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8
1
作者
周汝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0-54,共5页
《文心雕龙》,有其导论兼总论,即《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里面包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若干基本看法。把它们考核得比较清楚些,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本文拟就《原道》一篇的两三个重要问题,...
《文心雕龙》,有其导论兼总论,即《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里面包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若干基本看法。把它们考核得比较清楚些,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本文拟就《原道》一篇的两三个重要问题,试加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原道》
文
德
《
文
心雕龙》
“自然”
文
之为
德
征圣宗经
几个问题
天地之心
纪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发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5-88,共4页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道》
刘勰
“
德
”
文
之为
德
道之
文
为
文
之用心
哲学本体论
“太极”
天地之心
天人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被引量:
3
3
作者
方汉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2,共9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言
有
德
者必有言
诗言志
文
之为
德
文
以载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原道》与《易传》之关系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允锋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6,共6页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原道》
《易传》
《
文
心雕龙》
《原道》
“
文
”
《易》象
“自然之道”
文
之为
德
《易经》
天地之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之文与文之道——论刘勰的文艺观念之一
被引量:
1
5
作者
戚良德
《怀化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9-18,共10页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道之
文
灭惑论
天地
文
艺观念
文
之为
德
“
文
”
客观世界
《
文
心雕龙》
菩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进抑或退:《文心雕龙》的文体范围──兼及当代西方文体论
被引量:
1
6
作者
方汉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他具有一种以言辞为中心的文体观,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异,同是道与德的显现,这种观念不是刘勰所独有,在他之前,孔子的德言说已经为这种理论奠定了基础,刘勰的文艺观念继承儒家学说并不在于其他外在标志,更重要的是这种文艺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观念又恰与当代西方言转向中的文体观相一致,这并非偶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体
文
之为
德
德
言
语言转向
言辞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述“文之为德”的几种不同理解
被引量:
1
7
作者
严金东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66-167,共2页
"文之为德"是刘勰对"文"的一种本质性看法,是理解全部《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理解我国古代固有的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范文澜、杨明照、张少康等文论专家对其有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相区别的关键...
"文之为德"是刘勰对"文"的一种本质性看法,是理解全部《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理解我国古代固有的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范文澜、杨明照、张少康等文论专家对其有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之为
德
功用
属性
道
原文传递
鲁迅为何批评《文心雕龙·原道》?
8
作者
绪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38-40,共3页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原道》
刘勰
鲁迅
《原道》
文
之为
德
“太极”
《洛书》
人民
文
学出版社
天地
“自然之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文心雕龙辨疑》评介
9
作者
冯亚玲
《贵州文史丛刊》
1996年第2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学术探索
辨疑
译
文
质量
文
之为
德
学术研究
《物色》
“以”字
《原道》
文
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原道》随笔
10
作者
龙必锟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第5期27-29,共3页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
心雕龙
原道
文
之为
德
人
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伴随文本释“文之为德也大矣”
被引量:
5
11
作者
李卫华
《符号与传媒》
2019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文心雕龙》开宗明义即为《原道》,而《原道》开篇之句“文之为德也大矣”,是极为重要也极富争议的一句话,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必须从它的伴随文本入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视为一个文本...
《文心雕龙》开宗明义即为《原道》,而《原道》开篇之句“文之为德也大矣”,是极为重要也极富争议的一句话,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必须从它的伴随文本入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视为一个文本,其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就是《原道》篇中的其他文字。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解释,必须放在《原道》篇的具体语境中,做到上下顺畅,文脉相承。而《原道》篇之外,乃至《文心雕龙》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化文本,则作为文外伴随文本,影响着读者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解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原道》
“
文
之为
德
也大矣”
伴随
文
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守先待后 融西会中:一个出版坐标
12
作者
汤文辉
《编辑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共1页
出版人应如何理解自身——渺小的个体——在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并为其志业定位?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分子,我的思考是,以“守先待后,融西会中”为坐标。守先待后,是那条时间轴。人应当珍视、保存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传播...
