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跨文本改编到跨媒介叙事: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 被引量:73
1
作者 李诗语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2,共7页
"跨媒介的故事世界建构"是一种基于互文性的心理模型建构,存在于不同媒介中的不同故事文本相互关联而互不冲突,并共同创造出新的意义。建构"故事世界"的基础是从属于同一世界的不同故事、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关性。&qu... "跨媒介的故事世界建构"是一种基于互文性的心理模型建构,存在于不同媒介中的不同故事文本相互关联而互不冲突,并共同创造出新的意义。建构"故事世界"的基础是从属于同一世界的不同故事、不同文本之间的相关性。"跨媒介的故事世界"更关注相关性多于差异性,更关注媒介关系胜过文本关系,更将文本视作观众构建心理模型的"线索"而不仅是被膜拜的作品,更强调共同建构多于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故事世界 改编 互文性
全文增补中
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兼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被引量:63
2
作者 王迁 《科技与法律》 2006年第1期18-25,共8页
“模仿讽刺”在著作权法理论中特指通过模仿原作内容而对原作加以讽刺或批评的改编创作形式。“模仿讽刺”是对原作特殊形式的“评论”,为了达到讽刺或批评原作的“评论”目的,它必须对原作内容进行大量模仿使用。虽然“模仿讽刺”会对... “模仿讽刺”在著作权法理论中特指通过模仿原作内容而对原作加以讽刺或批评的改编创作形式。“模仿讽刺”是对原作特殊形式的“评论”,为了达到讽刺或批评原作的“评论”目的,它必须对原作内容进行大量模仿使用。虽然“模仿讽刺”会对原作的市场产生消极影响,但这并不是对原作作者利益在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损害”。在模仿的程度应与讽刺与批评的需要相适应的情况下,“模仿讽刺”构成“为进行评论而对适当引用作品”,是“合理使用”。应当以上述规则解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著作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改编 模仿讽刺 合理使用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著作权
下载PDF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妙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98-100,共3页
电影语篇分析涉及到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的探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指导,从语言批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语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初步探讨电影语篇如何构建多模态,从而实现电影与小说原作的互文。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改编 电影语篇
下载PDF
"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法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25,158,共6页
本文认为,"红色经典"作为共和国前期的文艺模式,内含了青春性和成年性的统一。当下人的三种意向,对历史总体的重塑,对理想的重温,对人性丰富本质的认识,以及这三种意向本身的复杂性,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及其结果,起... 本文认为,"红色经典"作为共和国前期的文艺模式,内含了青春性和成年性的统一。当下人的三种意向,对历史总体的重塑,对理想的重温,对人性丰富本质的认识,以及这三种意向本身的复杂性,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及其结果,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编 “红色经典” 读解 共和国 复杂性 意向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 被引量:42
5
作者 孙庆彬 凌颖 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8-82,共5页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为范例,探究如何将民间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为适合于课堂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保护传承,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的导向...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为范例,探究如何将民间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为适合于课堂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保护传承,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的导向是地域文化价值观;改编的法则是遵循地域文化规律、体育健身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改编的方法是纳入地域动作元素,植入地域文化元素,添加创新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 改编 地域性
下载PDF
媒介IP催生跨媒介叙事文本初探 被引量:27
6
作者 唐昊 李亦中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126-132,共7页
近年来"IP"成为媒体及学术界的高频词汇。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IP意指媒介组织用资本购买或创造小说、形象、概念等知识产权,合法从事各个媒介平台的文本开发,使之贯穿于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游戏、动漫、图书出版等产业,以... 近年来"IP"成为媒体及学术界的高频词汇。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IP意指媒介组织用资本购买或创造小说、形象、概念等知识产权,合法从事各个媒介平台的文本开发,使之贯穿于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游戏、动漫、图书出版等产业,以全新的内容体验促成受众的多重消费。在媒介IP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跨媒介叙事文本以故事世界为基础,使文本扩展至多个媒介平台;通过多元媒介类型增强叙事体验并协作控制叙事节奏;叙事线索在媒介间穿梭的过程中构成互文,并以解释学法则和迁徙诱因等叙事技巧促成媒介间的受众迁徙。这种跨媒介叙事开发模式构成文本与媒介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国媒介IP的优质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IP 跨媒介叙事 改编 故事世界
