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期再造琥珀的微细结构对比及鉴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海波 陆太进 +1 位作者 沈美冬 周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6-39,43,共5页
再造琥珀制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并不断取得进展。市场上能见到不同时期的再造琥珀,给实验室鉴定带来挑战。为科学鉴定这些琥珀,结合前人研究和国检(NGTC)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放大检查,正交偏光,紫外荧光这三方面分别对早期和近期再... 再造琥珀制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并不断取得进展。市场上能见到不同时期的再造琥珀,给实验室鉴定带来挑战。为科学鉴定这些琥珀,结合前人研究和国检(NGTC)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放大检查,正交偏光,紫外荧光这三方面分别对早期和近期再造琥珀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结果显示,早期传统再造琥珀的"血丝"状构造明显,其在正交偏光下的特征及紫外灯下的荧光特征明显。近期再造琥珀中的"血丝"变浅,其后多数又进行了一系列后期处理,掩盖了原有的再造琥珀特征,所以其在正交偏光下的特征及紫外灯下的荧光特征均不明显。但在强透射光源照射下,仍可发现局部残余的再造特征,如沿"血丝"分布的片状炸裂纹、流动的"砂糖"状构造等。这些微细结构特征有助于对不同时期再造琥珀进行正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造琥珀 鉴定特征 “血丝”状构造 “砂糖”状构造 放大检查 正交偏光 紫外荧光
下载PDF
含铅元素的铍扩散处理红宝石、蓝宝石的特征研究
2
作者 胡艳秋 蒙彩珍 +2 位作者 宁珮莹 唐娜 张亚鹏 《中国宝玉石》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铍扩散处理和铅玻璃充填处理是目前红宝石和蓝宝石常见的处理方式,但刚玉宝石中同时出现铍元素和铅元素极为少见。其特征对铍扩散处理过程带入异常铅元素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实验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超景深显... 铍扩散处理和铅玻璃充填处理是目前红宝石和蓝宝石常见的处理方式,但刚玉宝石中同时出现铍元素和铅元素极为少见。其特征对铍扩散处理过程带入异常铅元素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实验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超景深显微放大观察、荧光图像测试、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研究结果显示两粒样品矿物包体存在超高温迹象,且颜色异常富集是该类铍扩散处理的佐证;化学成分分析中高强度的铍元素和异常铅元素,同时指示经过Be扩散处理,异常Pb元素未体现经过铅玻璃充填处理放大特征;紫外―可见分光测试显示样品具有由Fe、Ti、Cr等过渡金属元素产生的374 nm、387 nm、450 nm、555 nm、693 nm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 红宝石 放大检查 Be元素 Pb元素
下载PDF
拼合珊瑚的鉴定特征
3
作者 李海波 岳周旌 +3 位作者 梁洁 陆太进 张钧 周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4-48,共5页
珠宝市场上见到的大尺寸珊瑚有增多趋势,这类珊瑚多为珊瑚小料和胶结物拼合而成,前人研究未对其鉴定特征进行系统总结。笔者结合长期宝石检测工作认识,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类拼合珊瑚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其中,一类拼合珊... 珠宝市场上见到的大尺寸珊瑚有增多趋势,这类珊瑚多为珊瑚小料和胶结物拼合而成,前人研究未对其鉴定特征进行系统总结。笔者结合长期宝石检测工作认识,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类拼合珊瑚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其中,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和胶结物组成,另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人工胎体材料和胶结物组成。放大检查和紫外荧光观察发现,拼合部位的胶结物、胎体材料与主体红珊瑚在外观及发光性特征上存在差异明显;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胶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树脂,部分拼合珊瑚依附的胎体材料主要为醇酸树脂(掺有碳酸盐粉末)和氰基丙烯酸乙酯。结果表明,放大检查、紫外荧光观察和红外光谱测试的综合运用,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鉴别拼合珊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合珊瑚 鉴定特征 放大检查 紫外荧光 红外光谱
下载PDF
放大内镜下胃病患者胃黏膜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8
4
作者 陈磊 杨建民 +2 位作者 李向红 余欣 房殿春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对140例不同胃病患者,用Olympus GIF Q-240Z放大内镜进行观察和分型,并在所观察的部位取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对140例不同胃病患者,用Olympus GIF Q-240Z放大内镜进行观察和分型,并在所观察的部位取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胃黏膜小凹形态可分为A型(点状)、B型(短棒状)、C型(树枝状)、D型(斑块状)及E型(绒毛状)五种基本类型。(2)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率,放大内镜为94.3%(33/35),而普通内镜仅为22.8%(8/35)(P<0.01)。(3)18例完全型肠上皮化生中有14例(77.8%)在放大内镜下可见绒毛状、指头样改变(E型),而13例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则只有4例(30.8%)呈E型改变(P<0.05),其余9例均呈C型或D型。(4)胃体下部集合静脉形态可分为R型(规则型)、I型(不规则型)及D型(消失型),三种类型的Hp感染率分别为12.2%(9/74)、60.0%(9/15)和84.3%(43/51),R型与I型或D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Hp感染均有很大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微细结构改变 病理 放大内镜检查 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
原文传递
不同内镜技术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焦洋 李玥 +2 位作者 吴东 方卫纲 陆星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13-617,共5页
