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总皂苷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李晓宇 郝海平 +5 位作者 王广基 孙建国 梁艳 谢林 郑媛婷 严蓓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及静脉注射剂量为300及10mg·L1的三七总皂苷,LC-ESI-MS法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皂苷Rg1、Rd、Re、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目的:以三七总皂苷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及静脉注射剂量为300及10mg·L1的三七总皂苷,LC-ESI-MS法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皂苷Rg1、Rd、Re、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上述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并建立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进一步估算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整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后三七总皂苷在体内吸收迅速但二醇型和三醇型皂苷之间药动学参数差异很大,其中二醇型皂苷Rb1和Rd的t1/2远大于三醇型皂苷Rg1、Re和R1;整合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浓度药-时曲线符合灌胃或静脉给药的药物消除规律,三七总皂苷大鼠体内吸收迅速,灌胃和静注给药后整合药动学t1/2、AUC分别为18.88,19.15h和25.33,84.83mg·h·L1。结论:基于三七总皂苷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代动力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的整体处置规律,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吕莉 孙慧君 韩国柱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中药药代动力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中药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中药指纹药代动力学、中药新剂型药代动力...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中药药代动力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中药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中药指纹药代动力学、中药新剂型药代动力学、中药多糖药代动力学以及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等,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动力学 剂型 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余健 辛艳飞 宣尧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6期1337-1340,共4页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新领域,研究者们在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和药动/药效学模型结合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整合药代动力学、药代标志物、指征药代动力学和中药复方谱动学新研究方法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动力学 标志物 指征动力学 谱动学
下载PDF
中药组分结构特征对多成分/组分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新探索 被引量:8
4
作者 顾俊菲 封亮 +2 位作者 张明华 秦冬 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782-2786,共5页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桥梁学科,在对中药复杂物质基础、各成分/组分体内过程以及药动/药效关系等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药的多成分/组分复杂体系,如何科学揭示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一直是探索的...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桥梁学科,在对中药复杂物质基础、各成分/组分体内过程以及药动/药效关系等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药的多成分/组分复杂体系,如何科学揭示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一直是探索的热点和难点。中药物质基础的最优组成结构发挥着最佳的功效,而成分/组分组成结构的功效差异与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排泄密切相关。该文系统回顾了当前中药及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并根据组分结构理论思想对中药药代动力学进行探索,拟采用中药组分结构整合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深入探究组分结构对中药多成分/组分的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以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创新中药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结构理论 动力学 整合动力学 动学模型
原文传递
胆黄连在实热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静 陈悦 袁子民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1,共5页
研究胆黄连中生物碱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作用的相关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采用实热证模型,各组于给药后0、3、6和9 h分别测定各大鼠的直肠体温,并采用UPLC-MS/MS方法检测胆黄连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小檗... 研究胆黄连中生物碱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作用的相关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采用实热证模型,各组于给药后0、3、6和9 h分别测定各大鼠的直肠体温,并采用UPLC-MS/MS方法检测胆黄连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的血药浓度,并结合权重系数,计算胆黄连中3种生物碱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药效体温数据结果相结合,分析二者的相关性。胆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是1.11 h,胆黄连的解热作用在3 h最显著;胆黄连的整合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第二次达峰时间是4.82 h,胆黄连的解热作用在3~6 h较为显著,在6~9 h解热作用明显降低。胆黄连中的生物碱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解热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黄连 生物碱 实热证 整合动力学 效学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QQ-MS技术的仙灵脾颗粒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王月鑫 王帅 +4 位作者 杨欣欣 李天娇 赵琳 包永睿 孟宪生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930-936,共7页
