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内镜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浸润深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新琦 蔡建群 +7 位作者 冯洁 龚伟 张强 朱薇 郭文 韩泽龙 张亚历 吴保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74-478,共5页
目的对比放大染色内镜(MCE)、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术前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方法纳入104例结直肠LST,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MCE和EUS术前评估结直肠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MCE和EUS的总体准确率... 目的对比放大染色内镜(MCE)、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术前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方法纳入104例结直肠LST,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MCE和EUS术前评估结直肠LST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MCE和EUS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9.4%(93/104)和73.1%(76/104)(P<0.05)。病变大小、检查医生因素会影响EUS评估的准确率(P=0.017,0心3.561;P=0.035,OR二1.399)。在直径较大的结直肠LST病变中,EUS评估的准确率有下降趋势。结论MCE和EUS均为评估结直肠LST病变浸润深度的有效方法。MCE评估结直肠LST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可能高于EUS。病变直径大、检查医生经验不足可能是影响EUS检查准确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方案评价 侧向发育型肿瘤 放大染色内镜
原文传递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文圣 唐少波 袁海峰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797-1799,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BE并肠上皮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均行内镜下APC治疗,术后给予雷贝拉唑等辅助治疗。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结果 42例BE患者共进行AP...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BE并肠上皮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均行内镜下APC治疗,术后给予雷贝拉唑等辅助治疗。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结果 42例BE患者共进行APC治疗50次,其中治疗1次35例,2次6例,3次1例。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3个月内均无复发;治疗后6个月复发3例,均为长段BE患者,再次行APC治疗后消失。治疗后12个月复发1例,也为长段BE患者,再次行APC治疗后消失。治疗期间出现胸骨后疼痛11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APC治疗BE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氩离子凝固术 放大染色内镜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文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70-171,共2页
有资料报道,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居第4位的恶性肿瘤,位居所有肿瘤死亡率第2.中国为胃癌高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占全球总胃癌病例的40%左右,且中国早期胃癌确诊率较低,给胃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带来较大影响.胃癌患者早期确诊并接受积极有... 有资料报道,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居第4位的恶性肿瘤,位居所有肿瘤死亡率第2.中国为胃癌高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占全球总胃癌病例的40%左右,且中国早期胃癌确诊率较低,给胃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带来较大影响.胃癌患者早期确诊并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内镜为消化内科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但普通内镜对早期胃癌细微的病理变化分辨率较低,往往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放大染色内镜是在普通内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结合组织染色和内镜放大技术,能以更大的分辨率显示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从而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治率.本院自2011年7月开始对胃部疾病患者行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大大提高了胃癌的早期确诊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放大染色内镜 诊断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尊松 卢雪峰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此文通过对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在Barrett食管、食管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癌、大肠粘膜病变等方面的应用介绍,阐述放大内镜对上述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关键词 放大染色内镜 临床应用 BARRETT食管 食管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钱丽佳 李玉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3期224-228,共5页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对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和遗传工程学及其相应新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本...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对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和遗传工程学及其相应新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本文综述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结构、分布、生物学特性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PGⅠ、PGⅡ)含量变化与不同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萎缩性胃炎 放大染色内镜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申小花 员淑玲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17期3331-333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11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放大染色内镜进行检查,共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普通内镜检查。结果... 目的:观察分析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11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放大染色内镜进行检查,共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普通内镜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胃癌的诊出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胃癌诊断正确率为84.6%,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4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种癌前病变检查中,观察组患者在炎性病变、异性增生等的诊断正确率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诊出率均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内镜 早期 胃癌 诊断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宋玲莉 吴志轩 谷和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15期2357-2359,236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胃癌早期筛查患者180例,按是否存在胃癌分为研究组(74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为检查结果正常无...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检测联合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胃癌早期筛查患者180例,按是否存在胃癌分为研究组(74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为检查结果正常无胃癌者,研究组为早期胃癌患者,均行胃蛋白酶原、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对比2组患者检查及诊断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胃蛋白酶原Ⅱ水平较对照组高,且进展期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较其他胃黏膜病变者高,胃蛋白酶原Ⅱ水平较其他胃黏膜病变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对胃癌早期筛查的准确率为97.30%,特异性为75.00%,灵敏度为98.59%,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胃蛋白酶原、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用于胃癌患者早期筛查中效能优越,值得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类 胃肿瘤 早期诊断 放大染色内镜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消化道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8
