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领导重视与数字政府回应力——基于双重差分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锋 马亮 《公共管理评论》 CSSCI 2021年第1期68-90,共23页
公民网络问政日趋流行,但是政府回应情况却差别较大。本文提出地方官员对政民互动的重视程度会正向影响政府回应力,并利用某省2008—2019年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三万余条公民诉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 公民网络问政日趋流行,但是政府回应情况却差别较大。本文提出地方官员对政民互动的重视程度会正向影响政府回应力,并利用某省2008—2019年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三万余条公民诉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发现领导重视对政府回应力具有正向作用,而领导重视对政府回应力的影响存在逐层递减的现象,因而区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发现为理解和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依据,说明推动领导干部重视网络问政,加强政府回应制度建设,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提升网络政府回应力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网络问政 领导重视 公众参与 数字政府
下载PDF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4,共5页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频发,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政府回应力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阶段,也应该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现阶...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频发,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政府回应力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阶段,也应该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政府回应力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回应速度迟缓,政府回应方法不恰当,政府回应信息的透明度不够,政府回应存在不公正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从意识形态上看,政府危机文化缺失;从权力行使上看,政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上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从危机管理机制上看,政府缺乏完善的回应系统。提高危机管理中政府回应力的途径是:建立健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机制、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处理机制和危机结束后的总结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政府回应 途径
原文传递
论短信政治时代的政府回应力重塑——以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为重点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劲松 丁希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7,共5页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短信政治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在公民使用短信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回应意识缺位、回应主动性不够和回应渠道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延误了现代政府参与式治理方式的...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短信政治时代已经来临。当前,在公民使用短信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回应意识缺位、回应主动性不够和回应渠道落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延误了现代政府参与式治理方式的构建。因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短信政治时代的政府回应力重塑:提高政府短信政治责任意识,政府回应由被动趋于主动;建立公众互动短信平台机制,政府回应由单向化趋向多向化;加强短信传播的管理和监控,政府回应由抵制转向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信政治 政府回应 公民参与 参与式治理
下载PDF
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基本路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谢子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7-259,262,共4页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大力提升政府回应力。建设有回应力的政府、大力增强政府回应力,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有序民主的重要途径。提升政府回应力的根本途径包括... 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大力提升政府回应力。建设有回应力的政府、大力增强政府回应力,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有序民主的重要途径。提升政府回应力的根本途径包括:明确政府定位,真正将政府从全能型政府中解放出来;加强行政伦理,努力提高行政人员行使权力的正当性;培育公民社会,努力实现公民参与与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公共需求 服务型政府 全能型政府
下载PDF
公众参与视阈下政府回应力的提升 被引量:6
5
作者 胡艳芝 黄志波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0年第3期44-46,共3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行政理念集中地体现为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并逐渐发展成为公众与政府合作对话的互动共治模式。中国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巨型社会,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行政理念集中地体现为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并逐渐发展成为公众与政府合作对话的互动共治模式。中国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巨型社会,已开始小心翼翼地涉入现代化转型的深水地带。在这个阶段,利益多元化促使公众的自主权利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民主化促使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觉醒,行政民主化促使公众的行政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政府更多地考虑公众的意志和愿景。在此背景下,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力提升问题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公众参与 社会主义国家 现代化转型 视阈 胡锦涛总书记 民主意识 公共行政
下载PDF
提高政府回应力必须完善和强化问责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路芳 《行政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3,共5页
行政问责制与政府回应力关系密切,当前政府对公众诉求回应性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行政问责制不完善、问责力度不够则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完善和强化行政问责制是提高政府回应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说,要解决好如下问题:改变(逐步)权力... 行政问责制与政府回应力关系密切,当前政府对公众诉求回应性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行政问责制不完善、问责力度不够则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完善和强化行政问责制是提高政府回应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说,要解决好如下问题:改变(逐步)权力集中、责任分散的体制性问题;实行追责时效、职效关联制;实行问责多元制;扩大民主,保障人民的参与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问责制 公众诉求
原文传递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四维透视 被引量:5
7
作者 梁新华 王张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3,共5页
