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什迪事件与“文明的冲突” 被引量:4
1
作者 阮炜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萨尔曼·拉什迪 撒旦诗篇 穆斯林 世界文学史 伊斯兰文明
原文传递
拉什迪: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悲剧人物 被引量:1
2
作者 韦建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在以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趋势为显著特征的后殖民时代,"换语之人"异军突起,成就斐然。其代表人物拉什迪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世界文学明星。但是,他在前宗主国文化的影响下,背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 在以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趋势为显著特征的后殖民时代,"换语之人"异军突起,成就斐然。其代表人物拉什迪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世界文学明星。但是,他在前宗主国文化的影响下,背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身份发生质变,成了东方主义理论的传声筒,起到了加剧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消极的文化功用。他的悲剧具有警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后殖民文学 文化身份 东方主义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悲剧性 文学评论 英国 小说 撒旦诗篇
下载PDF
“英国归属”认同政治的批判——论《撒旦诗篇》与《砖巷》中的族群归属书写 被引量:1
3
作者 芮小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4-39,共6页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旦诗篇》、《砖巷》中,对穆斯林移民寻求文化归属的经历进行了书写。两位作家从移民族群的角度出发,对官方三种"英国归属"认同模式中存在的"排斥"逻辑和"强制同化"逻辑展开批评,以他们为代表的英国族裔文学开拓了建构以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英国民族认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旦诗篇 《砖巷》 英国归属 政治认同 族裔性
下载PDF
《外国争议作家·作品大观》前言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耀成 《译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7-218,216,共3页
在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作品都曾经引起过争议,往往毁誉参半。围绕《少年维特之烦恼》、《轮舞》、《尤利西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解冻》等作品所进行的争论,曾经轰动世界文坛。而对《抓间谍者... 在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作品都曾经引起过争议,往往毁誉参半。围绕《少年维特之烦恼》、《轮舞》、《尤利西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解冻》等作品所进行的争论,曾经轰动世界文坛。而对《抓间谍者》、《撒旦诗篇》等作品的争论,后来竟演变为国际政治和外交事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究竟有多少作品有过争议,恐怕谁也难以说得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 日瓦戈医生 撒旦诗篇 《尤利西斯》 外交事件 古拉格 莱夫 世界文坛 奥维德
原文传递
国外萨尔曼·拉什迪研究述评
5
作者 任佳佳 邓颖玲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国移民文学的三雄之一,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和新流散文学的先驱。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国外拉什迪研究的成果,本文发现国外研究维度比较宽广和深入,主要从叙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批评等视... 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国移民文学的三雄之一,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和新流散文学的先驱。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国外拉什迪研究的成果,本文发现国外研究维度比较宽广和深入,主要从叙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批评等视角挖掘拉什迪小说所彰显的独特审美价值。近十年来,拉什迪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态势,这充分反映了拉什迪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书写领域日趋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多元文化书写 撒旦诗篇 移民文学 英国文学传统
下载PDF
世界文坛动态
6
《译林》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17-221,共5页
今年3月,瑞典皇家文学院推选未满40岁的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接替于去年12月10日逝世的阿尔蒂尔·伦德奎斯特任该院院士。众所周知,全球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皇家文学院每年评定一次,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当选该院院士... 今年3月,瑞典皇家文学院推选未满40岁的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接替于去年12月10日逝世的阿尔蒂尔·伦德奎斯特任该院院士。众所周知,全球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皇家文学院每年评定一次,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当选该院院士,无疑使这个评奖委员会补充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成为该院入选的第5位女性,是目前18位院士中的第3位女性。实际上,自从伊朗领袖霍梅尼因《撒旦诗篇》判处英国作家拉什迪死刑,有3位院士辞职以后,该院只有15位院士。迄今为止,卡特丽娜·弗罗斯坦松发表了十多部著作,并有好几部剧本被搬上了舞台。她还是评论家和翻译家。她的丈夫让·克洛德·阿尔诺是位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德奎斯特 斯坦 拉什迪 评奖委员会 卡特 撒旦诗篇 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文坛 蒂尔 奥茨
