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费孝通文化观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80
1
作者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共19页
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费孝通先生既是中国当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与中国社会学辗转曲折的命运刻刻相伴,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创生、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任何... 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费孝通先生既是中国当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与中国社会学辗转曲折的命运刻刻相伴,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创生、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实践无疑构成了重要的传统,我们若要继承这一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则必须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再次置入他所继承的传统之中,加以不断阐释和深化,方可使之作为孕育中国社会学新生的丰厚给养。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期望将社会学的发展拓展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中,拓展到构成中国人心性的总体文化传统中。这无疑说明,只有创新传统,延续历史的生命,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开辟出自身独特的现代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文化自觉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 被引量:57
2
作者 麻国庆 《求索》 CSSCI 2019年第2期4-12,共9页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二十年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表征、影响与思考——来自全国25省(市、区)118村的调查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5-57,共13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明显,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分化与异质性。农村文化变迁对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潜在的巨大影响:现阶段农村文化处于"新旧并存"过渡形态;农村村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明显,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分化与异质性。农村文化变迁对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潜在的巨大影响:现阶段农村文化处于"新旧并存"过渡形态;农村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特征日益弱化;农民文化主体性丧失,传统文化再生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基础秩序"开始瓦解。中国农村文化变迁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内在的"软性"变化过程。如何在推动农村现代文化建设的同时,保存并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农村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需要我们辩证思考中国农村文化变迁中的四对关系:"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与"乡"、国家—市场—民间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文化变迁 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主体性 文化基础秩序
下载PDF
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41
4
作者 杜鹏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97,112,共20页
乡村文化主体性不仅源于认知层面的文化自觉,而且依赖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村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定义了农民的文化实践逻辑,并且塑造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模式。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市场力量逐渐深入村庄日常生活结构,扭曲... 乡村文化主体性不仅源于认知层面的文化自觉,而且依赖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村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定义了农民的文化实践逻辑,并且塑造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模式。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市场力量逐渐深入村庄日常生活结构,扭曲了农民文化实践的家庭伦理动力和村庄社会脉络,导致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功能扩张、社会分化和价值收缩,变迁中的乡村文化逐渐陷入主体性危机。文化主体性危机是农民文化实践迎合并依附市场力量的产物,其核心是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公共性和实用性的分裂,乡村文化因而呈现出客观化、碎片化的形态。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行政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危机。为此,乡村文化治理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基础,坚持农民主位,通过村庄动员和价值调控的方式激活和引导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内生动力,恢复乡村文化的生态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文化再生产 文化治理 文化振兴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及文化反思 被引量:40
5
作者 颜梅 何天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90,共4页
2017年,电视文化类节目在荧屏上呈现出回暖的迹象。通过回溯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对这一类型节目变迁历程的梳理和归纳,并尝试分析当前文化类节目得以形成热潮的原因及掣肘其发展的困境,力图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进路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 电视文化类节目 消费文化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袁定基 张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23,共7页
本文试图从苗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文化传承的特点、社会变迁的境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问题 :传统的苗族文化有着自己有效的文化保存机制和传承机制 ,因而其文化体系一直保持着整体性和主体性。然而今天苗族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瓦... 本文试图从苗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文化传承的特点、社会变迁的境遇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样一个问题 :传统的苗族文化有着自己有效的文化保存机制和传承机制 ,因而其文化体系一直保持着整体性和主体性。然而今天苗族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瓦解了传统的文化保存和传承机制 ,这使得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的角度对传统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这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 ,并提出当前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一些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传统文化 文化主体性 保存 传承 利用
原文传递
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 被引量:29
7
作者 庄孔韶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5-41,共7页
中国有四种主要的生计类型:游猎、游耕、游牧和农业。当上述四种传统生计方式被外力干预而出现不可逆情形的时候,重构一种变化了的新生计生态系统就不得不关注恰当的技术支持和促进文化整合。其中,地方族群的文化主体性地位的保持和尝... 中国有四种主要的生计类型:游猎、游耕、游牧和农业。当上述四种传统生计方式被外力干预而出现不可逆情形的时候,重构一种变化了的新生计生态系统就不得不关注恰当的技术支持和促进文化整合。其中,地方族群的文化主体性地位的保持和尝试、寻找生计方式与文化心理上的转换时空是文化适应的最重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生活方式 文化主体性 文化适应
下载PDF
世纪末·“全球化”·文化操守 被引量:24
8
作者 盛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5,共15页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现状有一重要动向应引起重视:作为美国大学校园和学术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过某种无害化的处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领袖人物哈贝马斯在内的左翼知识精英在政治态度上出现日趋保守的转向,不少人甚...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现状有一重要动向应引起重视:作为美国大学校园和学术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过某种无害化的处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领袖人物哈贝马斯在内的左翼知识精英在政治态度上出现日趋保守的转向,不少人甚至完全接受了美国的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所谓“文化”全球化的提法提出质疑,认为我们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应坚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论研究 文化全球化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同舫 《思想理论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第二个结合”对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主体性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双重内涵,二者的张力性关系既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动因,也是促成文化主体性巩固、发展的现实契机。“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对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主体性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双重内涵,二者的张力性关系既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动因,也是促成文化主体性巩固、发展的现实契机。“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存在视域基础的融合性,也具备内容的契合性,其实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更高层次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第二个结合”对文化主体性的推进和巩固,既表现为在意识形态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根基,也表现为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第二个结合”回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展现世界意义的问题,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文化自我主张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文化自信: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 被引量:21