"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政府回应力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政府回应力作为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与"互联网+"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的认知水平、反应程度、处置能力以及调控能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政府回应力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政府回应力作为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与"互联网+"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的认知水平、反应程度、处置能力以及调控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了"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四维结构。当前,政府回应力正面临认知困境、反应迟缓、能力弱化和调控失效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必须从革新观念、更新知识体系;加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优化环境、鼓励制度创新以及营造合作共治的网络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升政府回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政府回应 政府治理
下载PDF
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政府回应力 被引量:3
8
作者 蔡岚 《党政论坛》 2010年第5期40-42,共3页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大民众对涉及民生、经济、政治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不满及其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但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使国家内政与外交透明度...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大民众对涉及民生、经济、政治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不满及其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但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使国家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与约束也随之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社会舆论的“井喷”、公众需求的“爆满”,政府相关部门以往面对公众舆论的“拖”、“等”、“删”、‘堵”等手段已经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回应 信息技术 社会问题 社会信息 社会舆论 公众需求 公众舆论
原文传递
基于善治取向的政府回应力:逻辑、环境与成长 被引量:3
9
作者 余超文 《岭南学刊》 2013年第4期50-55,共6页
随着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治理的转变,政府如何回应公众便成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一背景中,政府回应力的运行必然实现从工具意义到责任意义、从单向回应到双向互动、从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逻辑转向;而这一运... 随着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治理的转变,政府如何回应公众便成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一背景中,政府回应力的运行必然实现从工具意义到责任意义、从单向回应到双向互动、从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逻辑转向;而这一运行逻辑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性。而以善治视野对政府回应力问题考察,将充分考虑发展环境的影响,注重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关系,并重建政府运作范式,从而寻求在转型期的社会治理中不断提高政府回应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政府回应 逻辑 环境 成长
下载PDF
网络政治参与给政府回应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丽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1年第4期38-41,共4页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所谓网络政治参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公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采取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易实...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所谓网络政治参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公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采取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易实现、成本小、影响大、互动性强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政府回应 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意识 网络技术 公共管理 政府决策 合法途径
下载PDF
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对策选择——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子昀 宋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5期71-74,共4页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使得政府必须提升引导力和回应力。实践中,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迅速传播,政府在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和期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政府回应法治观念存在偏差、法律制度不健...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使得政府必须提升引导力和回应力。实践中,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迅速传播,政府在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和期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政府回应法治观念存在偏差、法律制度不健全、回应能力低下等。为此,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以合理迅捷为原则构建高效回应机制,完善合理的执法回应力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政府的引导力和带动力,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得到较好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群体性事件 政府回应
下载PDF
新时期政府回应力之缺失及其重塑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新伟 刘欢生 《政法学刊》 2009年第6期95-100,共6页
政府回应是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在我国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面对民众"参政议政"需求的空前高涨、社会矛盾的频繁激化,迫切要求政府直面现实问题,提高其回应能力。而时下,政府的回应力依然难以满... 政府回应是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在我国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面对民众"参政议政"需求的空前高涨、社会矛盾的频繁激化,迫切要求政府直面现实问题,提高其回应能力。而时下,政府的回应力依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其还存在着有如回应理念单薄、法律保障不足、手段老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对此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回应力。应以维护民众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政府回应力",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提高回应意识,创新回应方式,畅通沟通渠道等措施来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使政府更好地代表民意,从而达到快速回应民众需求、及时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必要性 缺失 重塑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期政府回应力的提升路径探究
13
