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方向、新史料与新发现:2024西安国际景教论坛”综述
1
作者 阿古达目 王静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66,169,共5页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发现400年之际,“新方向、新史料与新发现:2024西安国际景教论坛”于2024年7月5~7日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主办,《西域研究》为学术支持单位。来自中国和意大利两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发现400年之际,“新方向、新史料与新发现:2024西安国际景教论坛”于2024年7月5~7日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主办,《西域研究》为学术支持单位。来自中国和意大利两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新疆境内景教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丝绸之路与宗教对话、景教教会史研究、景教学术史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对话 考古新发现 西安国际 景教 丝绸之路 教会 学术 论坛
原文传递
教宗与地方主教团关系的历史透视——解读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小瑜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24,共13页
教会法历史作为教会史的一个分支突出地体现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与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宗与各地主教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会法传统,但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条件也在深刻影响这一关系。本文... 教会法历史作为教会史的一个分支突出地体现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与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宗与各地主教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会法传统,但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条件也在深刻影响这一关系。本文通过对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教规的历史评注,追溯了教宗与地方主教团的关系,分析了与教宗与各地主教关系有关的古代和中世纪传统,并主要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阐释了近现代西方国家天主教会与梵蒂冈关系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 教会 罗马天主教 教皇制度 主教制度
原文传递
“现代早期天主教”范式的建构及其价值--论约翰·奥马利的教会史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付亮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8-155,189,共8页
长久以来,天主教予人落后、反动的印象,其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往往被忽视。晚近,西方学界不再过度强调天主教之反抗基督新教以及教会自身的戒律改革,而是扩大视野、转换视角,更细致地关注天主教的多重历史特征。其中,约翰·奥马利"... 长久以来,天主教予人落后、反动的印象,其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往往被忽视。晚近,西方学界不再过度强调天主教之反抗基督新教以及教会自身的戒律改革,而是扩大视野、转换视角,更细致地关注天主教的多重历史特征。其中,约翰·奥马利"现代早期天主教"范式的确立,修正了传统诠释框架的偏颇之处,将天主教史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深入认识、理解15—18世纪天主教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宗教改革 天主教改革 现代早期天主教 约翰·奥马利 教会
原文传递
埃利乌斯·阿里斯泰德与2世纪希腊知识精英的历史观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厚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144,M0007,共21页
埃利乌斯·阿里斯泰德在其公共演说词《泛雅典娜节集会辞》和《罗马颂》中,展示了一套与古典时代历史叙述模式有明显区别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与"普世史"特征的历史记忆。其历史叙述来自对雅典民主制、罗马对外扩张等传... 埃利乌斯·阿里斯泰德在其公共演说词《泛雅典娜节集会辞》和《罗马颂》中,展示了一套与古典时代历史叙述模式有明显区别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与"普世史"特征的历史记忆。其历史叙述来自对雅典民主制、罗马对外扩张等传统记述的改写,以及对希腊史学传统中固有宗教元素及"普世史"视角的发挥。这种历史记忆成功地迎合了2世纪希腊知识精英的品位,而且同尤西比乌斯等早期基督教史学家建立的教会史叙述模式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利乌斯·阿里斯泰德 希腊 教会 记忆
原文传递
粤港美三地馆藏美国长老会华南教会档案史料
5
作者 颜小华 《档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1,共3页
