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汝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0-54,共5页
《文心雕龙》,有其导论兼总论,即《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里面包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若干基本看法。把它们考核得比较清楚些,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本文拟就《原道》一篇的两三个重要问题,... 《文心雕龙》,有其导论兼总论,即《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里面包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若干基本看法。把它们考核得比较清楚些,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本文拟就《原道》一篇的两三个重要问题,试加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原道》 心雕龙》 “自然” 之为 征圣宗经 几个问题 天地之心 纪昀
下载PDF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发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5-88,共4页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道》 刘勰 之为 道之 之用心 哲学本体论 “太极” 天地之心 天人合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被引量:3
3
作者 方汉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2,共9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者必有言 诗言志 之为 以载道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与《易传》之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允锋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6,共6页
关键词 心雕龙·原道》 《易传》 心雕龙》 《原道》 《易》象 “自然之道” 之为 《易经》 天地之心
下载PDF
道之文与文之道——论刘勰的文艺观念之一 被引量:1
5
作者 戚良德 《怀化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9-18,共10页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道之 灭惑论 天地 艺观念 之为 客观世界 心雕龙》 菩提
下载PDF
进抑或退:《文心雕龙》的文体范围──兼及当代西方文体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方汉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他具有一种以言辞为中心的文体观,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异,同是道与德的显现,这种观念不是刘勰所独有,在他之前,孔子的德言说已经为这种理论奠定了基础,刘勰的文艺观念继承儒家学说并不在于其他外在标志,更重要的是这种文艺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观念又恰与当代西方言转向中的文体观相一致,这并非偶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为 语言转向 言辞美学
下载PDF
评述“文之为德”的几种不同理解 被引量:1
7
作者 严金东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66-167,共2页
"文之为德"是刘勰对"文"的一种本质性看法,是理解全部《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理解我国古代固有的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范文澜、杨明照、张少康等文论专家对其有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相区别的关键... "文之为德"是刘勰对"文"的一种本质性看法,是理解全部《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理解我国古代固有的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范文澜、杨明照、张少康等文论专家对其有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为 功用 属性
原文传递
鲁迅为何批评《文心雕龙·原道》?
8
作者 绪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38-40,共3页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雕龙·原道》 刘勰 鲁迅 《原道》 之为 “太极” 《洛书》 人民学出版社 天地 “自然之道”
下载PDF
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文心雕龙辨疑》评介
9
作者 冯亚玲 《贵州文史丛刊》 1996年第2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心雕龙》 学术探索 辨疑 质量 之为 学术研究 《物色》 “以”字 《原道》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随笔
10
作者 龙必锟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第5期27-29,共3页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心雕龙 原道 之为
下载PDF
从伴随文本释“文之为德也大矣”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卫华 《符号与传媒》 2019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文心雕龙》开宗明义即为《原道》,而《原道》开篇之句“文之为德也大矣”,是极为重要也极富争议的一句话,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必须从它的伴随文本入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视为一个文本... 《文心雕龙》开宗明义即为《原道》,而《原道》开篇之句“文之为德也大矣”,是极为重要也极富争议的一句话,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必须从它的伴随文本入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视为一个文本,其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就是《原道》篇中的其他文字。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解释,必须放在《原道》篇的具体语境中,做到上下顺畅,文脉相承。而《原道》篇之外,乃至《文心雕龙》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化文本,则作为文外伴随文本,影响着读者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解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雕龙》 《原道》 之为也大矣” 伴随
下载PDF
守先待后 融西会中:一个出版坐标
12
作者 汤文辉 《编辑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共1页
出版人应如何理解自身——渺小的个体——在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并为其志业定位?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分子,我的思考是,以“守先待后,融西会中”为坐标。守先待后,是那条时间轴。人应当珍视、保存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传播... 出版人应如何理解自身——渺小的个体——在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并为其志业定位?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分子,我的思考是,以“守先待后,融西会中”为坐标。守先待后,是那条时间轴。人应当珍视、保存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传播、发展,最终指向未来。人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人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绵延,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指出的那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发展本身是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雕龙》 广西师大出版社 之为 时间轴 坐标 刘勰 伟大创造 出版
原文传递
“文之为德也大矣”译注辨
13
作者 张凤安 《人文杂志》 1984年第3期80-80,共1页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用“意义”来概括,这样“文之为德也大矣”就译成“‘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未免有点不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为 译注 《原道》 郭晋稀 心雕龙·原道》 心雕龙注》 物的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