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2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被引量:80
1
作者 姜勇 张玉革 +1 位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其它几种利用方式高,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产生较大影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极显著相关,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林地R =0.990,撂荒地 R =0.990,稻田 R =0.976,玉米地 R =0.980,P < 0.001,n =30);剖面中 C/N 随深度而 2 2 2 2下降,林地 C/N 较高,稻田 C/N 较低,玉米地与撂荒地相应土层中 C/N 相近;在 100 cm 深度内,林地土壤分别比稻田、玉米地、撂荒地每年多截获 4.25、2.87 和 4.48 t·ha-1有机碳,年增幅分别为 6.15%、3.26%和 5.09%;林地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稻田、玉米地和撂荒地(P 值分别达到 0.001、0.008 和 0.008),其它 3 种利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林地在增加碳储量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碳储量 剖面分布 稻田 潮棕壤 林地 利用方式 撂荒 增幅 荒地
下载PDF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被引量:80
2
作者 张学珍 赵彩杉 +1 位作者 董金玮 葛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型,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南、四川、安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较多,分别为24个、23个、21个,其次是湖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均超过10个。"T"字型结构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大致以2010年为界,此前有撂荒记录的县(市)为102个,集中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东西向带状区域,形成横轴;此后新增63个县(市),集中分布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地区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形成纵轴。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收益低和劳动力不足分别是86%和78%的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撂荒 荟萃分析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被引量:63
3
作者 吴世新 周可法 +4 位作者 刘朝霞 张琳 乔木 岳健 张雪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8,共7页
通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新疆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并对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近10年来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近10年来耕地总面积增加明显;草地总... 通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新疆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并对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近10年来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近10年来耕地总面积增加明显;草地总面积减少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扩张显著;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土地各种类型面积有增有减,其中沙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84.5km2,其扩展速率比20世纪50至70年代下降了一半,新疆局部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新疆地区耕地面积的普遍开垦扩大与撂荒弃耕现象并存,使得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区划中“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1]”的重要部分,农田的开垦与撂荒成为新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时空特征。政策、经济及气候变化是导致新疆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撂荒 动因分析 中国 增加 扩大 新疆地区 农田开垦 沙地 荒漠地区
下载PDF
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63
4
作者 史铁丑 李秀彬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耕地撂荒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粮食生产等方面,且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文总结了欧洲耕地撂荒的定义、规模、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耕地撂荒的现象、成因和今后应该重...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耕地撂荒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粮食生产等方面,且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文总结了欧洲耕地撂荒的定义、规模、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耕地撂荒的现象、成因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以期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耕地 撂荒 启示
下载PDF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被引量:57
5
作者 罗婷婷 邹学荣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6,共7页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 弃耕 退耕还林还草 休耕 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 耕地转换机制 土地整治
下载PDF
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曹志宏 郝晋珉 梁流涛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6,共4页
本文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并对近年来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影响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民撂荒耕地行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的影响要远大于自... 本文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并对近年来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影响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民撂荒耕地行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的影响要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土地利用制度、政府宏观战略调控和经济方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户耕地撂荒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撂荒 经济分析
下载PDF
重庆市武隆县农地流转下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的不同尺度影响 被引量:55
7
作者 张英 李秀彬 +1 位作者 宋伟 史铁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2-560,共9页
在农地流转市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农户间的耕地流转无疑会缓解因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造成的耕地撂荒现象,但仅从农户尺度上分析难以揭示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耕地撂荒间的关系。运用重庆市武隆县17个乡镇40个自然村的308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 在农地流转市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农户间的耕地流转无疑会缓解因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造成的耕地撂荒现象,但仅从农户尺度上分析难以揭示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耕地撂荒间的关系。运用重庆市武隆县17个乡镇40个自然村的308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从农户和村庄两个层次上探讨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及农地流转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农户尺度上亩均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是否撂荒的影响不显著,而在村庄尺度上显著。②亩均务农劳动力与耕地撂荒规模的偏相关回归分析中,控制耕地流转和不控制流转条件下,农户尺度上两者的偏相关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138和-0.027,前者在1%水平上显著,而后者不显著;村庄尺度上,控制流转和不控制流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3和-0.294,均在5%水平上显著。③在农地流转市场较为完善的地区,选择在村庄尺度上进行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影响分析研究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撂荒 农业劳动力 尺度 重庆市武隆县
原文传递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55
8