目的比较和评价应用不同内镜技术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成本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地区40岁以上门诊机会性胃镜筛查人群,经普通白光内镜发现局灶性黏膜病变患者。选取全社会角度,通过建立决策树模型对以下5种不同内镜筛查技术的... 目的比较和评价应用不同内镜技术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成本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地区40岁以上门诊机会性胃镜筛查人群,经普通白光内镜发现局灶性黏膜病变患者。选取全社会角度,通过建立决策树模型对以下5种不同内镜筛查技术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1)普通白光内镜(WLE);(2)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3)色素放大内镜-肾上腺素染色(ME-EPI);(4)色素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ME-IDC);(5)色素放大内镜-冰醋酸加靛胭脂染色(ME-AIM)。临床收益为筛查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数量。模型运算所用的基准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多中心、大规模针对门诊机会性胃镜筛查人群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敏感度分析应用单因素敏感度分析。结果模型评估数据显示对于门诊机会性胃镜筛查人群经WLE发现局灶性黏膜病变后,应用ME-NBI、ME-EPI、ME-IDC及ME-AIM4种不同增强放大内镜技术的临床收益基本相当,而ME-AIM花费低于其他方法,同其他3种增强放大内镜技术及WLE比较,具有最佳成本效果。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局灶病变的筛查人群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病率、ME-AIM方法的敏感度以及色素放大胃镜的成本是影响最终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的3个最主要因素。结论在中国应用ME-AIM对门诊机会性筛查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可能具有更优的成本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成本效益分析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早期胃癌 放大胃镜检查
原文传递
非糜烂性反流病放大内镜下微小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建军 周丽雅 +1 位作者 林三仁 夏志伟 《胃肠病学》 2005年第5期281-285,共5页
背景: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部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目前NERD尚无内镜诊断标准。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观察NERD的微小变化,探讨其特征性内镜表现。方法:58例GERD患者(NERD47例,糜烂性食管炎11例)和6例健康志愿者行24h食管pH监... 背景: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部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目前NERD尚无内镜诊断标准。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观察NERD的微小变化,探讨其特征性内镜表现。方法:58例GERD患者(NERD47例,糜烂性食管炎11例)和6例健康志愿者行24h食管pH监测和放大内镜检查,于食管、胃不同部位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内镜下,NERD组贲门口松弛,23.4%的患者食管黏膜水肿、血管网模糊;10.6%食管下段可见点状血管,27.2%可见隐性红斑;25.5%齿状线上有白色结节样变;29.8%齿状线模糊或部分模糊,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根据齿状线形态诊断NERD,锯齿型、三角型和半岛型的阳性率均为100%,宽大锯齿型为83.3%;根据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斑块状凹凸不平和绒毛状不平阳性率均为100%,粗糙不平为91.7%。NERD组的食管上皮组织学表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放大内镜下可以观察到NERD的齿状线形态和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其特征性表现对完善NER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非糜烂性反流病 食管胃接合处 放大内镜检查 微小变化 诊断 非糜烂性反流病 内镜下 临床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 正常对照组 组织病理学检查 NERD 黏膜水肿 糜烂性食管炎
下载PDF
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滕春雨 孙咏红 +2 位作者 陈浮 王宇 朱海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可疑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15例普通内镜观察下发现可疑早期胃癌病变患者,依次采用放大内镜、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放大色...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可疑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15例普通内镜观察下发现可疑早期胃癌病变患者,依次采用放大内镜、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放大色素内镜、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记录病变轮廓清晰度、黏膜腺管开1:3形态清晰度、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并比较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于病变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统计各方法对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轮廓和黏膜腺管开口清晰度评分为377分和458分,优于ME—NBI(340分和408分)和放大色素内镜(354分和386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76分和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为380分,优于ME—NBI(348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67分)和放大色素内镜(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绒毛状(C型)的检出率亦优于放大色素内镜(93.0%比79.7%,P〈0.05)。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2.17%、灵敏度为88.33%、特异度为96.36%。结论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结构形态,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便于发现早期瘤变,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诊断 内镜窄带成像术 放大内镜检查
原文传递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病变的定性诊断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闫红林 管蕾 +6 位作者 吕文浩 刘敏 赵芯 姚少维 杨永勤 单婕 刘志国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辅助作用,及其是否有助于提高经验欠缺的内镜医生的诊断能力。方法从已发表文献中收集20例胃黏膜早期病变,每例均包括白光内镜(WLI)图片和NBI—ME图片,举办临床读片会...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辅助作用,及其是否有助于提高经验欠缺的内镜医生的诊断能力。方法从已发表文献中收集20例胃黏膜早期病变,每例均包括白光内镜(WLI)图片和NBI—ME图片,举办临床读片会,召集37名具有不同内镜经验的内镜医生,经简单培训后读片判断病变性质,利用投票器实时投票并分析数据。结果37名参与者均完成读片,其中14名(37.8%)内镜经验不足5年,22名(59.5%)具有NBI或放大镜操作经验。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上,NBI—ME的诊断正确率优于WLI[(62.6±21.7)%比(49.8±28.7)%,P=0.005];并且两者诊断正确率最低的3例病变完全相同,均为良性病变,包括2例局限性胃炎和1例肠上皮化生。对前7例与后7例的NBI—ME图片的阅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间参与者群体诊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6.3)%比(69.0±27.1)%,P=0.377],剔除22名具有NBI—ME操作经验者后两者问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5±23.2)%比(67.4±25.3)%,P=0.356]。结论NBI—ME有助于内镜下对病变良恶性的判断,对内镜经验欠缺的内镜医生也有帮助,经简单培训后即可进行一般病例的判断,但对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排除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早期胃癌 培训
