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88
1
作者 蔡志荣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8-211,188,共5页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文化认同 教化
原文传递
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 被引量:66
2
作者 王岗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文章回顾了东西方教化概念及其内涵,论述了中国武术内生化育的实践哲学性质,中国武术教化真义的文化归属,以及中国武术寓于的教化之于教育的补救之道。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文章回顾了东西方教化概念及其内涵,论述了中国武术内生化育的实践哲学性质,中国武术教化真义的文化归属,以及中国武术寓于的教化之于教育的补救之道。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一种近乎终身的习染过程。中国武术在人生境界的陶养层面上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教化而非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倡导教化,还其伦理真义的思想之光。复活与倡导教化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之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教化 文化 教育
下载PDF
论教育自由 被引量:57
3
作者 金生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70,共6页
自由不仅是教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自由本身是一种教化价值。自由赋予每个人不断获得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的动力、理想和责任。在教育中,自由是造就良好的个体的核心条件。教育不仅保障个体的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而且必须促进自我实现的积... 自由不仅是教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自由本身是一种教化价值。自由赋予每个人不断获得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的动力、理想和责任。在教育中,自由是造就良好的个体的核心条件。教育不仅保障个体的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而且必须促进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教育自由是人接受教育中所享有的独特的自由。教育自由为了保证个人通过教育生活而实现自我引导的精神成长,既维护求教育者自我创造的责任,又解除任何为个人的自我引导和自我创造设置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教化 教育自由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43
4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40,共10页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风俗观 教化 当代生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威威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利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研究中国传统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利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二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掘古代思想的积极意义而避免其中的消极因素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 教化
下载PDF
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 被引量:39
6
作者 陈来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是孔子对古代"政以治民"和"政以正民"的重大改造。古代儒家强调政治德行对于政治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道德教化,坚持以美德为政治的基础,以善为政治的目的,... "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是孔子对古代"政以治民"和"政以正民"的重大改造。古代儒家强调政治德行对于政治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道德教化,坚持以美德为政治的基础,以善为政治的目的,以仁贯通于政治的实践。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条件下,仍然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当代东亚政治的权力腐化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之以德 为政以德 德行 教化 儒家政治哲学
原文传递
博物馆教育的反思——诞生、发展、演变及前景 被引量:34
7
作者 尹凯 《中国博物馆》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作为博物馆职能之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学界重要的知识增长点。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现代性反思、话语解构、意义重塑等一系列带有文化批评性的术语介入到博物馆教育领域,如何界定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再次成... 作为博物馆职能之一,教育一直是博物馆学界重要的知识增长点。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消费主义、视觉文化、现代性反思、话语解构、意义重塑等一系列带有文化批评性的术语介入到博物馆教育领域,如何界定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首先回顾西方博物馆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史角度分别阐释收藏、研究与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内的生成组合机制;其次,考察博物馆教育在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即一种早期历史时期的理性权威的教化模式;再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美国博物馆所引导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二元对立的权威教育模式的解构,以及一种作为民主化的体验,学习模式如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本文力图说明博物馆教育并非是一种博物馆本质主义的内在属性,而是在不同的具体历史与社会场景下建构、生成的,我们不应忘乎所以地将博物馆其他职能与活动抛诸脑后。同时,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形态演变也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教化 社会史 体验 学习模式
下载PDF
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加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8,共13页
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对于这些耕织图,传统主流观点认为起到了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耕织图的主要作用在... 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对于这些耕织图,传统主流观点认为起到了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耕织图的主要作用在于宣扬"农为天下之大本"的重农理念并教化劝农,并往往以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因此,《耕织图》的创作与推广是中国传统道德化行政的一种重要体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宣扬、创造并维持一种各安其业、各担其责的和平安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深远的象征与社会治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教化 农本主义 社会秩序
下载PDF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延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家训 进程 教化 变革
下载PDF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景林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6,共8页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教化的哲学 礼乐 自由 存在性事实 儒学精神 “哲学” 社会生活 核心观念 中国社会
原文传递
德国教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彭正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5,24,共9页
教化是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人文特性和民族特色。从作为目的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一种非政治的带有美学色彩的全人理想;从作为过程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异化与复归的无尽的辨证过程,人与世界(文化)的无尽的... 教化是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人文特性和民族特色。从作为目的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一种非政治的带有美学色彩的全人理想;从作为过程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异化与复归的无尽的辨证过程,人与世界(文化)的无尽的相互作用。教化的文化关怀,体现了德意志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及其与纳粹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化的非政治性,体现了一种对教育的自身逻辑的寻求,但在教育日益工具化和教育科学日益科学技术化的今天,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主体-世界关系 自身逻辑
下载PDF
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 被引量:21