目的 研究仙灵脾颗粒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整合药代动力学行为,以探讨其长期临床用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方法 取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予给药组大鼠仙灵脾颗粒8.1 g/(kg·d),连续给药7 d后,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 目的 研究仙灵脾颗粒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整合药代动力学行为,以探讨其长期临床用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方法 取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予给药组大鼠仙灵脾颗粒8.1 g/(kg·d),连续给药7 d后,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1、2、3、4、6、8、12 h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取血0.5 mL,通过UPLC-QQQ-MS技术测定大鼠血浆内不同时间点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Ⅱ、淫羊藿次苷Ⅰ及宝藿苷Ⅰ的血药浓度,并分别赋予8个成分抗骨质疏松药效权重系数进行整合,采用DAS 3.2.8软件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 大鼠连续多次给药后,8种成分在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均为0.5 h,C_(max)为1.36~48.76ng·mL^(-1),t_(1/2)为8.50~81.40 h,AUC_(0~t)为14.52~138.19 ng·mL^(-1)·h,MRT_(0~t)为3.27~5.96 h;扣除0 h时间点血药浓度后所有成分在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均为0.5 h,C_(max)为0.18~40.37 ng·mL^(-1),t_(1/2)为1.00~3.00 h,AUC_(0~t)为0.40~37.49 ng·mL^(-1)·h,MRT_(0~t)为1.51~4.41 h;8种成分赋予抗骨质疏松药效权重后,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t_(max)=0.5h、t_(1/2)=(1.92±0.42)h。结论 通过对仙灵脾颗粒血浆内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阐明了其临床给药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同时为仙灵脾颗粒抗骨质疏松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灵脾颗粒 黄酮类 UPLC-QQQ-MS 谢规律 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茶多酚在大鼠的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及其与抗自由基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秋莎 郗恒 +4 位作者 韩国柱 王长远 吕莉 邹玲莉 李楠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3-869,共7页
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的4种儿茶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EGCG、ECG、EGC和EC。利用各成分血药浓度(C)-时间(T)曲线下面积占总面积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Wj,计算TP的整合血药浓度(C′),并从logC′-T曲... 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的4种儿茶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EGCG、ECG、EGC和EC。利用各成分血药浓度(C)-时间(T)曲线下面积占总面积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Wj,计算TP的整合血药浓度(C′),并从logC′-T曲线估算TP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PK)参数。采用大鼠静脉注射TP后不同时间含药血清对小鼠体外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I)考察TP抗自由基效应(E),从E-T曲线计算TP的有关药效动力学(PD)参数;进而通过E-logC和E-logC′作图,线性回归,求出相关系数R2。结果表明,TP的E-logC′-T曲线符合静脉注射给药的三室模型药物消除规律,其整合PK参数显示TP在大鼠体内分布快速而广泛,自深室的消除缓慢;不同成分的PK参数相差较大,而其整合PK参数充分兼顾了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PK特性。E-T曲线呈三相衰减,时程与logC′-T曲线时程一致。C′与I高度相关,且其吻合程度优于各成分,从而表明整合PK参数能够最大程度表征中草药的整体处置规律,反映整体效应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存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整合动力学 动力学 LC-MS/MS
原文传递
牡丹皮药效组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考察及其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路咪咪 庞璐 +2 位作者 程沛 孟江 王淑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48-154,共7页
目的:研究牡丹皮中5个药效成分(氧化芍药苷、芍药苷、槲皮素、没食子酸、丹皮酚)的整合药代动力学及其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血热瘀血证)和给药组,采用UPLC-MS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5个药效... 目的:研究牡丹皮中5个药效成分(氧化芍药苷、芍药苷、槲皮素、没食子酸、丹皮酚)的整合药代动力学及其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血热瘀血证)和给药组,采用UPLC-MS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5个药效成分的血药浓度,根据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得到相应的整合血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质量浓度,并考察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牡丹皮中5个药效成分在不同时间点(0. 083,0. 25,0. 5,0. 75,1,2,3,4,6,8,10,12 h)的整合血药浓度(158. 65,174. 60,220. 13,227. 23,244. 31,251. 51,404. 28,654. 39,472. 62,355. 04,231. 56,199. 40 mg·L-1)与TXB2质量浓度(264. 44,261. 03,284. 93,273. 30,264. 04,278. 90,274. 83,303. 58,260. 03,264. 78,264. 40,256. 62μg·L-1)和TXB2/6-ketoPGF1α(4. 50,4. 47,3. 66,3. 37,3. 29,3. 66,3. 71,4. 30,3. 63,3. 65,3. 75,3. 66)的相关性良好。结论:牡丹皮药效组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与活血药效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 整合动力学 效学 相关性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动力学-动力学 血热瘀血证
