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晓松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8-84,147-148,共9页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也是最终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职官制度管理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土司土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其残余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土官制度的兴衰始终与改土归流活动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元明清时期 改土 土司 职官制度 新中国成立 主要形式 民族传统 民族政策 封建王朝 二元结构 制度管理 集大成 统治 皇权 历代 活动
原文传递
管治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基于清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经验的考察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楠 林友宏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3-188,共16页
本文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管治方式演变为例,考察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清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改土归流"后改流... 本文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管治方式演变为例,考察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清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改土归流"后改流地区比未改流土司地区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力资本积累。而且该影响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其中改流时间越长的地区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较低的婴儿死亡率。此外,本文发现改流后流官体制对人口流动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不仅丰富了相关民族国家边疆管治的历史经验和实证证据,也为理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改土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试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开发 被引量:20
3
作者 段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5-103,共9页
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 ,是土家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伴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 ,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 ,这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开发 ,大大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和我国统一... 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 ,是土家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伴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 ,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 ,这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开发 ,大大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与此同时 ,片面的农耕垦殖 ,使土家族地区传统的多元经济体系被打破 ,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重 ,地力下降 ,动植物资源减少 ,水旱灾害增多。清政府对土家族文化一些不合理的变更 ,也影响了土家族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 土家族地区 文化开发 经济开发
原文传递
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 被引量:12
4
作者 余宏模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4,共9页
清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分析,作者认为废土设流和改土归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土归流的重点不在土司地区,也不是将土官一律废革。 贵州的改土归流任务:一是废革有“过犯”的土司和土目;二是调... 清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分析,作者认为废土设流和改土归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土归流的重点不在土司地区,也不是将土官一律废革。 贵州的改土归流任务:一是废革有“过犯”的土司和土目;二是调整疆界,归并事权;三是开辟“苗 疆”,设官建制。其重点在于将广大“苗疆”土地赋税和人民,直接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统治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贵州 改土
原文传递
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世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20,共9页
土司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表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进一步加强。首先,改土归流的出发点是要确保土司地区的稳定,不仅通过革除一部分土司,以解决"尾大不掉... 土司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表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进一步加强。首先,改土归流的出发点是要确保土司地区的稳定,不仅通过革除一部分土司,以解决"尾大不掉"的弊端,还对革除土司进行异地安插,防止再生事端。其次,改土归流强化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一是通过改流,与内地体制划一;二是加强了原土司地区的"流土并治"。同时,通过改土归流,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对土司地区的管理措施,包括对各族民众的控制与管理,对新设流官的选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需要指出的是,改土归流中也有国家治理失误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 土司制度 国家治理 土司安插 土并治
下载PDF
土流并治在近代云南边疆的全面确立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文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4,共6页
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和平“改土归流”、存土置流等方式,全面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其特点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土司制度、政权与流官制度、政权同时并存,甚至明文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整个民国时期,土流并治遍... 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和平“改土归流”、存土置流等方式,全面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其特点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土司制度、政权与流官制度、政权同时并存,甚至明文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整个民国时期,土流并治遍及云南边疆,形成了一务引人注目的土流并治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司制度在近代云南边疆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②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土流关系由对立转向统一,外延式改土归流完成了向内涵式改土归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治 改土 土司制度
下载PDF
论外来物种引入之生态后果与初衷的背离——以“改土归流”后贵州麻山地区生态退变史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庭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35-40,共6页
清雍正"改土归流"前,贵州麻山地区属于"生界",改土归流过程中才着手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行政机构,对当地的苗族居民实施有效的直接统治。清廷出于确保税源和施惠于民的考虑,先后向这一地区引进多种外来农作物... 清雍正"改土归流"前,贵州麻山地区属于"生界",改土归流过程中才着手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行政机构,对当地的苗族居民实施有效的直接统治。清廷出于确保税源和施惠于民的考虑,先后向这一地区引进多种外来农作物,并由此引发了当地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巨变。这些政策执行之初,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引进的外来作物与当地特有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不相兼容,以至于随着这些外来物种种植规模的扩大,对当地自然与生态结构的脆弱环节构成直接冲击,经长期积累后,到了民国后期,终于以大面积"石漠化"生态灾变形式暴露出来。分析这200余年间的历史过程,集中表现为决策的初衷与其导致的生态后果相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改土 生态后果
下载PDF
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与效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方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5,共7页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雍正朝 改土 原因、策略与效用
下载PDF
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述论 被引量:15
9
作者 何一民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9,共11页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所进行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这次改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这次改革虽然是由清史赵尔丰主持并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此,而...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所进行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这次改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这次改革虽然是由清史赵尔丰主持并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这次改革总体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赵尔丰不过是历史的工具,执行了历史的使命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边藏区 赵尔丰 改土 20世纪初 政治 经济 文化 改革 社会风俗 教育 发展
下载PDF
游耕制度:土家族古代的生产方式 被引量:16
10
作者 雷翔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2-87,共6页