原文传递
新闻“烹调术”散谈
7
作者 吴万里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21-22,共2页
新闻作为宣传,它是一门艺术,如何报道,如何编排,能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往往决定了宣传的成功与否! 那么究竟有些什么窍门呢?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手法: (1) 揭示心态,增强说服力。心态、就是人们心里的想法、思想,即原动力,它往往能直... 新闻作为宣传,它是一门艺术,如何报道,如何编排,能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往往决定了宣传的成功与否! 那么究竟有些什么窍门呢?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手法: (1) 揭示心态,增强说服力。心态、就是人们心里的想法、思想,即原动力,它往往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秘密,因此说服力就特别强,也最能打动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人 放鞭炮 海峡两岸关系 看世界 另一面 撒旦诗篇 政治色彩 新民晚报 《中国时报》 报纸版面
下载PDF
关于英国少数族裔作家拉什迪的文学研究
8
作者 李宗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9-180,共2页
萨尔曼·拉什迪于1948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之后在英国长大。为了迎合西方主流的文学观点,拉什迪创作出一系列讽刺穆斯林的小说,因此名声大噪,代表作品有1981年出版的《午夜的孩子》,获得了英国布克奖;1989年出版的《撒旦... 萨尔曼·拉什迪于1948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之后在英国长大。为了迎合西方主流的文学观点,拉什迪创作出一系列讽刺穆斯林的小说,因此名声大噪,代表作品有1981年出版的《午夜的孩子》,获得了英国布克奖;1989年出版的《撒旦诗篇》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对他的生命都产生不小的威胁,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1996年出版的《摩尔人最后的叹息》。2000年之后,拉什迪便迁居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文学研究 少数族裔 英国 穆斯林家庭 作家 撒旦诗篇 1948年
原文传递
郭新瑞诗选
9
作者 郭新瑞 《黄河》 2015年第3期195-196,共2页
他的春天,他的雪,绝不是小雨滴曾反复迷失的路寒冷一再吞噬,把时间逼进凌晨他的步子够长,跨过漆黑的黎明如果那些也算廊庑,天穹就会失去星星他高举焚烧的翅膀,他高举着冷冷的冰像迷宫被来回重复奔跑,有人一生咀嚼着失望,一个凌... 他的春天,他的雪,绝不是小雨滴曾反复迷失的路寒冷一再吞噬,把时间逼进凌晨他的步子够长,跨过漆黑的黎明如果那些也算廊庑,天穹就会失去星星他高举焚烧的翅膀,他高举着冷冷的冰像迷宫被来回重复奔跑,有人一生咀嚼着失望,一个凌冽的春天他的河流倒流,这使人痛恨一直抒情的红色河流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投资 兰舟 越陷越深 壁纸刀 上斜坡 来去匆匆 车舆 万向轴 申耽 撒旦诗篇
原文传递
杜绝侮教案再次发生——评《性风俗》坏书
10
作者 穆白 《中国穆斯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15,共2页
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出现,就曾受到一些人的诋毁,穆斯林受到种种迫害。但是伊斯兰教却得到迅速传播。它的主要经典《古兰经》,现已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献。先知穆罕默德是举世所知的伟人。清真寺随穆斯林所... 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出现,就曾受到一些人的诋毁,穆斯林受到种种迫害。但是伊斯兰教却得到迅速传播。它的主要经典《古兰经》,现已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献。先知穆罕默德是举世所知的伟人。清真寺随穆斯林所居而修建。麦加天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兰经》 天房 中国伊协 文化出版社 国家新闻出版署 撒旦诗篇 新闻出版部门 出版发行 从一 学术研究
下载PDF
一起小说掀起外交风波
11
作者 蒋大鼎 《世界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14-15,共2页
一部小说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的震动,恐怕莫过于《撤旦诗篇》了。先是伊朗以500万美元重金悬赏作者的首级,继而是欧共体各国召回驻伊大使,接着是当事国伊朗与英国断交。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游行示威,抗议出版发行这部书,国际新闻... 一部小说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的震动,恐怕莫过于《撤旦诗篇》了。先是伊朗以500万美元重金悬赏作者的首级,继而是欧共体各国召回驻伊大使,接着是当事国伊朗与英国断交。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游行示威,抗议出版发行这部书,国际新闻媒介始终不放松对此事的迫踪报道。目前,伊朗仍未收回杀人成命,小说作者仍处在英国荷枪实弹的保护之下。遍布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和西方国家陷人一种僵持状态,联合国的出面和一些国家的调解也未见奇效。外电评论,这是继1979年美、伊人质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和伊朗关系中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引起这场风波的小说《撒旦诗篇》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人们尚未对其文学价值展开评说。42岁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自13岁起在英国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旦诗篇 撤旦 拉什迪 僵持状态 西方国家 伊斯兰国家 出版发行 新闻媒介 人质事件 伊斯兰世界
原文传递