下载PDF
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德先 殷艳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译创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译创作为一种语言服务,主要应用于传媒、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但在电子游戏、网站、视听产品、文学等跨语言、跨文化活动中也普遍存在。译... 译创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信息。译创作为一种语言服务,主要应用于传媒、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但在电子游戏、网站、视听产品、文学等跨语言、跨文化活动中也普遍存在。译创扩展了翻译概念,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同一文本的多语言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创 翻译 改编 语言服务
下载PDF
从民间性到“人民性”:戏曲改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炼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7,共8页
关键词 文学内容 传统戏曲 阐释 封建伦理道德 改编 剧本 政治意识形态 评论 戏曲改革 舞台表演
下载PDF
《刺客聂隐娘》:阐释的零度——侯孝贤访谈 被引量:21
9
作者 侯孝贤 谢佳锦 王志钦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81,共8页
面对一部直观上于形式、于内容都有读解难度的作品,阐释的目光遭遇创作的直觉,访问也就像是一场彼此见招拆招的棋局,最终像是受访者给访问者下了一局指导棋。
关键词 零度 阐释 刺客 便利商店 改编 说明性 日常性
原文传递
“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 被引量:14
10
作者 侯洪 张斌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82,共4页
“红色经典”的改编及传播不仅是一个媒介事件和消费层面的“狂欢”, 也不是简单归于政治即可以说清楚的。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历史现实。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只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和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华民... “红色经典”的改编及传播不仅是一个媒介事件和消费层面的“狂欢”, 也不是简单归于政治即可以说清楚的。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历史现实。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只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和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守护和现代传统的思考和重建。鉴于此,本文将对“红色经典”及其改编与传播做一较为周详的考察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界说 改编 传播空间 民族精神信仰 话语表述 人物塑造
下载PDF
《西游记》:从小说向影视的转型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同坤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9-32,共4页
古典名著《西游记》以其丰厚的人文蕴涵与圆熟的叙事技巧,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取之不竭的资源;但是,不同的影视制作者在改编《西游记》时,内涵重铸的向度和外延重塑的方式却迥然相异。迄今,《西游记》的影视改编版本已有数十种,以改编方... 古典名著《西游记》以其丰厚的人文蕴涵与圆熟的叙事技巧,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取之不竭的资源;但是,不同的影视制作者在改编《西游记》时,内涵重铸的向度和外延重塑的方式却迥然相异。迄今,《西游记》的影视改编版本已有数十种,以改编方式为线索,对这些版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可以发掘出语言艺术向音像艺术转型的一些普适性规律和特有性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小说 影视 改编
下载PDF
媒介:制约叙事内涵的重要因素——电影改编中意义增值现象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军英 曲春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4-139,共6页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改编 意义
下载PDF
《林海雪原》的现代传奇与写真 被引量:17
13
作者 程光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8,共6页
50年代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与中国极其丰厚的传奇文学传统有很深的联系,它的文本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设计明显发生了向中国民间武侠、传奇小说传统审美口味上的倾斜与仿制,是现代革命的逻辑和传统传奇文学逻辑之间达成的妥... 50年代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与中国极其丰厚的传奇文学传统有很深的联系,它的文本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设计明显发生了向中国民间武侠、传奇小说传统审美口味上的倾斜与仿制,是现代革命的逻辑和传统传奇文学逻辑之间达成的妥协;由于《林海雪原》负载着政治宣传和非政治的娱乐两个功能,因此,对叙事文本的战争描写本着真与虚相结合的方法;《林海雪原》在文革中被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基本保留原作传奇性背景的基础上,增强了现代革命京剧表演性成份,不过,为把《智》剧修改的更有"阶级性",原作中的江湖游侠的传奇色彩被换成充满阶级仇恨的内容,经过内容和程式的转换,传奇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真正结合起来。总之,从小说到样板戏,传奇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回忆 传奇 改编
下载PDF
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强晓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3,共6页
