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法的定位、原则与体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肖金明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5,共10页
文化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旨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建立公民文化权利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联性,确立和维护产业文化与事业文化形态,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加强文化法... 文化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旨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建立公民文化权利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联性,确立和维护产业文化与事业文化形态,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文化法治建设应当遵循文化权利保障、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结合、市场化与政府规制协调以及综合效益原则,构建由宪法文化权利与宪法文化政策两块坚实基石、文化事业法制与文化产业法制两个基本侧面、中央文化立法与地方文化立法两个对应层面、文化政策与文化法律两个互动方面有机构成的文化法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律属性 原则 制体系
原文传递
论中国文化法律体系之基本构成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刚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156,共5页
文化法学在美国法律界属于新兴研究领域,而在德国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宪法学"及"文化国家"学说。中国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体现为文化法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借鉴德国文化宪法学理论,中国应当以"... 文化法学在美国法律界属于新兴研究领域,而在德国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宪法学"及"文化国家"学说。中国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体现为文化法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健全。借鉴德国文化宪法学理论,中国应当以"文化宪法规范"为"金字塔塔顶",建构"文化公法"、"文化私法"和"文化经济法"等多层次规范体系,通过"文化宪法"的"立法实施机制"建立文化法律制度,通过"文化宪法"的"规范整合机制"健全文化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权利 文化 文化
下载PDF
论文化法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12
3
作者 宋慧献 周艳敏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106,共13页
文化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以其基本宗旨为基础、合乎文化现象之规律、公共管理之原则,并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则。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文化自由原则、切实公平享用原则、产业促进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以及精神价值优先原则。同时,... 文化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以其基本宗旨为基础、合乎文化现象之规律、公共管理之原则,并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则。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文化自由原则、切实公平享用原则、产业促进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以及精神价值优先原则。同时,这些原则还衍生了非歧视性原则、文化主权原则等。其中,文化自由原则是文化法律实践的逻辑原点,切实公平的文化享用是文化法制与政策追求的最终目标,精神价值优先、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本质属性与功能的体现,文化产业促进则是为实现其他原则所必要的工具性原则。多项原则作为一个体系,服务于文化法律实践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自由 文化权利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理论新担当与现代化新使命
4
作者 蔡武进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4期47-60,共14页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其他文化基础法尚未出台、文化法律体系尚不成熟的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应当切实担负起支撑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承托文化法学理论研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其他文化基础法尚未出台、文化法律体系尚不成熟的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应当切实担负起支撑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承托文化法学理论研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在理论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担负着诠释文化法之基本属性,厘清文化法学之建构逻辑的任务。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蕴含的缘起于行政法底色的文化基础法属性,以及承托的有限政府有为市场有力社会建设、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保障、文化治理新秩序营造等理论逻辑,是加强新时代文化法学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在现实层面,因应我国公共文化现代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深入实施及发展完善,从而推动公共文化管理现代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扩大公共文化双重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时代使命,从文本走向实践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文化 文化 理论担当 现代化使命
下载PDF
论我国文化法的场境、意境与面向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叶中 蔡武进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8,共8页
我国文化法是一个立足中国国情,调整中国文化领域社会关系,旨在保障中国公民文化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规范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奠定了我国文化立法兴起的场境;我国文化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 我国文化法是一个立足中国国情,调整中国文化领域社会关系,旨在保障中国公民文化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规范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奠定了我国文化立法兴起的场境;我国文化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拥有的价值与功能证成了其存在与强化的意境。而在建立健全我国文化法体系的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在于明确文化法的中国面向,让中国文化滋养文化法、中国国情内化文化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摄文化法、中国公民诉求催生文化法。如此,我国的文化法才可能在促进法治中国与文化中国建设中发挥现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治中国
原文传递
文化创新主旨下我国文化立法的价值维度及现实向度 被引量:5
6