原文传递
姜炭在虚寒性出血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温经止血药效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林燕 路咪咪 +2 位作者 孟江 张英 曹晖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50-56,共7页
目的:探讨姜炭在虚寒性出血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温经止血药效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姜炭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姜炭组大鼠诱导虚寒性出血证模型。造模同时,姜炭组大鼠灌胃给予0.007 g/k... 目的:探讨姜炭在虚寒性出血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温经止血药效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姜炭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姜炭组大鼠诱导虚寒性出血证模型。造模同时,姜炭组大鼠灌胃给予0.007 g/kg姜炭乙酸乙酯提取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5 d。末次给药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3、4、6、8、10、12 h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清中6-姜烯酮、6-姜烯酚、姜酮、二乙酰基-6-姜酚、6-姜酚、10-姜酚的含量。基于自定义权重系数法建立整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整合药动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lα)的含量,并计算药效强度。对整合血药浓度与药效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建立整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1/2)为(3.59±0.20)h,达峰时间(Tmax)为(3.00±0.00)h,最大浓度(Cmax)为(6.34±0.24)μg/ml,曲线下面积(AUC0-∞)为(44.44±1.41)μg·h/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5.85±0.18)h,表观清除率(CL/F)为(47.29±1.49)ml/(mg·h)。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lα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姜炭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lα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药效强度较高。③多成分整合血药浓度与血清TXB2和TXB2/6-keto-PGFlα的药效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给药4 h后整合血药浓度与药效强度呈正相关。结论:姜炭药效组分在虚寒性出血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温经止血的药效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炭 温经止血 整合动力学 效学 相关性 大鼠
原文传递
基于色谱指纹图谱的苍术挥发油多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野 张贝贝 +6 位作者 付梅红 许海玉 方婧 王维皓 李德凤 张毅 杨洪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6-159,共4页
目的:建立了茅苍术挥发油中7个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内标法测定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7个化合物的血药浓度,并通过DAS 3.0软件计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以自定义各成分的权重系数进行茅苍术挥发油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化合物1... 目的:建立了茅苍术挥发油中7个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内标法测定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7个化合物的血药浓度,并通过DAS 3.0软件计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以自定义各成分的权重系数进行茅苍术挥发油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化合物1~7及其整合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化合物2~7和整合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整合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AUC(0-∞)和MRT(0-∞)分别为8.01,4.00 h,3.84 mg.L-1,42.31 mg.L-1.h-1,11.65 h。结论:研究思路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对多组分苍术挥发油的药代动力学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苍术挥发油 内标法 整合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大黄用于抗氧化的日服用次数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俊兰 袁海龙 +2 位作者 靳世英 付珊珊 肖小河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采用大黄含药血清体外抗氧化效应动力学结合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大黄的日服用次数。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灌服大黄提取物3.6g/kg,1次/天、1.8g/kg,2次/天和1.2g/kg,3次/天,分别于第一... 目的采用大黄含药血清体外抗氧化效应动力学结合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大黄的日服用次数。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灌服大黄提取物3.6g/kg,1次/天、1.8g/kg,2次/天和1.2g/kg,3次/天,分别于第一次给药前(0小时)及给药后5、10、15、30分钟,1、2、4、6、8、10、12、24小时眼眶后静脉取血,用于测定大鼠血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五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和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计算上述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得到其整合药代动力学曲线,再与抗氧化效应动力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来制定大黄用于抗氧化时合理的日服用次数。结果大黄蒽醌类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与含药血清体外抗氧化效应动力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每日给药2次组整合药代动力学AUC及抗氧化效应动力学AUC均明显高于每日给药1次和3次组。结论大黄用于抗氧化时以每日服用两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抗氧化 整合动力学 效应动力学 血清理学 日服用次数
