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1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裴咏桢 徐格林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腩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数字血管造影术 缺血性脑血管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田超 闫世鑫 崔世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岁。接受了CTA和DSA检查。2项检查均在入院后15d内完成。分别测量CTA...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岁。接受了CTA和DSA检查。2项检查均在入院后15d内完成。分别测量CTA和DSA影像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动脉狭窄处的管腔直径。结果以DSA作为参考标准,CTA发现病变的数量为74个,病变数量和病变部位的判断与DSA一致。CTA诊断颅内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3%、98.8%和98.6%;重度狭窄分别为73.7%、99.7%和99.7%;闭塞分别为91.7%、99.8%和100%。CTA与DSA测量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管腔直径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A是一种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靠方法,在许多情况下CTA检查结果的特异度和精确度与DSA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和闭塞 X线计算机体层摄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翔 白人驹 +2 位作者 孙浩然 于铁链 王永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 18例肝内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 ,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  18例APS中 ,13例为肝细胞癌 (HCC) ,2例单纯肝硬化 ,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 ,1例肝脓肿... 目的 分析 18例肝内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 ,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  18例APS中 ,13例为肝细胞癌 (HCC) ,2例单纯肝硬化 ,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 ,1例肝脓肿穿刺治疗后 ,1例肝脏无明确病变。 18例APS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 ,其中 7例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18例APS中 ,17例的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三型 :(1)门静脉三级 (亚段 )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 (Ⅰ型 ) 11例 ;(2 )肿瘤 /病变周围肝实质提早强化 (Ⅱ型 ) 6例 ;(3)肝脏边缘结节形、楔形提早强化区 ,且其邻近无占位性病变 (Ⅲ型 ) 3例。另有 1例CT未发现确切APS征象。 7例APS在DSA动脉期表现为 :门静脉三级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 (Ⅰ型 ) 1例 ;门静脉三级以下分支提早显影 ,且迂曲、增粗 (Ⅱa型 ) 6例 ;呈“双轨征”表现 (Ⅱb型 ) 4例 ,其中包括CT上无APS表现的 1例。结论 APS的病因中 ,HCC是最主要的 ,其他原因还有肝硬化、医源性肝损伤以及不明原因者。跨血管、跨肝窦、跨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癌、肝硬化APS形成的主要机制。APS的CT和DSA表现并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CT 诊断 数字血管造影术 肝细胞癌 肝硬化 肝脓肿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蕊 朱莉敏 +1 位作者 李静 程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98-1901,共4页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DSA引导,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DSA引导,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统计两组患者行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内径变化情况以及透析血流量变化情况,统计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5.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内径为(3.79±0.51)mm,透析血流量为(283.94±27.80)ml/min,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内径(2.28±0.46)mm和透析血流量(211.47±23.65)ml/min,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31.2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能够明显提高维持性血透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且透析效果良好,并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球囊扩张 维持性血液透析 超声引导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肝动脉解剖变异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卢川 刘作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CTA)进一步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因肝脏疾病而行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的DSA,以及其中的32例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表现。观察肝动脉的起源、走...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CTA)进一步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因肝脏疾病而行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的DSA,以及其中的32例肝动脉解剖变异的CTA表现。观察肝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变异类型和发生率。结果1000例肝动脉造影中,正常型727例,占72.7%;肝动脉变异273例,占27.3%。273例肝动脉变异中属于Michels分型的148例,占14.8%。Michels分型未包括在内者为125例,占12.5%。其中肝总动脉分叉变异54例,占5.4%,肝动脉起源变异214例,占21.4%,肝总动脉分叉+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占0.5%。以上变异合并多种变异共存21例,占2.1%。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除DSA外,CTA亦可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肝胆外科和影像科医师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对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解剖 变异 数字血管造影术 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肾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附20例报告) 被引量:18
7
