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文学改编电影:香港地区文化的重要显影
1
作者 张燕 张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6,共7页
自诞生以来,香港文学改编电影与社会思潮同步,与审美意趣相表里,是香港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港文学改编电影体现了文学为电影赋能的多种可能,提升了香港地区电影故事的精度、审美的潜能与思想的深度。文学改编电影有益反哺了文学创作... 自诞生以来,香港文学改编电影与社会思潮同步,与审美意趣相表里,是香港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港文学改编电影体现了文学为电影赋能的多种可能,提升了香港地区电影故事的精度、审美的潜能与思想的深度。文学改编电影有益反哺了文学创作,文学进化与类型拓展与时偕行,继而促进文学改编的多元实践。同时,香港文学改编电影帮助观众更好地体认中国身份,搭建了重新认知香港地区文化的通路,积累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经验,淬炼出超越性、现代性、多元性的艺术风貌和文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化 文学改编电影 跨媒介 类型电影 香港电影 大众文化
下载PDF
改编的精英化转向与电影精英意识建构——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被引量:4
2
作者 曹忠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文化语境 文学改编电影 人性复归 文化寻根 文化重建
下载PDF
承继、变革与再生——浅析小说《告白》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正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3-78,共6页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日本电影《告白》在承继原作叙事形式风格与情感传达的基础上,利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以及合理的改编,展现电影化的视听特色,实现主题与人物的重塑与再生。《告白》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改编方法,即依...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日本电影《告白》在承继原作叙事形式风格与情感传达的基础上,利用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以及合理的改编,展现电影化的视听特色,实现主题与人物的重塑与再生。《告白》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改编方法,即依据文学作品本身的类型与风格,适度保留其特色形式和风格特点,并将之合理地视听化;与此同时,去除或改编原著中不符合电影叙事方式与视听规律的部分,充分运用电影自身的艺术特征,实现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电影的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告白》 视听语言 叙事风格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文学改编电影的转化之困——以小说《白鹿原》与电影改编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明 张文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2-156,共5页
《白鹿原》最初于1992年底到1993年初在《当代》杂志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甫一问世,不仅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也被评论界给予高度肯定。与此同时,小说的市场表现更是惊人,出版社多次加印仍无... 《白鹿原》最初于1992年底到1993年初在《当代》杂志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甫一问世,不仅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也被评论界给予高度肯定。与此同时,小说的市场表现更是惊人,出版社多次加印仍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可以说,《白鹿原》名副其实地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畅销小说。2012年,同名改编电影在国内公映,却引起诸多争议,褒扬者虽然有之,但更多的却是批评,甚至有人调侃电影《白鹿原》变成了"田小娥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畅销小说 田小娥 文学改编电影 《当代》 电影改编 雅俗共赏
原文传递
文学改编电影:致敬经典还是圈钱生意?
5
作者 年年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2年第1期14-15,共2页
“文学是大树,电影是果实。”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上映时,冯小刚在上影节论坛上如是说。但短短十年,这颗果实就变了味道。随着网络多平台播放形式的快速发展,观影新生力量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电影类型也由此更倾向于年轻群体的轻娱乐... “文学是大树,电影是果实。”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上映时,冯小刚在上影节论坛上如是说。但短短十年,这颗果实就变了味道。随着网络多平台播放形式的快速发展,观影新生力量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电影类型也由此更倾向于年轻群体的轻娱乐偏好。这些都使得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正在逐渐被重新定义。“文学改编热”能持续多久?又有哪些作品值得关注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冯小刚 电影类型 电影《一九四二》 文学电影 年轻群体 新生力量
下载PDF
浅析“十七年”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2
6
作者 董焓 《今传媒》 2017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十七年电影 《祝福》
下载PDF
以文学改编电影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71-72,共2页
中外文化的交流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然而,20世纪西方完整翻译中国书籍方面的消极态度和中国文学作品中译外的相对滞后显现出东方文化西渐的衰微。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与同名改编电影在美国的成功和宗萨蒋... 中外文化的交流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然而,20世纪西方完整翻译中国书籍方面的消极态度和中国文学作品中译外的相对滞后显现出东方文化西渐的衰微。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与同名改编电影在美国的成功和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借助电影传递佛法等都给我们带来文化交流的启示。基于电影在艺术体现上的相对优势和电影观众的强大需求分析,本文提出,借助已经国际化了的中国电影,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条更快、更直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赛珍珠 文学改编电影 文字 影像和音像媒介
下载PDF
“归来者”之声:张贤亮文学改编电影的乡土叙事探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蕾 毕彦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2,共4页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起点上,江苏作家张贤亮就以《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一系列立足于西北农村的乡土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作品表征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苦难的反思与记忆、对于人性的...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起点上,江苏作家张贤亮就以《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等一系列立足于西北农村的乡土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作品表征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苦难的反思与记忆、对于人性的拆解和剖析、对于时代与家国的复杂经验,建构起了新时期文学的审美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张贤亮 新时期文学 乡土叙事 乡土小说 江苏作家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文学改编电影
