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中西思维方式
被引量:910
- 1
-
-
作者
连淑能
-
机构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福建厦门
-
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6,F003-F004,共9页
-
文摘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关键词
语言形式
交际文化
对文
思维方式
制约作用
文化心理
差异
文学
体现
美学
-
分类号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被引量:225
- 2
-
-
作者
王诺
-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55,共8页
-
文摘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本文介绍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及其主要成果,追溯和探讨生态批评的思想根源,并指出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应当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文学
文化批判
行文
渊源
自然
思想根源
应当
未来发展
人类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5
- 3
-
-
作者
赵宪章
-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91,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艺术与语言的关系研究"(项目号:06JJD75011-440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
关键词
文学
图像
语言
语象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文学的第三地
被引量:108
- 4
-
-
作者
迟子建
周景雷
-
机构
不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0,共9页
-
-
关键词
文学
民间文化
和谐统一
小说
内在美
散文
含蓄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被引量:115
- 5
-
-
作者
赵宪章
-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6-165,207-208,共20页
-
基金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图像论”(12AZW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图说。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理想。"音响"作为语言的"第一能指"决定了它的永远在场,也决定了语言艺术的音乐性本质,"形象性"并不能区隔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不同。在语言和图像"叙事共享"的场域,前者有可能穿越后者,使不透明的"薄皮"变得透明,"图说"由此被赋予了"言说"的深长意味。
-
关键词
语言
图像
文学
叙事
在场
-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
被引量:84
- 6
-
-
作者
铁凝
王尧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21,共12页
-
文摘
王尧:欢迎你到讲坛来演讲,你到场了,这个讲坛的活动就暂告一段落,以后就不定期了。“小说家讲坛”是我和林建法这几年想做的系列工作之一。
-
关键词
文学
人类精神健康
内心高贵
小说创作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被引量:79
- 7
-
-
作者
朱国华
-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80,共7页
-
文摘
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 ,电影能够给受众带来比文学强烈得多的直观快感。因此 ,当电影不再谋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质的自主性 ,并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 ,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在这场美学革命中 ,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在经济资本的协同作用下 ,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 ,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 ,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 ,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 ,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 ,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 ,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 ,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因此 ,本文倾向于认为 ,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
-
关键词
艺术
电影
文学
文字
影象
经济地位
-
分类号
J90-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当代文学的“一体化”
被引量:74
- 8
-
-
作者
洪子诚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1-145,共15页
-
-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文学
一体化
作家组织机械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学与认同
被引量:74
- 9
-
-
作者
周宪
-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3,共9页
-
文摘
随着全球化及其文化上的深刻变化,随着文化旅行和交往日益增多,文化的多元性和混杂性越来越显著,“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理论工作者作出回应和解释。本文以文学与认同的关系为纽结,着重讨论了从精神分析到文化研究的认同理论,强调了两个重要理念:其一,认同是一个未完成的、有待建构的过程;其二,认同的实践和建构始终与文学重要的表意实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广义文学与认同建构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
-
关键词
文学
文化研究
理论工作者
认同理论
精神分析
论文分析
全球化
混杂性
-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
被引量:67
- 10
-
-
作者
钱谷融
-
出处
《文艺研究》
1980年第3期7-13,共7页
-
文摘
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写成于一九五七年二月初。同年五月号的《文艺月报》上发表以后,不久就受到广泛的批判。但发展到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甚至当做敌我问题来批,却实在是我始料所不及的。于是我在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写了一篇自我批判文章——《〈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我在自我批判中是极力在强使自己接受当时一些批判者的观点的,自然难免有违心的地方;有许多提法,在今天看来更显然是不妥当的。但总的来说,我的态度还是严肃的,的确是想检查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探讨一些问题的;决不是一味的苟合取容。
-
关键词
自我批判
人学
文学
学术问题
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