作者 伍筱梅 陈卫国 +4 位作者 赖清 梁荣光 蓝日辉 陈德基 李彦豪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 提高肾动静脉瘘介入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2 0例患者均有反复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 ,曾行超声、KUB、IVU、CT、泌尿系内镜检查 ,未能明确病因。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和 )超选择性肾段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多瘘 ,采用明胶海... 目的 提高肾动静脉瘘介入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2 0例患者均有反复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 ,曾行超声、KUB、IVU、CT、泌尿系内镜检查 ,未能明确病因。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和 )超选择性肾段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静脉多瘘 ,采用明胶海绵加鱼肝油酸钠 /无水乙醇、聚乙烯醇(PVA)微粒、TH胶、钢圈等对病变血管选择性栓塞。对肾动脉造影的征象和选择性栓塞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 0例按影像特点分 3类 :(1)肾内畸形血管团及动静脉分流现象 ,共 11例 ;(2 )肾动静脉大分支之间高流量的分流而无畸形血管团 ,共 4例 ;(3)肾动脉主干造影未显示畸形血管团和显著分流 ,超选择肾段动脉造影或应用气体造影剂则显示微小分流病变 ,共 5例。 2 0例均采用超选择性栓塞供血动脉治疗 ,栓塞当天肉眼血尿即消失 ,2 4~ 72h后镜下血尿阴转。术后 72h内术侧腰部均出现酸痛 ,尚有发热、腹胀、恶心等症状。 结论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栓塞术是肾动静脉瘘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CO2 造影有助于隐匿型肾动静脉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静脉瘘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术 介入治疗 二氧化碳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脑供血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乾露 杨德雨 +1 位作者 刘波 李志伟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情况在此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构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情况在此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构建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的影像学评估是关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侧支血管的分布和所代偿的供血区域,若碍于其有创性,可考虑选择无创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量侧支循环血管的血流流速、确定血流的方向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从任何角度动态观察颅内的血管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成像范围内的全部主要的血管及其分支,但各种技术均存在局限性,掌握各评估技术的优缺点对于做出合理的联合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对此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数字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余传庆 张梅 +1 位作者 薛敏 宫琨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42-145,152,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变类型患者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6例患者中,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外动脉病变(EAD)的发生率为71.0%,颅内动脉病变(IAD)的发生率为67.9%。青年患者大部分为单纯IAD,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MCA);而中年及老年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比例最高,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吸烟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结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类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术 脑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与CT冠状动脉成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原鹏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1期3569-3570,共2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而发展为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约占冠心病患者30%左右[1],也是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而发展为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约占冠心病患者30%左右[1],也是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症。该病通常表现为胸痛,有少数患者表现为上腹疼痛,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该种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出现疑似症状应即刻就医。如经确诊,应及时采取药物、介入或手术等治疗手段,以期达到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CAG)和CT冠状动脉成像(CTA)均是目前较常用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术 血管内科 冠心病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闭塞性血栓 临床综合征 急诊科 胸痛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志刚 张志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8期39-40,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TCD、CTA与DSA检测结果。结果以DSA作为... 目的对比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TCD、CTA与DSA检测结果。结果以DSA作为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CT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符合率(83.33%、92.09%和90.20%),均高于TCD诊断(69.44%、85.71%和82.2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方面,DSA是诊断金标准,CTA诊断结果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均较高可以作为诊断重要参考,而TCD诊断结果相对较差可以作为诊断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术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程晓青 左长京 +3 位作者 田建明 吕桃珍 郝强 邵成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评价64例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50例在1周内行DSA检查。采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VR,MIP,TSMIP图像,利用这三种方法重建图像综合评价脑血管... 目的:评价64例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50例在1周内行DSA检查。采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VR,MIP,TSMIP图像,利用这三种方法重建图像综合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其中36例有DSA对照,98.8%的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与DSA诊断一致,CT血管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8.5%、98.8%;②烟雾病3例,均有DSA对照,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远端分支异常增多;③脑动脉瘤患者12例,均有DSA对照,后交通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血管成像与DSA显示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层血管成像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结合减影处理方法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像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诊治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束枫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对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26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明确诊断,同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行假性动脉瘤开口处颈动脉闭塞,2例采用10%α-氰基... 目的对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26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明确诊断,同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行假性动脉瘤开口处颈动脉闭塞,2例采用10%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脑膜中动脉供支栓塞。结果20例栓塞后鼻腔出血停止,其中1例视力下降栓塞后1周视力好转。3例头痛3周后消失。3例颈部包块杂音消失、质软、无搏动。1例死亡。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再次出血,颈部包块消失。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假性动脉瘤 创伤性 病因及诊治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血管内栓塞治疗 数字血管造影术 微弹簧圈栓塞 颈部包块 颈动脉闭塞 可脱性球囊 脑膜中动脉 后鼻腔出血 视力好转 视力下降 再次出血 栓塞后