作者 王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9-21,共3页
分析在消化道癌早期诊断过程中使用放大染色内镜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将我们医院消化科收集、观察的79例疑似早期消化道癌患者作为诊断研究对象(2022年1月-2023年3月),对79例疑似患者分别使用的是常规胃镜检查、放大染色内镜诊断,将最终... 分析在消化道癌早期诊断过程中使用放大染色内镜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将我们医院消化科收集、观察的79例疑似早期消化道癌患者作为诊断研究对象(2022年1月-2023年3月),对79例疑似患者分别使用的是常规胃镜检查、放大染色内镜诊断,将最终的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79例疑似患者确诊的患者为70例),对比两组诊断技术对于早期消化道癌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 常规胃镜诊断对于消化道癌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30.00%,准确性为78.48%,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P<0.05);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诊断消化道癌的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6.20%,和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临床诊断早期消化道癌的过程中应使用先进、安全的放大染色内镜技术,才能更快、更好、更准确的发现癌症,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时机的确定、预后的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消化道癌 临床诊断 放大染色内镜 价值和意义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在胃溃疡恶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连滨静 唐少波 +3 位作者 张平 李莹 张宇澄 罗昭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30-32,共3页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出现症状并确诊时往往已属进展期。进展期胃癌预后很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1%,而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84%-99%。本文综合有关研究及结合临床上使用放...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出现症状并确诊时往往已属进展期。进展期胃癌预后很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1%,而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84%-99%。本文综合有关研究及结合临床上使用放大染色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体会,介绍放大染色内镜在胃溃疡恶变诊断中的运用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内镜 胃溃疡 早期胃癌 诊断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丽维 朱承雁 +5 位作者 汪丽燕 李滨 凌霄华 王立国 石运涛 梁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3期4518-4521,共4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诊断的结节性胃炎、疑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患者,观察临床、内镜、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并应用日本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改变。结果:纳入分析的100例成人患者,男25例,女75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表现为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的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病理检查显示胃窦部活检标本中有伴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生。所有患者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根除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达92.0%。结论:结节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放大染色内镜对结节性胃炎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内镜 结节性胃炎 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感染
原文传递
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芬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9期167-168,共2页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类型又将观察组分为早期胃癌组(EGC),胃溃疡组(GU)、进展性胃癌组(AGC)、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和慢性萎缩性...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类型又将观察组分为早期胃癌组(EGC),胃溃疡组(GU)、进展性胃癌组(AGC)、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纳入患者均行血清PG测定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观察血清PGⅠ、PGⅡ的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值变化情况。结果与指标正常值比较显示,EGC组、CAG组、AGC组的PGⅠ水平低于其他各组; CSG、EGC、AGC及GU组的血清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 EGC与AGC组PGⅠ/PGⅡ值显著低于其他组。结论胃蛋白酶原与放大染色内镜联合用于早期胃癌诊断,有助于提升早期胃肠黏膜病变诊断准确率,降低早期胃癌患者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放大染色内镜 早期胃癌 诊断应用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消化道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林枫 廖鹏程 何彬博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用于早期消化道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达州市达州区人民医院2016~2017年收治的消化道异常病变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接受常规胃镜、放大染色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用于早期消化道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达州市达州区人民医院2016~2017年收治的消化道异常病变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接受常规胃镜、放大染色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对比放大染色内镜检查方法下的检出情况。结果:放大染色内镜检出早期食道癌4例,早期胃癌10例,早期肠癌4例,检出率19.35%显著高于常规胃镜的检出率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病理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胃镜检出重度非典型增生2.15%显著低于放大染色内镜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胃镜慢性炎症检出率19.35%高于放大染色内镜的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消化道癌诊断中,放大染色内镜诊断价值显著,可为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癌 早期 放大染色内镜 检出率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与常规胃镜诊断早期消化道癌效果探讨
13
作者 陈艳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291-291,294,共2页
探讨放大染色内镜与常规胃镜诊断早期消化道癌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内窥镜科接诊的患者中纳入180例进行课题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放大染色内镜组(90例)和常规胃镜组(90例)。结果 放大染色内镜组早期... 探讨放大染色内镜与常规胃镜诊断早期消化道癌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内窥镜科接诊的患者中纳入180例进行课题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放大染色内镜组(90例)和常规胃镜组(90例)。结果 放大染色内镜组早期消化道癌、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胃镜组,差异突出,P<0.05;放大染色内镜组良性病变检出率显著低于常规胃镜组,差异突出,P<0.05。结论 放大染色内镜是提高早期消化道癌检出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内镜 常规胃镜 诊断 早期消化道癌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在胃癌患者早期精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4
