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与现代中国文学语言变革 被引量:5
1
作者 时世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 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自清末以来,现代中国的语言选择就与救亡、启蒙以及复兴等时代主题同步,甚至语言走到前台,在传统/现代、中/西等二元复杂的纠葛中,折射着救亡、启蒙、复兴等时代主题。晚清以来以启蒙为宗旨的语言运动有两次:第一次是晚清的“文字救国”,表现为文字变革、白话文的提倡和白话报纸的创办;第二次语言运动发生在“五四”时期,实是前一次的语言运动的深化与发展,重在以语言的变革本身作为一种诉求,以语言变革而达至现代文体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 文字救国 文学救国 工具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但开风气不为师——论梁启超的文学史地位 被引量:3
2
作者 夏晓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8-84,共7页
一 研究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文学,梁启超是个不可逾越的人物。他生当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作为极富感召力的报刊主笔与言论家,其文学主张与实践产生过深广的影响。“时代出英雄”已经是一句被人说滥的老话。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主张 文化交汇 五四文学革命 言论 过渡时代 新小说 文学救国
下载PDF
鲁迅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思潮走向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建舟 刘霞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5,共5页
作为先觉者,鲁迅早年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并完成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转变。鲁迅的文学思想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具有连贯性与整体性,也许受新文学本位观的严重影响而常常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许多研究者往往只注重他在"五四"时期的... 作为先觉者,鲁迅早年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并完成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转变。鲁迅的文学思想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具有连贯性与整体性,也许受新文学本位观的严重影响而常常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许多研究者往往只注重他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有意无意地忽视他此前的文学活动与贡献,这不利于我们对鲁迅文学成就的全面评价,更不利于我们考察他如何引领20世纪初(即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鲁迅 文学思潮 中国 文学思想 救国救民 文学救国 科学救国
原文传递
从《文学兴国策》看晚清与新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5,共7页
关键词 文学兴国策》 教科书 文学救国 晚清文学观念 五四新文学 发生学 教育作用 新小说 传教士 林乐知
下载PDF
读书杂考 被引量:2
5
作者 龚明德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1期72-74,共3页
读书杂考龚明德《文学救国法》写于何时《鲁迅日记》1924年9月29日载:“晴。午后寄李庸倩信。寄伏国信二。”“李庸倩”即文学青年李秉中。鲁迅致李秉中的这封信已编入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6卷本《鲁迅全集》第11卷,... 读书杂考龚明德《文学救国法》写于何时《鲁迅日记》1924年9月29日载:“晴。午后寄李庸倩信。寄伏国信二。”“李庸倩”即文学青年李秉中。鲁迅致李秉中的这封信已编入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6卷本《鲁迅全集》第11卷,是28日晚送走由孙伏园介绍首次来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衣萍 鲁迅日记 文学救国 《晨报副刊》 孙伏园 文化名人 随笔 周作人 新潮社 《鲁迅全集》
下载PDF
从“文学误国”到“文学救国”——晚清启蒙文学思潮被忽略的一环
6
作者 周秀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57-60,共4页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为什么从“文学误国”那一端突然跳到“文学救国”这一端呢?只有根据当时的史料,揭示促成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动因。
关键词 晚清文学思潮 文学误国 文学救国
下载PDF
从“文字救国”到“文学救国”——从清末的语言变革运动看现代文学功能观的形成
7
作者 张向东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10-12,19,共4页
清末的语言变革运动,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源和实践准备。清末以来形式多样的语言变革,其目的虽在求"文字简易"以便"普及教育",而不在文学本身,但其"文字救国"的观念,... 清末的语言变革运动,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源和实践准备。清末以来形式多样的语言变革,其目的虽在求"文字简易"以便"普及教育",而不在文学本身,但其"文字救国"的观念,却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学救国"的现代文学功能观。这确实说明清末以来的语言变革为五四文学的先导,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发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变革 文学功能 文字救国 文学救国
下载PDF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与日本的明治文坛
8
作者 蒋圣芝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25-27,共3页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中华民族的航船从古老的黄河驶向了涛涛的大海,民族的精英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接触到了外国的科技和文化,初步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和经济。从此,向西方、向外国学习,寻找救国救民...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中华民族的航船从古老的黄河驶向了涛涛的大海,民族的精英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接触到了外国的科技和文化,初步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和经济。从此,向西方、向外国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催化剂。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动和领导的志在全面改革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一次探索救国之路的伟大实践。它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流亡国外的变法精英们,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所发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日本政治小说 文坛 中国文学 文学观念 文学改良运动 文学救国 政治家 理想派
下载PDF
略谈十九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9
作者 袁进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4期24-26,48,共4页
"五四"文学革命时,提倡"新文学"。"新文学"除了形式上的白话,内容上的"人的文学"之外,对"文学"在观念上的理解,也与中国传统不同,而与当时西方的文学观念相通。小说戏剧以前不算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时,提倡"新文学"。"新文学"除了形式上的白话,内容上的"人的文学"之外,对"文学"在观念上的理解,也与中国传统不同,而与当时西方的文学观念相通。小说戏剧以前不算文学的,现在却成了文学的正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致用 文学观念 十九世纪 文学独立 文学救国 中国传统 士大夫 文学 小说戏剧 与国际接轨