世界观
阶级性
创作方法
文学作品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51
- 11
-
-
作者
谢有顺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2-35,共14页
-
文摘
我在和诗人于坚的一次对话中,用了一个新的说法,“写作是身体的语言史”,我坦诚,这句被自己意外捕获的话,一度照亮了我内心中许多幽暗的角落,并有效地解答了我对文学的诸多困惑。尽管“身体”一词,在当下写作界受到了商业和艳情的双重绞杀,已经被彻底地妖魔化,但我坚持认为,在写作与身体之间,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联系。
-
关键词
于坚
铁凝
小说
诗人
叙事
文学
“身体”
伦理
妖魔化
对话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
被引量:57
- 12
-
-
作者
刘再复
杨春时
-
出处
《南方文坛》
2002年第6期14-23,共10页
-
-
关键词
文学
反映论
认识论
主体间性
主体性理论
刘再复
杨春时
内心世界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
被引量:63
- 13
-
-
作者
孙永泰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61,共2页
-
文摘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起源、哲学基础、心理功能三个方面阐释了“体育”与”文 学”的密切联系,并结合“体育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体育文学”的概念及未来“体育文学”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期能以全新 的思维理念引起人们对“体育”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进一步促进“体育文学”的发展。
-
关键词
体育
文学
体育文学
-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被引量:54
- 14
-
-
作者
张瑞华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5-100,共6页
-
文摘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麻将的寓意。文章通过对麻将会、麻将规则、麻将技巧及作品结构的分析 ,试图揭示作者借助麻将在作品主题与表现形式上达到的有机统一 。
-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女作家
陌生化
小说
文学
作者
韵味
作品结构
表现手法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流浪的缪斯——20世纪流亡文学初探
被引量:47
- 15
-
-
作者
张德明
-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61,共9页
-
文摘
本文从跨文化的语境出发 ,对 2 0世纪流亡文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认为流亡作家经受了从越界、失重到寻根的过程 ,在融入—反抗意愿的张力中形成自觉的语言意识 ,以洋泾浜混合语反抗移居国的普遍语言霸权。流亡作家往往喜欢用个人史或家庭史来写民族史或族群史 ,以之作为确认文化身份、纪录集体无意识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移民经验的双重性和文化上的无根性使流亡文学获得了双重视角、外位性和边缘意识。流亡文学不仅仅是“纯”文学的表现 ,更是一种文学行动和文学展演 ,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要求得到“承认”
-
关键词
文学
反抗
流亡
作家
边缘意识
流浪
寻根
洋泾浜
语境
跨文化
-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被引量:45
- 16
-
-
作者
芮渝萍
-
机构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7-30,共4页
-
文摘
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和作品 ,由此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模式———成长小说。这和美国的国民性格有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在情节发展、小说结构等创作手法上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而人物成长所面对的不同问题和处理方式与结局 。
-
关键词
美国
文学
青少年成长
成长小说
情节发展
小说结构
文学创作
-
Keywords
American initiation stories
survey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
被引量:35
- 17
-
-
作者
江冰
-
机构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5,共7页
-
-
关键词
文学
写作行为
文化背景
文化现象
文化构成
社会现象
艺术
承认
社会发展阶段
少年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先生
被引量:54
- 18
-
-
作者
胡风
-
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36,共33页
-
文摘
1925年秋,我进了北京大学预科。当时,我也考取了清华大学英文系文科一年级。但为了向往北大才是以鲁迅为中心的新文化圣地,我宁愿损失两年而进了它的预科。我是1921年开始接受新文学的影响的,其中以鲁迅给我的影响最大。在《晨报》副镌上读到了他的《呐喊》自序,受到了震动。那以来。
-
关键词
鲁迅精神
《呐喊》
周扬
大学预科
《文学》
英文系
许广平
告诉我
小说史
范爱农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38
- 19
-
-
作者
肖鹰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11,共9页
-
文摘
本文以90年代中国小说为主要对象,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错运动的角度,解析90年代中国社会的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个体存在的根本性影响与文学写作的同步转,型。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作为当前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的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并成为90年代中国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
关键词
1990-1999年
中国
文学
全球化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分类号
I20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被引量:51
- 20
-
-
作者
许艳秋
-
机构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
文摘
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看似单一的语言教学活动 ,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却涉及广泛的学科。认为应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自身优势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 ,扩大了语言教学的范畴 ,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人格气质、文学修养等方面得以提高。
-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大学英语
语言教学
文学
-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iterature
humanities
ability education
-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H319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