12
作者 曹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共3页
教化是与道德教育、教养紧密相关的概念,突出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感化。中国自西周起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但那时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荀子提出了教化的概念,到了西汉时期教化付诸... 教化是与道德教育、教养紧密相关的概念,突出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感化。中国自西周起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但那时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荀子提出了教化的概念,到了西汉时期教化付诸社会政治生活实践,获得了教化的完整含义。教化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出于政治目的提出使用的概念;是德治概念,是德治的同意语,治理国家要靠或者主要靠道德教育和统治者的以身作则来实现;是社会化概念,教化是社会化的手段,是面向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是社会系统进行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政治 德治 社会化
下载PDF
论个人自由在教化中的地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金生鈜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5,共5页
理性精神是实现个人自治和公共生活健康的保证。启蒙个人理性,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是教化的使命。理性精神只有在个人自由中才能获得发展。教育因此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自由、实践自由的实践。人的消极自由要求教育要免除任何的干预和强制,积... 理性精神是实现个人自治和公共生活健康的保证。启蒙个人理性,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是教化的使命。理性精神只有在个人自由中才能获得发展。教育因此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自由、实践自由的实践。人的消极自由要求教育要免除任何的干预和强制,积极自由要求教育关怀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个人自由是教育必须保障的权利,是必须实现的一种教育状态和教育条件。只有保障和确立学生的个人自由,教育才能是人的发展的积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精神 个人自由 教化 教育条件
下载PDF
教化:大一统国家韧性的形成路径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光辉 赵德昊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4,177,共13页
在中国超大规模的领土空间上,大一统体制的长期维系与不断重建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韧性,成为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大一统体制权力一统、制度一统和文化一统的特征,与大规模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天然的张力。教化是将道德、文化... 在中国超大规模的领土空间上,大一统体制的长期维系与不断重建展现了中国的国家韧性,成为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大一统体制权力一统、制度一统和文化一统的特征,与大规模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天然的张力。教化是将道德、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理方式。通过教化,大一统王朝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得以彰显和推广。经由学校教化、礼乐教化、民间教化和家庭教化的具体路径,教化形成了对统治者的道德约束,巩固了基层治理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弥合了大一统体制与大规模治理间的张力,最终塑造了大规模治理下的国家韧性。教化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内容的更新中适应并影响着中国历史。对教化的重视和教化手段的运用,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教育体系与公务员组织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国家韧性 大一统体制 大规模治理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炽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古典儒家所倡导的教化有深深的政治意义。教化活动与其说属于教育活动,不如说属于政治活动。教化者和教化对象的二分不同于通行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二分。教化政治是一种以身作则之政治。性朴论为教化的必要性与教化成善的可能性提供... 古典儒家所倡导的教化有深深的政治意义。教化活动与其说属于教育活动,不如说属于政治活动。教化者和教化对象的二分不同于通行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二分。教化政治是一种以身作则之政治。性朴论为教化的必要性与教化成善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质朴之性蕴含着善的潜质,但不具备现成的、完备的善,需要教化而使之完美。正像玉石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玉一样,人也需要教化才能成善,而通过教化让民成善,这正是君王的责任。《性恶》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主张性朴论,而董仲舒也如此主张。这两位性朴论者是儒家中倡导教化之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教化政治 性朴论 荀子 董仲舒
下载PDF
作为政治的教化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汝伦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4,128,共8页
在当今世界,谁要把教化视为政治的主要任务,一定会被指控为前现代的专制思维,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世俗化过程,而世俗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教分离。尽管政教分离的“教”不是教化之“教”,而是宗教之“教”... 在当今世界,谁要把教化视为政治的主要任务,一定会被指控为前现代的专制思维,因为在许多人眼里,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世俗化过程,而世俗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教分离。尽管政教分离的“教”不是教化之“教”,而是宗教之“教”,但很多人会从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教化想到宗教对人思想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概念 教化 政教分离 “教” 世俗化 前现代 现代性 宗教
原文传递
人是道德教化的终极目的——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4
17
作者 金生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3-7,19,共6页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 ,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 ,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 ,而且为教育等所有...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 ,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 ,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 ,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 ,尊重人格尊严 ,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 ,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 终极目的 教化
下载PDF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5,共5页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教化 德教 礼教 明人伦
下载PDF
礼仪与政治:清朝礼部与理藩院对非汉族群的文化治理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永江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9,共13页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化,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分类的原则是与清朝关系的亲疏远近,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通过礼仪教化各族群,是礼部施政的总原则。教化之道,一是仪式本身,展示的是清朝的观念、态度;一是仪式所必须的符号性的工具和手段,包括食物、冠服、仪仗、印信、金钱、乐器,也包括文字、音乐和舞蹈等。策略上则通过在礼仪制度上优遇蒙古作为"教化"境内族群的样板。清朝礼制的最大特色便是浓郁的多元化族群色彩。在许多仪式中,边疆族群已经由旁观者或配角成为主角之一。这种礼制上的新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清朝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来自北方的统治族群满洲对于本族及其他边疆族群的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清代前期"夷狄"观念的第一次转换,是清朝礼仪制度更新、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教化 非汉族群 文化整合
原文传递
论司马光的家训及其教化特色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延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29,共6页
在中国传统家训尤其是仕宦家训的发展历程中 ,如果就其对宋代及以后的影响而言 ,司马光的家训堪称第一。本文挖掘了司马光家训里有关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家政管理中的积极见解 ,并对其教化特色作了分析 。
关键词 家政管理 司马光 家训 教化 家庭伦理 家庭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