出版人应如何理解自身——渺小的个体——在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并为其志业定位?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分子,我的思考是,以“守先待后,融西会中”为坐标。守先待后,是那条时间轴。人应当珍视、保存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传播、发展,最终指向未来。人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人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绵延,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指出的那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发展本身是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广西师大出版社
文
之为
德
时间轴
坐标
刘勰
伟大创造
出版
原文传递
“文之为德也大矣”译注辨
13
作者
张凤安
《人文杂志》
1984年第3期80-80,共1页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用“意义”来概括,这样“文之为德也大矣”就译成“‘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未免有点不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之为
德
译注
文
德
“
德
”
《原道》
郭晋稀
“
文
”
《
文
心雕龙·原道》
《
文
心雕龙注》
物的属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8
1
作者
周汝昌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0-54,共5页
文摘
《文心雕龙》,有其导论兼总论,即《原道》《徵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这五篇里面包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若干基本看法。把它们考核得比较清楚些,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本文拟就《原道》一篇的两三个重要问题,试加讨论。
关键词
刘勰
《原道》
文
德
《
文
心雕龙》
“自然”
文
之为
德
征圣宗经
几个问题
天地之心
纪昀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发祥
机构
襄樊大学中文系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5-88,共4页
文摘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
关键词
《原道》
刘勰
“
德
”
文
之为
德
道之
文
为
文
之用心
哲学本体论
“太极”
天地之心
天人合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被引量:
3
3
作者
方汉文
机构
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2,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东方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01JAJZD750.11-4001)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德
言
有
德
者必有言
诗言志
文
之为
德
文
以载道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原道》与《易传》之关系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允锋
出处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6,共6页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原道》
《易传》
《
文
心雕龙》
《原道》
“
文
”
《易》象
“自然之道”
文
之为
德
《易经》
天地之心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之文与文之道——论刘勰的文艺观念之一
被引量:
1
5
作者
戚良德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9-18,共10页
文摘
牟世金先生曾以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而是从《原道》在《文心雕龙》中的实际地位出发的实事求是之论。也正因如此,考察刘勰的艺术观念,对“原道”的认识成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可以说,不明“原道”之“道”的本质及其意义,对刘勰文艺观念的考察便成一句空话。
关键词
刘勰
道之
文
灭惑论
天地
文
艺观念
文
之为
德
“
文
”
客观世界
《
文
心雕龙》
菩提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进抑或退:《文心雕龙》的文体范围──兼及当代西方文体论
被引量:
1
6
作者
方汉文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摘
《文心雕龙》中把经史子传与诗赋并列引起历代学者的不解,认为这种观念没有能区分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比起前人来是一个退步,其实这是对刘勰论文的观念了解不够,《文心雕龙》的论文是以古代经典为根本,振叶寻根,观澜索源,这就使他具有一种以言辞为中心的文体观,在这种观念指引下,文学文体与其他文体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异,同是道与德的显现,这种观念不是刘勰所独有,在他之前,孔子的德言说已经为这种理论奠定了基础,刘勰的文艺观念继承儒家学说并不在于其他外在标志,更重要的是这种文艺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观念又恰与当代西方言转向中的文体观相一致,这并非偶然。
关键词
文
体
文
之为
德
德
言
语言转向
言辞美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述“文之为德”的几种不同理解
被引量:
1
7
作者
严金东
机构
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66-167,共2页
文摘
"文之为德"是刘勰对"文"的一种本质性看法,是理解全部《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也是理解我国古代固有的文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范文澜、杨明照、张少康等文论专家对其有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相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道"。
关键词
文
之为
德
功用
属性
道
分类号
I25 [文学—中国文学]
I24
原文传递
题名
鲁迅为何批评《文心雕龙·原道》?
8
作者
绪曲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38-40,共3页
文摘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原道》
刘勰
鲁迅
《原道》
文
之为
德
“太极”
《洛书》
人民
文
学出版社
天地
“自然之道”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文心雕龙辨疑》评介
9
作者
冯亚玲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6年第2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学术探索
辨疑
译
文
质量
文
之为
德
学术研究
《物色》
“以”字
《原道》
文
字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原道》随笔
10
作者
龙必锟
出处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第5期27-29,共3页
文摘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
关键词
刘勰
文
心雕龙
原道
文
之为
德
人
文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伴随文本释“文之为德也大矣”
被引量:
5
11
作者
李卫华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符号与传媒》
2019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心雕龙》范畴的符号学研究”(18BZW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文心雕龙》开宗明义即为《原道》,而《原道》开篇之句“文之为德也大矣”,是极为重要也极富争议的一句话,是一个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必须从它的伴随文本入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视为一个文本,其最重要的伴随文本就是《原道》篇中的其他文字。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解释,必须放在《原道》篇的具体语境中,做到上下顺畅,文脉相承。而《原道》篇之外,乃至《文心雕龙》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化文本,则作为文外伴随文本,影响着读者对“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解和解释。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原道》
“
文
之为
德
也大矣”
伴随
文
本
Keywords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On Tao,the Source"
"Wen,or pattern,is a great power indeed"
co-text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守先待后 融西会中:一个出版坐标
12
作者
汤文辉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处
《编辑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共1页
文摘
出版人应如何理解自身——渺小的个体——在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并为其志业定位?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一分子,我的思考是,以“守先待后,融西会中”为坐标。守先待后,是那条时间轴。人应当珍视、保存文明在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传播、发展,最终指向未来。人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人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绵延,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指出的那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化的创造、文明的发展本身是奇迹。
关键词
《
文
心雕龙》
广西师大出版社
文
之为
德
时间轴
坐标
刘勰
伟大创造
出版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之为德也大矣”译注辨
13
作者
张凤安
出处
《人文杂志》
1984年第3期80-80,共1页
文摘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用“意义”来概括,这样“文之为德也大矣”就译成“‘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未免有点不妥贴。
关键词
文
之为
德
译注
文
德
“
德
”
《原道》
郭晋稀
“
文
”
《
文
心雕龙·原道》
《
文
心雕龙注》
物的属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周汝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张发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方汉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心雕龙·原道》与《易传》之关系
陈允锋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道之文与文之道——论刘勰的文艺观念之一
戚良德
《怀化学院学报》
198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进抑或退:《文心雕龙》的文体范围──兼及当代西方文体论
方汉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评述“文之为德”的几种不同理解
严金东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
1
原文传递
8
鲁迅为何批评《文心雕龙·原道》?
绪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文心雕龙辨疑》评介
冯亚玲
《贵州文史丛刊》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文心雕龙·原道》随笔
龙必锟
《临沂师专学报》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从伴随文本释“文之为德也大矣”
李卫华
《符号与传媒》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守先待后 融西会中:一个出版坐标
汤文辉
《编辑学刊》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13
“文之为德也大矣”译注辨
张凤安
《人文杂志》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