原文传递
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范玉林 杨建民 +3 位作者 刘海峰 郭德玉 李向红 顾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应用OlympusGpQ - 2 4 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 12 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 ,然后在放大观察区...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应用OlympusGpQ - 2 4 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 12 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 ,然后在放大观察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以验证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放大内镜将慢性胃炎分为三型 :Ⅰ型 :为浅表性胃炎的代表 ,表现为小凹呈短小棒状或圆点状规则性分布 ,常可见小凹开口模糊、散在红斑 ;Ⅱ型 :多为轻度CAG ,表现为部分区域小凹轮廓模糊、结构稍紊乱 ,可见点状、线状小凹稀疏消失区 ;Ⅲ型 :多为中重度CAG ,表现为大面积出现小凹消失形成的片状、条带状疤痕样改变 ,或出现由于小凹延长、扩张、排列紊乱或肠化所形成的树枝样或绒毛状改变。该组资料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对CAG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 89.3%和 4 2 .9% (P <0 .0 5 )、特异度分别为 89.1%和 82 .8% (P >0 .0 5 ) ,准确度分别为 89.2 %和 6 4 .2 % (P <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CAG在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较普通内镜有明显的优势 ,可不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直接作出较准确的实时内镜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病变
下载PDF
放大内镜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年维东 张齐联 +1 位作者 梁进雨 尹洪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 研究正常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放大内镜表现,探讨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患者接受电子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黏膜毛细血管网、胃小凹及集合小静脉,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进行Hp检测。... 目的 研究正常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放大内镜表现,探讨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患者接受电子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黏膜毛细血管网、胃小凹及集合小静脉,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进行Hp检测。结果 66例患者中Hp阳性者为36例,阴性者为30例。Hp阳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例,炎症者34例;Hp阴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8例,炎症者2例。Hp阳性者中,Z0型(见集合小静脉、网状真性毛细血管及针眼样的胃小凹)3例,Z1型(集合小静脉消失,毛细血管网正常或失去正常形态,胃小凹可见)8例,Z2型(集合小静脉及真性毛细血管网皆消失,扩张的胃小凹及沟回发白)15例,Z3型(扩张的胃小凹周围发红)10例;Hp阴性者中,Z0为27例,Z1为1例,Z2为2例,Z3为0例。结论 电子放大胃镜下观察到的胃体黏膜集合小静脉、毛细血管网、胃小凹是正常胃黏膜的特征,而它们的消失与变化是Hp相关性胃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检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炎 诊断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内镜下诊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韩文 郑军 冯义朝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416-1419,共4页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病死率高。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早期尚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及体征,难以发现,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染色胃镜、放大内镜(magnifiction eondoscopy)、窄...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病死率高。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早期尚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及体征,难以发现,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染色胃镜、放大内镜(magnifiction eondoscopy)、窄带成像技术(NBI)、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gomicro scope,CLE)、人工智能电子染色(FICE)内镜等一些先进的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电子染色 胃镜检查 预后差 窄带成像 诊断技术 消化道肿瘤 癌前病变 微血管形态 放大内镜检查
下载PDF
内镜超声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殷泙 杨振华 +2 位作者 黄傲霜 史琲 毛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级下内镜超声测得的肠壁总厚度。结果白光内镜下判断UC炎症程度:重度16例、中度46例、轻度44例、缓解期19例,EUS测得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903±1.551)mm、(4.673±1.235)mm、(3.756±1.322)mm、(3.464±0.970)mm,除轻度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下根据UC炎症程度分为,绒毛状结构(9例)、典型珊瑚礁状结构(9例)、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例)、规则腺开口(13例)、上皮微小缺损(6例)、小黄色斑(6例),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701±0.941)mm、(5.518±0.581)mm、(5.181±0.751)mm、(3.763±0.659)mm、(3.587±0.461)mm和(2.505±0.330)mm,除上皮微小缺损与规则腺开口、典型与重度珊瑚礁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评估黏膜深度,小黄色斑(6/6)、规则腺开口(10/13)多位于黏膜层,而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8)病变均浸润至固有肌层。结论EUS对判断UC炎症程度及浸润深度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达到辅助或替代放大内镜判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内镜超声检查 放大内镜检查