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目前仍属于一个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其中,教会史档案资料的零散分落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关于这一点。
关键词 美国长老会 基督教 宗教 馆藏 教会档案 教会 华南 海南岛
原文传递
台湾基督教研究之内部研究——以基督教历史与神学为主要探讨范例
6
作者 梁唯真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1,24,共8页
多年来,台湾基督教学者与教会历史撰述者身处两难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台湾基督教内部撰述与研究和台湾宗教学术脉络中的基督教研究两大层面,来处理台湾基督教历史与神学两者间的交互辩证史。
关键词 台湾省 基督教 教会 长老教会 处境神学 宗教研究
原文传递
关注劳工“最近的目的和利益”——利奥十三世1891年《劳工通谕》以及美国天主教会的回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小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教宗利奥十三世的《劳工通谕》是近代天主教社会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文献对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批评,同时又针对工业革命在西方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阐释了教会关于社会正义的观点。教宗的意图是改善广大劳工及其家庭的命运... 教宗利奥十三世的《劳工通谕》是近代天主教社会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文献对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批评,同时又针对工业革命在西方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阐释了教会关于社会正义的观点。教宗的意图是改善广大劳工及其家庭的命运,捍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最近的目的和利益"。在这一方面,罗马天主教会与社会主义者有着共同的立场。近代美国文化对社会主义有着显著和强烈的敌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天主教会内部的社会改革人士不得不刻意划清他们与社会主义观念和组织之间的界线。不过他们意识到,为了维持教会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他们必须让劳工群众感受到教会不是资产阶级的附属品。这些改革派人士批评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复杂的现代经济生活很难被一个简单和刚性的理论设计所包括,因此私有经济、公有经济以及合作社制度都可以是一个健康的混合经济形态的组成部分。也只有如此,劳工以及整个社会"最近的目的和利益"才能得到良好的关照,他们才能真正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社会思想 社会主义 美国文化 教会
原文传递
提奥多里特《教会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功能探析
8
作者 邓默晗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80,共11页
提奥多里特是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教会学者,但其史学作品却少有人关注。通过考察其代表作《教会史》,提奥多里特将构建“信仰正统”的历史合法性作为根本的创作目标。他偏爱貌似权威真实的一手史料,以此增强全书叙事的说服力。行文中,他有... 提奥多里特是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教会学者,但其史学作品却少有人关注。通过考察其代表作《教会史》,提奥多里特将构建“信仰正统”的历史合法性作为根本的创作目标。他偏爱貌似权威真实的一手史料,以此增强全书叙事的说服力。行文中,他有意取舍和编排多种原始文献,从神学与世俗等不同角度说明了《尼西亚信经》自始至终的正统地位。同时,借助史料原文前后的明确论断,他进一步引导读者强化“正统”与“异端”的善恶对照形象。随着以《尼西亚信经》为基准的教义信条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国教”,提奥多里特也通过书写历史的方式解释了官方信仰,回应了现实中的思想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奥多里特 教会 “阿里乌斯争端”
原文传递
古代埃及基督教会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明 《外国问题研究》 2017年第2期58-69,共12页
长期以来,在法老文化和伊斯兰文明夹缝中生存的埃及基督教问题经常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系统梳理埃及教会的历史脉络,揭示当时埃及诸种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基督教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合理评价埃及教会在基督教史上的地位和作... 长期以来,在法老文化和伊斯兰文明夹缝中生存的埃及基督教问题经常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系统梳理埃及教会的历史脉络,揭示当时埃及诸种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基督教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合理评价埃及教会在基督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基督教初创后不久就传入了埃及,并在埃及建立起了早期教会组织。随着基督教信仰的合法化,埃及教会,特别是亚历山大城主教区的势力急剧扩张,逐渐成为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埃及的代言人,并一度担任了整个东方教会的领导者。然而,埃及教会很快卷入了早期基督教教义纷争的漩涡中,最终脱离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基督教 教会 罗马-拜占庭帝国
