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 被引量:51
1
作者 周宪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32,共7页
本文指出 ,文化研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它反对制度化和学院化 ,强调与社会文化运动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关注对社会文化的干预作用。同时 ,文化研究不同于强调文学性的文学研究 ,它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考察 ,着... 本文指出 ,文化研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它反对制度化和学院化 ,强调与社会文化运动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关注对社会文化的干预作用。同时 ,文化研究不同于强调文学性的文学研究 ,它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考察 ,着重于文化政治。因此 ,注意到这个特性 ,就有必要把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策略而非一种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学院化 传统文学 文化政治 文学研究 文学性 文化视野 反对
下载PDF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 被引量:58
2
作者 周志强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102,共12页
现代声音技术以其独特而有效的编码逻辑,显示对自我意义的侵犯、渗透、改造和创生的能力。摇滚乐之物化噪音、流行音乐之人机共声与梵音音乐之去声音化,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声音文化政治的编码方式与生产机制,也显示声音技术逐渐"摆脱... 现代声音技术以其独特而有效的编码逻辑,显示对自我意义的侵犯、渗透、改造和创生的能力。摇滚乐之物化噪音、流行音乐之人机共声与梵音音乐之去声音化,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声音文化政治的编码方式与生产机制,也显示声音技术逐渐"摆脱"其场所和空间的限定,将人的身份、气息和光晕凝聚为一个可以被不断叠加、编排和合成的自我幻觉之路。由此,声音的拜物教导致"听觉中心主义"。一种"伦理退化症"的倾向与声音的技术政治紧密维系在一起。声音变成"纯粹的能指",还变成人们用内心的生活代替现实的境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 听觉 主义 梵音 幻觉 编码逻辑 摇滚 光晕 邓丽君 生产机制
原文传递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种新的文化政治理论 被引量:58
3
作者 关凯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1-77,共7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上,中国当下具有一些强大的优势,包括物质性基础、历史与文明传统、新中国国家建设成就以及超民族的国家化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却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后逐渐分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在精神层面上的挑战,特别是各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上,中国当下具有一些强大的优势,包括物质性基础、历史与文明传统、新中国国家建设成就以及超民族的国家化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却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后逐渐分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在精神层面上的挑战,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观念对中华民族叙事的客观消解或主观抵制。在理论上,需要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性关怀出发,以国家政治为中心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提升国家在文化政治方面的理论说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政治 民族
下载PDF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4
作者 蔡晓梅 刘晨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41,共6页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而国外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饮食全球化和跨国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跨地方以及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象征意义 认同 文化经济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中国体为西方用:罗杰·弗莱与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 被引量:37
5
作者 包华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文化政治 西方 现代主义 弗莱 国体 “五四”运动 原始资料 艺术史
下载PDF
新创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以广府庙会为例 被引量:36
6
作者 刘博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4-583,共10页
"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记忆与北方"庙会"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一经举办即备受争议。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在广府庙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等)如何利用其拥有... "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记忆与北方"庙会"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一经举办即备受争议。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在广府庙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等)如何利用其拥有的文化表征权力,基于其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以话语与实践来表达自己对地方以及广府文化的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将自身地方认同在新创节庆中得以表征的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内部存在多元文化认同,文化不断被争议与协商,本质上是"政治的";新创民俗节庆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地方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成功地获取更大的文化表征权力。首届广府庙会由政府主导,媒体为多个群体话语提供沟通渠道,广州世居居民,特别是反对派的话语受到格外重视,代表广府地方文化认同的话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积极倾听的态度,从而第二届广府庙会开始充满"广府味",广州世居居民的地方认同得以表征。而新来者由于缺少文化表征权力,其话语未受重视,甚至部分新来者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其地方认同。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对新创节庆地方认同建构的理解,实践上则对利用节庆增进城市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与地方认同有积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节庆 地方认同 文化政治 广州
