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唐赋》与先秦的“山水审美”
1
作者 潘啸龙 邹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4-669,共6页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唐赋》 先秦 山水审美 文学表现 国古代 整体布局 宋玉 抒情需要 审美观照 审美表现 古人 创造 表现主体 表现功能 自然界 文学 片断性 多层次 作品
下载PDF
中西方疯癫认知观与中国现代文学疯癫话语建构
2
作者 石万鹏 刘传霞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12-115,共4页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疯癫 认知观 国现代文学 话语建构 国知识分子 现代性 社会身份认同 国社会 医学意义 现代社会 文化语境 文化不同 进程 文学 永恒 世纪 入世 联系 历史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文学的政治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永国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31,共10页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身份政治 文学的身份问题
原文传递
法律与文学在中国的出路 被引量:12
4
作者 苏晓宏 《东方法学》 2011年第4期62-68,共7页
法律文本尤其是其中经典的法律典范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和欣赏,而文学中必然能够反映和体现法律的意义和法律的事件。因此,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关系。在我国,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价值所... 法律文本尤其是其中经典的法律典范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和欣赏,而文学中必然能够反映和体现法律的意义和法律的事件。因此,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关系。在我国,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价值所在是要挖掘和显示法律及其运行中自身无法反映出来的东西。即:人性和善德的法律关注,现象和本质的真实还原,法律与文学的双重审美和价值与方法的视角转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运动 法律文学 文学的法律
下载PDF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兼与袁国兴先生商榷 被引量:8
5
作者 俞兆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6,共4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以来,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受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系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新名词的狂轰滥炸、90年代中期的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概念范畴的“跑马圈地”之后,似乎对来自异域的思潮、概念等,有... 中国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以来,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受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系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新名词的狂轰滥炸、90年代中期的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概念范畴的“跑马圈地”之后,似乎对来自异域的思潮、概念等,有了一种警觉的心理,审视的姿态。按理说,这是一种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国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袁国兴 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话语质疑》 李欧梵 《漫谈国现代文学的“颓废”》
原文传递
西方文学女性形象新解读 被引量:7
6
作者 夏茵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35,共7页
该文从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产生、地位、类型 ,女性形象的演变等各方面入手 ,分析探讨女性形象的内涵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男权社会所确定。女性生活家庭化、人生价值取向家庭化 ,致使女性的追求多局限于爱情婚姻及家庭。女性的觉醒成... 该文从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产生、地位、类型 ,女性形象的演变等各方面入手 ,分析探讨女性形象的内涵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男权社会所确定。女性生活家庭化、人生价值取向家庭化 ,致使女性的追求多局限于爱情婚姻及家庭。女性的觉醒成长缓慢与男性文化对女性的期待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的女性形象 新解读 男性文化 女性社会地位 婚姻家庭 女权理论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 被引量:8
7
作者 詹艾斌 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文学的主体性原则 理论蕴涵 个体主体性 文学自主性
下载PDF
论文学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许慧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36,共14页
"文学中的法律"(Law in Literature),即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的研究。依循学术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对"文学中的法律"的兴起与复兴两个阶段的学术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对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所产生影响的阐... "文学中的法律"(Law in Literature),即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的研究。依循学术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对"文学中的法律"的兴起与复兴两个阶段的学术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对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所产生影响的阐释和分析,以综述性研究的方式,对"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论域进行界定,揭示"文学中的法律"对于法律人文教育的价值,以及拓展法律人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法律 学术发展 研究论域
原文传递
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方婷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49-153,共5页
音乐和文字是姊妹艺术,两宗艺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是必然的客观事实。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如离开了文学,就难以独木支撑音乐... 音乐和文字是姊妹艺术,两宗艺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是必然的客观事实。音乐属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如离开了文学,就难以独木支撑音乐大厦,文学如缺少音乐语言则变成枯涩无味的、干巴巴的文字堆砌。因此,音乐中文学的渗透为音乐添置了理性的思考;文学中有了音乐因而也闪烁出韵律和节奏的美。它们的联姻使双方都得到提升和深化,艺术的美也在这渗透中释放出迷人的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学 文学的音乐性 音乐 表演艺术
下载PDF
文学中的时间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丙堂 袁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时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意识的发展和变革也会促成文学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时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时间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文学中,时间不但是作者进行创新的切入点,更成为众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探... 时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意识的发展和变革也会促成文学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时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时间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文学中,时间不但是作者进行创新的切入点,更成为众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探讨人类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对时间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探讨,以明确时间的本质;随后转入文学世界内部,以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为基础,阐明时间在文本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现代以来文学作品空间性走向的合理性,从而明确时间不但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认识自我、探究自身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文学 文学的时间 空间性
下载PDF
数字文学地图平台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永志 唐春兰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35-47,共13页
