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审美与政治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沪宁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除社会、经济、文化、习惯等因素会作用于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筑过程,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会起重要作用,这就是政治审美活动。政治审美活动不常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人所注重,它一般说来也不直接介入一定社会的政...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除社会、经济、文化、习惯等因素会作用于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筑过程,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会起重要作用,这就是政治审美活动。政治审美活动不常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人所注重,它一般说来也不直接介入一定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而是以多少有些潜在的或内在的方式发生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这种影响力,从长远的发展过程观之,不容忽视。政治生活往往表现为一个双重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主导政治发展的方向,构成政治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或各种集团,通过自身对这些物质活动的主观判断、理解,而后形成一定的观念和学说来影响政治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审美 政治体制改革 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 形式美 审美趣味 政治产品 政治理想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导向——以抗美援朝战争片《长津湖》为分析蓝本
2
作者 徐维聪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165,共6页
引论:《长津湖》的电影媒介力量影视艺术就其价值而论,既具有文艺审美的价值,又具有大众文化语境下政治审美的价值,其在异质文化之间进行传播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的:“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 引论:《长津湖》的电影媒介力量影视艺术就其价值而论,既具有文艺审美的价值,又具有大众文化语境下政治审美的价值,其在异质文化之间进行传播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的:“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1)由陈凯歌等执导、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长津湖》于2021年9月30日首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电影制片厂 影视艺术 陈凯歌 电影媒介 抗美援朝战争 政治审美 大众文化语境 文艺审美
原文传递
政治艺术的涵义、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自强 龙立军 方盛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17,共4页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从政治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由政治技术、政治行为、政治审美和政治作品等4个方面构成。政...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从政治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由政治技术、政治行为、政治审美和政治作品等4个方面构成。政治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艺术 政治技术 政治行为 政治审美 政治作品
下载PDF
论“十七年”山水游记中的“社会主义风景”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炳中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9-187,共9页
“社会主义风景”的出场,与新山水观念的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召唤和作家的审美选择密切相关。风景的政治审美本质上是阶级话语的视觉实践,从游记作者的身份体认,到景物的观看、裁剪,无不体现出“社会主义风景”的无产阶级认同。这... “社会主义风景”的出场,与新山水观念的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召唤和作家的审美选择密切相关。风景的政治审美本质上是阶级话语的视觉实践,从游记作者的身份体认,到景物的观看、裁剪,无不体现出“社会主义风景”的无产阶级认同。这亦是在风景中植入合乎意识形态的政治道德,形成一种“人化自然”的修辞方式,风景里的自我、自然、社会由此呈现出和谐共生的审美伦理。但“社会主义风景”并非均匀密实,作者视线或显或隐的审美疏离和变奏,均影响其政治建制的统一性;山水行旅的日常性审美也对意识形态的规训构成了挑战,为此,游记作者通过风景的诗性想象予以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风景” 政治审美 视觉机制
原文传递
对政治艺术的再认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盛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
政治艺术是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巧妙性和实效性的政治技术、政治作品和政治行为。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存在着本质区别。政治艺术在政治生活中不仅具有政治审美价值,同时也发挥着指导政治实践、塑造政治人格、激励政治热情、创... 政治艺术是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巧妙性和实效性的政治技术、政治作品和政治行为。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存在着本质区别。政治艺术在政治生活中不仅具有政治审美价值,同时也发挥着指导政治实践、塑造政治人格、激励政治热情、创造政治效能等重要作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孵化和培育政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艺术 政治技术 政治权术 政治审美
下载PDF
论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方盛举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134,共4页