下载PDF
试论阿塔那修在埃及教会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5-59,共5页
阿塔那修(约298-373年)是晚期古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大主教,位列东方教父之一,基督教著名的"亚大纳西信经"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阿塔那修担任亚历山大里亚主教时,埃及教会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他也被视为当时整个埃及民族... 阿塔那修(约298-373年)是晚期古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大主教,位列东方教父之一,基督教著名的"亚大纳西信经"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阿塔那修担任亚历山大里亚主教时,埃及教会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他也被视为当时整个埃及民族的代表,是新的"法老"。作为埃及教会的领导者,阿塔那修还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塔那修 埃及 教会 晚期古代
下载PDF
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三:明代倪雅谷的宗教绘画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兆会 《天风》 2019年第11期46-47,共2页
倪雅谷(1579-1638),亦称倪一诚,其父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他生于日本,是耶稣会中国教区最早的修士之一,也是17世纪初中国传教区的画师。他一生往来于北京、南昌、澳门等地,其主要职责是绘制装饰天主教教堂的宗教美术作品。利巧窦称... 倪雅谷(1579-1638),亦称倪一诚,其父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他生于日本,是耶稣会中国教区最早的修士之一,也是17世纪初中国传教区的画师。他一生往来于北京、南昌、澳门等地,其主要职责是绘制装饰天主教教堂的宗教美术作品。利巧窦称赞他“艺术造诣相当高”,教会史专家方豪指出他的画“最精,非其他修士所能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 美术作品 耶稣会 艺术造诣 方豪 中国教区 主要职责
原文传递
追忆上海圣彼得堂
12
作者 曹圣洁 《世纪》 2021年第3期72-76,共5页
上海市中心北京西路成都路口华盛大厦的原址(原爱文义路351号),有一所基督教圣公会的教堂——圣彼得堂。它在我国近代史及上海教会史中,有值得纪念的意义。抗战以后,我家逃难迁入租界,我自1938年开始在圣彼得堂参加儿童礼拜、为儿童唱... 上海市中心北京西路成都路口华盛大厦的原址(原爱文义路351号),有一所基督教圣公会的教堂——圣彼得堂。它在我国近代史及上海教会史中,有值得纪念的意义。抗战以后,我家逃难迁入租界,我自1938年开始在圣彼得堂参加儿童礼拜、为儿童唱诗班弹琴、做儿童礼拜教员;1949年由圣彼得堂保送我进中央神学院学习;1953年我从金陵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圣彼得堂聘我为传道,我家也搬到堂里去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公会 教会 唱诗班 圣彼得 北京西路 传道 基督教 近代
原文传递
开明的心智,不凡的史书--评苏克拉提及其《教会史》
13
作者 林中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5,178,共13页
苏克拉提是继优西比乌之后心智最开明的古代教会史家。他的《教会史》涵盖了从305年至439年共134年基督教官方化最为关键的时段,从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具有丰厚的古代文化涵养,而且揭示出其拥有容... 苏克拉提是继优西比乌之后心智最开明的古代教会史家。他的《教会史》涵盖了从305年至439年共134年基督教官方化最为关键的时段,从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具有丰厚的古代文化涵养,而且揭示出其拥有容纳异言异行的伟大胸襟。作为一名具有理性头脑的教会学者,他在融合基督教信仰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持君主事功与教会事务并叙的原则,这便使得其作品大大超过了狭义教会史的界限,变成了一部政教并重的历史,这一点是优西比乌、苏佐门及提奥多雷等同名作品所不及的。他坚持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体现了一名历史学家的基本品格和素养。其作品文辞简朴平实,用语雅而不涩,俗而不粗,可谓雅俗皆宜,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教会史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克拉提 教会 开明心智 不凡
下载PDF
唐明之际基督宗教的中国化进程
14
作者 张阔 《中国天主教》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天主教之大公性或普世性意涵,促使教会走向世界。基督信仰从耶路撒冷开始,便不断融入不同区域,从犹太到罗马,从亚洲、非洲到欧洲及全世界。两千年的教会史不断演绎着与他国文化的相遇、相融。普世意涵需体现于具体的文化中,"道成肉... 天主教之大公性或普世性意涵,促使教会走向世界。基督信仰从耶路撒冷开始,便不断融入不同区域,从犹太到罗马,从亚洲、非洲到欧洲及全世界。两千年的教会史不断演绎着与他国文化的相遇、相融。普世意涵需体现于具体的文化中,"道成肉身"便是信仰与文化结合的典范,基督降生于犹太文化。普世化在地方化实现,而地方化诠释普世化。缺乏普世化视野的地方化神学是否能称之为天主教神学,则需辟专文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成肉身 基督宗教 基督信仰 天主教 普世性 地方化 普世化 教会
下载PDF
追忆上海圣彼得堂
