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类成分提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邹俊波 张小飞 +7 位作者 邰佳 王晶 程江雪 赵重博 冯颖 王瑜 梁玉琳 史亚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231-4239,共9页
实验拟通过GC-MS分析,揭示高良姜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规律。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来提取药材饮片高良姜中的挥发油,每30 min收集一次提取液,分离油部分和水部分,分析不同时段提取液的化学成分。通过GC-MS解析,共得出140种挥发... 实验拟通过GC-MS分析,揭示高良姜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规律。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来提取药材饮片高良姜中的挥发油,每30 min收集一次提取液,分离油部分和水部分,分析不同时段提取液的化学成分。通过GC-MS解析,共得出1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α-松油醇、4-萜烯醇;水部分特有成分有22种,油部分特有成分共计77种,油水共有成分有41种。随着水中特有成分的增加,水部分中桉叶油醇含量显著升高,且二者呈线性关系;桉叶油醇的增加则进一步促进α-松油醇在水中的溶解或分散;油中特有成分的变化与油中桉叶油醇、α-松油醇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成分分布的重要因素, PC1(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正相关)、 PC2(折射率负相关)以及PC3(水溶性正相关)是导致成分分布差异的主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过程中,受挥发性成分自身理化性质的影响,部分成分特异性地在水部分、油部分体系分布,水中特有成分增加了主要成分在水部分中的含量,可能是导致挥发油提取过程收率降低、易产生"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挥发性成分 GC-MS 双内标法 提取动力
原文传递
中草药的不同提取方法与强化传质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俊红 郭锦棠 +1 位作者 朱养妮 褚治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60-662,共3页
介绍了以中草药甘草、槐花、灵芝为基质物料、蒸馏水作提取剂 ,分别用索氏、回流与微波方法进行的提取目标成分为甘草酸、芦丁、灵芝多糖的动力学特性对比实验 。
关键词 中草药 提取方法 强化传质 机理 研究 提取动力 微波辐照
下载PDF
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3 位作者 罗杰英 刘伟 刘文龙 邓常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提取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根据Fick定律、Noyes-whitney溶出理论和药材提取过程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溶出成分的分解消除,建立包括代数式的微积分方程组的...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对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提取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根据Fick定律、Noyes-whitney溶出理论和药材提取过程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溶出成分的分解消除,建立包括代数式的微积分方程组的中药复方溶出动力学数学模型,求解得函数表达式,并对动力学参数求算进行分析。运用该模型研究了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包含3项e的指数形式的成分溶出浓度解析解及各参数分析方法。黄芪甲苷的动力学参数M,α,N,,βL,π,K,k1,′k2,′1ρ,2ρ,tmax,cmax,AUC,w0,P,D分别为0.061 27%,0.280 2min-1,-1.027%,0.008 965min-1,1.077%,0.002 665min-1,3.451×10-3min-1,3.188×10-3min-1,0.375 9min-1,1.420min,0.754 7min,184.9min,0.057 21 mg.mL-1,289.9min,0.070 11%,46.24%,22.35%。结论:封闭可溶中药复方扩散体系的成分溶出符合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各参数可根据溶出浓度表达式关系计算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动力 数学模型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甲苷 参数分析
下载PDF
GC-MS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过程中油水分配规律 被引量:22
4
作者 邰佳 邹俊波 +7 位作者 史亚军 郭东艳 张小飞 梁玉琳 王瑜 杨明 贾晓斌 石心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揭示石菖蒲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挥发油去"乳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每30分钟收集提取液并分离芳香水和挥发油部分。结... 目的揭示石菖蒲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挥发油去"乳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每30分钟收集提取液并分离芳香水和挥发油部分。结果实验共测得56个挥发性成分,其中β-细辛醚、甲基丁香酚、顺式-甲基异丁香酚、γ-细辛醚为主要特征成分,水中特有成分41个,油中特有成分4个,油水共有成分11个。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中特有成分与水中主要成分的溶出/扩散呈正相关,而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呈负相关。水中特有成分在水中溶解度较高。雷达特征图谱及主成分(PCA)结果表明,水中特有成分的水溶解度和沸点极高,油水共有成分的蒸气压最高,油中特有成分的极性表面积和沸点较高。水溶性、沸点、极性表面积、蒸气压等是影响成分分布的主要理化性质。结论石菖蒲挥发性成分因理化性质不同,在芳香水部分和挥发油部分分布差异较大,水中特有成分可能是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挥发油 乳化 水蒸气蒸馏法 GC-MS 提取动力 Β-细辛醚 γ-细辛醚 甲基丁香酚 顺式-甲基异丁香酚
