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译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6
1
作者 耿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4-50,共7页
以"熊猫丛书"这一国家机构推出的对外译介项目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丛书在英美文化语境中传播与接受的过程,指出政治的审美视角是西方读者解读英译中国文学的基本视角。这一视角提醒发出方在主动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考虑和权衡手段... 以"熊猫丛书"这一国家机构推出的对外译介项目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丛书在英美文化语境中传播与接受的过程,指出政治的审美视角是西方读者解读英译中国文学的基本视角。这一视角提醒发出方在主动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考虑和权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译介 熊猫丛书 政治审美
下载PDF
“玩笑”的审美——关于卡夫卡与昆德拉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际根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0,共3页
昆德拉的小说《玩笑》被西方评论界普遍看作一本反极权主义的小说,而昆德拉斥责这类评论为新闻界的“陈词滥调”,这又是他十分着迷的卡夫卡式的反论和玩笑。《玩笑》与卡夫卡的《审判》都揭示主人公的现实境遇就是审判,但是昆德拉指责... 昆德拉的小说《玩笑》被西方评论界普遍看作一本反极权主义的小说,而昆德拉斥责这类评论为新闻界的“陈词滥调”,这又是他十分着迷的卡夫卡式的反论和玩笑。《玩笑》与卡夫卡的《审判》都揭示主人公的现实境遇就是审判,但是昆德拉指责布罗德的卡夫卡学把卡夫卡逐出了美学领域。卡夫卡小说当然是美学的,但那是政治和权力的审美,昆德拉的《玩笑》也是审美的,但也是政治和人性的审美,只不过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领域,成了“文学思考”,而“文学思考”在本质上是一种质疑性和假定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笑 悖论 政治审美 文学思考
下载PDF
论本雅明的“政治的审美化”批评模型的意义——兼论意大利未来主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5-202,共8页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后记中,本雅明把意大利未来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同起来,纳入了"政治的审美化"模型加以批评,引发了当代有关先锋派和法西斯主义关系的争议。本文试图重新考察本雅明的"政治的审美化"批...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后记中,本雅明把意大利未来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同起来,纳入了"政治的审美化"模型加以批评,引发了当代有关先锋派和法西斯主义关系的争议。本文试图重新考察本雅明的"政治的审美化"批评模型,描述和分析这一批评模型产生的现代性语境及其所包含的现代性洞见,强调这一批评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对于当代文化批评的意义。然后,通过解读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审美规划,揭示这个运动的先锋派特征及其与法西斯主义结盟的现代性根源,修正和扩展本雅明有关先锋派和法西斯主义关系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 政治审美 意大利未来主义
下载PDF
《离婚》——伊文·金与老舍译本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曼 查诗怡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60,共9页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原文背后也依然潜藏着译者无意识的政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伊文·金英译本 《离婚》老舍、郭镜秋合译本 政治审美 审美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