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5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郭永飞 曹师峰 刘铁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撑开扭力随撑开器撑开先平稳增加然后显著增加,依次切断不同结构后,撑开扭力值降低但变化相似,黄韧带切断后则不再表现扭力显著增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彻底减压后,撑开扭力显著增加为黄韧带紧张产生的阻力所致,根据扭力显著变化来确定合适的撑开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间撑开 实验 撑开高度 撑开扭力 颈椎次全切除术
下载PDF
椎间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陆廷盛 罗春山 +2 位作者 欧阳北平 陈啟鸰 邓忠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行因颈椎病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118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将病例分为3组,原位组27例,撑开为基准高度的100%~110%;适度撑开... [目的]探讨椎间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行因颈椎病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118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将病例分为3组,原位组27例,撑开为基准高度的100%~110%;适度撑开组57例,撑开高度为基准高度的110%~130%;过度撑开组34例,撑开高度大于基准高度的130%。比较3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及术中意外发生,共19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但无严重不良后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年3组患者VAS、N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2年适度撑开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原位组和过度撑开组(P<0.05),而3组间VAS评分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2年过度撑开组无论是近侧或远侧相邻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率均显著大于原位组和适度撑开组(P<0.05)。术后2年适度撑开组、过度撑开组颈椎前凸角均显著大于原位组(P<0.05)。[结论]椎间撑开高度的确影响颈椎前路融合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建议选择110%-130%的高度撑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隙 撑开高度 邻近节段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春山 赵国权 +4 位作者 梁栋柱 欧阳北平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多维运动,分别测试在不同运动载荷下C_(5/6)椎间隙撑开前,C_(5/6)椎间隙撑开基准高度100%、120%、140%、160%时C_(4/5)及C_(6/7)椎间盘压力变化,对测得的压力值进行多重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撑开器位置安装满意,统计分析显示:6例标本C_(5/6)的平均高度值为6.8 mm;在不同椎间撑开高度下,颈椎后伸30。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20%的基准高度时,颈椎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值分别比其它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椎中立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均小于100%、140%、160%时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而大于未撑开前测得的椎间盘压力值;左右侧屈时,120%平均高度时C_(4/5),C_(6/7)椎间盘压力值小于140%平均高度(P<0.05),且两者与其他3种高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旋转:各状态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例标本在撑开160%的基准高度行前屈30°位时,出现关节突的关节囊韧带轻微撕裂。结论 C_(5/6)椎间盘摘除行椎间植骨时,选取基准高度的120%作为椎间隙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变化影响较小,为合适的椎间隙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压力 撑开高度 临近节段
下载PDF
颈前路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锦明 吴强 +5 位作者 胡孔和 何小龙 朱文刚 席新华 包拥政 钟学仁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7年第4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采用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4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节段手术前后椎间隙高...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采用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4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节段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分组:A组(12例):椎间撑开高度≤2 mm;B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2~4 mm;C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4 mm。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术前、末次随访R值及R'值,观察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颈部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R值和R'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及R值、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B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1周下降角度小于A、C两组(P<0.05);末次随访B组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A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ACDF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良好,椎间撑开过度或撑开不足可能是引起术后早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之一,椎间撑开高度在2~4 mm之间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前路手术 椎间盘切除术 骨移植 椎间撑开高度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