原文传递
25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商倩 张诗彤 +3 位作者 邱志兵 邱冬妮 钟良 丁伟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BLI-ME)的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255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包括33例手术前行BLI-ME精查者。依据日本胃癌学会2010年指南将胃癌病理组织学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BLI-ME下的病变特点。结果255例早期胃癌中,男164例(63.31%),〉40岁者242例(94.90%),分化型182例(71.37%),病变位于胃窦93例(36.47%),内镜下0-ⅡC型92例(36.08%);发生淋巴结转移37例(14.51%),对比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黏膜内癌明显低于黏膜下癌[5.04%(7/139)比25.86%(30/116),χ2=22.109,P=0.000],分化型癌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癌[9.89%(18/182)比26.03%(19/73),χ2=10.938,P=0.002],病灶最大径≤2.0cm明显低于〉2.0cm[9.88%(16/162)比22.58%(21/93),χ2=7.687,P=0.009]。33例行BLI-ME精查者中,分化型早期胃癌以FNP(13.64%,3/22)、ILL-1(59.09%,13/22)、ILL-2(22.73%,5/22)为主,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可见ILL-2(45.45%,5/11)、CSP(54.55%,6/11)。结论早期胃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居多。癌灶〉2.0cm或侵及黏膜下层,以及未分化型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行BLI-ME精查,对黏膜异常微血管形态及异常微腺管结构进行观察,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早期胃癌 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检查 病理分型
原文传递
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活检与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晓波 陈慧敏 +2 位作者 高云杰 陈晓宇 戈之铮 《胃肠病学》 2009年第10期604-606,共3页
背景: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与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未明。目的:评估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EMR获得的结直肠肿瘤样病变标本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接受EMR治疗的直径≤2 cm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结直肠... 背景: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与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未明。目的:评估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EMR获得的结直肠肿瘤样病变标本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接受EMR治疗的直径≤2 cm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纳入研究,分析EMR病理诊断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后者为高度异型增生(HGD)或腺癌的可能性略高于前者(41.5%对20.0%,P>0.05)。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68.9%,28个(31.1%)病灶的诊断于术后发生改变,其中4个增生性病变术后均诊断为低度异型增生(LGD),14个LGD诊断为HGD,5个LGD诊断为腺癌,5个HGD诊断为腺癌。病灶形态学表现及其浸润深度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改变无关。结论: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的EMR病理诊断纠正了本组近1/3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的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具有完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样病变 活组织检查 内镜黏膜切除术 放大色素内镜检查 病理学 诊断
下载PDF
体位改变在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华敏 王芳军 +2 位作者 杨燕娟 刘晓玉 孙芳 《护理学报》 2018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 目的观察改变体位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前准备中的效果,以提高胃镜检查效率。方法将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患者112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干预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体位改变。结果干预组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等级、检查耗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法可以提高放大胃镜检查患者胃镜下视野清晰度,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胃镜检查 检查准备 体位改变
下载PDF
早期胃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文 蔡洪培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259-261,共3页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去瘤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紧密相关。超声内镜在确定胃癌...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去瘤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紧密相关。超声内镜在确定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色素内镜和放大胃镜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简便有效的手段。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经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或胃腔粘膜癌灶切除术都有其适应证,外科治疗有所谓根治性手术向限制性手术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病理学 超声内镜检查 色素内镜检查 放大胃镜检查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经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 胃腔粘膜癌灶切除术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杨黄欢 邓中民 +1 位作者 朱晟易 邱雷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7期600-603,共4页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的UC患者共107例,其中98例经放大内镜检查。