原文传递
中药材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3 位作者 杨大坚 罗杰英 刘文龙 刘伟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建立单个中药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方法:根据F ick定律、N oyes-w h itney溶出理论和药材提取过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包括代数式的微积分方程组的中药复方溶出动力学数学模型,求解得函数表达式,并对动力学参数求算... 目的:建立单个中药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方法:根据F ick定律、N oyes-w h itney溶出理论和药材提取过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包括代数式的微积分方程组的中药复方溶出动力学数学模型,求解得函数表达式,并对动力学参数求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包含多项e的指数形式的成分溶出浓度解析解及各参数的分析方法。结论:封闭、开发体系中药成分的扩散体系溶出符合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各参数可根据溶出浓度表达式关系计算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动力 数学模型 封闭体系 开放体系 水蒸气蒸馏法 渗漉法 索氏提取
下载PDF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类成分的提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邹俊波 张小飞 +6 位作者 邰佳 王晶 程江雪 赵重博 马乐乐 冯颖 史亚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55-2865,共11页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揭示小茴香挥发油提取过程中的成分溶出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固定时间间隔(30 min)收集挥发油/芳香水体系,分离挥发油部分和芳香水部分,选取正二十二烷和肉豆蔻酸甲... 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揭示小茴香挥发油提取过程中的成分溶出规律。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固定时间间隔(30 min)收集挥发油/芳香水体系,分离挥发油部分和芳香水部分,选取正二十二烷和肉豆蔻酸甲酯为双内标物进行GC-MS分析并定量。通过热图分析提取主要特征成分,并明确成分分布规律,结合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影响成分分布的主成分。结果 GC-MS共解析挥发性成分123个,其中主要成分为草蒿脑、茴香脑及(R)-(+)-柠檬烯;芳香水溶液中特有成分60种,挥发油特有成分36种,27种成分为油水共有成分。水中特有成分与芳香水中主要成分茴香脑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与草蒿脑及(R)-(+)-柠檬烯含量呈正相关,油中特有成分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R)-(+)-柠檬烯含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成分分布的重要因素,PC1(相对分子质量、熔沸点正相关)、PC2(折射率正相关)以及PC3(水溶性负相关)是导致成分分布差异的主成分。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挥发油过程中,受挥发性成分自身理化性质的影响,部分成分特异性地在芳香水、挥发油体系分布,芳香水中特有成分增加了主要成分在水部分中的含量,可能是导致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降低挥发油收率及质量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挥发油 GC-MS 双内标法 水蒸气蒸馏法 提取动力
原文传递
左金方与黄连中小檗碱型生物碱提取动力学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3 位作者 吴德智 刘文龙 刘平安 周宏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54-1359,共6页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单复方中药成分溶出差异规律。方法:运用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黄连及左金方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提取动力学行为;运用HPLC指纹图谱法同时测定黄连或复方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含...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单复方中药成分溶出差异规律。方法:运用中药复方成分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黄连及左金方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提取动力学行为;运用HPLC指纹图谱法同时测定黄连或复方中小檗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及ρ2、w0参数,运用吸水法测定V0、V1、V2参数;并用SPSS软件非线性拟合各成分提取动力学的M、α、N、β、L参数,用EXCEL依公式计算各成分K、k1′、k2′、ρ1、ρ2、tmax、cmax、AUC、P、D参数及偏差。结果:黄连的V0、V1、V2分别为47.02、6.75、446.23 mL;盐酸小檗碱、盐酸蛇根碱、盐酸巴马亭的ρ2分为0.720 8、0.564 7、0.625 7;w0分别为7.561%、1.220%、1.450%;单味黄连及左金方中盐酸小檗碱、盐酸蛇根碱、盐酸巴马亭药时曲线呈三室模型(R2>0.95),主要提取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251.6、249.3、343.9、172.8、287.63、175.4 min;cmax分别为4.958、0.7382、1.217、4.252、0.6055、0.9185 mg/mL;P分别为65.02%、60.00%、83.25%;55.77%、49.22%、62.81%;D分别为0.043 04%、0.052 62%、0.017 13%、0.018 25%、0.003 024%、0.012 89%。单味黄连与左金方提取动力学参数偏差以盐酸蛇根碱的AUC最大,为-1613%,以盐酸蛇根碱k1′最小,为-12.40%。k1′、k2′、ρ1均为负数,说明复方配伍溶出效果差于单味黄连,cmax、P、D均为正数,说明单味黄连溶出效果优于左金方配伍。其偏差值越大,效果越明显。结论:中药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能客观地描述中药及复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行为,能定量表达其溶出差异,是研究中药复方溶解规律和提取工艺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动力 数学模型 黄连 左金方 盐酸小檗碱 盐酸蛇根碱、盐酸巴马亭 溶解规律 偏差