原文传递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被引量:30
7
作者 单世联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50,共9页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政治 文化政治 现代 后现代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31
8
作者 卢衍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186,共6页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因素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晓春 《民俗研究》 2001年第4期5-12,共8页
关键词 民俗生活 民俗事象 民俗村 年代 边疆 民俗文化 消失 文化政治 宁静 蒙昧
原文传递
“生活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幻想”——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困境 被引量:22
10
作者 E.W.奥尔特 邓晓芒 《世界哲学》 1994年第5期63-68,共6页
“生活世界”这一术语具有某种日常语言的词性,因此显得很容易理解(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本身也称之为“尘世的”).这种特性由此还涉及到例如“世界观“这个词,它的普遍运用曾通入于整个19世纪,一直进入到20世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两个... “生活世界”这一术语具有某种日常语言的词性,因此显得很容易理解(正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本身也称之为“尘世的”).这种特性由此还涉及到例如“世界观“这个词,它的普遍运用曾通入于整个19世纪,一直进入到20世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两个词并不是自始以来就存在于德语中的.但是,正如“世界观”(我们的知识!)这一术语打着康德的专门术语的烙印,它后来曾名噪一时——却与康德的本意背道而驰;同样,“生活世界”这一时髦用语也应归功于一位哲学家玄妙沉思的思路,这就是E.胡塞尔的思路,更准确地说,要归功于他20年代的后期哲学及这个词在30年代中期的特殊境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并没有发明这一词汇.从20世纪头十年起,“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胡塞尔 文化政治 先验哲学 自然态度 认识论 术语 主体性 实证科学 世界观
原文传递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模式、情感结构与价值诉求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4,共9页
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流动中,出现了从他者言说到自我表述的叙事转型,而在情感结构上则体现为怨恨、忧郁和欢欣等三种突出倾向,这关涉到符号生产与文化政治的重大话题。在多元认同的现实中,少数民族... 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流动中,出现了从他者言说到自我表述的叙事转型,而在情感结构上则体现为怨恨、忧郁和欢欣等三种突出倾向,这关涉到符号生产与文化政治的重大话题。在多元认同的现实中,少数民族的"小传统"只有在"效果历史"的进程中才能体现出其建设性意义。就此而言,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可选择的现代性",提供了反思片面发展模式、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文学的人性论与目的论等多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情感结构 叙事模式 价值诉求 文化政治 全球本土化 双向流动 叙事转型
原文传递
重返“物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研究及进展评述 被引量:27
12
作者 马凌 朱竑 王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52,82,共10页
随着物质地理研究的兴起,消费已成为新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物质地理和消费间的关系,并对物质消费品及其品牌生产的地方性与跨地方性、物质消费中的文化政治及身体实践等相关研究议题进行了评述。新文化地理学“重返物... 随着物质地理研究的兴起,消费已成为新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物质地理和消费间的关系,并对物质消费品及其品牌生产的地方性与跨地方性、物质消费中的文化政治及身体实践等相关研究议题进行了评述。新文化地理学“重返物质”倡导下的消费研究,强调以物为线索的“行为一主体一物质”的复杂关系和日常实践,有力拓展了传统“人一地”关系中对“物”维度的关注。同时,这也为消费研究提供了地理学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有利于理解物质流动和消费背后的全球一地方关系、文化经济和文化政治。这一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值得国内人文地理界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地理 消费 地方 文化政治 身体实践
原文传递
翻译:一种文化政治行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译介《牛虻》之现象透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倪秀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6-131,共16页
本文立足翻译研究中的描写方法,并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透析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①所著的小说<牛虻>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译介现象,以说明翻译<牛虻>是我国当时特定文化日程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 本文立足翻译研究中的描写方法,并结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透析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①所著的小说<牛虻>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译介现象,以说明翻译<牛虻>是我国当时特定文化日程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而译本<牛虻>也成为了广泛影响译语社会中的青年一代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译介 文化政治 广泛 女作家 小说 独特 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 译语
原文传递
边疆中国:从地域族群到文化政治(专题讨论) 被引量:25
14
