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钱晓东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3,共9页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的过程,且伴随有多次低值异常;震前2个多月至发震,波速比从低值回升至均值附近;震后波速比维持在均值上下波动,并伴有高值出现。震区南部的元谋地区和东北部的巧家—普格一带波速比异常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波速比 多台法
下载PDF
汶川与攀枝花地震前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与孕震背景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2,共7页
利用川西地区1990—1997年、1997—2003年及1994—2006年区域水准观测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汶川Ms8.0地震与攀枝花Ms6.1地震前相关及周边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分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北段与鲜水河断裂南段及与龙门山断... 利用川西地区1990—1997年、1997—2003年及1994—2006年区域水准观测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汶川Ms8.0地震与攀枝花Ms6.1地震前相关及周边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分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北段与鲜水河断裂南段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区附近显示与继承性运动背景一致的大范围、显著隆升和长时间尺度(10数年)应变能积累特性,对汶川大震有一定程度反映;而元谋-绿汁江断裂南段1997—2003年应变积累加速特征可能对攀枝花地震有一定程度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攀枝花地震 垂直形变 负位错 背景
下载PDF
攀枝花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快速鉴定评估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钟声 王清远 晁忠贵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0-187,共8页
介绍了2008年攀枝花Ms 6.1级地震房屋应急评估中采用的快速鉴定评估方法,通过了解攀枝花三区两县以及震中仁和区的公共建筑震害情况,根据建筑破坏等级,对不同烈度区的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房屋破坏评估结果进行了统计分... 介绍了2008年攀枝花Ms 6.1级地震房屋应急评估中采用的快速鉴定评估方法,通过了解攀枝花三区两县以及震中仁和区的公共建筑震害情况,根据建筑破坏等级,对不同烈度区的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房屋破坏评估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该方法在可操作性、可靠度的一致性和鉴定结果的直观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适当引入结构危险性评分的方式,以进一步增加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震害调查 破坏程度 房屋鉴定
下载PDF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序列精定位 被引量:3
4
作者 傅莺 龙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4,共9页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 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SN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 利用四川和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资料,并结合Hypo2000+Hypo DD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呈近SN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度约为30km,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序列深度的分布范围主要为0~4、5~20km,而4~5km范围显示为明显的少震层。沿序列长轴的深度剖面显示,余震区中段存在1个不规则的少震的"空区",为1955年634级地震的破裂区,该地震发生在空区的南端。分析认为,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是因汶川8.0级地震后的应力调整造成未破裂的小凹凸体发生破裂所致。余震密集分布区沿垂直于破裂长轴的两个剖面则显示了在其北端地震震源分布更深,且断层面向NW倾斜,与已知的红格断裂的倾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精定位 Hypo2000 HypoDD
下载PDF
攀枝花里氏6.1级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晁忠贵 方冬慧 +1 位作者 王清远 钟声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里氏6.1级地震后,四川大学相关人员根据四川省的要求作为专家小组之一赴攀枝花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房屋应急评估工作。评估了攀枝花市及其下辖仁和区和盐边县房屋的受损情况,根据建筑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场地地震...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里氏6.1级地震后,四川大学相关人员根据四川省的要求作为专家小组之一赴攀枝花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房屋应急评估工作。评估了攀枝花市及其下辖仁和区和盐边县房屋的受损情况,根据建筑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场地地震烈度进行了建筑的震害统计,结合典型工程震害案例,分析了震害特征和破坏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房屋建筑抗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6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下载PDF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深度及震源区应力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罗艳 赵里 田建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417,共14页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发震层深度以及震源区及其周围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了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并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区周围232个地震震源深度.主震的震源深度~12km,...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发震层深度以及震源区及其周围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了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并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区周围232个地震震源深度.主震的震源深度~12km,大多数3级以上余震分布在12~18km深度范围,发生在脆性上地壳.使用面波和体波三分量波形拟合方法分析了攀枝花地震序列震源区周缘3.0级以上地震,共得到232个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显示震源区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但在块体交界带的局部地区震源机制表现出多样复杂性.在震源区开展基于震源机制解的二维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震源区所处的滇中块体内部应力分布较为一致,应力性质主要为走滑型,方向SE,与当地GPS地表形变速度场方向基本吻合.而滇中块体边界以及块体外部地区,应力性质和应力方向与块体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整个研究区域从NE到SW,无论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还是最小主压应力方向都存在顺时针方向的偏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物质东移受阻而转向南移动,导致滇中次级块体向SE方向平移和顺时针转动.攀枝花地震受SE向水平挤压、NE向水平拉张作用,在~12km深部发生破裂,做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攀枝花地震序列 深度震相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原文传递