下载PDF
提取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及黄芩总黄酮模型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杨 张晋 +6 位作者 倪健 董晓旭 徐梦洁 豆浩然 申明睿 杨博迪 付京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由于中药材饮片存在形状不规则的问题,故该文对先前推导的中药通用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将公式中较难确定的药材粒径这一参数融合在最终参数a中。减少药材粒径的直接测定能够增加模型的准确性,扩大模型的适用范围,并且和实际生产... 由于中药材饮片存在形状不规则的问题,故该文对先前推导的中药通用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将公式中较难确定的药材粒径这一参数融合在最终参数a中。减少药材粒径的直接测定能够增加模型的准确性,扩大模型的适用范围,并且和实际生产情况更加接近,最终建立了简化后的模型公式以及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以黄芩中总黄酮为测定指标,对水煎煮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对该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黄芩总黄酮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值随时间、溶剂倍量值的自然对数变化成良好线性关系,通过计算,拟合,成功地建立了水煎煮法提取黄芩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拟合度良好,偏差能够很好地控制在工业生产要求的范围内,说明该方法的模型适应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简化 提取动力 黄芩 总黄酮 适应性
原文传递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动力学考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邹俊波 张小飞 +7 位作者 史亚军 郭东艳 程江雪 崔春利 邰佳 梁玉琳 王瑜 王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揭示姜黄挥发性成分在提取过程中的成分溶出规律,探讨“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每30min收集冷凝液,分离挥发油部分和芳香水部分,二者均以正二十二烷为内标物进行GC-MS分析并相对定量。绘制挥发油... 目的:揭示姜黄挥发性成分在提取过程中的成分溶出规律,探讨“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每30min收集冷凝液,分离挥发油部分和芳香水部分,二者均以正二十二烷为内标物进行GC-MS分析并相对定量。绘制挥发油提取特征热力图,明确成分在挥发油或芳香水中的分布及主要特征成分溶出曲线;通过分析水中特有成分与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关系,总结出水中特有成分对挥发油主要成分的溶出影响,从化学成分角度探讨导致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的原因。结果:GC-MS共解析挥发性成分71个,其中主要成分为芳姜黄酮、姜黄新酮、姜黄酮等。芳香水溶液中特有成分有39个,挥发油特有成分有9个,油水共有成分有23个。水中特有成分与芳香水中主要成分芳姜黄酮呈正相关关系,姜黄新酮、姜黄酮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作用趋势。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的过程中,部分成分特异性的在芳香水、挥发油体系中分布,芳香水中特有成分增加了挥发油主要成分在水体系中的含量,可能是导致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蒸气蒸馏法 姜黄挥发油 乳化 GC-MS 提取动力
原文传递
微波提取藿香挥发油及提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兆友 朱庆书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11期58-61,共4页
以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广藿香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微波法提取藿香挥发油的工艺及其动力学。采用单因素实验,得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8倍量环己烷将粉碎至粒径0.38 mm(40目)药材浸泡18 h后,在528 W功率下提取30 min,藿香挥发油平均提... 以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广藿香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微波法提取藿香挥发油的工艺及其动力学。采用单因素实验,得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8倍量环己烷将粉碎至粒径0.38 mm(40目)药材浸泡18 h后,在528 W功率下提取30 min,藿香挥发油平均提取率为0.973%。提取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提取藿香挥发油,在不同提取功率下,其提取过程符合动力学方程lnc=λ+γlnt。为用微波法提取藿香挥发油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提取 广藿香 挥发油 提取动力
下载PDF
水煎煮法提取骨碎补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晋 李新存 +6 位作者 葛亮 祁娟娟 曹飒丽 张慧 党晓芳 杨博迪 倪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以骨碎补中的总黄酮为测定指标,研究水煎煮过程中的提取动力学机制并拟合出提取动力学方程。方法首先对试验室已有的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推导,然后依据模型的参数及特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下的提取液浓度,... 目的以骨碎补中的总黄酮为测定指标,研究水煎煮过程中的提取动力学机制并拟合出提取动力学方程。方法首先对试验室已有的提取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推导,然后依据模型的参数及特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下的提取液浓度,以Fick扩散定律为基础,推算出方程参数,将测定结果代入数学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骨碎补提取液中总黄酮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值随时间、溶剂倍量的自然对数值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不同条件下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出模型中参数n=-0.323 54,a=27.730 05,f1=0.023 019并建立了方程,验证结果准确,标准偏差均控制在工业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所建立的模型适用并能良好地描述骨碎补水提取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提取动力学模型 模型简化 总黄酮
