课取代,从中可以看出世纪之初中国“文学理论”的转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张之洞 姚永朴
下载PDF
晚清民国桐城文派年表简编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务正 《古典文献研究》 2006年第1期304-335,共32页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吴汝纶生。吴字挚甫,本年九月二十日生于桐城南乡高甸刘庄。父元甲,字育泉。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吴汝纶兄弟四人,长兄汝经,字肫甫,三弟汝绳,字诒甫,四弟汝纯,字熙甫。(郭立志编《桐城吴先生年谱》,以下出此者不另...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吴汝纶生。吴字挚甫,本年九月二十日生于桐城南乡高甸刘庄。父元甲,字育泉。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吴汝纶兄弟四人,长兄汝经,字肫甫,三弟汝绳,字诒甫,四弟汝纯,字熙甫。(郭立志编《桐城吴先生年谱》,以下出此者不另注)方苞卒92年(1668—1749),刘大櫆卒62年(1697—17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宜轩文集 抱润轩文集 刘大櫆 熙甫 张裕钊 孝廉方正 文学研究法 光绪八年 徐又铮 椒岑
原文传递
北京大学“文学理论”早期课程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晓华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渐渐被新型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代替。作为过渡性文本的《文学研究法》体现了当时古代文论在大学教育体制中向现代文论转换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文学研究法 姚永朴 桐城派
下载PDF
博采众长 汇释各家——《文学研究法》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6-43,共8页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代文章学理论著作群星璀灿,各放异采。清朝桐城派最后一代著名人物姚永朴所著的《文学研究法》,(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文章之意)是这繁星竞耀的长空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星。但是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少数...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代文章学理论著作群星璀灿,各放异采。清朝桐城派最后一代著名人物姚永朴所著的《文学研究法》,(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文章之意)是这繁星竞耀的长空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星。但是这部著作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少数人偶然谈到,也以它是转述他人言论,“很少新鲜货色”而加以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古代文章学 述评 姚永朴 桐城派 著名人物 理论著作 汇释 少数人 人言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编写的百年回望
15
作者 黄霖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5期51-54,共4页
中国“文学批评”的由来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批评的文字早已有之,从孔、孟等儒家经典到子书笔记、史家散论、文集中的序跋、书信,以及各体文学的评点与话体之作,另有少量的专著、专论等,多种多样。但是,在“五四”之前,没有被学界普遍认同... 中国“文学批评”的由来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批评的文字早已有之,从孔、孟等儒家经典到子书笔记、史家散论、文集中的序跋、书信,以及各体文学的评点与话体之作,另有少量的专著、专论等,多种多样。但是,在“五四”之前,没有被学界普遍认同的、可以统括各种批评文字的“文学批评”一词,当然也没有中国文学批评方面的史著。到了20世纪初,教育部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1903)、《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1913)等规定大学教学的科目中,尽管有“古人论文要言”及“文学研究法”等,与后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接近,但有关的教学与著作都没有跳出“诗文评”的传统思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研究法 文学批评 诗文评 思维框架 史著 儒家经典
原文传递
《史记·项羽本纪》人名称谓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朝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88,共2页
作为历史名著,《史记》的文学性尤其是其叙事技巧,一直是学人讨论的话题。如陈衍《史汉文学研究法》,对《史记》叙事技巧,多有发明。清代以降,梁玉绳、顾炎武等人开始关注《史记》中人名称谓变化带来的叙事效果。事实上,人名、地... 作为历史名著,《史记》的文学性尤其是其叙事技巧,一直是学人讨论的话题。如陈衍《史汉文学研究法》,对《史记》叙事技巧,多有发明。清代以降,梁玉绳、顾炎武等人开始关注《史记》中人名称谓变化带来的叙事效果。事实上,人名、地名,是秦汉典籍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人名称呼的变化,最能体现撰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叙事技巧。“称呼”有两个义项:一是对人呼唤其身份、名称等;二是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4773页)。“称谓”一词,其义项也有两个:一是称呼、名称;二是述说、言说。由此可知二者含义大致相同。为行文方便,本文统用“称谓”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名称谓 《史记》 文学叙事 《汉语大词典》 本纪 项羽 叙事技巧 文学研究法
原文传递
姚永朴文论思想的师法与新变——以《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方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7,共4页
从桐城殿军姚永朴的两部文论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考察其文论思想在承续桐城派同时发生的新变,主要得出三个结论:从崇古文、抑骈文转变为主张诗赋一家、骈散同源;借助曾国藩的文论思想为过渡,将姚鼐关于文章风格的"阴阳... 从桐城殿军姚永朴的两部文论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考察其文论思想在承续桐城派同时发生的新变,主要得出三个结论:从崇古文、抑骈文转变为主张诗赋一家、骈散同源;借助曾国藩的文论思想为过渡,将姚鼐关于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扩充为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境"说;重点强调了先前桐城派所忽略的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文章要"切世"、"匡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国文学 文学研究法 文论
下载PDF
从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顺利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2-33,共2页
姚永朴先生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学时的讲义。1914年姚先生在北大讲课时,人满为患,北京城为之洛阳纸贵。《文学研究法》于民国五年(1916)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珍藏一部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五年(1926)第九版,从中得... 姚永朴先生的《文学研究法》是其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学时的讲义。1914年姚先生在北大讲课时,人满为患,北京城为之洛阳纸贵。《文学研究法》于民国五年(1916)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珍藏一部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五年(1926)第九版,从中得到的启发很多。我愿以此书为基础,来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法 姚永朴 逻辑 中国 商务印书馆 大学教授 北京城
下载PDF
整体观:文学史观、阐释体系和价值立场
19
作者 陈国和 《学术评论》 2021年第2期58-68,共11页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近现代知识转型的产物,它"涉及晚清以来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认,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①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章程》,其中"中国文学门"的科...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近现代知识转型的产物,它"涉及晚清以来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认,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①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章程》,其中"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史文章流别""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西国文学史"等。值得注意的是章程在介绍《历代文章流别》时提到"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法 文学史观 价值立场 五四文学革命 现代民族国家 知识转型 自我确认
下载PDF
桐城派晚期嬗变中的通达--姚永朴《文学研究法》文章学思想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慧青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13,共6页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位;强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更加全面适时的文章功效观。姚永朴作为桐城旧人,在古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时艰难努力,预流趋新,为古文求取生存空间,有一代大家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通达 文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