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诸侯王墓敛葬玉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尊志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5,共7页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诸侯墓 玉衣
原文传递
汉代墓葬中的玉璧敛葬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尊志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10,117,共12页
玉璧敛葬是两汉时期具有一定等级墓葬中常见的丧葬行为,相关墓葬有一定数量,敛葬位置与方式较为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玉璧敛葬在西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东汉时则渐趋衰落。汉代墓葬中的玉璧敛葬反映出当时社会相应的丧葬目的和需求... 玉璧敛葬是两汉时期具有一定等级墓葬中常见的丧葬行为,相关墓葬有一定数量,敛葬位置与方式较为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玉璧敛葬在西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东汉时则渐趋衰落。汉代墓葬中的玉璧敛葬反映出当时社会相应的丧葬目的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敛葬制度和习俗的发展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玉璧
原文传递
槟城、新加坡与香港开埠初期华人义冢之碑铭——华人移民社会的互助殓葬服务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启龙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89-216,共28页
18至19世纪,英国积极开拓印度至中国之间的海上商贸,槟城、新加坡、香港先后在英国统治之下发展成繁荣的海港城市。三地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大量福建人、广东人移居三地,展开新生活。英国殖民政府只关心商业发展,并不理... 18至19世纪,英国积极开拓印度至中国之间的海上商贸,槟城、新加坡、香港先后在英国统治之下发展成繁荣的海港城市。三地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大量福建人、广东人移居三地,展开新生活。英国殖民政府只关心商业发展,并不理会民生,不会为槟、星、港三地华人劳工提供社会服务。所以,三地的华人移民社会需要自给自足,自发组织起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包括墓冢、义葬。义山墓冢的碑文保留了大量资料提供研究。这些自发组织以语言和省份为团结基础,福建省泉州、漳州人以闽南话为本,广东人以广东话为本,槟城与新加坡都是如此。可是,这些基础在香港并不存在。香港的华人群体无法组成有效的自助组织,最终发生了“义祠丑闻”。所以,东华医院这个香港第一个华人非牟利慈善团体就在港英政府鼓励下成立,负责解决香港华人的医疗与殓葬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槟城 新加坡 广东人 福建人 华人移民 义冢 义祠 东华医院
下载PDF
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 被引量:65
4
作者 张忠培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7-58,1,共13页
张忠培的《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一文,提出“良渚文化已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奴隶占有制并非进入文明时代的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的观点,并提出了良渚“方国”的三个特征。
关键词 福泉山 良渚文化 文化层 文明时代 奴隶 历史阶段 墓主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 被引量:45
5
作者 汪遵国 《文物》 1984年第2期23-36,100-101,共16页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璧、琮等玉器的现象,本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所发现。 1930年,浙江省杭县良渚镇的茅庵村、荀山周围、近山,安溪的后湖村,长明桥的锺家村、金家衖,瓶窑的宋村等地,因群众破土而发现大批玉器,以璧、琮为主,还...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璧、琮等玉器的现象,本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所发现。 1930年,浙江省杭县良渚镇的茅庵村、荀山周围、近山,安溪的后湖村,长明桥的锺家村、金家衖,瓶窑的宋村等地,因群众破土而发现大批玉器,以璧、琮为主,还有穿孔玉斧和多种佩玉、饰玉。1936年西湖博物馆发掘良渚遗址时,为此作了调查和试掘。据发掘者施昕更先生判断,这批玉器"都是墓葬物","形式俱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兽面纹 玉器 草鞋山遗址 玉璧 透闪石 玉琮 文化层
原文传递
玉石覆面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袁胜文 石文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6-81,108,共7页