原文传递
甘草酸的微波辅助提取与强化传质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俊红 段增宾 +2 位作者 郭锦棠 姚冀涛 肖恒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本文以水为提取剂,采用微波预处理-索氏提取法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分别考察了微波辐照功率、微波辐照时间、预处理加水量、提取时间对甘草酸粗品得率的影响,并结合目标成分从基质材料向提取溶剂扩散的阻力分析,探讨了目标成分提取的强... 本文以水为提取剂,采用微波预处理-索氏提取法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分别考察了微波辐照功率、微波辐照时间、预处理加水量、提取时间对甘草酸粗品得率的影响,并结合目标成分从基质材料向提取溶剂扩散的阻力分析,探讨了目标成分提取的强化传质机理,为进一步建立提取动力学模型与优化传质过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提取 甘草酸 提取动力 强化传质
下载PDF
水煎煮法提取葛根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晋 陈杨 +5 位作者 曹飒丽 尹兴斌 祁娟娟 张慧 党晓芳 倪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788-2792,共5页
该文围绕本实验室参与推导的中药通用提取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适当试验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并以葛根总黄酮为测定指标,以水煎煮法提取葛根中总黄酮对该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值随时间、溶剂倍量值... 该文围绕本实验室参与推导的中药通用提取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适当试验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并以葛根总黄酮为测定指标,以水煎煮法提取葛根中总黄酮对该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质量浓度的自然对数值随时间、溶剂倍量值的自然对数变化成良好线性关系,通过计算,拟合,成功地建立了水煎煮法提取葛根总黄酮的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拟合度良好,偏差能够很好地控制在工业生产要求的范围内,说明该方法的模型适应性良好。但方程校正因子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动力学模型 葛根 模型适应性 总黄酮
原文传递
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姣 贺福元 +5 位作者 刘惠 张雨恬 周逸群 肖美凤 杨岩涛 周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1-95,共5页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材成分封闭体系提取动力学模型,探讨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提取动力学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有效含量W0及分配系数ρ2,采用吸水法测定工艺参数V1、V2再计算V0,利用SPSS19.0软件非线性拟合得...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材成分封闭体系提取动力学模型,探讨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提取动力学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有效含量W0及分配系数ρ2,采用吸水法测定工艺参数V1、V2再计算V0,利用SPSS19.0软件非线性拟合得到参数M、N、L、α、β、π,用Excel2016按公式计算k、k1′、k2′、ρ1、t_(max)、c_(max)、AUC、P%、D%。运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计算两者的相似度。结果金银花的V0、V1、V2分别为18.69、9.50、30.20 m L,金银花绿原酸W0为3.75%、ρ2为0.884;山银花的V0、V1、V2分别为12.79、7.80、37.00 m L,山银花绿原酸W0为5.67%、ρ2为1.020。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药时曲线呈三室模型,其主要提取动力学参数k分别为0.110 1、0.3755 h-1,k1′分别为3.632、3.288 h-1,k2′分别为53.12、55.28 h-1,ρ1分别为2.731、2.751,tmax分别为0.299 5、0.216 3 h,cmax分别为0.134 0、0.252 7 mg/m L,AUC分别为3.405、1.560 h,P%分别为35.73%、44.57%,D%分别为0.916 2%、2.680 7%。总量统计矩相似度为0.963 8,表明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行为基本相似。结论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溶出行为及其差异可以用中药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客观且有效地表达,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开展金银花与山银花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制剂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绿原酸 提取动力学模型 封闭体系 总量统计矩相似度
下载PDF
大豆黄卷总黄酮测定方法及水提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杨 倪健 +3 位作者 豆浩然 许梦洁 董晓旭 付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2904-2906,共3页