作者 张佰林 杨庆媛 +3 位作者 严燕 薛梅 苏康传 臧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47-2054,共8页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②农户耕地转出行为普遍,无偿转出比重偏高。II兼农户弃耕及有偿转出比重均最高,与I兼农户相比,纯农户耕地转出的户数多,但转出面积少且多为无偿转出;旱地撂荒较水田普遍,撂荒的多为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的地块;③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偏老、劳动能力偏弱等的局限,纯农户会放弃对区位偏远、零星分散地块的耕种;I兼农户更关注土地经济收益,将资本投入到耕作条件好的地块;II兼农户主要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倾向于将要素投入到非农产业,有偿转出耕地。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引导其土地利用行为,是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 土地转出 撂荒 城乡统筹 重庆市
原文传递
撂荒耕地的提取与分析——以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为例 被引量:51
9
作者 肖国峰 朱秀芳 +1 位作者 侯陈瑶 夏兴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58-1673,共16页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撂荒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间接提取撂荒耕地的规模和数量,对耕地的保护和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和HJ1A数据,采用C...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撂荒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间接提取撂荒耕地的规模和数量,对耕地的保护和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和HJ1A数据,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1990-2017年的土地利用图,制定了撂荒地的识别规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取了研究区的撂荒地空间分布、持续撂荒时间分布和撂荒地复垦区域。结果显示:1990-2017年基准期影像的CART决策树分类精度高于85%;1992-2017年间,研究区撂荒地面积最大值为5503.86 hm^2,最大撂荒率为5.37%,其中1996-1998年撂荒率最高,2006-2017年撂荒地面积的整体趋势逐年降低;1992-2017年间最大持续撂荒时间为15年,大部分耕地持续撂荒时间在4年之内,少数耕地持续撂荒时间超过10年;1993-2017年撂荒耕地复垦面积最大为2022.3 hm^2,最小复垦面积约为20 hm^2,复垦率最大值为67.44%,年均复垦率为31.83%。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研究区撂荒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撂荒耕地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 撂荒 复垦 耕地 山东省 Landsat数据
原文传递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49
10
作者 郭贝贝 方叶林 +1 位作者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6-709,共14页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撂荒 农户 边际效应 土地利用行为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耕地地块细碎程度及其对山区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58-2672,共15页
在务农成本持续上涨和省工性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山区地块细碎化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厘清山区耕地细碎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指导价值。基于重庆市武隆区、巫山县和酉阳县的1015份农户调研数据... 在务农成本持续上涨和省工性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山区地块细碎化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厘清山区耕地细碎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指导价值。基于重庆市武隆区、巫山县和酉阳县的101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别从地块权属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测算耕地细碎程度,并采用半对数经济计量模型评估耕地细碎差异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细碎程度严重,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分别为0.71和0.19,户均耕地面积6.19亩、地块数8.89块,地块与家庭平均相距430 m,即呈现出“块数多、规模小和距离短”的特征;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当辛普森指数和地块距离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单位产量总成本依次上升33.8%和16.6%;具体到各单项成本,耕地细碎程度加剧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化肥和种子成本,而限制机械及其他要素的使用。分作物的实证显示,耕地细碎化效应存在明显的作物异质性。此外,优质耕地能缓解地块细碎带来的成本上升,同时扩大地块面积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政策启示: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建立低成本的农地流转网络,并鼓励农户或村庄之间的土地互换,提高地块规模和减少耕作距离,同时政府还应推广和普及适合山区农业的微耕机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山区 农业成本 撂荒 土地流转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社奇 王国栋 +1 位作者 时新玲 刘云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极显著,因而树龄和土壤深度均可表征油松林地的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油松人工林通过凋落物和土壤根系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并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增加了9.3%~36.3%、40%~232.8%、1%~103%、21.6%~46.2%、22.4%~43.7%,土壤毛管孔隙无明显增减规律。表明在黄土高原营造油松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 土壤水分 油松 树龄 人工林地 黄土高原 最大持水量 原油 撂荒 差异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连栽和撂荒对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3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秦国宣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71,共7页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杉木人工林 采伐迹地 连栽 撂荒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土地“撂荒”的制度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1
14
作者 唐代盛 李春兰 胡豪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揭示了土地“撂荒”的原因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当前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不能有效供给以及政府主导性不足和农业非正式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揭示了土地“撂荒”的原因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当前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不能有效供给以及政府主导性不足和农业非正式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导致了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种田能手”与“撂荒人”之间的交易不能达成 ,使得“撂荒”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下产生。本文认为当前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以显著提高农户的收益 ,并使“撂荒人”与“种田能手”之间契约达成 ,以遏制“撂荒”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撂荒 成本收益 制度分析 对策 土地资源 土地制度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土壤微生物量演变过程 被引量:23
15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2 位作者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3-950,共8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a后显著增大,前7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后呈波动式上升,50a达到最大值;微生物量氮(Nmic)在撂荒初期增长缓慢,40a时才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量磷(Pmic)在撂荒初期显著降低,5~7a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20~25a时和坡耕地没有显著差异,50a时达到最大值。撂荒50a时土壤Cmic、Nmic和Pmi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166%、146%和52%,但仅为侧柏林的43.42%、45.06%和51.47%。呼吸强度在撂荒初期迅速增加,随后趋于稳定,与侧柏林差异不显著。qCO2在撂荒初期显著升高,随后波动式降低,50a后达到最低值,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Cmic、Nmic、Pmic、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随撂荒年限呈一次线性增长。【结论】侵蚀环境下的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指标的过程相对于林地开垦后的土壤肥力退化要漫长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 微生物量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农牧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徐敏云 李培广 +4 位作者 谢帆 黄顶 王芳 晏宗明 王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20-325,共6页