数字文学地图(digital literary map/atlas/cartography)指文学的数字地图。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具有文学研究与制图学、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和历史学等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有的还具有众包性和沉浸性... 数字文学地图(digital literary map/atlas/cartography)指文学的数字地图。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具有文学研究与制图学、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和历史学等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具有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有的还具有众包性和沉浸性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已有近50个在线数字文学地图平台,这些数字文学地图有国别的,有区域的,有地域的,也有城市的;有作家的,有作品的,也有文学流派的;有文学创作的,也有文学史的。数字文学地图研究对于促进世界文学、国别文学、区域或地域文学、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包括比较研究)具有不同于传统研究的空间视觉化意义和价值,给文学研究的再思考和概念重构提供了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学地图 文学的空间 空间文学
下载PDF
都市与文学:一个问题范式的提出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晓霞 《云梦学刊》 2007年第6期100-103,共4页
都市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都市既是文学的重要生成场域又是文学的传播途径和消费场所。文学中的都市,作为一种想象和叙述的存在,则直接参与着民众的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 都市 文学 社会形态 文化形态 都市文学 文学的都市
下载PDF
“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星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89,共15页
"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的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的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 "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的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的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的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的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互动机制。看到"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的法律"的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
原文传递
“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 被引量:3
14
作者 舒翔 赵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4期278-289,共12页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于2000年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讨论,影响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重新梳理这段历史,会发现米勒、童庆炳与"文学终结论者"之间构成了三方对话的复杂状况...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于2000年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讨论,影响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重新梳理这段历史,会发现米勒、童庆炳与"文学终结论者"之间构成了三方对话的复杂状况,也更可凸显出米勒与童庆炳之间对话错位的内在原因。一方面,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体现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观念,强调读者亲自阅读文学中的"他者",接受语言的施为作用,实现解构主义的现实旨趣;另一方面,童庆炳以"作者中心论"作为反对"文学终结论"的理论支点,建立了以作者为主体的审美诗学,旨在引导作者的创作实践。而重新梳理、反思二人的"文学终结论"之争,不仅有助于厘清米勒与童庆炳文学思想上的殊异,也为我们观察中西文论所存在的某些深层视域之差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童庆炳 读者心论 作者心论 文学终结论 文学的“他者”
原文传递
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慧平 《求索》 CSSCI 2004年第11期190-192,共3页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批评从来就不是附属于创作的存在 ,恰恰相反 ,创作与批评结成对象性关系 ,其自身的“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文学 关系
下载PDF
需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方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0-35,共6页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现代文学的鲁迅”研究 国现代作家研究 国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体小说的陌生化叙事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晓彬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2期45-53,共9页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作了包括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和《第三工厂》在内的一系列散文体小说,以自述方式表达作者本人在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作了包括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和《第三工厂》在内的一系列散文体小说,以自述方式表达作者本人在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时期的心路历程。什氏在表现革命、战争、爱情、侨民生活等显性文学主题之际,试图流露出形式主义方法这一潜性理念。本文分析和阐释了什氏自传三部曲中作家和理论家共存的双重视界、爱情和方法错和的双重主题及追溯与内省并重的双重指向,旨在揭示什氏在在文学中建构理论、不似中确立相似的陌生化叙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克洛夫斯基 散文体小说 陌生化 文学的理论不似的相似
原文传递
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中的困惑、误区及理性回归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华 杨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文学家与法学家身份的非个案式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文学与法律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开始被关注。于是有法学研究者对此发声,并且在"经济学包围"的压... 文学家与法学家身份的非个案式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文学与法律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开始被关注。于是有法学研究者对此发声,并且在"经济学包围"的压力下越过可能性的探讨而径直跨跃到了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然而缺失了"可能性"探讨为前提的跨学科研究无疑是一种"意念先行"的预设式研究,同时"情急"之下展开的比较探讨,难免会成为"轻率的概括""表面化的理解"和"偏见的解释"。这不仅使得"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变得含混不明,而且基于学科之间天然的或偶然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所谓"跨学科视角"的研究实为"专业视角"的单一学科透视,还使得文学与法律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性被放大而差别性遭到忽视,从而导致对这两门学科双向的误读与曲解,得出一些空泛松软的"先验"式的结论。因此,真正基于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正期待着合理框架内的理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法律 法律与文学 文学的法律 法律文学
下载PDF
“文学中的法律”及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军梅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1年第4期133-136,共4页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这就在研究者与社会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媒介"(文学作品),"发现作品"和"解读作品"就成为研究者必经的两个环节。"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对弘扬法的价值、普及法的知识、改进法学教学、加强法律修辞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文学的法律 作用
下载PDF
论京派文学中的文学和城市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学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64,共8页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学和城市的关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城市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等诸多新鲜而充满想象力的元素第一次在文学面前释放出巨大的魔力,而作家们也在以异样的眼光和心情来感受城市、阅读城市、书写城市。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学和城市的关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城市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等诸多新鲜而充满想象力的元素第一次在文学面前释放出巨大的魔力,而作家们也在以异样的眼光和心情来感受城市、阅读城市、书写城市。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出现的文学中,京派文学在这方面就较有代表性。京派作家作品中的城市描写大量出现,构建出独特的文学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想象,揭示了城市与人的真实关系。京派文学中出现大量的城市描写不是偶然的,正是作家体验、感受城市的心灵折射,这大大增加了京派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呈现的城市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风貌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文学 文学的城市 互文性 都市文化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