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建设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俊 杨晓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重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采集,构建虚拟的历史遗迹遗存、网上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参观服务;采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混合定位等技术,为现场观众提供自助音视频文化科普导览服务;策划制作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4D影视科普作品及建设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博物馆4D动感影厅工程播放系统,以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博物馆 科普平台 文化遗产传播
下载PDF
全景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谈星东 严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3期27-38,共12页
全景摄影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奥运、世博传播工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该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开辟了新的平台。结合数字奥运、掌上世博项目实例,详细叙述了工作流程和成果,对全景技术的应用价值有了逐步的估量,进而对该技术在文化... 全景摄影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奥运、世博传播工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该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开辟了新的平台。结合数字奥运、掌上世博项目实例,详细叙述了工作流程和成果,对全景技术的应用价值有了逐步的估量,进而对该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尤其是"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潜在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奥运 掌上世博 全景漫游 虚拟实景 文化遗产传播 数字博物馆
下载PDF
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丁薇 《文物天地》 2024年第3期47-50,共4页
在综合分析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服务社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当下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传播模式,系统探讨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服务社会、发展创新的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尝试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的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陈列展览 数字化展示 文化遗产传播
原文传递
公众对文化遗产传播文本的感知与建构——基于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樊友猛 王树霞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0,共10页
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 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和思维发散性;受众积极投入到对三星堆文化的阐释之中,通过追问谜团、消解权威、自主求证、寻找关联和娱乐解构等方式,在三星堆的文化表征、文明起源、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其他关联主题上进行新的意义再生产。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研究构建网络型文化遗产传播模型,提出传播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的张力关系。研究有望提升学界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认识,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三星堆 考古报道 公众考古 遗产阐释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中的合理运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潘怿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18,共6页
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制作的重要资源,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运用于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不但是综艺娱乐栏目树立特色、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承功... 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制作的重要资源,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运用于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不但是综艺娱乐栏目树立特色、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需要。可以在相互尊重、双向让渡、文化认同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栏目模式创新、栏目单元整合以及娱乐元素运用等方式,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融入电视综艺娱乐栏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 文化遗产传播
下载PDF
海南冼夫人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状况与策略创新
6
作者 付业勤 马如 曹文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实现文化遗产传播目标,不仅取决于专业传播主体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诠释与投射,更在于传播受众的感知与评价。以海南冼夫人文化遗产为例,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对文化遗产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的专业投射与用户感知内容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了解... 实现文化遗产传播目标,不仅取决于专业传播主体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诠释与投射,更在于传播受众的感知与评价。以海南冼夫人文化遗产为例,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对文化遗产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的专业投射与用户感知内容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了解冼夫人文化遗产信息的网络传播状况。研究发现,专业投射与用户感知未达到同向同行状态;投射与感知关注程度不均衡的类目较多;专业主体情感倾向比用户更积极,双方情感指向大相径庭;投射与感知内容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针对专业投射与用户感知的“鸿沟”,可以从改善投射供给、鼓励用户自创、实施精准传播、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着手,消减文化遗产传播供需矛盾,提高传播效能,实现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专业投射 用户感知 海南冼夫人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7
作者 张雯琦 杜鹃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3,127,共7页
新媒体及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核心主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摄影测量、遗产档案、旅游业、教育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文化领域的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媒体语... 新媒体及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核心主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摄影测量、遗产档案、旅游业、教育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文化领域的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传播呈现机构、学科整合,媒介、技术融合趋势。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相依相存,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及安全管理也逐渐引起研究者及立法者的关注。遗产研究与所在地区的遗产资源、教育资源、经济水平及科研意识有很大关系,受到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影响,遗产工作与遗产教育已呈现出“世遗化”“程式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文化遗产传播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路径
8
作者 贺晓娟 《新传奇》 2023年第2期87-89,共3页
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推动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来提升其价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 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推动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内在需求。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来提升其价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文化遗产领域,为未来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现状,结合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和融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及经验,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融媒体平台的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触发的全新势能等方面,探讨数字人文视阈下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化遗产传播 融媒体 虚拟现实技术
下载PDF
再探“空间转向”:文博类综艺的空间话语与美学变奏
9
作者 高晓芳 高吕穆卓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第4期140-146,共7页
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现实对过去的解读,一种对过去之历史意义的阐发。其要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与积极介入的对象需依赖于“传播”。“文化遗产”与“传播”并非简单结合,新的遗产传播观要求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而影视媒体是连接考古与公... 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现实对过去的解读,一种对过去之历史意义的阐发。其要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与积极介入的对象需依赖于“传播”。“文化遗产”与“传播”并非简单结合,新的遗产传播观要求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而影视媒体是连接考古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的桥梁,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生动诠释实现公众对考古成果的共享。2022年7月北京卫视推出的文博类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是一次公众考古影像实践的新探索,文章以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其创作,探究贯穿于三元空间生产中博物馆的文化表达;呈现《博物馆之城》的立体画像,标注出泱泱华夏历史文化的活力与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空间生产 三元空间 文博类节目 文化表达