本文从《论语》的语域特点出发,重建其情境,结合当代西方大众读者的期待,分析了它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分别对应的翻译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漫画这一媒介解决这些难点的潜质,并具体考察了现有的海外《论语》漫画英译本在实际... 本文从《论语》的语域特点出发,重建其情境,结合当代西方大众读者的期待,分析了它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分别对应的翻译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漫画这一媒介解决这些难点的潜质,并具体考察了现有的海外《论语》漫画英译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作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漫画在当代《论语》英译中的作用,对《论语》原文的改编不可避免,同时还需要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漫画英译 语域分析 西方大众读者 改编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 被引量:16
15
作者 柯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18,共18页
思想领域没有真空,感情领域没有真空,人民的心没有真空,表达人民心声的文学也没有真空。因此盛世有文学,衰世有文学,甚至在外国侵陵和统治下也有文学。
关键词 戏剧文学 观众 改编 沦陷时期 抗日战争 舞台艺术 演出 旧上海 话剧艺术 悲剧性
下载PDF
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吕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111,共5页
本文从文学作品改编在电影内容生产中的地位、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现状、文学作品改编在电影内容生产中的变化趋势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电影 内容生产 改编
原文传递
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被引量:16
17
作者 周志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是文学传播的又一种形式,近年来网络小说颇受影视改编的青睐,由此带来的"如何改编"的问题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网络人气小说大多是有独特性的,但这些独特性能否在改编时成功地被影视转化,还受到多方面条... 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是文学传播的又一种形式,近年来网络小说颇受影视改编的青睐,由此带来的"如何改编"的问题是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网络人气小说大多是有独特性的,但这些独特性能否在改编时成功地被影视转化,还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影视 改编
下载PDF
“有声读物”涉著作权若干问题浅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书青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68-76,共9页
"懒人听书"案集中反映了有声读物领域的著作权典型问题。应予明确的规则是:严格对照文字作品原文朗读形成的有声读物,无论其是否添加了背景音乐、音效,都没有改变文字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因而不构成改编作品。有声读物作为一种... "懒人听书"案集中反映了有声读物领域的著作权典型问题。应予明确的规则是:严格对照文字作品原文朗读形成的有声读物,无论其是否添加了背景音乐、音效,都没有改变文字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因而不构成改编作品。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录音制品,是文字作品的复制件。在解释著作权授权合同时,应当遵循法定的顺位规则;无法查明双方合意时,应当认定未明确授权的权项仍完整地保留在著作权人手中。上游"授权方"缺乏有效权利而发放许可,"被授权方"实际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行为的,根据"授权方"与"被授权方"不同的主观状态,可以分别按共同侵权、教唆侵权、帮助侵权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读物 改编 复制 合同解释 许可侵权
原文传递
舞剧《雷和雨》对《雷雨》的解构与创生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汤旭梅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2,共6页
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王玫将话剧《雷雨》改编为现代舞剧《雷和雨》。话剧《雷雨》的故事是作为《雷和雨》的母体存在的,不过这个存在遥远而苍茫;故事里的情节也成为斑驳的记忆,但却日久弥新。从总体上说,舞剧《雷和雨》是以《雷雨... 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王玫将话剧《雷雨》改编为现代舞剧《雷和雨》。话剧《雷雨》的故事是作为《雷和雨》的母体存在的,不过这个存在遥远而苍茫;故事里的情节也成为斑驳的记忆,但却日久弥新。从总体上说,舞剧《雷和雨》是以《雷雨》为底,以身体动作为载体,传达编导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体验,从而营造更加广阔的人生意蕴和意义。王玫认为《雷和雨》是"一个从《雷雨》中走来的故事"。实际上,《雷雨》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饶有趣味的集体记忆,而王玫的舞剧成为唤醒了这个记忆的续写和重组的形式。所以,与其说舞剧《雷和雨》与话剧《雷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倒毋宁说舞剧《雷和雨》是对话剧《雷雨》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创生转义。在这里,话剧《雷雨》与舞剧《雷和雨》成为一种互文性的关系。话剧里面的故事一方面成为舞剧创造的起点,另一方面,又构成了舞剧改编的一个"障碍"。从话剧人物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对话和行动,到舞剧中按照象征的方式组织身体语言的暗示或隐喻,这种意义的转换,造就了两个文本之间大型的对话关系。事实上,《雷和雨》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放弃了用舞蹈再现话剧的创作观念,也就是放弃了舞蹈身体再现生活的观念,从而在舞蹈语言功能的开拓方面进行了新的大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雷和雨》 改编 舞剧 创生 转义
原文传递
使用《中图法》第四版后文献及目录改编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树年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0年第2期62-66,78,共6页
关键词 《中图法》第四版 文献 目录 改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