作者 蔡武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5,共11页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实现文化赓续发展,彰显文化之价值与功能的根本要求。正因如此,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以创作创造为核心的文化权利。然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行业在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所遭遇的窘迫情势、整体文化行业遭遇的...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实现文化赓续发展,彰显文化之价值与功能的根本要求。正因如此,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以创作创造为核心的文化权利。然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行业在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所遭遇的窘迫情势、整体文化行业遭遇的“软收缩”态势、文化体制改革陷入的进展缓慢困局、文化自信面临的相对不足窘境,都在深层次上暴露了我国文化创新的乏力。当下,应当把握我国文化立法窗口期,在既有文化法及即将出台的《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推动文化创新为主旨,加强文化立法、健全文化法律体系,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为此,有必要研究推动以“文化创新基本法”为核心的我国文化法律体系之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意和文化产权法律保障制度、文化开放与文化融合法律促进制度、文化治理法律保障制度等文化创新基本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基本 文化律体系 文化创新基本制度
下载PDF
论“文化法”:契机、体系与基本原则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刚志 李琴英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文化法的产生,乃是各国因应现代化、全球化和娱乐化所造成的"文化国危机"所致。以世界文化公约及各国(包括中国)文化立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适度考虑未来文化法治发展完善之需要,文化法体系至少由"文化权利保护法"、... 文化法的产生,乃是各国因应现代化、全球化和娱乐化所造成的"文化国危机"所致。以世界文化公约及各国(包括中国)文化立法的基本现状为基础,适度考虑未来文化法治发展完善之需要,文化法体系至少由"文化权利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公共文化服务法"和"文化产业相关法"等四个部分构成。从"文化"与"法"的基本关系来看,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即"文化法治原则",它包括"形式法治原则"与"实质法治原则",后者主要体现为"文化多元保护原则"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基本体系 基本原则
原文传递
论文化法的调整对象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艳敏 宋慧献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66,共9页
国际与国内规范性文件所调控的文化现象多种多样,却也有迹可循。文化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个人、组织或政府从事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形成的影响文化利益的社会关系。确定文化法中的文化活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文化... 国际与国内规范性文件所调控的文化现象多种多样,却也有迹可循。文化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个人、组织或政府从事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形成的影响文化利益的社会关系。确定文化法中的文化活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文化价值性;文化法调整对象的核心是文化性利益关系;文化活动以表达为载体和对象,表达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外延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被人们赋予信息承载与传达功能的其他物品即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调整对象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法的范畴界定与实施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谢慈 《求索》 CSSCI 2018年第3期139-146,共8页
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在于文化价值性,它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客观载体,而文化法属于社会法,主要调整的是文化主体从事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权益分配和社会关系,其主要目标在于文化诉求、规范政府文化权责。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 文化活动的本质属性在于文化价值性,它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客观载体,而文化法属于社会法,主要调整的是文化主体从事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权益分配和社会关系,其主要目标在于文化诉求、规范政府文化权责。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法律体系建设都具有独特的新时代背景,它构成了文化法发展的内在动因。文化法的功能和价值导向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对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必须将文化法置于新的场景赋予其新的内涵,对其基本范畴问题作出准确定位,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文化权力分配体系,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的文化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权利 律体系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论文化权的法学建构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双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84,共5页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权的基本理念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文化利益分配、保障文化战略安全的新兴权利。确立文化权,需要探讨文化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健全对...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权的基本理念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文化利益分配、保障文化战略安全的新兴权利。确立文化权,需要探讨文化权的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健全对应的立法体系和相关激励机制,包括财政支持、税收支持、融资支持、基金支持、保险支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化 学建构
下载PDF
我国文化法制建设理论的深层探索——“文化法制建设研究”成果简介
11
作者 丛林 《学术动态(北京)》 2005年第24期12-14,共3页
法学所研究员张庆福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法制建设研究”,于2004年11月结项,最终成果为专著,60万字。
关键词 文化 中国 文化市场 制化 文化 文化政策 文化产品
下载PDF
我国图书馆法与文化法律体系的构筑
12
作者 程雪艳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08年第6期47-49,共3页
论文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法的发展现状及其学科体系归属的探讨,提出不能孤立地进行图书馆立法,而应构筑与完善包括图书馆法在内的文化法律体系。
关键词 图书馆 文化 律体系
下载PDF
中国文化产业立法之效率原则研究
13
作者 张双梅 《探求》 2021年第3期76-84,共9页
效率原则作为文化产业立法的特色原则,向来不为法学界所重视,却能鲜明体现"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应当在相关立法中明文规定。文化权的增效实现要从文化性、权利性、协同性展开;文化市场主体的提效运行要确立骨干文化企业的现... 效率原则作为文化产业立法的特色原则,向来不为法学界所重视,却能鲜明体现"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应当在相关立法中明文规定。文化权的增效实现要从文化性、权利性、协同性展开;文化市场主体的提效运行要确立骨干文化企业的现代市场标准并推动"大部制"改革;文化类型的加效拓新要具体落实到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场所(设施);文化责任的稳效制约要构建民事责任为基础的综合责任机制。法治领航,效率优先,应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并最终形成法典化成果,对整个文化产业加以整体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效率原则 文化