玉石覆面是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在型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玉石覆面的分期和各期特征、定名与功用、产生与消亡的原因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玉覆面出现于西周中期,西汉前期以后消亡。形制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西汉前期之后... 玉石覆面是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在型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玉石覆面的分期和各期特征、定名与功用、产生与消亡的原因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玉覆面出现于西周中期,西汉前期以后消亡。形制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西汉前期之后,逐渐演变成较为简单的窍塞和更复杂的玉衣这两种形式。玉石覆面具有殓尸、防止尸体腐烂、引导灵魂升天和体现身份等级的功用,一般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 覆面
原文传递
江苏徐州小长山汉墓M4发掘简报 被引量:9
7
作者 耿建军 郑洪全 田芝梅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F0002,F0003,共8页
小长山汉墓群为徐州地区一重要的汉墓群。2008年9月发现并发掘的M4为其中较为重要的,虽然被盗掘,仍出土8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玉枕、双层玉面罩、玉塞、玉蝉、青玉璧等,尤其是双层玉面罩的发现,在徐州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不仅增加了面罩的新... 小长山汉墓群为徐州地区一重要的汉墓群。2008年9月发现并发掘的M4为其中较为重要的,虽然被盗掘,仍出土8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玉枕、双层玉面罩、玉塞、玉蝉、青玉璧等,尤其是双层玉面罩的发现,在徐州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不仅增加了面罩的新类型,而且解释了面罩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市 西汉 玉器
原文传递
西汉琉璃葬具与海昏侯的琉璃席 被引量:7
8
作者 庄蕙芷 《中国美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4-12,共9页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园是近年来秦汉考古、艺术史的关注热点,刘贺与嗣子刘充国的墓葬内棺中各出土一床由琉璃片编缀而成的琉璃席,当时即颇引人注目。2017年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中也出土一床相似的琉璃席,接连三件相似的文物出土,使西汉的琉...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园是近年来秦汉考古、艺术史的关注热点,刘贺与嗣子刘充国的墓葬内棺中各出土一床由琉璃片编缀而成的琉璃席,当时即颇引人注目。2017年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中也出土一床相似的琉璃席,接连三件相似的文物出土,使西汉的琉璃葬具等问题得到再次开展的空间。这些琉璃片上的纹饰,与过去出土的琉璃玉衣、面罩的琉璃片风格十分相似,应属同一类葬具。为了厘清海昏侯墓中使用琉璃席的原因,并了解琉璃葬具在西汉礼仪制度中的意义,本文先以战国时期的琉璃制品说明当时中国已有制作精美平板琉璃的能力。接着,再梳理西汉时期出土片状琉璃葬具的墓葬,对其形制、墓主人的身份加以整理,认为琉璃葬可能是西汉玉敛葬制度中较低等的一种葬具,并且,琉璃葬具可能也有等级之分。最后,再回到文献中对海昏侯刘贺废位之后的记载,以此说明为何海昏侯父子只能用次一等的琉璃席,而无权使用玉衣随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璃席 琉璃 海昏侯墓 青岛土山屯汉墓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与玉器时代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菊华 《文博》 1994年第4期12-16,共5页
1936年,考古工作者施昕更在浙江余杭县良渚村发现了一种新的,以黑陶和玉器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1959年被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器时代 遗址 青铜时代 考古工作 中国文物 发掘简报 玉礼器 太湖地区
下载PDF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世荣 《中国钱币》 1998年第2期41-43,80,共4页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 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璧 马王堆汉墓 西汉墓 先秦时期 满城汉墓 长沙国 玉器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玉 李国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35-37,共3页
中国古代流行以玉敛葬,常见葬玉有缀玉巾冥目、玉覆面、玉头套、玉衣,且前后呈递进演变之关系,玉衣是葬玉习俗发展的顶峰,其使用形成严格等级制度,以徐州地区出土的玉衣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 玉衣
下载PDF
西周至汉代出土玉琮功能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汤超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8,共10页
