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摘石榴》百年发展史简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焰安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6,13,共7页
近百年来,《摘石榴》经历了三个发展演变阶段,四种传播方式,其经过百年的发展和传播,由一首地方小调而成为享誉全国的经典民间情歌。
关键词 石榴 五河 发展史
下载PDF
论五河民歌《摘石榴》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永芳 王敬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摘石榴》是五河民歌的代表作,是淮河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产物。多年来,它饱含五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感情,以清新优美、朴素欢快的艺术风格流传于世。文章从美学视角对民歌《摘石榴》的音乐旋律的形态美、歌词语言的... 《摘石榴》是五河民歌的代表作,是淮河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产物。多年来,它饱含五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感情,以清新优美、朴素欢快的艺术风格流传于世。文章从美学视角对民歌《摘石榴》的音乐旋律的形态美、歌词语言的情态美以及歌曲风格的意态美作一粗浅的剖析,旨在对五河民歌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民歌 石榴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摘石榴》的民歌特性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亮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0-23,28,共5页
《摘石榴》是五河民歌的典型代表,它以独特的韵味和优美韵律反映了五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从民歌的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歌《摘石榴》的艺术特性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 民歌 石榴 民歌特性 发展现状
下载PDF
安徽五河民歌的同宗现象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9-120,共2页
"同宗音乐"概念最早是由冯光钰在其论文《中国传统音乐初论》中提出的,并在此基础上冯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同宗民歌"概念,并对"同宗民歌"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受到中原、吴楚文化影响并形... "同宗音乐"概念最早是由冯光钰在其论文《中国传统音乐初论》中提出的,并在此基础上冯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同宗民歌"概念,并对"同宗民歌"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受到中原、吴楚文化影响并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的《摘石榴》《打菜薹》《四季颂淮北》三首安徽五河民歌为例,通过对三者音乐主题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音乐形态的深入剖析,探究五河民歌的"同宗"现象,探寻五河民歌之间的渊源关系,以期对五河民歌的艺术特色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宗民歌 五河民歌 石榴 打菜薹 四季颂淮北
下载PDF
相约南园--母题学视域下的五河民歌《摘石榴》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施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2,共6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五河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小调《摘石榴》作为安徽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采摘题材类的经典、并在全国流传最广的优秀作品之一。该民歌借助相关采摘劳动场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逗趣、恋爱、邀约幽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五河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小调《摘石榴》作为安徽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采摘题材类的经典、并在全国流传最广的优秀作品之一。该民歌借助相关采摘劳动场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逗趣、恋爱、邀约幽会的主题,同类与“石榴”民俗文化相关的民歌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流传,亦成为该母题民歌的系列。鉴于石榴母题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本文从“母题学”的视域,分别从“采摘母题”民歌的起源及种类;“石榴母题”的民俗背景与叙事类型;“摘石榴”母题民歌的表现内容、句式类型及其同宗传播,探讨与《摘石榴》表现题材相关的若干母题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民歌 石榴 文化 母题学 同宗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