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化遗忘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余红兵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89,共6页
文化作为社群的非遗传性记忆,其建构具有选择性,文化遗忘就是它的一个内在机制。根据洛特曼的符号学分类法,文化的遗忘分为文本遗忘、规则遗忘以及代码遗忘。遗忘的主要功能是文化记忆的形成与保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身份的确立,... 文化作为社群的非遗传性记忆,其建构具有选择性,文化遗忘就是它的一个内在机制。根据洛特曼的符号学分类法,文化的遗忘分为文本遗忘、规则遗忘以及代码遗忘。遗忘的主要功能是文化记忆的形成与保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身份的确立,关涉新的文本、规则、代码的融入;文化外部功能,关涉对"非文化"与"反文化"的作用,存在于文化互动与扩张的过程;文化内部功能,关涉对旧文化记忆与过去的处理,存在于特定文化的内部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忘 符号 文本 规则 代码
原文传递
浅析“五四”运动以来道德教育之转型——兼论道德教育中的文化遗忘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臼,重新走上了现代性德育之路。历次转型中,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儒家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道德教育转型 儒家文化 文化遗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