原文传递
设区市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权设置意义与行使进路——基于文化法的视域
14
作者 文侃 叶继林 《萍乡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3-48,共6页
从文化法兴起的角度考察,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授予设区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权,是我国文化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设区市立法机关行使这一文化立法权,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地方性,通过文化的地方性来构建立法的“... 从文化法兴起的角度考察,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授予设区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权,是我国文化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设区市立法机关行使这一文化立法权,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地方性,通过文化的地方性来构建立法的“地方性”,避免重蹈地方立法的“同质性”的覆巢,并在立法程序上得到体现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区市 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
下载PDF
文化遗产法益的刑法保护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勇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4期87-93,共7页
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态,其根本属性在于文化性、公共性,经济性则是次要的;文化遗产权主要由包括刑法在内的公法加以保护,辅之以私法保护。现代刑法中法益概念和机能发生着嬗变,文化法益为文化遗产的新型法益。我国刑法偏... 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态,其根本属性在于文化性、公共性,经济性则是次要的;文化遗产权主要由包括刑法在内的公法加以保护,辅之以私法保护。现代刑法中法益概念和机能发生着嬗变,文化法益为文化遗产的新型法益。我国刑法偏重于保护文物的传统法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法益,因而有必要对文化遗产的法益结构进行优化,适度加强对文化法益的保护力度,对相关刑法规定存在的缺陷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保护
下载PDF
文化法哲学的基本特征与双层范畴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延平 彭双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文化法哲学是反思性的。我国文化建设、文化法治与文化法学的发展,需要基于民族性、政治性、建构性的文化法哲学的引领。文化法治有规制法与权利法两个维度,文化法哲学范畴形态应是双层的。文化规制性规范指向全体性文化法益,承担客观... 文化法哲学是反思性的。我国文化建设、文化法治与文化法学的发展,需要基于民族性、政治性、建构性的文化法哲学的引领。文化法治有规制法与权利法两个维度,文化法哲学范畴形态应是双层的。文化规制性规范指向全体性文化法益,承担客观价值指引功能。对应规制性规范体系,学理上应当以文化主权、文化安全、文化主体性、文化统一性为基础,建构其理论范畴。文化权利性规范指向个体性文化法益,其功能主要通过赋权与权利救济等方式实现。对应权利性规范体系,学理上应当以文化自由、文化权利为基础,建构其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规制 文化权利 双层范畴
下载PDF
聋儿语言沟通法的一种新理念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宁生 黄丽娇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3年第1期54-56,共3页
本文阐述了聋儿语言沟通的一种新的理念:双语双文化法。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其核心理念是:聋人的手语为聋人的母语,通过手语来学习主流语 言(汉语)。承认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是“双语法”成立的前提。为此本文围绕手语的定位及... 本文阐述了聋儿语言沟通的一种新的理念:双语双文化法。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其核心理念是:聋人的手语为聋人的母语,通过手语来学习主流语 言(汉语)。承认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是“双语法”成立的前提。为此本文围绕手语的定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推行双语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阻力表明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聋儿语言沟通 双语双文化 母语(第一语言) 自然手语 手势汉语
下载PDF
编纂我国文化法法典的初步构想
18
作者 杨彬权 《时代法学》 2023年第5期8-17,共10页
编纂一部统一的文化法法典既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走向文化法治的必然选择。编纂文化法法典不仅具有统一精简文化法、创新文化法律制度、减轻法律适用者的负担、推动学术和文化宣传等功能,而且对于推进我国文化法... 编纂一部统一的文化法法典既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走向文化法治的必然选择。编纂文化法法典不仅具有统一精简文化法、创新文化法律制度、减轻法律适用者的负担、推动学术和文化宣传等功能,而且对于推进我国文化法法典化和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文化法法典的编纂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并采取文化公法典和私法典分立的模式进行编纂。文化法法典的具体编纂应该坚持以人民文化基本权为中心的理念,以保护文化权利和规范文化行政活动为主要规范内容,采取“序言、总则、分则和附则”等构成的体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编纂 典化 文化基本权 文化
下载PDF
英烈精神保护中公法与私法的衔接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泽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英烈精神具有的双重公共利益属性,对其保护有私法救济和公法保障两种路径,但均存在局限性,导致公法与私法未能有效衔接,难以实现最佳社会治理效果。由于英烈精神与文化引导的国家义务高度契合,同时《英雄烈士保护法》蕴含公共文化法益,... 英烈精神具有的双重公共利益属性,对其保护有私法救济和公法保障两种路径,但均存在局限性,导致公法与私法未能有效衔接,难以实现最佳社会治理效果。由于英烈精神与文化引导的国家义务高度契合,同时《英雄烈士保护法》蕴含公共文化法益,有助于建构公共文化法律秩序,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完善《英雄烈士保护法》,增设适合于文化领域的处罚协商履行方式,以达到既追究适当的法律责任、维护公共文化法律秩序,又促进公法效果与私法效果的融合;既达成社会治理目标,又教育侵权行为人,实现预防破坏公共秩序行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烈精神 《英雄烈士保护 公共文化
原文传递
国家客观文化法益的法理分析及其法律保护——以英雄烈士权益保护为切入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清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6,共16页
英雄烈士人格权益的保护已经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这种权益的复合属性仍然缺乏辨析。附着于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之上的还有公共利益,且应该得到法律保护,而且国家应当成为这种公共利益的法益主体。基于主观公益与... 英雄烈士人格权益的保护已经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这种权益的复合属性仍然缺乏辨析。附着于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之上的还有公共利益,且应该得到法律保护,而且国家应当成为这种公共利益的法益主体。基于主观公益与客观公益的划分,该种公共利益属于客观公共利益;从法益性质上看,则属于国家客观文化法益。国家成为法益主体,并不必然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并违背民法平等保护原则。完善国家客观文化法益的法律保护,可以从构建分类保护制度、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对英雄烈士的认定范围、确立相关私权益的公益限制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烈士人格权益 公共利益 国家 客观文化 律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