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思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5,共7页
我的研究专业可以概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两个方面,换句话说,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中间穿行。但是在我的专业思想里,从未把这两个学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领域,相反,我一直在寻找两个学科之间的... 我的研究专业可以概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两个方面,换句话说,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中间穿行。但是在我的专业思想里,从未把这两个学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领域,相反,我一直在寻找两个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使彼此成为一个从方法论到本体论都是完整为一的整体学科。严格地说,中国20世纪文学不可能是孤立的中国文学,它一开始就是在“世界”的观照下形成其自身的历史,“启蒙”就是其主要的特征,所以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本身就含有比较文学的特性。同样,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必然是要与具体的作家创作现象、文学思潮和理论、文学运动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各种文学构成的内在因素。或者说,现代文学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载体,而中外文学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两者是不可分的。所以我极为赞成严绍璗老师所说的“把比较文学做到民族文学的研究中,在民族文学的研究中拓展比较文学的空间”的说法,这也是我所苦苦追求和探索的一个比较文学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世界性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20世纪文学 文学关系研究 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专业思想
原文传递
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7
2
作者 严绍(汤玉)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1期1-21,共21页
一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美意识 文化关系 方法论问题 文化研究 比较文化 研究 中日文化 原典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多民族文学”的阅读与阐释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平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9,共4页
记得是十年前,张菊玲、关纪新两位满族文学专家力邀我出席“多民族文学论坛”,我谢绝了。因为实在太外行,读书少,且一门少数民族语言都不懂,开口必露馅。后来发现是我理解错了,读张菊玲著《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 记得是十年前,张菊玲、关纪新两位满族文学专家力邀我出席“多民族文学论坛”,我谢绝了。因为实在太外行,读书少,且一门少数民族语言都不懂,开口必露馅。后来发现是我理解错了,读张菊玲著《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关纪新著《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尤其是朗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方才明白所谓“多民族文学论坛”,不一定直接谈用少数民族语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及其译本),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少数民族语言 阐释 阅读 中央民族学院 文学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作家
原文传递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被引量:5
4
作者 乐黛云 邓绍基 +5 位作者 李修生 杨乃乔 陶文鹏 刘扬忠 李炳海 杨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70-176,共7页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各个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文学交融共生、互补互进,形成了今日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全二册,上卷“先秦至唐宋卷”,下卷“元明清卷”)就是研究这种文学关系的最新重大成果。2005年底...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各个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文学交融共生、互补互进,形成了今日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全二册,上卷“先秦至唐宋卷”,下卷“元明清卷”)就是研究这种文学关系的最新重大成果。200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召开本书出版的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50多位专家出席并做了各有特色的发言。以下为整理的部分与会专家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文学关系研究 出版座谈会 各民族 专家 纪要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俄国比较文学百余年发展历程与俄罗斯民族认同 被引量:3
5
作者 林精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91,共10页
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与俄罗斯民族身份的复杂性及知识界采用比较视野认识息息相关 ,这也就决定了该学科首先是要解决民族性诉求问题 ,由此导致俄国比较文学的特色是关注帝国境内各族群、斯拉夫文化圈内、欧洲文化圈内、东方文化... 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与俄罗斯民族身份的复杂性及知识界采用比较视野认识息息相关 ,这也就决定了该学科首先是要解决民族性诉求问题 ,由此导致俄国比较文学的特色是关注帝国境内各族群、斯拉夫文化圈内、欧洲文化圈内、东方文化圈等不同语境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主体性功能 ,进而使得苏联时期的文学关系研究成为俄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 ,俄国比较文学的这种特色是以历史诗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比较文学 民族性诉求 文学关系研究 历史诗学
原文传递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问题与领域 被引量:4
6
作者 钱林森 周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1-209,共9页
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传统最丰厚的领域。前辈学者开拓性的建树,大多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范存忠、钱锺书、方重等之于中英、吴宓之于中美、梁宗岱之于中法、陈诠之于中德、季羡林之于中印、戈宝权之于中俄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传统最丰厚的领域。前辈学者开拓性的建树,大多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范存忠、钱锺书、方重等之于中英、吴宓之于中美、梁宗岱之于中法、陈诠之于中德、季羡林之于中印、戈宝权之于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等等。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前后两个高峰其世纪前半叶的高峰其主要成就就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20世纪后半叶,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30年来推进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支柱领域,同时也是本学科取得最多实绩的研究领域,依旧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被学术史家视为真正“体现了‘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的特色和成就”(王向远7),成为我国比较文学复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向远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学学术 20世纪 文学学科 王向远 开拓性
原文传递
陕西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立盎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1,共6页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象。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诸多事实既证明了可使双方受益,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完全平等,很多时候甚至是一边倒的,同时也印证了撇开本土强调全球,或撇开全球只强调本土都不能使边缘的弱势文化保持长久的...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象。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诸多事实既证明了可使双方受益,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完全平等,很多时候甚至是一边倒的,同时也印证了撇开本土强调全球,或撇开全球只强调本土都不能使边缘的弱势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①。同样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中国文学也不应被描述成一个纯粹的、被动的接受体,一个简单的模仿者,一个西方文学潮流影响下的回声余响,而要把中国文学放在与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同等的地位上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因素 当代文学 文化交流史 陕西 文学关系研究 中国文学 西方文学 完全平等
原文传递
她们怎样变成祥林嫂——“五四”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4
8
作者 汤哲声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5-130,共6页
最为科学和合理的历史评判是在历史场景中评判历史,但是作为后来者要想完全地复制历史场景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不代表着放弃。作为后来者应该尽量地拾取历史的碎片,尽量地还原历史的场景,使得历史的评判尽量地科学和合理。“五四... 最为科学和合理的历史评判是在历史场景中评判历史,但是作为后来者要想完全地复制历史场景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不代表着放弃。作为后来者应该尽量地拾取历史的碎片,尽量地还原历史的场景,使得历史的评判尽量地科学和合理。“五四”新文学运动思想启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启蒙,“五四”新文学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运动 文学关系研究 鸳鸯蝴蝶派 祥林嫂 历史场景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评判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走向学科自觉的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林森 周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44,共9页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20年来已经出现三波热潮,在资料的积累、领域的开拓、个案的研究等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如今,研究的深化期待着系统的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完成,期待着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系统理论的建...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重镇,20年来已经出现三波热潮,在资料的积累、领域的开拓、个案的研究等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如今,研究的深化期待着系统的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完成,期待着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系统理论的建设,其中包括对研究前提、范畴与方法的反思。钱林森教授主持的十五卷本《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正在研究与编写中,本刊发表钱林森与周宁教授的相关对话,既是提供一种理论思路,又是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大家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中外 关系 文学关系研究 文学交流史 自觉 学科 系统理论