作者 关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146,共8页
关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边疆”概念,分析这一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指向及其意义,可以揭示其所包含的指涉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政治意涵。纳日碧力戈认为萨满巫觋可在意象中超越“中土”的盈缩,也可在隐喻中打造公民和谐、人群团... 关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边疆”概念,分析这一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指向及其意义,可以揭示其所包含的指涉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政治意涵。纳日碧力戈认为萨满巫觋可在意象中超越“中土”的盈缩,也可在隐喻中打造公民和谐、人群团结的共同“语法”,重构勾连南北中国的意识形态根基。王东杰认为中国又并非一个完全自足和封闭的叙述单位,其内部的诸多历史现象,必须采用多个文明视域以观察中国史。韦兵认为历史上天下的“弹性”兼容多维度、多层面的表达和实践,既包括把众多族群绾合在一起的“一”,也有保留相对独立的“多”,提供给夷、夏互动极其宽裕的回旋余地。天下的夷狄一维。使中国能实现连续性的“广土众民”,这是一种完整的中国历史经验。黄达远认为可以通过天山这一历史“主轴”,可以重新认识以天山为背景的各种事件,从其中的“变”与“不变”,理解新疆史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中国 民族国家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被引量:23
15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民俗学 文化政治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鹏 封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4,共7页
最近三十年出现的地名研究的批判性转向,使地方命名的政治过程成为地名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从化温泉这一著名旅游地的地名变更过程的研究,对我国地名变迁的政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一个地方的命名是一场复杂的政治经济角力... 最近三十年出现的地名研究的批判性转向,使地方命名的政治过程成为地名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从化温泉这一著名旅游地的地名变更过程的研究,对我国地名变迁的政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一个地方的命名是一场复杂的政治经济角力过程。"从化温泉"这一地名在历史的演变中拥有了令人瞩目的"符号资本"价值,成为中国政治体制中不同尺度行动者积极争取的对象。处于上层尺度的行动者通过政治事件与营销不断累积"从化温泉"的政治符号意义,使其成为国家尺度的地方范畴。而处于下层的地方政府则通过地名转移使用赋予"从化温泉"以新的地方意义。在这场围绕地名的争夺中,地方社区与地名的历史联系被边缘化甚至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地方 文化政治 从化 温泉
原文传递
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被引量:20
17
作者 姚文放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5,共9页
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政治,其核心问题都是权力的问题;社会政治重视的是社会权力,而文化政治关注的则是文化权力。文化政治是一种微观政治,它更多关心特定群体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利益,与全局性、至上性的宏观政治相比,总是显得微细、次... 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政治,其核心问题都是权力的问题;社会政治重视的是社会权力,而文化政治关注的则是文化权力。文化政治是一种微观政治,它更多关心特定群体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利益,与全局性、至上性的宏观政治相比,总是显得微细、次要、边缘,但其情况的优劣能反过来影响宏观政治的质态。文化政治的社会功能,往往作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而得以实现。由于文化政治的介入,晚近以来文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后现代转折,从国内外近期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可以发现若干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材 文化政治 后现代 特定群体 社会政治 社会权力 政治无意识 文化权力
原文传递
“抒情传统论”以前——陈世骧与中国现代文学及政治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国球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64-74,共11页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抒情传统论 现代文学 文化政治 《文赋》 “秩序” “内在”
下载PDF
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格非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化政治 赛义德 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者 《比较诗学》 后殖民主义 文化理论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涵 被引量:18
20
作者 管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5,共14页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制度,又受现行国家制度的规约;传统“仁政德治”、崇尚善治等思想,成为现行制度文化内在智慧构成;海纳百川、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从被接受到中国化成为可能,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文化美学意涵看,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思想”逻辑虽然来自“政治历史”逻辑,却具有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传统文化美学不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而且能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气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构筑起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从文化实践意涵看,文化政治意涵是文化主体性政治理想的呈现形态,文化美学意涵是文化主体性理论认知的呈现形态,而文化实践意涵则是文化主体性现实具体的呈现形态。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所确立的文化价值向度、审美取向,必须由文化实践创造的成果作为实现形式,文化实践还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而提出新的问题与诉求,从而不断推动文化政治、文化美学的更新发展,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新发展阶段 文化政治 文化美学 文化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