为研究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农牧交错区未扰动自然土壤的天然草地和扰动自然土壤的开垦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0~50cm土层的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 为研究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农牧交错区未扰动自然土壤的天然草地和扰动自然土壤的开垦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0~50cm土层的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8.21~11.30kg/m2之间,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减小。未扰动自然土壤的天然草地,0~5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高于扰动自然土壤的开垦农田及撂荒地,以草地围封刈割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草地自由放牧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扰动自然土壤的农田撂荒10a后与开垦农田相比,0~5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显著提高。土地利用及管理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土壤体积质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围封割草或控制放牧,是适宜农牧交错区增加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农牧交错带 自由放牧 围封刈割 围栏封育 开垦 撂荒
下载PDF
长期施肥及撂荒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及外源硝态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艾娜 周建斌 +1 位作者 杨学云 梁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37-1943,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及撂荒条件下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外源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MNPK)及长期撂荒处理显著提... 以黄土高原南部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及撂荒条件下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外源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MNPK)及长期撂荒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率;氮磷钾化肥(NPK)处理虽然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高温高压灭菌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但对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影响;在灭菌土壤培养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同一土壤类型,不论灭菌与否,培养过程中施入土壤的硝态氮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本研究培养条件下,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外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撂荒 氮素矿化 高温高压灭菌 外源硝态氮肥
下载PDF
不同培肥措施下种植制度及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1 位作者 杨学云 艾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9-214,共6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已进行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施用氮磷钾及氮磷钾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下两种种植制度(一年1熟及一年两熟)和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 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已进行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施用氮磷钾及氮磷钾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下两种种植制度(一年1熟及一年两熟)和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SOC、SON)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年1熟的小麦-休闲种植制度相比,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0~10cm土层SMBC、SMBN、有机碳(TOC)、全氮(TN)和土壤SOC、SON的含量,而对10~20cm土层上述测定指标影响不大。与不施肥(CK)或单施化肥处理(NPK)下小麦-休闲和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相比,撂荒处理显著提高了0~10cm土层各测定指标的含量。不同培肥措施相比,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cm、10~20cm土层SMBC、SMBN含量;NPK处理0~10cm土层SMBN含量显著增加,10~20cm土层SMBN和0~10cm、10~20cm土层SMBC含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培肥措施和种植制度对SMBC/TOC和SMBN/TN的比例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培肥措施 撂荒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栽培和施肥模式对黄土区旱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1 位作者 杨学云 艾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7,142,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两个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地膜覆盖使SMBN含量显著降低;秸秆和地膜覆盖显著降低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适量施用化学氮肥(120kg/hm2)有利于小麦生长后期SMBN含量的升高,而过量施用(240 kg/hm2)显著降低SMB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土地经长期撂荒后0-1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含量显著提高;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期0-10,10-20 cm土层SMBC,SMBN,SOC和SON的含量;单施氮磷钾肥对土壤SMBC,SMBN含量无明显影响,提高土壤SOC,SON的平均含量。土壤SMBC,SMBN,SOC和SON含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四者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栽培模式 施肥模式 撂荒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撂荒耕地信息获取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航 谭永忠 +1 位作者 邓欣雨 肖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58-268,共11页
撂荒作为耕地利用边际化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中国近20 a以来耕地利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有效获取撂荒耕地信息是探究撂荒耕地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的基础前提,也是政府进行耕地政策调整,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应... 撂荒作为耕地利用边际化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中国近20 a以来耕地利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有效获取撂荒耕地信息是探究撂荒耕地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的基础前提,也是政府进行耕地政策调整,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应用文献综述法与归纳总结法,基于国内外学者在撂荒耕地信息获取研究上的成果,对撂荒耕地信息获取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1)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撂荒耕地信息获取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抽样调查、文献荟萃分析以及遥感获取的3种类型。2)基于抽样调查的撂荒耕地信息获取方法在案例研究上应用较广,且有着近乎一致的研究范式,但数据空间表征能力较弱。全国家庭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的空间属性,但对原始数据的二次筛选减少了样本容量,降低了数据的可信性。3)文献荟萃法基于“二手”的文献或数据,研究结果受已公开发表文章数量的限制,且需要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热点关键词有全面了解,目前该方法在撂荒耕地信息获取应用上相对较少。4)遥感卫星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给撂荒耕地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基于地物特征规则与土地利用信息变化,多种耕地撂荒检测方法被开发,但受限于高空间分辨率与大范围提取需求,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未来研究可在数据选择与处理、特征和方法融合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 耕地 撂荒 信息获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