政治技术是为了有效解决政治问题而在理性支配下发明创造出来一种目的性、手段性很强的政治工具。而政治艺术是政治实践中靠非理性的审美情感,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产生出来的,具有人文内涵的政治现象。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既... 政治技术是为了有效解决政治问题而在理性支配下发明创造出来一种目的性、手段性很强的政治工具。而政治艺术是政治实践中靠非理性的审美情感,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产生出来的,具有人文内涵的政治现象。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既有显著的差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在政治实践中既存在对立关系,又存在统一关系,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促进着政治文明的积累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技术 政治艺术 政治审美 工具理性
下载PDF
试论公民政治审美的沟通功能——从政治自然到政治自由 被引量:2
7
作者 卫知唤 陈义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公民政治审美作为政治艺术与公民政治的双向交叉点,体现其在公民政治心理层面从政治自然到政治自由的过渡的功能。合目的性是公民政治审美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从形式与实质这一对美学范畴出发,展开为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实质的合目的性,... 公民政治审美作为政治艺术与公民政治的双向交叉点,体现其在公民政治心理层面从政治自然到政治自由的过渡的功能。合目的性是公民政治审美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从形式与实质这一对美学范畴出发,展开为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实质的合目的性,演绎了从政治自然到政治形式美、政治实质美最终到达政治自由的逻辑过程,并由此通过形式美和价值美外化为价值进入制度、哲学进入政治的双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 合目的性 形式美 价值美 政治自然 政治自由
下载PDF
论1958年新民歌的审美“二重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段友文 杨晶 《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2期51-60,共10页
1958年新民歌的创作状况错综复杂,不应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中有些作品表达了大跃进时代里人民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文章从两个层面探究新民歌的审美属性,首先阐释民间话语中所蕴涵的"政治审美"属性... 1958年新民歌的创作状况错综复杂,不应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中有些作品表达了大跃进时代里人民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文章从两个层面探究新民歌的审美属性,首先阐释民间话语中所蕴涵的"政治审美"属性,其次论证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民间审美"属性。从发生的动因来看,新民歌运动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相互交融、共同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审美特征上体现出政治性与民间性相交织的"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歌 政治审美 意识形态 民间审美
下载PDF
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论苏曼殊的翻译 被引量:1
9
作者 蒋芬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关键词 政治审美 文学审美 苏曼殊 翻译
下载PDF
赓歌陈谟:两宋表文的创作语境与阐释视野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4,152,153,共16页
表文在宋代发展到极致,与其创作制度化、功能礼仪化的应用语境密不可分。表文既是宋代词科的必考文体,也是朝廷官守日用不可或缺的文体之一。科举与官制的双重规约促使表文功能转向礼仪性,表文服务于“赓歌陈谟”的政治审美化。在礼制... 表文在宋代发展到极致,与其创作制度化、功能礼仪化的应用语境密不可分。表文既是宋代词科的必考文体,也是朝廷官守日用不可或缺的文体之一。科举与官制的双重规约促使表文功能转向礼仪性,表文服务于“赓歌陈谟”的政治审美化。在礼制规范下开展的表文写作谨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规范的格式传统、严格的措辞达意等要求,同时也包含作者的志向、情感、意愿等个人表达。表文作者在礼制要求与志意表达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反映了应用文体中权力话语与文学话语对现实的建构博弈。宋人在历史主义和知识主义主导下展开的表文阐释,展现了两宋表文在制度与礼仪之外所获得的超越性功能和自由性审美,也彰显出士人的生命智慧在实用性公文中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表文 政治审美 历史主义 知识主义
原文传递
与时代共名:新民歌运动与域外诗歌译介
11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127,共9页
“新民歌运动”是1958—1959年间的一场大型文艺实践活动,不仅对彼时国内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规约了此一时期域外诗歌的译介活动。业界对前者研究充分,但对后者关注不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梳理此一时期域外诗歌译... “新民歌运动”是1958—1959年间的一场大型文艺实践活动,不仅对彼时国内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规约了此一时期域外诗歌的译介活动。业界对前者研究充分,但对后者关注不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梳理此一时期域外诗歌译介的历程发现,无论是诗歌的主题选择,还是具体的翻译操作,抑或译诗评介,均遵循“大众化”和“政治化”的审美倾向,密切适应并配合“新民歌运动”所倡导的诗歌规范。研究“新民歌运动”与诗歌译介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认清特定历史语境下诗歌翻译的价值功能,更有助于揭示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勾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歌运动 诗歌译介 政治审美
下载PDF
论古代公文的政治审美特性
12
作者 孙兰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7-59,共3页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巨大张力和古人审美意识之觉醒,对于现代公文写作当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公文 政治审美 历史文化原型
下载PDF
主流政治大片的政治审美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13
作者 陈林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186,共7页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也影响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政治叙事缺乏感染力。我们认为,当下电影的高票房与社会议题的设置关系密切。主流政治大片需要从当下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的两个维度上,运用包括领袖人物与政治观念等多义与复杂性,设置吸引大众关注、积极参与的政治议题,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性的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政治大片 国家形象 政治审美