作者 宋玲莉 谷和林 吴志轩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2504-2505,共2页
目的:探讨胃癌早期精查中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行胃癌早期精查的患者中选取180例,按是否存在胃癌分作两组,对照组106例为检查结果正常无胃癌者,实验组74例为早期胃癌患者,均行胃蛋白... 目的:探讨胃癌早期精查中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行胃癌早期精查的患者中选取180例,按是否存在胃癌分作两组,对照组106例为检查结果正常无胃癌者,实验组74例为早期胃癌患者,均行胃蛋白酶原、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对比两组检查及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水平较对照组低,胃蛋白酶原II水平较对照组高,且进展期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水平较其他胃粘膜病变患者高,胃蛋白酶原II水平较其他胃粘膜病变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对胃癌早期精查的准确率是97.30%,特异性是75.00%,敏感性是98.59%,分别较其他两种方法单独应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染色内镜应用于胃癌患者早期精查中效能优越,值得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放大染色内镜 胃癌 早期精查 诊断
下载PDF
染色放大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直肠多发性息肉的护理体会
15
作者 韦茳筠 金茜 +2 位作者 关静 李萍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12期1373-1374,共2页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这些病变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很容易被忽视,且其癌变率较高,因此,...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这些病变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很容易被忽视,且其癌变率较高,因此,积极诊治直肠多发性息肉,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多发性息肉 放大染色内镜 氩离子凝固术
下载PDF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秀梅 房津辉 +2 位作者 于宁 郭延军 李长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7年第9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 结肠表面型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丽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18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2015年8—1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患者分别采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价...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2015年8—1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患者分别采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58例患者中,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检查诊断为早期食管癌的有9例;病变部位:4处位于黏膜层,4处位于黏膜肌层,1处位于黏膜下层。病理结果:4例为鳞状上皮癌,3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腺瘤性息肉,1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患者均顺利切除病灶,且癌性病灶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没有出现病变累及现象。结论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确保内镜下切除范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提升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 超声检查 诊断
下载PDF
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维宇 张军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9例上消化道可疑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诊治。结果: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术后诊断上皮内瘤变的符合率、... 目的:分析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9例上消化道可疑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诊治。结果: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术后诊断上皮内瘤变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高于普通内镜,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下手术切除病变直径为(2.64±0.65)cm,平均手术时间为(97.65±10.21)min,病灶一次性完整治愈性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6.20%(76/79)和100.00%(79/79)。结论: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为上消化道上皮内瘤变的有效诊断方式,能够利于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分型,且可发挥治疗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19
作者 陆成会 宁晶晶 +2 位作者 于志坚 孙虎 劳阿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172-174,共3页
研究和分析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疑似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普通内镜和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观察... 研究和分析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疑似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普通内镜和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及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普通内镜检查相比,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检查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均显著更高,P<0.05;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95.56±11.45)min,病灶切除直径平均为(2.43±0.59)cm,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00%(75/75),一次性完整治愈性切除率为94.67%(71/7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5/75),其中3例为出血、2例为术中穿孔。结论: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检查不仅能够提高对上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效果,同时对患者的治疗也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激光放大染色内镜 上消化道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诊断治疗
下载PDF
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长青 陈雅华 +5 位作者 洪璐 郑金辉 陈洋洋 杨士杰 高翔 梁玮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全新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中高发区多家医院疑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共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 目的探讨全新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中高发区多家医院疑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共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组和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对比超声内镜(EUS)、碘染色素内镜及放大电子染色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并建立多种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种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依次为93.6%、83.2%及73.6%;特异度分别为37.0%、25%及55.6%;准确度分别为86.4%、82.0%及72.8%。单因素分析显示各内镜下表现(浸润深度、IPCL分型、碘染情况、草席征)对早期食管癌有鉴别意义(P<0.05)。在校准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等因素后,纳入上述影响因素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6%、89.1%和80.6%,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多种内镜联合诊断明显优于单一的内镜检查方法,结合EUS、ME-NBI、碘染色素内镜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超声胃镜 染色内镜 放大电子染色内镜 联合诊断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