15
作者 曹圣洁 《天风》 2021年第7期49-53,共5页
上海市中心北京西路成都路口华盛大厦的原址(原爱文义路351号),有一所基督教圣公会的教堂—圣彼得堂。它在我国近代史及上海教会史中,有值得纪念的意义。抗战以后,我家逃难迁入租界,我自1938年开始在圣彼得堂参加儿童礼拜、为儿童唱诗... 上海市中心北京西路成都路口华盛大厦的原址(原爱文义路351号),有一所基督教圣公会的教堂—圣彼得堂。它在我国近代史及上海教会史中,有值得纪念的意义。抗战以后,我家逃难迁入租界,我自1938年开始在圣彼得堂参加儿童礼拜、为儿童唱诗班弹琴、做儿童礼拜教员,1949年由圣彼得堂保送进入中央神学院学习,1953年从金陵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圣彼得堂聘我为传道,我家也搬到堂里去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公会 教会 唱诗班 圣彼得 北京西路 传道 基督教 近代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的神学教育——为一次会议准备的发言
16
作者 丁光训 《金陵神学志》 2002年第2期4-7,共4页
这是丁院长多年前在全国两会所作的报告。那时以来,情况已有些变化,但根本精神没有改变,特加以发表,供参考。
关键词 神学教育 基督教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圣经教学 教会
原文传递
特兰特会议对教宗制度的矛盾态度——以《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为辨析基础
17
作者 陈文海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23,191-192,共18页
特兰特会议是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会为应对新教挑战而召开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会议。按照当时的境况,饱受诟病的教宗制度及其流弊理应成为特兰特会议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于教宗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兰特会议并未做... 特兰特会议是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会为应对新教挑战而召开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会议。按照当时的境况,饱受诟病的教宗制度及其流弊理应成为特兰特会议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于教宗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兰特会议并未做出实质性的反应。实际上,如果对此次会议的文件进行深入考察便不难发现,在会议(特别是会议的第三阶段)颁布的教规教令中,隐含着很多涉及教宗制度的表述,其中既有维护性条文,亦有制约性规定。特兰特会议之后,天主教世界之所以不再提及那些制约性规定,主要原因在于以教宗为首的罗马教廷垄断了对会议文件进行解释的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兰特会议 教宗制度 教宗权威 天主教 教会
原文传递
论拜占廷皇帝马西安形象的古今变化
18
作者 武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6,共10页
450-457年在位的马西安皇帝,在拜占廷时代历史学家的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尤以6世纪的《教会史》最具代表性。该书作者埃瓦格里乌斯秉承自己的价值标准,为马西安塑造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这种观点为之后的部分拜占廷史家所继承。然而,20... 450-457年在位的马西安皇帝,在拜占廷时代历史学家的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尤以6世纪的《教会史》最具代表性。该书作者埃瓦格里乌斯秉承自己的价值标准,为马西安塑造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这种观点为之后的部分拜占廷史家所继承。然而,20世纪之后,现代拜占廷史研究者对马西安的评价与古代作家反差明显,他们对于马西安重视度和评价的下降,则是尽可能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分析史料的结果,体现了拜占廷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廷帝国 马西安皇帝 埃瓦格里乌斯 教会 形象变化
原文传递
1715年至20世纪初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研究
19
作者 肖玉秋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关键词 1715年-至20世纪 俄国 北京 传教士团 帝俄时期 教会 英诺肯提乙
原文传递
埃瓦格里乌斯的《教会史》版本与资料来源研究
20
作者 武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2-118,共7页
6世纪拜占廷历史学家埃瓦格里乌斯出身于叙利亚地区,是安条克城的贵族基督教知识分子。他的6卷本《教会史》,涉及公元428年至593-594年间拜占廷帝国重要的历史事件。此书虽然名为《教会史》,但不只拘泥于教会事务,而是广泛包含政治、经... 6世纪拜占廷历史学家埃瓦格里乌斯出身于叙利亚地区,是安条克城的贵族基督教知识分子。他的6卷本《教会史》,涉及公元428年至593-594年间拜占廷帝国重要的历史事件。此书虽然名为《教会史》,但不只拘泥于教会事务,而是广泛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自然等多方面内容。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5-6世纪拜占廷和基督教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廷帝国 6世纪 埃瓦格里乌斯 教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