分析白光内镜下评分与放大内镜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两者不同分级下超声内...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白光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的UC患者共107例,其中98例经放大内镜检查。分析白光内镜下评分与放大内镜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两者不同分级下超声内镜测量的肠壁厚度和放大内镜下炎症程度。结果 UC患者白光内镜下评分与放大内镜下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性(rs=0.71,P<0.05)。超声内镜下肠壁总厚度、黏膜层厚度、黏膜下层厚度与白光内镜下炎症程度均呈正相关(rs分别=0.67、0.72、0.63,P均<0.05)。依据放大内镜下UC黏膜表现分级为Matts Ⅰ级(27例)、Matts Ⅱ级(36例)、Matts Ⅲ级(24例)、Matts Ⅳ级(11例),超声内镜下肠壁厚度肠壁总厚度、黏膜层厚度、黏膜下层厚度和固有肌层厚度与放大内镜下不同炎症程度均无相关性(rs分别=0.28、0.39、0.25、0.30,P均>0.05),随着UC患者结肠炎症程度的加重,肠壁各层次间清晰度会发生变化,Matts Ⅲ~Ⅳ级患者肠壁各层次间的可辨率较Matts Ⅰ~Ⅱ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59、12.78,P均<0.05)。结论 放大内镜检查可对UC炎症程度进行评估,超声内镜可通过肠壁厚度和层次间清晰度变化判断UC内镜下严重程度,联合两者检查可提高UC内镜下诊断效率和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放大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检查
下载PDF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章程 成鉴晓 +1 位作者 巩芮宁 江月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慢性胃...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CAG组(56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组(73例),分析NBI-ME联合血清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astrin-17,G-17)]检测对CAG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NBI-ME诊断CAG的灵敏度为80.36%(45/56)、特异度为79.45%(58/73)、阳性预测值为75.00%(45/60)、阴性预测值为84.06%(58/69)、诊断准确率为79.84%(103/129)。CAG组患者PGⅠ、G-17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CSG组(均P<0.05),两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指标检测诊断CAG的灵敏度为75.00%(42/56)、特异度为78.08%(57/73)、阳性预测值为72.41%(42/58)、阴性预测值为80.28%(57/71)、诊断准确率为76.74%(99/129)。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诊断CAG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显著高于NBI-ME和血清指标检测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NBI-ME联合血清指标检测可以有效提高CAG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筛查早期胃癌高风险人群,降低胃癌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诊断
下载PDF
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视性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磊 杨建民 +2 位作者 李向红 余欣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1-993,共3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可视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对 14 0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OlympusGIFQ 2 4 0Z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观察和分型 ,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H .py...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可视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对 14 0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OlympusGIFQ 2 4 0Z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观察和分型 ,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H .pylori感染 ,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将胃窦黏膜小凹形态分为B型 (短棒状 )、C型 (树枝状 )、D型 (斑块状 )及E型 (绒毛状 ) 4种基本类型 ,C型小凹黏膜的H .pylori感染率 (5 8 3% ,2 1/ 36 )明显高于B型小凹黏膜 (36 3% ,2 9/ 80 ) (P <0 0 5 ) ,H .pylori阳性黏膜胃小凹常伴有开口扩张、表面发红等表现。胃体下部集合静脉形态可分为R(规则 )型、I(不规则 )型及D(消失 )型 ,3种类型的H .pylori感染率分别为12 2 % (9/ 74 )、6 0 % (9/ 15 )和 84 3% (4 3/ 5 1) ,R型与I型或D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放大内镜对胃黏膜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 放大内窥镜检查
下载PDF
放大胃镜下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变英 王颖 +4 位作者 雷宇峰 李小会 范东俊 杨嫦娥 李改英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8期669-670,共2页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5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大胃镜观察,根据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将放大胃镜下黏膜...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5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大胃镜观察,根据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将放大胃镜下黏膜像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5%(19/20)健康志愿者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80.53%(91/113)Hp相关性胃炎符合Ⅰ型微血管改变;92.86%(13/14)的早期胃癌患者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早期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Hp相关性胃炎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80.0%的黏膜癌符合Ⅲ型改变,75%的黏膜下癌符合Ⅳ型改变,黏膜癌组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胃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胃镜检查 微血管 诊断 早期胃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