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6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耀明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6-59,共4页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但在传统的课堂中,存在着课堂文化的专断、背离和单调现象,导致了课堂文化的失衡。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重塑课堂文化,首先应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然后通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但在传统的课堂中,存在着课堂文化的专断、背离和单调现象,导致了课堂文化的失衡。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重塑课堂文化,首先应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然后通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来凸现课堂文化,并以民主的课堂规范来促进它的形成,最后师生在课堂中应相互理解、平等相处,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 课堂文化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80
2
作者 袁行霈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9-161,共13页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 ,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 ,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而在于...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 ,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 ,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的文化意蕴。在研究了大量的和陶诗之后 ,本文所要强调的是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 ,对节操的坚守 ,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 ,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 ,而这正是符号的特点。至于和陶的人 ,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 ,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陶渊明不断地被追和 ,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强化。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陶诗 陶渊明 文化意蕴 文化符号 人格精神 人生境界
原文传递
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 被引量:74
3
作者 李森 王天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6-69,共4页
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映射。因此,研究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本体。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自在性,师生自觉地发挥创造性,把变革教学方式变成自觉的行动,使教学方式的自觉性和自在性之... 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映射。因此,研究教学方式的逻辑起点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本体。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自在性,师生自觉地发挥创造性,把变革教学方式变成自觉的行动,使教学方式的自觉性和自在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便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文化意蕴 文化张力 文化路向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问题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文革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4,24,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遇到的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词语所造成的翻译难点和障碍,并提出在文化对等的翻译原则下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典籍 文化意蕴 文化对等 翻译
下载PDF
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思国 姜焱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2-54,共3页
"死亡"代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探讨了"死亡"代用语的起源,从对比的角度勾画了英汉"死亡"代用语的大体轮廓,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关键词 死亡 代用语 英汉对比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树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3,共6页
人体词语作为一种符号 ,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而对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使隐藏于人体词语符号中丰富的文化意义显现出来。隐喻 ,这种诗性智慧赋予了汉语人体词语滋生新义的生机。把自然人格化 ,以人... 人体词语作为一种符号 ,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而对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使隐藏于人体词语符号中丰富的文化意义显现出来。隐喻 ,这种诗性智慧赋予了汉语人体词语滋生新义的生机。把自然人格化 ,以人为中心看待万物 ,是人体词语产生的认知基础。而文化类推、精神类推是促使人体词语滋生和扩张的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词语 文化意蕴 隐喻 映射 类推
下载PDF
国际法治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视角 被引量:35
7
作者 何志鹏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共12页
对"一带一路"倡议,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和探索。从国际法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际法治领域提出的新思维、开创的新道路、作出的新探索。它代表着中国在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已... 对"一带一路"倡议,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读和探索。从国际法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际法治领域提出的新思维、开创的新道路、作出的新探索。它代表着中国在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的应对思维,初步形成了主动式的推进思维。同时,"一带一路"借助原有的规范制度进行发展的方式,意味着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展开一种"非体系化"的探索。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内容上,中国将推行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文化,具体表现为改革以往实力界定收益的逻辑,对于相关国家的主权和内政予以充分的尊重,从国际法文化的角度推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法治 中国 方案 推进思维 非体系性探索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9
8
作者 朱迎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4-93,共10页
题跋文在宋代异军突起,数量繁多,名家辈出。学术类题跋为正 宗,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可为典型,内容包含载录、考订和议论;文学类题 跋为变体,苏、黄之作可为代表,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 然。题跋文的勃兴折射出... 题跋文在宋代异军突起,数量繁多,名家辈出。学术类题跋为正 宗,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可为典型,内容包含载录、考订和议论;文学类题 跋为变体,苏、黄之作可为代表,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 然。题跋文的勃兴折射出宋代学术文化的全面昌盛,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 富的精神世界,并标志着传统散文体裁新的开拓,成为宋代散文成就的重要组 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兴 宋代文人 广泛 散文体 题跋 典型 文化意蕴 士大夫 考订 学术
原文传递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6-103,共8页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文化意蕴 精神本质 理想境地
下载PDF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27
10
作者 吴承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先秦盟誓文是古代文体史初始阶段有代表性的应用性文体 ,它经历了从口头形态向文字形态发展的过程 ,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特征 :以神权维系社会诚信 ,以天谴神殛警诫违约失信者。盟誓文的文化意蕴要比文学意味丰富得多 ,它反映了早... 先秦盟誓文是古代文体史初始阶段有代表性的应用性文体 ,它经历了从口头形态向文字形态发展的过程 ,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特征 :以神权维系社会诚信 ,以天谴神殛警诫违约失信者。盟誓文的文化意蕴要比文学意味丰富得多 ,它反映了早期社会中人们关于神权与强权、蒙昧与理智、诚信与猜疑的诸种意识 ,盟誓文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盟誓 中国古代历史 神权 先秦 经历 文化意蕴 强权 文学意味 文体 蒙昧
原文传递
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 被引量:24
11
作者 关四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99,共12页