10
作者 曹劲松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共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自信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所在,要深刻领悟和自觉贯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 价值内核 文化主体性 文化生命体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金龙 蔡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3,F0002,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明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文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旨归 被引量:24
12
作者 管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21,F0002,共13页
21世纪以来,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其重要标志便是由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由此引发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限于文化政治视角。从文化叙事角度看,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中华文化厚重... 21世纪以来,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文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其重要标志便是由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由此引发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限于文化政治视角。从文化叙事角度看,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中华文化厚重基石之上,儒释道作为高度发达的文明智慧与哲学思想,其开放性、包容性与涵化力成为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基因凝定与历史逻辑。文明新形态是源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崭新创造,表现出更新传统文化、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原创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力量的当代延伸,既规约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略与走向,也构筑了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与实践逻辑。文明新形态的意义既体现在物质现代化层面,更体现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主体性层面,思想与价值体系的建立不仅关乎文化身份认同,也关乎文明新形态文化特征提炼及其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由三重逻辑所构建的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现代化 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叙事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被引量:23
13
作者 林默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9-166,共8页
从长时段的文化历史视域来观照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是一个与中国追求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相伴而生的由文化蒙昧走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曙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7,共13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应加大对中国自主知识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具有自觉性、目的...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应加大对中国自主知识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原创性、本土性、借鉴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世界性等特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具有以下方法论的自觉:在反思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建国际学术秩序;在与国际学术界交锋、交流、交融中确立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建构中国创新理论;在学科自觉中建构自主知识和自主知识体系;在媒体融合中建构中国特色期刊体系和自主知识资源平台;在优化学术生态中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和学术中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方法论 文化主体性
原文传递
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与困窘 被引量:22
15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68,共20页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文化"和实体"中国"之间的紧张。北伐前后梁漱溟走入乡村,或是翻身之路由虚入实的自然发展。他进而提出"向东走"的口号,似乎放弃了西化之路。但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国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主体性 文化翻身 文化表述 天下论述 东西文化
原文传递
关于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潘英海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共2页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一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一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可持续发展 文化主体性 2010年 文化景观 乡土建筑 民间文化 少数民族
下载PDF
文化主体的适应与嬗变——基于费孝通文化观的一些深度思考 被引量:22
17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6-197,共12页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觉的能力,强调了文化如何保持主体性的问题。在费孝通的文化观念中,关于"文化主体性&qu...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觉的能力,强调了文化如何保持主体性的问题。在费孝通的文化观念中,关于"文化主体性"的探讨,折射出他对于当文化在面临社会转型和新旧交替之时,文化主体如何从自主适应到自主回归的一种认识。在其不同人生时期的文化观论述中可分析出,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是什么、变迁特点、如何保持等问题始终给予关注。基于此,文化主体呈现出适应与嬗变的新特点(历史适应性、循环性、世界性、心性),具有上述四大特点的"文化主体"可称为"复合循环文化主体",是在时间和他者的不断互构、共生碰撞的文化动力学过程中滋长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历史适应性 循环性 世界性 心性 复合循环文化主体
下载PDF
论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20
18
作者 苗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60,共6页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性之镜映射的是文化的影像,人之为人在于文化的先在性。然而人既是文化的剧中人,又是文化的剧作者。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之文化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人之主体存在是"...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性之镜映射的是文化的影像,人之为人在于文化的先在性。然而人既是文化的剧中人,又是文化的剧作者。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之文化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人之主体存在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文化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涵 被引量:18
19
作者 管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5,共14页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制度,又受现行国家制度的规约;传统“仁政德治”、崇尚善治等思想,成为现行制度文化内在智慧构成;海纳百川、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使马克思主义从被接受到中国化成为可能,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文化美学意涵看,文化主体性中的“文化思想”逻辑虽然来自“政治历史”逻辑,却具有跨越民族、跨越国度的更广阔更深厚的内涵。传统文化美学不仅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而且能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气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构筑起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从文化实践意涵看,文化政治意涵是文化主体性政治理想的呈现形态,文化美学意涵是文化主体性理论认知的呈现形态,而文化实践意涵则是文化主体性现实具体的呈现形态。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所确立的文化价值向度、审美取向,必须由文化实践创造的成果作为实现形式,文化实践还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而提出新的问题与诉求,从而不断推动文化政治、文化美学的更新发展,成为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新发展阶段 文化政治 文化美学 文化实践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方刘 《思想理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2,共7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才有的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表征,突出表现为独立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才有的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表征,突出表现为独立性、主导性和自为性。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发生动摇,“两个结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根本途径,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两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互推共进。经由“两个结合”,传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文化 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