下载PDF
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和鸣”——兼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审美
14
作者 徐振 陈丛兰 《中国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94-204,305,共12页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内涵上存在连续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开创的'文武战线'沉淀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内涵上存在连续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开创的'文武战线'沉淀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这种政治哲学在文艺上的体现,实现了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再次'和鸣'。政治哲学与诗学相互应和的合理性在于诗学自身具备的政治审美属性和其无意识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共谋。文化领导权的提出则是这种共谋的直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战线 政治审美 诗学 文化领导权
原文传递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近四十年研究历程回顾
15
作者 泓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4期54-55,共2页
近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中生成与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经历的是极其不平凡的一段历程,实践本身不断地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出问题与挑战。审美与政治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近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中生成与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经历的是极其不平凡的一段历程,实践本身不断地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提出问题与挑战。审美与政治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核心的命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论研究 政治审美 当代马克思主义 历程回顾 生成与发展 问题与挑战 时代背景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31
16
作者 卢衍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186,共6页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因素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编辑审美观新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玉东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编辑工作 政治审美 道德审美 艺术审美 编辑 审美
下载PDF
判断及政治的审美化——简论阿伦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解读与重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晓勇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2-224,共3页
阿伦特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精炼出一种"政治判断"理论,构成康德"未写出的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是阿伦特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理解和重新解读,抑或可以说是阿伦特自己的政治哲学,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的审美化。
关键词 判断 审美判断 政治审美
原文传递
转向与回归: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尼古拉斯·康普瑞德斯 强东红(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7-27,312-313,共23页
自从18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与政治已经完全相互浸染纠缠在一块,因此,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其实是一种回归,或者说是一种直到更有利条件出现时而出现的一种被延误阻挡的转向。政治根本上就是审美的,政治通过对感觉的重新分布或划分而发... 自从18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与政治已经完全相互浸染纠缠在一块,因此,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其实是一种回归,或者说是一种直到更有利条件出现时而出现的一种被延误阻挡的转向。政治根本上就是审美的,政治通过对感觉的重新分布或划分而发挥作用。民主政治就是着手通过培养新的看和听的方式而让不能被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被看到和听到,并打开和不断揭示那些可理解性和可能性的条件,而创造有利于思想和行动的替代选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审美转向 政治审美 民主政治
原文传递
表演艺术的政治审美化功能——汉娜·阿伦特的艺术哲学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渝 戴树青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3,共5页
人(或政治行动中的人)为何需要艺术?阿伦特给出了以下三个层层深入的答案:第一,必有一死之人,他需要在物化的艺术中寻求一个稳固的、具有持存性的世界,从而感到安慰。第二,个别之人需要在公共空间留下自己是"谁"的印记,他需... 人(或政治行动中的人)为何需要艺术?阿伦特给出了以下三个层层深入的答案:第一,必有一死之人,他需要在物化的艺术中寻求一个稳固的、具有持存性的世界,从而感到安慰。第二,个别之人需要在公共空间留下自己是"谁"的印记,他需要艺术来让后人记住他的政治言行,从而在人们的记忆中获得不朽。第三,对于现实的政治公共空间中的个人,他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政治行动("德艺")在当下实现自由;另一方面,艺术还可以通过无功利的审美趣味来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具有"思想"的能力,通过政治艺术的表演模仿,让人们形成"共通感"(common sense),从而在(甚至非公共空间的)生活中也能自由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艺术 政治 政治审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