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被引量:829
1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2,共11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伦理、乱伦、伦理禁忌、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意识 伦理禁忌 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被引量:173
2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7,共10页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 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欧洲的文学从荷马史诗开始其性质就是伦理的,因此古代希腊最早的文学批评采取了道德批评的立场,善恶的判断成了评价文学的基本标准。柏拉图从现实的道德观念出发批评作家和作品,并按照他当时的道德标准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好坏,因此他使用的是道德批评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批评文学的观点接近我们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研究对象大体相同,但在研究方法、目的以及可能获得的结论上迥然不同,本文以《哈姆莱特》为例对此进行了充分阐释。另一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视角上虽然基本上是历史主义的,但并不排斥结合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生态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批评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哈姆莱特》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 被引量:96
3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3,共6页
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甚至有个别人把强调文学的伦理价值看成是用伦理道德绑架文学,提出要解除套在文学经典身上的伦理道德枷锁。因此,有关文学的功能与价值的问题确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甚至有个别人把强调文学的伦理价值看成是用伦理道德绑架文学,提出要解除套在文学经典身上的伦理道德枷锁。因此,有关文学的功能与价值的问题确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文学的功能指的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它同文学的关系是所有关系。审美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审美的存在必须有两个前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文学的审美是文学的一种外部作用机制,这就从所有关系上和作用机制上决定了审美不可能成为文学的功能。既然审美不是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这种观点就缺少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功能 审美功能 审美价值 伦理价值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定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52,共9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人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人伦理想;在人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人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人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65
5
作者 聂珍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92,205,206,共24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出伦理选择理论,并建构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术语为核心的批评话语体系,为这一批评方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以大脑为载体的脑文本、书写材料为载体的书写文本和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文本,构成文学的三大文本形式;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以脑文本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本理论。在文学起源上,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源于人类伦理表达之需,将文学视为道德的产物,坚持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文学的审美是非功能化的,它主要是通向和实现教诲功能的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体现中国学者提出原创性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对于扩大中国文学理论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教诲 审美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 被引量:25
6
作者 邹建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3,共7页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与强调,为中外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开拓出一条新途径,人们不仅可以以此方法重新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也可以为重新认识二十多年来一些学者大力提...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与强调,为中外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开拓出一条新途径,人们不仅可以以此方法重新解读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也可以为重新认识二十多年来一些学者大力提倡与引进的众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提供助力。更为重要的是与已经被广泛运用的众多文学批评方法相比,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一种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本身也具有多种可能性,具有一种兼容性品格。文学伦理学批评并不排斥已经存在或即将产生的所有文学批评方法,它将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批评实践同在,也会与所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共同发展与共创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独立品质 兼容品格 可能性 共同发展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被引量:35
7
作者 聂珍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1,共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批评方法在中国学界出现始于2004年,其标志是当年6月和8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北宜昌举行的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方法加以讨论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10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第5期发表的论文《文学伦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批评方法在中国学界出现始于2004年,其标志是当年6月和8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北宜昌举行的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方法加以讨论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10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第5期发表的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其鲜明特点,即它将伦理批评转变为批评文学的特定方法,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它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取代伦理批评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它通过范例分析,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文学伦理学批评才有别于西方的伦理批评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批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批评 道德批评 批评方法
下载PDF
关于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4
8
作者 杨金才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164,共3页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势头劲猛,已呈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采用不同视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环...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势头劲猛,已呈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采用不同视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以及相关概念和批评视角的运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21世纪 发展趋势 文学伦理学批评 多样化趋势 意识形态 文化现象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33
9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34,共9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文本,是人类在发明书写符号并以书写方式存储信息之前...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文本,是人类在发明书写符号并以书写方式存储信息之前的文本形式。书写符号出现以后,脑文本仍然存在。与脑文本类似的文本是书写文本和电子文本。所有的脑文本都是由脑概念组成的。脑概念从来源上说可以分为物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两类。脑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对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脑概念进行思维即可得到思想,思想以脑文本为载体。脑概念组合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人的思维过程的结束,思维过程的结束产生思想,形成脑文本。脑文本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既定程序,不仅交流和传播信息,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判断、选择、行动、情感。脑文本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决定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本质。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口头文学 脑文本 脑概念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 被引量:27
10
作者 修树新 刘建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4-170,共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提出之后,其独特的视角和原创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聂教授已建构了该方法的理论框架并区分了与道德批评之间的异同。国内一批知名青年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的内涵。同时,广大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则把... 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提出之后,其独特的视角和原创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聂教授已建构了该方法的理论框架并区分了与道德批评之间的异同。国内一批知名青年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的内涵。同时,广大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则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笔者认为该理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伦理和道德概念的混淆;伦理批评和道德批评的混淆;相关概念的不够细化。由此,笔者预测文学伦理学批评今后的走向将呈现几个特点,即伦理内涵的重新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其它批评方法的深入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语码的不断建构;相关概念的不断涌现和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现状 走向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与脑文本 被引量:27
11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5,共8页