在传统文献中,玉琮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用玉,但文献和出土玉琮的年代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者对玉琮形制及功能的认知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出土实物出发,梳理了西周-汉代有明确出土位置的玉琮材料,再与东周时期礼书记载的玉琮功能一一... 在传统文献中,玉琮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用玉,但文献和出土玉琮的年代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者对玉琮形制及功能的认知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出土实物出发,梳理了西周-汉代有明确出土位置的玉琮材料,再与东周时期礼书记载的玉琮功能一一对比分析,探索其功能的演变。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西汉时期出土的玉琮,符合文献中"礼玉"、"瑞玉"的功能。两周时期出土的玉琮,更多地体现出敛葬的用途,其宗教、礼仪的性质并不明显,不宜称之为"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琮 西周至汉代 礼器
原文传递
苏州真山九号墩吴国国君墓出土贝币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伟峰 《中国钱币》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4-,2,共2页
苏州真山九号墩吴国国君墓出土贝币朱伟峰THESHELLMONEYEXCAVATEDINANOBLETOMBOFWUSTATEINZHENSHAN,SUZHOUCITY¥ZhuWeifengAbstract:There... 苏州真山九号墩吴国国君墓出土贝币朱伟峰THESHELLMONEYEXCAVATEDINANOBLETOMBOFWUSTATEINZHENSHAN,SUZHOUCITY¥ZhuWeifengAbstract:Therewerethreeinnerc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真山 绿松石 吴国 中晚期 国君 天然 空间分析 博物馆 原始青瓷
原文传递
圣体的营造:对萨满服饰与玉敛葬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119,共9页
萨满教中萨满身着的"服饰"与中国考古发现中的"玉敛葬"分属民族学与考古学领域,但是两者均呈现了宗教学意义上"神圣与世俗"这一结构。萨满服饰与玉敛葬均是建立在将身体圣化这一观念基础上的。不同区域... 萨满教中萨满身着的"服饰"与中国考古发现中的"玉敛葬"分属民族学与考古学领域,但是两者均呈现了宗教学意义上"神圣与世俗"这一结构。萨满服饰与玉敛葬均是建立在将身体圣化这一观念基础上的。不同区域的萨满服饰与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玉敛葬旨在营造圣体,将凡俗之躯"神圣化"与"宗教化"。服饰与玉器均属于显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服饰 圣体 显圣物 鸟类形态学 服饰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的成因
15
作者 管福林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8期121-122,共2页
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纵观玉文化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神玉阶段、王玉阶段、民玉阶段。玉石从最初神秘的宗教功能发展到体现社会阶层等级的葬玉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最终玉文化的王玉阶段在汉... 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纵观玉文化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神玉阶段、王玉阶段、民玉阶段。玉石从最初神秘的宗教功能发展到体现社会阶层等级的葬玉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最终玉文化的王玉阶段在汉代达到高潮,其中在以玉衣为代表的敛葬制度中最能体现。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为岭南玉文化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它虽然沿袭了中原地区的葬玉制度,但同样因其历史原因与中原地区葬玉制度的差别而具有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是我国唯一一件使用丝缕连接的玉衣,因其独特性而备受世人关注,但至今学术界仍未能明确地阐述其具体成因。本文就丝缕玉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大量的资料研究与调查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丝缕玉衣 制度
下载PDF
安阳殷墟苗圃北地铸铜作坊探讨
16
作者 郜向平 韩冬 王俭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88,共7页
本文通过对殷墟苗固北地铸铜作坊相关遗存及其空间分布的分析,认为该作坊可能由多个生产生活单元组成。其生产者以小的亲缘群体为基础,同一生产生活单元内人群的构成并不单一。生产者主要是平民,地位较殷墟其他地点平民稍低,其生产、生... 本文通过对殷墟苗固北地铸铜作坊相关遗存及其空间分布的分析,认为该作坊可能由多个生产生活单元组成。其生产者以小的亲缘群体为基础,同一生产生活单元内人群的构成并不单一。生产者主要是平民,地位较殷墟其他地点平民稍低,其生产、生活和埋葬都在相对固定的同一区域。“陶敛葬”是某些群体在殷都人口不断汇聚的背景下,为构建自身认同而复兴的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圃北地 铸铜作坊 手工业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