下载PDF
儒家实用主义的晚清呈现:重释“文学救国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康建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在“救国”与“载道”、“有用”与“无用”的话语角逐中,晚清文学功能观历经“文无所用”与“文学兴国”的两歧分流,最终汇流于“文学救国论”的强势话语。从他者资源的译介上看,晚清“文学救国论”这种常识上的“功利主义”,其论思形... 在“救国”与“载道”、“有用”与“无用”的话语角逐中,晚清文学功能观历经“文无所用”与“文学兴国”的两歧分流,最终汇流于“文学救国论”的强势话语。从他者资源的译介上看,晚清“文学救国论”这种常识上的“功利主义”,其论思形式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可称为“无意识的实用主义”。从内在理路剖析,可追溯到儒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文学观,要言之,“文学救国论”可以解读为儒家实用主义的晚清呈现。然而,“文学救国论”依然因循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也未能摆脱“以反载道始,以载道终”的固有思维窠臼。“文学救国论”这一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当代价值的再阐释,需要引入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中重构文学张力,实现“文学自主论”与“文学工具论”的互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实用主义 文学救国 新儒家
原文传递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
11
作者 杨奇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第19期268-269,共2页
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广而深远,然而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却是历经现实与心路的磨砺。当时他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初衷是选择医学救国,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在日本的... 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广而深远,然而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却是历经现实与心路的磨砺。当时他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初衷是选择医学救国,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在日本的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鲁迅的命运,对于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的探究则是了解鲁迅的叩门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医学救国 文学救国
下载PDF
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看章太炎的文学救国思想
12
作者 赵玉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19-121,共3页
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谈到了他对文学独到的见解。然而关于他的文学的定义以及对文学的分类,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遭到了批评家们的辩驳与质疑。本文便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太炎先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出其文学观背后隐藏的文学救国思想... 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谈到了他对文学独到的见解。然而关于他的文学的定义以及对文学的分类,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遭到了批评家们的辩驳与质疑。本文便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太炎先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出其文学观背后隐藏的文学救国思想,对批评者的质疑作一个回应,并为当下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总略》 章太炎 民族认同 文学救国
下载PDF
论鲁迅与周作人早期文学救国思想的形成
13
作者 马兰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24,共2页
鲁迅与周作人早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兄弟二人共同选择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们相信文学能改变国民精神,译介国外先进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抨击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相关联,表现出... 鲁迅与周作人早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兄弟二人共同选择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们相信文学能改变国民精神,译介国外先进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抨击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相关联,表现出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文学救国 人生道路 人性
原文传递
冲决黑暗的尝试——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明治时期日本之关系
14
作者 胡力舟 《东南传播》 2008年第2期94-96,共3页
鲁迅在留日期间开始思索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通过对当时流行于明治时期日本的进化论、尼采思想以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和接受,认识到精神的价值和文学的力量,最终完成了由"科学者"向"文学者"的转变,... 鲁迅在留日期间开始思索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通过对当时流行于明治时期日本的进化论、尼采思想以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和接受,认识到精神的价值和文学的力量,最终完成了由"科学者"向"文学者"的转变,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改造国民性 文学救国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史编撰的历史与问题
15
作者 胡丽娜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6期217-217,共1页
中国儿童文学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但专门的儿童文学史论著作却迟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儿童文学史研究的贫弱与其生成的历史语境与研究传统密不可分。深受文学救国、培育未来国民相关观念的影响,加之清末以来教科书儿童文学化的实践,... 中国儿童文学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但专门的儿童文学史论著作却迟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儿童文学史研究的贫弱与其生成的历史语境与研究传统密不可分。深受文学救国、培育未来国民相关观念的影响,加之清末以来教科书儿童文学化的实践,导致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偏向功用性和教育性,这种失衡格局遮蔽了对其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和基于文学审美本身的理论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理论 文学审美 文学救国 宏观把握 文学史编撰 历史语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