下载PDF
大胆花钱,谨慎改编——浅析电影《一九四二》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君怡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期21-22,共2页
2012年华语电影重头戏《一九四二》在上映后并未取得一边倒的盛赞,观众评价参差不齐,喜欢看的将之捧上天,不喜欢的认为该电影是在发国难财,动机不纯。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冯小刚和刘震云过于谨慎,小说中很多发人深思的情节在电影中并... 2012年华语电影重头戏《一九四二》在上映后并未取得一边倒的盛赞,观众评价参差不齐,喜欢看的将之捧上天,不喜欢的认为该电影是在发国难财,动机不纯。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冯小刚和刘震云过于谨慎,小说中很多发人深思的情节在电影中并未正面表现,导致了整部电影在寓意内涵上显得不如原著那样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四二》 冯小刚 刘震云 文学改编电影
下载PDF
文学改编电影的具象力量:电影《李双双》中的女性形象与集体劳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谋远 《东吴学术》 2021年第5期24-30,共7页
文学与电影的交互研究,需要认知到媒介不同是根本因素。以文学改编电影《李双双》为例,当小说的不可视形象被影像媒介可视化后,对女性地位抬升的幅度并不如小说来的明显,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一位已然完整的优秀劳动女性,并未着重于女性地... 文学与电影的交互研究,需要认知到媒介不同是根本因素。以文学改编电影《李双双》为例,当小说的不可视形象被影像媒介可视化后,对女性地位抬升的幅度并不如小说来的明显,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一位已然完整的优秀劳动女性,并未着重于女性地位的抬升。根据其时代语境,不难看出电影的"造梦",包含着符合当时政治叙述的需求,而这种政治叙述恰恰体现了文学改编电影的具象力量。在女性意识与集体劳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电影的具象力量使电影《李双双》成了与小说截然不同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 文学改编电影 女性形象 集体劳动 时代语境
原文传递
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浩程 《传媒论坛》 2021年第19期104-106,共3页
由文学作品改编之后的电影不在少数,这其中,如何能够展现文学作品内涵与导演思想意识的共通是评析一部电影作品的主要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势必能够拓展电影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黑泽明... 由文学作品改编之后的电影不在少数,这其中,如何能够展现文学作品内涵与导演思想意识的共通是评析一部电影作品的主要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势必能够拓展电影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为例。探究电影《罗生门》如何展现人性,生死善恶的主题,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已经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结构的叙事方式,而这种改编的成功不单单要求文学作品具备深刻的人文主义价值,也考验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能力,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改编务必要尊重原著的价值意义,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挖掘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生门 文学改编电影 叙事方法 黑泽明
下载PDF
看文学改编电影对西方反抗精神的诠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玲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94-96,共3页
文学作品一直都是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电影《呼啸山庄》和《简·爱》改编自勃朗特姐妹的同名小说。两部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都利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栩栩如生。两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 文学作品一直都是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电影《呼啸山庄》和《简·爱》改编自勃朗特姐妹的同名小说。两部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都利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栩栩如生。两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在追求平等权利、追求人性的释放以及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深深震撼着观众。影片中并没有任何过于震撼人心的特技镜头,却在平淡中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世俗礼教、等级压迫等社会问题的反抗精神诠释得尤为透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反抗精神 《呼啸山庄》 《简·爱》
下载PDF
光影照进现实 当代文学改编电影
13
作者 陈肖 《大众电影》 2021年第10期58-63,共6页
电影自其诞生以来便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同属于人类社会的八大艺术形式,同样地在观照现实、反映时代上大有助益。有时候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选择看一部电影或者读一本书的理由便是源自看过同名作品时候的那种意犹未尽。对于中国的电... 电影自其诞生以来便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同属于人类社会的八大艺术形式,同样地在观照现实、反映时代上大有助益。有时候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选择看一部电影或者读一本书的理由便是源自看过同名作品时候的那种意犹未尽。对于中国的电影与文学而言,浓郁的现实主义气质令作品呈现出更加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扎实深度。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奋斗在砥砺前行的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工作者 文学改编电影 现实主义 电影文学 观照现实 本土文化 意犹未尽
原文传递
“她者”的历史:严歌苓与“第五代”导演的个体写真与集体寓言
14
作者 徐爽 袁铭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99,共5页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向来偏爱文学作品向电影作品的挪移与改编,数位"第五代"导演都与知名作家严歌苓合作。相近的年龄使作者和导演共享相同的时代记忆,传奇性的情节构建正好契...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向来偏爱文学作品向电影作品的挪移与改编,数位"第五代"导演都与知名作家严歌苓合作。相近的年龄使作者和导演共享相同的时代记忆,传奇性的情节构建正好契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文学作品对女性人物的观看塑造与电影作品对女性凝视的观看惯性不谋而合。文字细致描摹了人生际遇与时代记忆,影像传神体现了情绪触觉与温情回忆,严歌苓和"第五代"导演的改编与合作,提供了一个严肃规范的文学与电影的媒介融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第五代导演 文学改编电影 跨媒介