原文传递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
10
作者 高超 《黑龙江史志》 2023年第10期151-153,共3页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然而,岁月无情,加上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侵蚀,许多文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璀璨瑰宝,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然而,岁月无情,加上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侵蚀,许多文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为文物保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文物展示体验,还能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对于我国的文物数字化建设来说,应该把它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进行合理的布局,统一的规划,实现共享和互联,构建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数字化保护 文物数据库 文化遗产传播
下载PDF
HTML5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实践与突破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雅青 赵杰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0年第4期92-93,共2页
文章以中国范围内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文献检索法和案例分析法,从HTML5技术的方向进行探讨:在数字信息时代,文化遗产如何结合新时期的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且以敦煌系列和故宫系列的HTML5成功案例分析HTML5与文化遗产结合的具体... 文章以中国范围内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通过文献检索法和案例分析法,从HTML5技术的方向进行探讨:在数字信息时代,文化遗产如何结合新时期的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且以敦煌系列和故宫系列的HTML5成功案例分析HTML5与文化遗产结合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手段,并从HTML5传播的4个特点,即微传播、年轻化、互动性和动态化论证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与突破,得出HTML5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能为后者的传播带来巨大突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ML5 文化遗产传播 非遗传播 新媒体
下载PDF
文化遗产传播对于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晓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10期88-89,共2页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珍贵的历史回忆,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标志。合理筛选与培植适合传播的城市文化遗产符号,并灵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与传播,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有积极意义。本文针对文化遗产这一城市文化符...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珍贵的历史回忆,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标志。合理筛选与培植适合传播的城市文化遗产符号,并灵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与传播,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有积极意义。本文针对文化遗产这一城市文化符号的传播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城市品牌建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城市形象建构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地方高校培养文化遗产传播人才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永青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30,共3页
文化遗产传播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种方式中具有独特价值,地方高校基于地域文化优势培养文化遗产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文化遗产传播方向)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融合、学生能力培养、结合学术资源等方... 文化遗产传播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种方式中具有独特价值,地方高校基于地域文化优势培养文化遗产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文化遗产传播方向)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融合、学生能力培养、结合学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还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文化遗产传播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以及旅游发展探析——以江南古镇为例
14
作者 张苗荧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第4期175-183,共9页
本文系统梳理文化遗产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关系,揭示文化遗产传播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以江南古镇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认为,应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和改变传播方式,... 本文系统梳理文化遗产传播、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关系,揭示文化遗产传播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以江南古镇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认为,应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和改变传播方式,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旅游 江南古镇
下载PDF
文化遗产传播视角下寻找公共政策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成路径——北京“四名”的功能与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欣 玄增星 《北京规划建设》 2019年第S02期52-60,共9页
"四名"并"名城""名业""名人""名景",每一项都有着政府工作体系和社会公众参与不同外延下的双重定义。作为文化公共政策的"四名"体系可以定义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源的... "四名"并"名城""名业""名人""名景",每一项都有着政府工作体系和社会公众参与不同外延下的双重定义。作为文化公共政策的"四名"体系可以定义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源的集合;是包含政府工作在内的社会个体、群体、团体,围绕文化公共利益进行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行为规则;是形成、延续遗产地精神的价值增值过程。北京市西城区"四名"现有工作体系,在"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可发展为一项文化公共政策。并在遗产地和遗产地构成的文态空间内,指导生成多用、好用、可复制的公共文化产品。结合"四名"公共政策内涵和文化遗产传播理念,公益志愿者在西城区范围内进行了持续至今的社会参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公共政策 公共文化产品 “四名”文态空间
原文传递
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锋 《美术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26-28,共3页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和传承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动画以其强大的现代传媒特性拓展了人们想象和生存的空间,并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和传承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动画以其强大的现代传媒特性拓展了人们想象和生存的空间,并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其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数字动画 文化原创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传播
17
作者 覃海川 《大众科技》 2013年第6期337-338,共2页
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现代传媒特性拓展了人们想象和生存的空间,必将成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重要传播形式。文章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的意义与现状、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形式的特点以及三维可视化数字... 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现代传媒特性拓展了人们想象和生存的空间,必将成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重要传播形式。文章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的意义与现状、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形式的特点以及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三维可视化数字技术 数字动画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以《国家宝藏》为例
18
作者 汤司瀚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23期61-62,69,共3页
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具备传播的价值与效果,是中国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国家宝藏》节目为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积极启示。节目通过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采用人格化方式... 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具备传播的价值与效果,是中国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国家宝藏》节目为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积极启示。节目通过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采用人格化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节目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开启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提升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传播 《国家宝藏》 创新 国家形象 中国故事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被引量:50
19
作者 吉琳玄 马知遥 刘益曦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37-143,共7页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趋向于同质化、套路化、片面化。在以传承做为核心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非遗”的宣传需要把握传承规律,揭示文化内涵,促进产品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媒体 短视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