搜集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田野调查,证明: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础是游耕制度。它是游耕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游耕社会,包括山林土地社会共有、血缘性社会组织、游动性生活习俗和相应的文化伦理制度。进一步清理游耕制... 搜集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田野调查,证明: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础是游耕制度。它是游耕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游耕社会,包括山林土地社会共有、血缘性社会组织、游动性生活习俗和相应的文化伦理制度。进一步清理游耕制度与土司政治间的关系,并试图分析改土归流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生产方式 游耕 改土
原文传递
“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庭硕 杨曾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5,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地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是整个封建王朝官僚体制有效和灵活运转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改土 政治命运 用人制度
原文传递
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及其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惠朗 向元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40-45,共6页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艺术结品,是土家族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社会文明的标志。它种类繁多,形式新颖,外观美丽而大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御寒和装饰自已不可缺少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继...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艺术结品,是土家族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社会文明的标志。它种类繁多,形式新颖,外观美丽而大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御寒和装饰自已不可缺少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继承土家族服饰的传统特点和诗情画间的形式,丰富我国现代服饰的内容,现就土家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和特征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地区 古代服饰 改土 历史演变 社会形态 发展变化 原始社会 社会发展道路 生活方式 历史阶段
下载PDF
清代水西彝族土目和彝文田契试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余宏模 《贵州民族研究》 1979年第1期46-54,45,共10页
贵州省毕节地区所辖各县,是黔西北彝族人口居住较多的地方。其中大方县,是清初改土归流后大定府治所在地。历史上,大方彝名慕卧格,是明代贵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氏统治的住地,由于安氏土司统治的地区,位于乌江上游的鸭池河(六广河)以西,... 贵州省毕节地区所辖各县,是黔西北彝族人口居住较多的地方。其中大方县,是清初改土归流后大定府治所在地。历史上,大方彝名慕卧格,是明代贵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氏统治的住地,由于安氏土司统治的地区,位于乌江上游的鸭池河(六广河)以西,故称水西。文献记载,水西土司安氏的远祖济火,早在蜀汉时献粮通道,协助诸葛亮南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 水西 土司制度 大定 宣慰使 彝文 彝族人口 毕节地区 隶属关系 封建领主
原文传递
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动因新议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国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0-67,共8页
清初的国内政治、国防形式以及西南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雍正朝加强对西南的治理,认为雍正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防御西南地方势力转化倒戈,策应漠西蒙古南下,以巩固清朝内陆边防之需要。
关键词 雍正朝 漠西蒙古 改土 内陆边防
下载PDF
元至清初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探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段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100,共9页
元至清初是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剧烈时期 ,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 ,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 ,密切了两族关系 ,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文化互动使土家族地区... 元至清初是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剧烈时期 ,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 ,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 ,密切了两族关系 ,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文化互动使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汉族与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对于清初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土归流的时间、方式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文化 清初 改土 土家族地区 汉族文化 多民族国家 文化互动 汉族地区 方式 探析
原文传递
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羽琼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1期55-60,共6页
清统一贵州以后,把崇儒兴教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清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即所谓千里“新开苗疆”,兴办了许多义学,借以传播封建文化,巩固专制统治。在清代,贵州义学成为清政府“化... 清统一贵州以后,把崇儒兴教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清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即所谓千里“新开苗疆”,兴办了许多义学,借以传播封建文化,巩固专制统治。在清代,贵州义学成为清政府“化导”各族人民的主要场所。义学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贵州政治经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改土 清代 聚居 专制统治 贵州 封建文化 人民 政治经济 思想
下载PDF
再造“土司”:清代贵州“新疆六厅”的土弁与苗疆治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卢树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3,M0003,共17页
土弁作为清代贵州"新疆六厅"基层社会的管理者,其职权和世袭身份的获得并非来自中央王朝的授职、任命,而是地方流官的委任,是地方政府基于苗疆治理实际而进行的制度性创造。随着苗疆经济的发展,苗寨头人成长并部分取代了土弁... 土弁作为清代贵州"新疆六厅"基层社会的管理者,其职权和世袭身份的获得并非来自中央王朝的授职、任命,而是地方流官的委任,是地方政府基于苗疆治理实际而进行的制度性创造。随着苗疆经济的发展,苗寨头人成长并部分取代了土弁的管理职权。咸同兵燹后,清廷为强化苗疆治理,拟废革土弁,终因地方督抚的妥协和地方官的回护而搁置,显示出清代贵州苗疆治理体制的特殊性与西南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的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 土弁制度 新疆六厅 苗疆治理
原文传递
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明代贵州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始末 被引量:14
18
作者 温春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89,共5页
以往有关中央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流官的原因的研究,大都从政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角度入手。文章通过对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过程的考察,试图探讨明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拓展统治权力时所面临的行政成本、文化隔膜等因素的... 以往有关中央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流官的原因的研究,大都从政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角度入手。文章通过对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过程的考察,试图探讨明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拓展统治权力时所面临的行政成本、文化隔膜等因素的制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府 新贵县 贵州宣慰司 改土
下载PDF
论明清时期的土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成臻铭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73,共9页
土舍在土司家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同早期的土司一样是由土目转化而来 ,之后又转化为不同级别的土司及土司自署官员。揭秘土舍问题系揭开土司政治家族化内幕的关键。本文以明清时期两次“改土归流”之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 ,对土司... 土舍在土司家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同早期的土司一样是由土目转化而来 ,之后又转化为不同级别的土司及土司自署官员。揭秘土舍问题系揭开土司政治家族化内幕的关键。本文以明清时期两次“改土归流”之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 ,对土司管区土舍的源流、官僚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改土 历史事件 政治家 明清时期 家族化 官员 官僚 问题 职权
原文传递
火器应用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94,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在解释改土归流政策成因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于明清两代何以有能力完成此项历代无法完成的任务的可能性问题所涉甚少。事实上,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完成此项任务,是与这一时期火器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分不开... 长期以来,学界在解释改土归流政策成因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于明清两代何以有能力完成此项历代无法完成的任务的可能性问题所涉甚少。事实上,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完成此项任务,是与这一时期火器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分不开的。火器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器 改土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