原文传递
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胡俊 史树贵 陈康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d至3个月,急性期(〈1周...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unv)及DSA检查。结果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静脉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成像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17
16
作者 秦虎 周庆九 +7 位作者 刘波 买买提力 汪永新 罗坤 王增亮 鲁德忠 王俭 柳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7-93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行MRV及DSA检查。分别记录两种影像资料中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静脉窦通畅程度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行MRV及DSA检查。分别记录两种影像资料中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静脉窦通畅程度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吻合的显示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中,MRV对矢状窦受侵部位的显示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通畅程度的显示上,MRV诊断矢状窦通畅的敏感度是87.0%,特异度是66.7%,符合率为82.8%。MRV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吻合显示的敏感度是25.0%,特异度是76.9%,符合率为48.3%。结论MRV在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通畅程度上为其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上矢状窦 磁共振静脉成像 数字血管造影术 前评估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徐宏伟 晁明 +4 位作者 徐风峰 刘奕青 顾卫根 詹灵 赵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 40 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 64例病人的DSA资料 ,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 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 ,分为 :肝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 40 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 64例病人的DSA资料 ,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 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 ,分为 :肝动脉门静脉瘘 3 6例 (87.8% ) ,肝动脉肝静脉瘘 2例 (4 .9% ) ,混合型肝动静脉瘘 3例 (7.3 % )。 13例肝动静脉瘘得到DSA证实 ,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肝癌 合并症 肝动静脉瘘 诊断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在CDFI、CTA、MRA、DSA的表现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健鸣 时德 +4 位作者 赵渝 黄晓玲 李信友 吕发金 涂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动脉瘤 (PA)、动静脉瘘 (tAVF)在CDFI、CTA、MRA、DSA表现上的特点。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在 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PA、tAVF模型 ,模型建成后行CDFI、CTA、MRA及DSA检测。结果 在 2 0个手术部位建成 16个PA模型 ,在 ... 目的 探讨创伤性动脉瘤 (PA)、动静脉瘘 (tAVF)在CDFI、CTA、MRA、DSA表现上的特点。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在 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PA、tAVF模型 ,模型建成后行CDFI、CTA、MRA及DSA检测。结果 在 2 0个手术部位建成 16个PA模型 ,在 3 0个手术部位建成 2 6个tAVF模型 ,成功率分别为 80 %和 87% ,模型在CDFI、CTA、MRA、DSA上的表现各具特点。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股部PA ,tAVF模型 ,方法切实可行 ;在各检测手段上 ,其表现各具特点 ,互相补充 ,根据需要选用 ,可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模型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用CTA、TCD与DSA的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14
19
作者 范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8期74-75,78,共3页
目的评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S)诊断中常用的CT血管造影术(CTA)、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三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9例临床拟诊为ICASS且接受CTA、TCD及DSA等三种检查方法的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所发现... 目的评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S)诊断中常用的CT血管造影术(CTA)、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三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9例临床拟诊为ICASS且接受CTA、TCD及DSA等三种检查方法的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所发现的颅内动脉病变部位及数量的差异。结果确诊为ICASS患者中DSA阳性率为86.1%(93/108),CTA阳性率为70.9%(122/172),TCD阳性率为67.3%(103/153)(P=0.029)。其中DSA共检查416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89.2%(371/416);CTA共检查562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72.6%(408/562);TCD共检查539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68.5%(369/539)(P=0.032)。病变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阳性率DSA为95.4%(209/219)、CTA为69.7%(193/277)、TCD为70.9%(183/258)(P=0.015);椎基底动脉系统阳性率为DSA 82.2%(162/197)、CTA 75.4%(215/285)、TCD 66.2%(186/281)(P=0.001)。结论 CTA、TCD检查方法较DSA检查方法对ICASS诊断阳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术 经颅多普勒检查 数字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高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7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血管造影术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