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区多参数结构成像及发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润秋 柳存喜 +1 位作者 王志 刘冠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20-4632,共13页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 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 P,V 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 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 P,V 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低纵、横波速度转换带,并且在震源下方存在一显著的低V S和高σ异常体延伸至下地壳.本研究认为,该构造特征主要是由于西侧坚硬的川滇菱形块体对来自深部流体或熔融物质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绝大部分流体或熔融物质通过断裂带向东南侧的块体内部迁移,造成断裂带两侧块体的岩石物理属性差异较大所致.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地震发生在剪切应力较强的元谋—绿汁江断裂带上,震源下方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至震源的断层或裂隙中,增加了震源区岩石的流体应力,降低了横波速度(V S)、增加了岩石的泊松比(σ).我们推测,流体侵入在攀枝花地震形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来自于青藏高原下地壳的大量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震源区岩体的断层或裂缝中,这一过程增加了震源区的孔隙流体压力、减弱岩石的机械强度,同时岩石的静摩擦力增加,导致容易引起岩体脆性形变,从而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M S6.1攀枝花地震 结构不均匀性 流体渗透 地震成像 地壳应力
下载PDF
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探讨
9
作者 王斌 梁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5-218,264,共4页
结合地震波记录原理,分析并讨论攀枝花台数字仪震相的一些物理特征,并使用MATLAB对攀枝花、长春台的地震资料做简单滤波分析,便于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参考川滇交界地区地质构造,总结出攀枝花台对多次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经验规律,为... 结合地震波记录原理,分析并讨论攀枝花台数字仪震相的一些物理特征,并使用MATLAB对攀枝花、长春台的地震资料做简单滤波分析,便于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参考川滇交界地区地质构造,总结出攀枝花台对多次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经验规律,为地震速报快速识别震相提供实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地震 数字地震 震相识别 地震速报
下载PDF
攀枝花台川—05井流体观测干扰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慧 王斌 +3 位作者 赵薇 蒲宇 罗玉来 向尉羚 《四川地震》 2016年第1期38-43,共6页
使用与观测数据正常动态对比的方法来识别干扰,收集、整理、复查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数字化各测项观测原始资料。分析影响攀枝花台川—05井流体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观测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观测技术系统因素... 使用与观测数据正常动态对比的方法来识别干扰,收集、整理、复查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数字化各测项观测原始资料。分析影响攀枝花台川—05井流体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观测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观测技术系统因素、观测条件改变因素以及不明原因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观测 干扰识别 干扰因素 攀枝花地震
下载PDF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序列ML≥4.0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83
11
作者 龙锋 张永久 +2 位作者 闻学泽 倪四道 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52-2860,共9页
针对2008年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M_s6.1地震序列,本研究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序列主震及M_L≥4.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主应力轴仰角小于10°... 针对2008年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的M_s6.1地震序列,本研究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序列主震及M_L≥4.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机制解的两个主应力轴仰角小于10°,其中,主压力轴方位为140°;节面之一走向185°、西倾83°、滑动角5°,显示左旋走滑略兼逆冲分量的断层作用性质.结合余震、烈度分布以及震区的活动构造,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相应的发震断层应是穿越震区的近南北向红格断裂(南段).本研究还获得主震震源机制解的最佳拟合误差深度为10km,与该事件的定位结果相一致.该序列中6次M_L≥4.0余震也具有与主震类似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初步表明:空间上,2008年攀枝花—会理M_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研究区内更早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反映了该序列是在川滇地块SE-SSE向水平运动的背景下、沿近S-N向红格断裂发生左旋走滑略兼逆冲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会理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下载PDF
采用动力试载法对二滩拱坝进行抗震复核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燕芳 黄志澎 黎满林 《水电站设计》 2014年第3期84-88,共5页
汶川5·12地震、攀枝花8·30地震发生后,经地震部门对二滩电站工程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复核,地区设防烈度有所提高,本文采用动力试载法,分别按设计地震和校核地震两级抗震设防参数,对二滩拱坝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复核。... 汶川5·12地震、攀枝花8·30地震发生后,经地震部门对二滩电站工程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复核,地区设防烈度有所提高,本文采用动力试载法,分别按设计地震和校核地震两级抗震设防参数,对二滩拱坝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复核。并与国内同类型工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5·12地震 攀枝花8·30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动力试载法 拱坝抗震复核 自振特性 动应力反应 工程类比
下载PDF
堆积层斜坡地震响应规律的虚拟试验分析
13
作者 张华 游宏 陆阳 《公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16,共6页
运用平面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攀田高速公路望江岭隧道出口堆积层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就地震加速度幅值、频谱特性等相关参数对斜坡动力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讨论,并进一步将虚拟试验计算结果与原型现场实... 运用平面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攀田高速公路望江岭隧道出口堆积层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就地震加速度幅值、频谱特性等相关参数对斜坡动力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讨论,并进一步将虚拟试验计算结果与原型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输入地震加速度幅值特别是峰值强度的提高不仅对堆积体累积塑性变形具显著影响,且于堆积体稳定状态具有较强的扰动效应;(2)不同地震波动激励下,堆积层斜坡水平位移变化规律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输入动载荷的固有属性;(3)峰值强度为0.49m/s2的Loma Prieta水平地震加速度作用20s末,数值虚拟试验结果与现场测斜同震相对位移在量值与分布趋势方面均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堆积层斜坡 攀枝花8.30地震 动力响应 敏感性讨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