莫迪:从“卖茶童”到印度总理
12
作者 王辉强 《党课》 2014年第14期64-68,共5页
谈起印度新任总理莫迪,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度被印度人民誉为政治强人的他,也被一些反对者斥为怀有宗教仇恨的“独裁者”。包括《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在内的十几名印度知名艺术家和学者甚至还曾联合给英国《卫报》写信,称“莫... 谈起印度新任总理莫迪,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度被印度人民誉为政治强人的他,也被一些反对者斥为怀有宗教仇恨的“独裁者”。包括《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在内的十几名印度知名艺术家和学者甚至还曾联合给英国《卫报》写信,称“莫迪将加深印度的宗教仇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总理 撒旦诗篇 《卫报》 独裁者 反对者 艺术家
原文传递
流散主体的身份建构——解读拉什迪《撒旦诗篇》中的双主角(英文)
13
作者 田行宇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2期204-206,共3页
通过解读拉什迪《撒旦诗篇》中双主角不同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分析其不同的命运结局,进而指出双主角实为流散主体自我认同的一体两面。
关键词 撒旦诗篇 双主角 自我认同 流散
下载PDF
“表现自由”的极限——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国旗风波”
14
作者 万青力 《世界美术》 1989年第2期47-24,共2页
今年2、3月,可谓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多事之春。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引起穆斯林世界的愤怒;我国北京的现代艺术展出现了枪击自己作品的事件;而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发生的“国旗风波”。这些“世界新闻”的成因之... 今年2、3月,可谓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多事之春。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引起穆斯林世界的愤怒;我国北京的现代艺术展出现了枪击自己作品的事件;而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发生的“国旗风波”。这些“世界新闻”的成因之一,在于其作者们越过了“表现自由”的某种极限。 芝加哥艺术学院是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学院之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原德国包浩斯设计学院的著名艺术家移民到这里任教,芝加哥艺术学院后来被称为美国“前卫艺术家的摇篮”。今年该校春季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艺术学院 前卫艺术家 拉什迪 撒旦诗篇 世界新闻 包浩斯 世界文学 设计学院 原德 中国美术馆
原文传递
拉什迪出版新作《佛罗伦萨的女巫》 被引量:2
15
作者 海仑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08年第4期39-39,共1页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也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午夜的孩子》使他赢得了布克奖中的布克奖,他的一部《撒旦诗篇》曾搅得世界不宁,他走出地下状态之后已定居美国,最近与第四任妻子、那位印度名模终于...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也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午夜的孩子》使他赢得了布克奖中的布克奖,他的一部《撒旦诗篇》曾搅得世界不宁,他走出地下状态之后已定居美国,最近与第四任妻子、那位印度名模终于分手……无数的逸事、新闻追随在他身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佛罗伦萨 女巫 出版 撒旦诗篇 英国作家 长篇小说 布克奖
原文传递
日本拉什迪血案时效到期
16
《出版参考》 2006年第09X期35-35,共1页
1988年,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因出版《撒旦诗篇》被认为亵渎伊斯兰神圣经典《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而被伊朗前精神领袖霍梅尼判处死刑并遭到追杀。1990年2月,《撒旦诗篇》日译本《恶魔的诗》在日本面世。1991年7月12日,译者筑... 1988年,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因出版《撒旦诗篇》被认为亵渎伊斯兰神圣经典《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而被伊朗前精神领袖霍梅尼判处死刑并遭到追杀。1990年2月,《撒旦诗篇》日译本《恶魔的诗》在日本面世。1991年7月12日,译者筑波大学副教授五十岚-在校园教学楼七层电梯门外喋血身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日本 撒旦诗篇 时效 血案 《古兰经》 精神领袖 穆罕默德
下载PDF
《南希外传》的是非
17
作者 易军 《世界知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8期19-19,共1页
《南希外传》在美国一出版,就惹出了一场是非。虽说它没有像《撒旦诗篇》那样几乎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也不像《抓间谍的人》那样被政府明令禁止出版,但却着实轰动了美国舆论界。许多有影响的报刊竞相发表评论和报道,《时代》和《新闻周... 《南希外传》在美国一出版,就惹出了一场是非。虽说它没有像《撒旦诗篇》那样几乎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也不像《抓间谍的人》那样被政府明令禁止出版,但却着实轰动了美国舆论界。许多有影响的报刊竞相发表评论和报道,《时代》和《新闻周刊》更是让它上了封面。投书的读者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嗤之以鼻.就在众说纷纭之中,它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书。据出版商说,它第一次便印刷60万册,一周后印数竟达92.5万册。10多年前,为尼克松作传的《最后的日子》曾走红一时,第一次印刷也不过15万册,可已算那时美国畅销书的最高记录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出版 撒旦诗篇 《新闻周刊》 《时代》 杰奎琳 希拉 西纳特拉 传记作家 凯利 纽约时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