目的:建立大豆黄卷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同时对其水煎煮过程中的提取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动力学方程并验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筛选对照品和测定波长,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使用该方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下大豆黄卷水提... 目的:建立大豆黄卷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同时对其水煎煮过程中的提取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动力学方程并验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筛选对照品和测定波长,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使用该方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下大豆黄卷水提浓度,以简化的数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推算出方程参数,将测定结果代入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染料木苷在0.0009296~0.01162 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4.859X-0.0034,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3.6%,RSD=0.83%;拟合的动力学模型结果为CB=(0.1520×t0.5/M-1.7970)0.5807,验证结果良好。结论:所建立的大豆黄卷总黄酮测定方法稳定可行,重现性好。模型适用并能良好的描述大豆黄卷水提取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黄卷 异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提取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诱导红松种鳞油脂和原花青素超声提取工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占君 马珂 +2 位作者 徐宜彬 王岩 杨逢建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为研究红松种鳞油脂和原花青素超声辅助提取(UAE)工艺,以油脂和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单因素分析实验,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佳工艺为67%乙醇水溶液、液料比10∶1 mL/g、茶皂素质量浓度0.3%、功率100 W、时间20 min、水浴... 为研究红松种鳞油脂和原花青素超声辅助提取(UAE)工艺,以油脂和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单因素分析实验,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佳工艺为67%乙醇水溶液、液料比10∶1 mL/g、茶皂素质量浓度0.3%、功率100 W、时间20 min、水浴温度50℃,预期得率分别为21.24%和3.03 mg/g,实际得率为20.86%和2.98 mg/g,相对误差为1.79%、2.97%。对比得出,UAE动力学以较短的时间进入平衡状态;UAE处理可以提高种鳞粉末在溶液中的比表面积;油脂和原花青素对应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由大到小依次均为原花青素、维生素E(Ve)、油脂。研究表明红松种鳞油脂和原花青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茶皂素诱导UAE红松种鳞油脂和原花青提取具有优势。研究成果可为红松种鳞的深度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种鳞油脂 红松种鳞原花青素 提取动力 超声辅助提取 清除自由基能力
下载PDF
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过程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吼 果秋婷 张小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7-21,共5页
通过测定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曲线,为丁香挥发油的工业提取提供指导。通过测定不同加热温度、药液比、粉碎程度下的提取率进行单因素考察,研究不同单因素下的提取动力学,进行曲线拟合,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丁香挥发油最佳提... 通过测定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曲线,为丁香挥发油的工业提取提供指导。通过测定不同加热温度、药液比、粉碎程度下的提取率进行单因素考察,研究不同单因素下的提取动力学,进行曲线拟合,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丁香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热温度280℃、药液比1∶15、不粉碎。拟合所得的"温度-提取率"曲线为y=-0.0001x+0.0222(R^2=0.9694),同时发现丁香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丁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提取动力学研究可以为其工业化提取提供指导,对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其在抑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丁香 提取动力 抑菌
下载PDF
胡萝卜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动力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晓庚 陈梅梅 +5 位作者 陈优生 张雅坤 袁磊 胡唐明 王立峰 彭冬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61-65,共5页