下载PDF
明格拉对小说《英国病人》的经典改编
15
作者 吴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0-82,共3页
文学改编电影在电影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电影创作方式具有特殊性,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原著的精髓部分,而且还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呈现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意境。从文学和电影两个方面来讲,文学改编电影是处于两种艺术的交叉地带,其... 文学改编电影在电影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电影创作方式具有特殊性,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原著的精髓部分,而且还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呈现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意境。从文学和电影两个方面来讲,文学改编电影是处于两种艺术的交叉地带,其主要核心就是通过两种不同层面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文章以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1996年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英国病人》为例,全面分析和研究导演改编的过程,并且探讨改编之后该电影所带来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东尼·明格拉 文学改编电影 成功
下载PDF
李安改编电影的审美策略
16
作者 赵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66,共3页
文学与电影之间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已经是得到人们公认的事实,李安就是一位很少抛开文学进行电影创作的导演。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改编的作品,风格、文体各异,在内容上似乎也关联不大,但经由李安改编后,人们总是能认出这是"李安... 文学与电影之间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已经是得到人们公认的事实,李安就是一位很少抛开文学进行电影创作的导演。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改编的作品,风格、文体各异,在内容上似乎也关联不大,但经由李安改编后,人们总是能认出这是"李安式"电影,李安总是能在其中赋予自己"作者式"审美趣味与思想内涵。文学在其中提供给李安些什么,李安又赋予了文本什么,在改编中李安贯彻着怎样的审美策略,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文学改编电影 审美
下载PDF
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谈小说《云图》的电影改编
17
作者 鲁嘉茜 鲁晓霞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1-43,66,共4页
小说《云图》由多条情节线组成,表现出极强的叙事风格,被评论界称为“有史以来最能挑战读者阅读想象力的小说”。电影在对小说进行改编时延续了原有的叙事主题,整体倾向于主题中心制的改编,即一切围绕着文本主题进行叙事转换。其叙事转... 小说《云图》由多条情节线组成,表现出极强的叙事风格,被评论界称为“有史以来最能挑战读者阅读想象力的小说”。电影在对小说进行改编时延续了原有的叙事主题,整体倾向于主题中心制的改编,即一切围绕着文本主题进行叙事转换。其叙事转换主要体现在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的变化与叙事手段的运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图》 叙事主题 叙事转换 文学改编电影
下载PDF
写给《奥兰多》的情书,来自伍尔夫的时时刻刻——电影语境中伍尔夫的精神观照
18
作者 李沐杰 《电影评介》 2010年第8期8-9,11,共3页
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拍摄的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幻想小说。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家之一,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根植于其身世所塑造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兼具传播性与... 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拍摄的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幻想小说。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家之一,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根植于其身世所塑造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兼具传播性与艺术性的媒介,在诠释意义上呈现出与文学的互文性,这种视听觉为主导的多感官媒介也提供了观照伍尔夫精神内核的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死亡 女性主义 文本分析
下载PDF
从原著小说到电影的解读——从张艺谋改编电影谈起
19
作者 王丽尧 帅捷 贺琨 《视听》 2015年第6期135-136,共2页
戏剧在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与变革中,经历多次大思潮的冲击,加上各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差异,使戏剧的种类在世界各地以不尽相同的形态存在着。尽管如此,戏剧却一直有一套有系统且约定俗成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本文将从张艺谋电影入手,所要探讨... 戏剧在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与变革中,经历多次大思潮的冲击,加上各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差异,使戏剧的种类在世界各地以不尽相同的形态存在着。尽管如此,戏剧却一直有一套有系统且约定俗成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本文将从张艺谋电影入手,所要探讨的即是由普通的取材方式——改编自小说而成的电影作一粗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张艺谋 戏剧 原著小说
下载PDF
国产文学改编电影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20
作者 曹忠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5-28,共4页
21世纪以来,后现代文化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思潮,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电影改编。将后现代文化作为考量标准,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国产文学改编电影体现出几个核心特征:一是对旧模式与权威的"颠覆",二是对崇高的远离与回归,三是对生... 21世纪以来,后现代文化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思潮,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电影改编。将后现代文化作为考量标准,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国产文学改编电影体现出几个核心特征:一是对旧模式与权威的"颠覆",二是对崇高的远离与回归,三是对生活和历史的荒诞戏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化 文学改编电影 颠覆 崇高 戏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