作者 罗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回应型政府的构建,必然要求政府及其管理者能够直接地、及时地、有效地对管辖范围内的公民诉求作出必要的回应,以确保回应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政府对公众的诉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回应,是保障公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主要... 回应型政府的构建,必然要求政府及其管理者能够直接地、及时地、有效地对管辖范围内的公民诉求作出必要的回应,以确保回应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政府对公众的诉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回应,是保障公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还是政府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更是构建回应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政府回应力的现状描述以及滞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回应力的提升路径,为回应型政府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应政府 政府回应 提升路径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回应力问题研究
14
作者 王幸福 高维新 王红花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57-61,共5页
首先在对政府回应力的概念及特定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分析基础上,指出提高政府回应力的必要性,找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回应力不足的表现,即应急预案的缺失、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效率低及回应不透明,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回应... 首先在对政府回应力的概念及特定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分析基础上,指出提高政府回应力的必要性,找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回应力不足的表现,即应急预案的缺失、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效率低及回应不透明,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回应力不足的原因,即地方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执行主体能力低下、干部考核机制存在局限性,最后提出提高地方政府回应力的措施:建立和健全预警机制、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力、改革权力运行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等,以期为提高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回应力提供理论保障和措施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地方政府 政府回应
下载PDF
公众参与背景下政府回应力探讨
15
作者 贾永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第13期184-185,共2页
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然而政府回应能力的不足却导致公众利益诉求难以实现。通过对价格听证会"逢听必涨"现象的思考,考察政府对公众声音的回应情况,从政府本身、公众参与以及制度设计... 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然而政府回应能力的不足却导致公众利益诉求难以实现。通过对价格听证会"逢听必涨"现象的思考,考察政府对公众声音的回应情况,从政府本身、公众参与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剖析政府漠视公众利益诉求、回应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而得出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公众政治参与、完善制度设计等方面来提高政府回应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公众参与 政府建设 制度设计
下载PDF
基于善治取向的政府回应力:逻辑、环境与成长
16
作者 余超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3期70-74,共5页
善治理论的实质在于政府与多个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其核心内容体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基于善治取向的政府回应力体现着民主、责任、服务、公正、合作的价值指向,它的运行必然实现从工具意义到责任意义、从单向... 善治理论的实质在于政府与多个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其核心内容体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基于善治取向的政府回应力体现着民主、责任、服务、公正、合作的价值指向,它的运行必然实现从工具意义到责任意义、从单向回应到双向互动、从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逻辑转向。而实践中,这一运行逻辑与现代民主政治基因、公共行政理念、公民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性,为此,提高政府回应力,应加速现代民主政治基因成长,充分彰显公共行政理念,不断完善公民社会制度,从而真正促进政府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 政府回应 逻辑 环境 成长
下载PDF
政府回应力:内涵、价值取向及提升路径
17
作者 高玉贵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4-36,共3页
政府回应力是现代公共行政的显著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对社会及其公众的利益诉求作出及时和有效的回应。政府回应力的提升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提升政府回应力的路径选择:逐步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 政府回应力是现代公共行政的显著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对社会及其公众的利益诉求作出及时和有效的回应。政府回应力的提升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提升政府回应力的路径选择:逐步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制度与机制建设;强化政务公开和共享;推进公民的有效参与;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合作共治 政务公开
下载PDF
公众参与背景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
18
作者 宋晓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年第9期279-279,共1页
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然而政府回应能力的不足却导致公众利益诉求难以实现。从政府本身、公众参与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剖析回应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而得出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公众政治参与、... 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然而政府回应能力的不足却导致公众利益诉求难以实现。从政府本身、公众参与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剖析回应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而得出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公众政治参与、完善制度设计等方面来提高政府回应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公众参与 政府建设
下载PDF
正确认识处理基层治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提升政府回应性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贤兴 余亚梅 《国家治理》 2024年第10期68-72,共5页
提升基层政府的回应性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是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逻辑起点。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政府回应性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围绕政府回应性,基层治理者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些重要关系,包括治理与民主的关系、... 提升基层政府的回应性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是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逻辑起点。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政府回应性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围绕政府回应性,基层治理者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些重要关系,包括治理与民主的关系、积极回应与消极回应的关系、主动回应与被动回应的关系、技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些关系,有助于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更好地建设负责任的政府,解决基层治理中供应短缺问题,实质性提升政府回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共同体 回应 基层政府回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