使用抗坏血酸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保护剂,以石油醚-丙酮(体积比4∶1)混合液为提取剂,分别用水浴直接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从胡萝卜粉中提取类胡萝卜素。采用不同温度和原料粒度进行从胡萝卜粉中提取类胡萝卜... 使用抗坏血酸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保护剂,以石油醚-丙酮(体积比4∶1)混合液为提取剂,分别用水浴直接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从胡萝卜粉中提取类胡萝卜素。采用不同温度和原料粒度进行从胡萝卜粉中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水浴法和超声辅助法是符合反应-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模型,所得提取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水浴法:y=0.009 9t+0.110 7(R2=0.920 9,30℃)、y=0.018 6t+0.096 1(R2=0.893 7,40℃)、y=0.018 2t+0.088 6(R2=0.965 7,45℃);2)超声辅助法:y=0.001 1t+0.080 9(R2=0.917 9,30℃)、y=0.001 6t+0.043 9(R2=0.978 8,40℃)、y=0.001 8t+0.039(R2=0.964 2,4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a(水浴)=-26.825 1 k J/mol和Ea(超声)=-35.196 5 k J/mol。而微波辅助法则是符合混合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其方程为y=0.027 5t+0.344 6(R2=0.972 3,30℃)、y=0.031 9t+0.426 5(R2=0.868 9,40℃)、y=0.058 7t+0.275 1(R2=0.973 4,45℃),表观活化能为E a(微波)=-36.105 2 k J/mol。通过水浴法考察原料粒度对提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粒度对提取速率和提取率的影响程度是60~80目〉40~60目〉20~40目,即粒度越细越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粉 类胡萝卜素 提取方法 提取动力 动力学方程 表观活化能
下载PDF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红松树皮原花青素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佳悦 候艳丽 +1 位作者 王凡予 郭庆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29-236,共8页
目的:对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提取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拟合提取动力学方程,旨在对红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原花青素得率为指标,筛选最佳低共熔溶剂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单因素结合响... 目的:对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提取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拟合提取动力学方程,旨在对红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原花青素得率为指标,筛选最佳低共熔溶剂体系,并进一步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红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提取过程中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的变化,拟合出最佳的原花青素提取动力学模型并验证。结果:氯化胆碱、丙三醇和水的摩尔比为1:1:4制备的低共熔溶剂为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溶剂;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为:液料比16 mL/g,超声时间50 min,超声温度55℃,超声功率480 W时,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提取效果最好,原花青素得率为4.11%;Boltzman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原花青素动力学过程(R^(2)≥0.9768),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拟合度较高(R^(2)≥0.9442)。结论: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红松树皮原花青素的传质,确定Boltzman模型为提取原花青素的最佳动力学模型,该提取工艺也可以为相关天然活性物质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原花青素 超声辅助提取 提取动力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山楂籽总黄酮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巧明 刘凯洋 +2 位作者 陈艳楠 任露 龚明贵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3-229,共7页
以山楂籽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提取山楂籽总黄酮工艺进行优化,并以菲克第一定律建立山楂籽总黄酮提取动力学模型,获得速率常数、相对萃余率、活化能等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山楂籽... 以山楂籽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提取山楂籽总黄酮工艺进行优化,并以菲克第一定律建立山楂籽总黄酮提取动力学模型,获得速率常数、相对萃余率、活化能等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山楂籽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45℃、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95 min、液料比20:1(mL/g),在该试验条件下山楂籽总黄酮平均得率为7.26%。试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良好,其提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获得的速率常数、相对萃余率及活化能(7939.87 kJ/mol)等动力学参数均表明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有效提取山楂籽总黄酮,并可为山楂籽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籽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法 提取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