原文传递
比较研究的“后欧洲”困境--以钱林森《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法国卷》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云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60,共9页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向被视为最能体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实绩的标志性领域。自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发轫至今,经过若干代学者的持续努力,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得以不断推进。2015年,集海内外在该领域有深厚学术积累的专...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向被视为最能体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实绩的标志性领域。自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发轫至今,经过若干代学者的持续努力,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得以不断推进。2015年,集海内外在该领域有深厚学术积累的专家学者合作撰稿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钱林森、周宁主编,共十七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是为学界年度盛事。在笔者看来,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贯穿其写作始终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层面。丛书着重思考中国与他国文学、文化如何借助对方完成彼此的“世界性”参与和“现代性”转化这一基本问题,着力尝试突破既有的“影响研究”范式,展示了一种双向交流、互看互释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在充分认识到这套丛书的学术成绩的同时,本文认为,其观念与方法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尚未达到一种学科意义上的自觉。笔者将以钱林森撰写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法国卷》(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为例,对其成绩与缺憾逐步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对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交流史 法国 文学关系研究 困境 欧洲 专家学者 学术成绩
原文传递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鹏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125,共4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诗歌翻译 变异 郭沫若 文学关系研究 中国学派 实证性研究 全球化语境
下载PDF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交流史还原问题:以《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金黄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6-209,共4页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传统。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交流史”与“关系史”可以互相通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但是,‘交流史’倾向于交往史实的发掘钩沉:‘关系史’则更可以也更...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传统。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交流史”与“关系史”可以互相通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但是,‘交流史’倾向于交往史实的发掘钩沉:‘关系史’则更可以也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体现对交往史实的评价”(宋炳辉64—65)。由此可见,中外文学关系的深入研究必须得力于学者对文学交流史的还原和梳理;没有客观的历史事实作为基础.模棱两可的主观臆想是行不通的。然而,还原文学交流史不能只满足于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或罗列,也不能浅显地等同于文学交流编年史的线性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流史 文学关系研究 还原 中国 北欧 比较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历史事实
原文传递
弱势民族文学的影响接受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炳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08,共8页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外 世界文学 侧面 文学理论》
下载PDF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惠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关系研究 各民族 民族文学 重大课题 学科建设 正统观念 民族偏见 全局性 学术界
原文传递
拓展中国与东南亚文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饶芃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1期45-4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中国与东南亚 文学关系研究 文化影响 文化交流 越南 中国文化 文化交往 印度文化 《三国演义》
原文传递
“国民”、“国家”建构与“亚洲想象”——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志松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关键词 “国家” 文学关系研究 国民 亚洲 中日 作家 想象 19世纪中叶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评方长安的《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本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5-67,共3页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讨论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多数研究者要么把“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预设事实,要么就只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即便论及中外文学关系,强调的...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讨论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多数研究者要么把“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预设事实,要么就只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即便论及中外文学关系,强调的也是苏联文学同期对应的单方面影响,很少将国际场景和国内语境结合起来,从文学的交流互动层面来思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中国 国内政治因素 文学与政治 民族 冷战
下载PDF
文学政治关系考论——评方长安著《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小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0-161,共2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关于十七年文学的发生、思潮流变、重要作家作品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不少,但很少有人从中外文学动态关系角度论述新中国“十七年文学”,更没有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关于十七年文学的发生、思潮流变、重要作家作品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不少,但很少有人从中外文学动态关系角度论述新中国“十七年文学”,更没有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的论著。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的论著《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关系研究 新中国 政治关系 民族 冷战 长安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性质、功能和内在矛盾——兼与《比较文学消亡论》商榷
19
作者 杜卫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42-148,共7页
比较文学是一门富于生机活力,又时时伴随着争论与危机感的学科。美国学者R·韦勒克就曾在1970年指出: “‘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引起了如此的争论,而对其解释又如此分歧。
关键词 比较文学学科 比较文学研究 跨文化 比较方法 内在矛盾 文学交流 民族主义 世界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关系研究
原文传递
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路径问题——以《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朝韩卷》为例
20
作者 韩玉 《学术评论》 2018年第5期77-84,共8页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一大重要分支,以中外文学关系之角度切入探讨中国文学之发展体现了在比较文学“跨”(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的意识引导下的国际学术视野,建立起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中...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一大重要分支,以中外文学关系之角度切入探讨中国文学之发展体现了在比较文学“跨”(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的意识引导下的国际学术视野,建立起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从国际学术史上来看,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 文学交流史 中国文学 路径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关系研究 文学学科 外国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