本文在三个层面上对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作了新的阐释:从男主人公的角度,认为李益是迫于客观压力的“负约”,而非主观感情上的“负心”。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指出霍小玉的八年“短愿”,是她“至情”追求的集中表现,是对真爱的弘扬与对... 本文在三个层面上对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作了新的阐释:从男主人公的角度,认为李益是迫于客观压力的“负约”,而非主观感情上的“负心”。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指出霍小玉的八年“短愿”,是她“至情”追求的集中表现,是对真爱的弘扬与对婚姻的超越,是对不平社会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从作品文化意蕴的角度,提出小说的深层蕴涵在于揭示唐代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扭曲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功利性与落后性,认为应该重点挖掘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后面的社会文化原因,而非着重批判个人道德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小玉传》 唐传奇 新解 社会文化原因 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 三个层面 主观感情 文化意蕴 婚姻制度 门第观念 爱情悲剧 个人道德 落后性 功利性 李益 至情 抗争 小说
原文传递
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超群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2-73,共2页
国际体育舞蹈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性高、技术性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这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在表演和竞赛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它能使参加者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净化;也能使审美主体———观众在欣赏中获得极大的、... 国际体育舞蹈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性高、技术性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这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在表演和竞赛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它能使参加者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净化;也能使审美主体———观众在欣赏中获得极大的、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育舞蹈 美学 审美主体 形式美 风格美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花儿”之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君仁 《民族艺术》 2000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 ,对“花儿”之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从“表象性”和“隐含性”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揭示 ,认为 ,“花儿”作为一个民间歌种 ,它自身不仅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词体格律、旋律法则、方言词汇等方面展示着民间习俗文化 ,...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 ,对“花儿”之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从“表象性”和“隐含性”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揭示 ,认为 ,“花儿”作为一个民间歌种 ,它自身不仅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词体格律、旋律法则、方言词汇等方面展示着民间习俗文化 ,并且其内部也包容着与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民俗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民俗文化 民歌 中国西北地区 文化意蕴
原文传递
高校典礼活动的教育内涵与文化意蕴探析——以北京大学三大传统典礼改革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彦 吕晨飞 杨俊峰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从北京大学改革三大传统典礼活动的背景、内容和具体做法,提炼出工作改革的关键概念——现代手段、情感路线、教育内涵、文化意蕴,并提出改革高校典礼活动的三条思路:把典礼活动打造成引人瞩目的高校文化盛典;在典礼活动中始终贯彻大学... 从北京大学改革三大传统典礼活动的背景、内容和具体做法,提炼出工作改革的关键概念——现代手段、情感路线、教育内涵、文化意蕴,并提出改革高校典礼活动的三条思路:把典礼活动打造成引人瞩目的高校文化盛典;在典礼活动中始终贯彻大学育人的核心主题;让典礼活动充分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典礼活动 改革 教育内涵 文化意蕴
原文传递
中医“治未病”的文化意蕴探论 被引量:22
15
作者 蒋力生 叶明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313-5316,共4页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有其明确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展开历程。人生最大的忧患,莫过于对生命健康的担心,这是"治未病"的本质意蕴。有了忧患,就要主动防患,"治未病"的核心内容就...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有其明确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展开历程。人生最大的忧患,莫过于对生命健康的担心,这是"治未病"的本质意蕴。有了忧患,就要主动防患,"治未病"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预防疾病,未病先防。如何防患于未然,既要有思想认识,又要有行动措施,察知疾病的未萌或征兆状态,果断处理,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防患意识的可贵,还在于对事物发展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中医"治未病"的着眼点,即在于对生命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全面养护,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辨识,还是疾病的及早诊断治疗,均充满着慎始善终的警醒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中医 文化意蕴 逻辑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承华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43,共7页
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它由这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 ,是构成音乐特质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 ,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其独特的母题及其暗含着的丰厚深邃的文化意蕴... 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它由这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 ,是构成音乐特质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 ,在很大程度上即来自其独特的母题及其暗含着的丰厚深邃的文化意蕴。本文主要考察中国传统音乐中以“月”、“山水”、“渔樵”为代表的“自然”母题 ,并对各自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独特 文化意蕴 “自然” 山水 阐释 题材 中国传统音乐 深邃 特质
原文传递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春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0,共5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需求;再者,诗歌所独有的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了外交或交际场合请求或拒绝别人的合适、得体的方式。春秋时代贵族引诗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了春秋末期开始的“子学时代”,只有儒家大量引诗。同为史书,《左传》、《国语》记载的引诗与《战国策》记载的引诗有重要的差异:前者在于标举某种精神价值,而后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修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赋诗 引诗 文化意蕴
下载PDF
“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上)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醒民 《学术界》 2001年第3期7-22,共16页
本文比较全面地展示和评论了五四先哲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解读和洞见。尤其是 ,对于科学的涵义和特质、科学的精神价值、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的文化意蕴、反科学思潮的透视 ,直至今日还具有感人至深的启迪力量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主要义 五四先哲 精神价值 科学方法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瑜 杜晓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44,共10页
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宋代茶诗中... 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蕴 文人茶 理学 唐宋诗歌
原文传递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 被引量:20
20
作者 谭载喜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8,共6页
翻译比喻是翻译文化和翻译研究文化中现实的、历史的现象,是描述翻译的独特手段,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译学意义。笔者根据近期对中西翻译比喻所作的一次系统调查,运用翻译学的描写原则和比较手段,从多个方面对翻译比喻的意义、翻译比喻研... 翻译比喻是翻译文化和翻译研究文化中现实的、历史的现象,是描述翻译的独特手段,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译学意义。笔者根据近期对中西翻译比喻所作的一次系统调查,运用翻译学的描写原则和比较手段,从多个方面对翻译比喻的意义、翻译比喻研究的方法及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译学领域的不断拓展增添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比喻 文化意蕴 翻译本质 译学思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