文本就是以某种载体保存的能够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因此,文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一部分是保存文字或符号的载体。载体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文字或符号是文本的意义,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文本。只要能... 文本就是以某种载体保存的能够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因此,文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一部分是保存文字或符号的载体。载体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文字或符号是文本的意义,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文本。只要能够保存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文本的载体。但是没有载体,则不能形成文本。由于文本是一种物质形态,因此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物质形态。总体而言,文本有三种基本形态:脑文本、物质文本和电子(数字)文本。脑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是人的大脑以记忆形式保存的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在文字符号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文明曾经产生过丰富的具有文学特征的脑文本,如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历史叙事等。脑文本就是口头文学的文本,但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复制而不能遗传。因此,除了少量的脑文本后来借助物质文本被保存下来之外,大量的具有文学性质的脑文本都随其所有者的死亡而永远消失湮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脑文本 物质文本 电子文本 口头文学 书面文学
原文传递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类主体:生态危机解困之路 被引量:19
12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3,共12页
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的转向,把当前导致生态危机的责任推给了人类中心主义,试图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清算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日趋严重... 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的转向,把当前导致生态危机的责任推给了人类中心主义,试图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清算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人类自己,人类需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身份以及人类作为主体应负的责任。人类虽然不能成为大自然的中心,但是能够对大自然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找到生态危机的解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寂静的春天》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原文传递
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红卫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5,共5页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上命运多舛:1899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招致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抨击,最终被搁置起来,几近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同样还是这部小说却重新得到关注,成为研究现代西方女性文学的模本,并稳稳占据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同一部小说会在不同时期有着如此不同的境遇?如何看小说《觉醒》在美国文学史中的接受?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采用西方女权主义视角,在对《觉醒》逐渐被接受的历史过程的分析基础上,剖析接受者和接受活动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和伦理环境,对这部小说在不同时代地位升降的接受现象给予合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觉醒》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环境
原文传递
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7,共8页
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长期被打入“冷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又悄然占据了美国学界。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并非是向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承载了新的使命。投身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的理论家们由于其出发点... 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长期被打入“冷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又悄然占据了美国学界。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并非是向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承载了新的使命。投身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的理论家们由于其出发点和策略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两大阵营新人文主义派与解构主义派,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道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语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新人文主义派 解构主义派
下载PDF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陆耀东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聂珍钊等先生倡议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先生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以大量外国文学史实,论证了目前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和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中特别...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聂珍钊等先生倡议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先生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以大量外国文学史实,论证了目前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和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中特别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周密地思考的结晶,令人钦佩。本文结合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实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准则 意义 局限性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笔谈) 被引量:17
16
作者 聂珍钊 傅修延 +4 位作者 刘建军 吴笛 杨金才 张同胜 苏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105,共2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三个重大课题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直接相关。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树立了典范。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实践径向、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可能性与路径,本刊组织七位专家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话语权 理论与实践 成效斐然 话语体系 跨学科研究 体系建构
下载PDF
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16
17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51,共18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致力于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在国际学术发表、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成果斐然,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加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在与其它理论的对话中整合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继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研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对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并尝试建构针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学术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
原文传递
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被引量:14
18
作者 龙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5,共9页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出现了重理论轻文本的倾向。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本文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方法论...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出现了重理论轻文本的倾向。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本文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方法论,一方面对伦理学和文学关系的历史源头进行梳理,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等关系的种种问题,证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具有学理上的创新意义,文学的伦理价值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现实性讨论,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纵深发展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争议和"对话"中实现求同存异,并起到沟通跨文化桥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生命价值 道德观念 伦理意识
原文传递
科学选择与伦理选择的冲突: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与脑文本 被引量:15
19
作者 尚必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74,共14页
麦克尤恩在其新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以人工智能为噱头,极尽人物叙述之能事,生动刻绘了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适逢其时地提出了"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 麦克尤恩在其新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以人工智能为噱头,极尽人物叙述之能事,生动刻绘了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适逢其时地提出了"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或替代人脑?"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基于机器人亚当与女主人公米兰达"偷吃禁果"和亚当之死两个叙事片段之文学伦理学分析,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回应。文章认为,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机器人是科学选择的产物。亚当只有存储相关信息和指令的电子文本,不具有人类特有的生物性脑文本,缺乏区别善恶观念的伦理意识;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属于电子文本,无法替代承载伦理意识的脑文本,由此导致它难以应对人类世界的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亚当为代表的机器人与以查理和米兰达为代表的人类之间的矛盾隐喻了科学选择和伦理选择的冲突,而亚当的毁灭则揭示了机器人之于人类道德生活介入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尤恩 《像我这样的机器》 文学伦理学批评 脑文本 电子文本
原文传递
《莎乐美》: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茂生 方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4-170,共7页
王尔德在塑造道连这一唯美艺术形象之后,艺术追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他所坚持的唯美主义艺术立场转向现实主义艺术立场。《莎乐美》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也是这种创作转变的明显标志,在其戏剧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尔德在... 王尔德在塑造道连这一唯美艺术形象之后,艺术追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他所坚持的唯美主义艺术立场转向现实主义艺术立场。《莎乐美》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也是这种创作转变的明显标志,在其戏剧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尔德在创作《莎乐美》的时候,虽然主观上仍然企图坚持唯美主义艺术思想,但是他在塑造莎乐美这一艺术形象时,已经逐步地放弃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而向现实主义艺术转变。莎乐美就是王尔德企图在戏剧中塑造的体现其艺术主张的唯美形象,但与此前的艺术形象已经有着本质的不同。王尔德无法通过艺术的手段,把生活在道德现实中的莎乐美塑造成像道连那样的形象,因为他无法消除隐藏在莎乐美身上的道德特征,也无法割断她与道德环境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莎乐美》 唯美主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