下载PDF
人体中伊曲康唑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的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付淑军 冯利民 +2 位作者 孙连福 刘昌孝 何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6-63,共8页
目的:羟基伊曲康唑(OH-ITZ)为目前临床一线抗真菌药伊曲康唑(ITZ)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其与ITZ有着相似的抗菌活性,且血药浓度较母体药物高,因此OH-ITZ的体内过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 目的:羟基伊曲康唑(OH-ITZ)为目前临床一线抗真菌药伊曲康唑(ITZ)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其与ITZ有着相似的抗菌活性,且血药浓度较母体药物高,因此OH-ITZ的体内过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不容忽视。本文旨在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ITZ及OH-ITZ,并应用整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进行整体评价。方法: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后,以乙腈(甲酸0.1%)-水(甲酸0.1%)为流动相梯度洗脱,Zorbax XDB 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定量分析所用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705→m/z392(ITZ),m/z 721→m/z 408(OH-ITZ)和m/z386→m/z122(内标,丁螺环酮)。结果:测定血浆中ITZ及OH-ITZ的线性范围均为0.50~500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4%,准确度(RE)均在±7.5%以内;整合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浓度药-时曲线符合口服给药药物消除规律,整合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1/2和AUC0-∞分别为19.5h,5754ng·h·mL^-1。结论:本方法运行时间短、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血浆用量少,适用于ITZ及OH-ITZ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其整合药动学模型研究所获参数能够表征ITZ和OH-ITZ的整体处置规律,符合经典药代动力学模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ITZ) 羟基伊曲康唑(OH-ITZ)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复方葛根芩连汤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启云 徐良辉 +3 位作者 李冰涛 罗卉 汤喜兰 徐国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葛根芩连汤总黄酮类与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建立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并用统计矩法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类整合的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血浆浓度药时曲线都符合灌胃给药的药物处置规律,整合药动学参数t1/2、AUC0-∝分别为6.08 h、30.00 mg.h.L-1和28.86 h、1.07 mg.h.L-1。结论: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动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复方同类成分整体的体内处置规律,为建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 葛根芩连汤 分类整合动力学
下载PDF
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新方法概述 被引量:8
14
作者 柏冬 王瑞海 刘丽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891-895,共5页
中药具有多成分、药效物质不确切的特征,长期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新的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灵敏度,使得中药多成分药代研究成为可能。目前认为,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时监测多个成分的... 中药具有多成分、药效物质不确切的特征,长期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新的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中药体内成分分析的灵敏度,使得中药多成分药代研究成为可能。目前认为,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时监测多个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标记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综述,希望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多组分整合动力学 标记物 谢组学
下载PDF
牡丹皮炭在血热出血证大鼠体内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路咪咪 庞璐 +2 位作者 程沛 孟江 王淑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55-2559,共5页
目的:研究牡丹皮炭中多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止血药效作用的相关性,阐明牡丹皮炭的止血作用机制及其炮制机理。方法: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采用血热出血模型,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HPLC方法检测多个成分的... 目的:研究牡丹皮炭中多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与止血药效作用的相关性,阐明牡丹皮炭的止血作用机制及其炮制机理。方法: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采用血热出血模型,各组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HPLC方法检测多个成分的血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TXB_2和6-Keto-PGF_(lα)值;结合AUC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牡丹皮炭多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浓度,并与止血药效指标相结合,进行量-效-时相关性分析。结果:牡丹皮炭多成分整合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与TXB_2和TXB_2/6-Keto-PGF_(lα)值呈正相关。结论:牡丹皮炭多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与药效作用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用于牡丹皮炭止血作用机制及其炮制机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炭 多成分整合动力学 效学 止血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