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点和掺杂碳点的发光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胡若欣 宋希元 晋卫军 《化学传感器》 CAS 2018年第1期15-38,共24页
一般认为,碳点的发光起源于表面缺陷态和晶格缺陷态,以及带隙跃迁,甚至表面缺陷态和晶格缺陷态的协同作用。带隙跃迁发光受量子尺寸效应支配,晶格缺陷态发光和带隙跃迁发光在内涵上是有重叠的。目前,由于碳点的表面缺陷和晶格缺陷仍然... 一般认为,碳点的发光起源于表面缺陷态和晶格缺陷态,以及带隙跃迁,甚至表面缺陷态和晶格缺陷态的协同作用。带隙跃迁发光受量子尺寸效应支配,晶格缺陷态发光和带隙跃迁发光在内涵上是有重叠的。目前,由于碳点的表面缺陷和晶格缺陷仍然难以精准控制,碳点发光颜色的调制仍然缺乏预见性,这也许是发光碳点的重要特征。期望,不久的未来能够清晰阐释碳点的发光机制,并使得碳点发光颜色的调制具有可预测性。建议使用术语"碳点"以替代"碳量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发光 荧光 机理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碳点荧光探针检测黄芩素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宁 陈文芳 +3 位作者 王璇 冀慧雁 黄佳林 卞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32-1238,共7页
以硫代苹果酸和谷氨酰胺为原料,利用微波合成法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碳点(NSCDs),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考察了NSCDs的性质。NSCDs的荧光强度随着黄芩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 以硫代苹果酸和谷氨酰胺为原料,利用微波合成法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碳点(NSCDs),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考察了NSCDs的性质。NSCDs的荧光强度随着黄芩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浓度在2×10-6M^4×10-5M范围内的黄芩素与NSCDs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5×10-8M,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检测黄芩素的荧光探针。初步探讨了黄芩素与NSCDs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该方法还被成功应用于健康人体尿样和血样中微量黄芩素的测定,回收率在97.0%~103.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探针 黄芩素
下载PDF
氮硫掺杂碳点的制备及检测铜离子 被引量:4
3
作者 齐海燕 张琛琪 +1 位作者 李金龙 李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0-989,共10页
以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制备N、S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用于实际样品中铜离子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S-... 以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制备N、S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用于实际样品中铜离子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S-CDs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在0.6~2.2 nm之间,具有无定形碳的结构;碳点表面含有羟基、羧基、酰胺等官能团,C、N、O和S元素质量分数别为54.01%、24.49%、19.39%及2.11%;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pH稳定性、光稳定性,其荧光量子产率为25%。基于Cu^(2+)离子与碳点表面多个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的网络结构,导致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检测Cu^(2+)的荧光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对Cu^(2+)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0.2~10、10~50和50~100μmol/L范围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41 nmol/L(S/N=3)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中Cu^(2+)检测国家标准的要求(6.25 mmol/L)。测定了实际土壤中Cu^(2+)的含量,检测结果为2.55μmol/L,加标回收率在104.9%~105.6%之间,实现了Cu^(2+)的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猝灭 铜离子 检测
下载PDF
锰掺杂的碳点作为纳米模拟酶用于比色检测毒死蜱 被引量:3
4
作者 白秋月 杨春亮 +1 位作者 林丽云 叶剑芝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5-1204,共10页
以碳酸锰、脲、柠檬酸、双氧水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法合成具有纳米模拟酶催化活性的锰掺杂碳点(Mn-CDs)。Mn-CDs可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蓝色的ox-TMB。乙酰胆碱酯酶(AChE)催化底物乙酰硫代胆碱(ATCh)生成的硫代胆碱(TC... 以碳酸锰、脲、柠檬酸、双氧水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法合成具有纳米模拟酶催化活性的锰掺杂碳点(Mn-CDs)。Mn-CDs可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蓝色的ox-TMB。乙酰胆碱酯酶(AChE)催化底物乙酰硫代胆碱(ATCh)生成的硫代胆碱(TCh),还原所生成的ox-TMB使溶液蓝色褪去。有机磷类农药能有效抑制AChE的活性,使TCh的生成量减少,溶液的蓝色变深。根据吸光度的变化可以定量检测有机磷农药含量,由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构建毒死蜱的可视化半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表征了Mn-CDs的表面结构及微观形貌,以有机磷类农药主要品种毒死蜱作为分析模型,初步探讨了比色法检测毒死蜱的原理;考察了毒死蜱检测的最优条件,检测的线性范围是0~3.5μg/mL,检测限为0.013μg/mL。将该检测方法用于苹果实际样品中毒死蜱的测定,回收率为95.2%~102.8%,表明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实际样品中有机磷的高灵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纳米模拟酶 毒死蜱 比色检测
下载PDF
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鹏 张韬毅 陈婧 《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期13-33,共21页
掺杂碳点因其丰富的制备手段、优良的光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检测、防伪、药物传输、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炭基材料之一.近年来,如何提高碳点的发光效率、探索发光机理、拓展碳点新的应... 掺杂碳点因其丰富的制备手段、优良的光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检测、防伪、药物传输、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炭基材料之一.近年来,如何提高碳点的发光效率、探索发光机理、拓展碳点新的应用方向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不同掺杂碳点的特性,总结了碳点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且分析了碳点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合成方法 发光机理 综述
下载PDF
基于碳点/银纳米颗粒荧光探针检测牛奶中的H_(2)O_(2)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东升 王应仙 +2 位作者 王瑞 张恒琦 孙文兵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9-35,共7页
近年来,具有优异传感性能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将银纳米颗粒(AgNPs)与氮、硼掺杂的荧光碳点(N,B-CDs)溶液混合,构建了一种检测H_(2)O_(2)的新型探针N,B-CDs/AgNPs.由于AgNPs的内滤效应导致碳点溶液荧光强... 近年来,具有优异传感性能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将银纳米颗粒(AgNPs)与氮、硼掺杂的荧光碳点(N,B-CDs)溶液混合,构建了一种检测H_(2)O_(2)的新型探针N,B-CDs/AgNPs.由于AgNPs的内滤效应导致碳点溶液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但添加H_(2)O_(2)可将AgNPs氧化为银离子,进而促使荧光恢复。该探针对H_(2)O_(2)溶液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浓度范围为0-60μM,最低检测限为0.35μM.对牛奶样品的H_(2)O_(2)加标回收率为95.5%到111.4%.N,B-CDs/AgNPs作为一种新的荧光探针可用于对牛奶中H_(2)O_(2)的定量检测,具有选择性较高、灵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银纳米颗粒 内滤效应 过氧化氢 荧光探针
下载PDF
Se/N-掺杂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凤 郭勇 +1 位作者 陈民助 赵美莲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年第5期73-77,共5页
该文依托四川大学化学专业综合训练平台,结合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光学性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专业知识背景,开展了"Se/N-掺杂荧光碳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深... 该文依托四川大学化学专业综合训练平台,结合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光学性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专业知识背景,开展了"Se/N-掺杂荧光碳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综合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纳米碳材料的结构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合成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综合实验不仅可以夯实测试仪器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而且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转化 综合实验 实验教学 掺杂 荧光性能
下载PDF
基于氮掺杂碳点荧光猝灭法检测铜离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海芬 张浩 +2 位作者 李萍 梁秀睿 卞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69-370,共2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掺杂碳点具有量子产率高、可调的发光范围、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使其在环境、电子发光、生物成像和细胞标记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以柠檬酸为碳源,谷胱甘肽为氮源,用水热法成功合... 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掺杂碳点具有量子产率高、可调的发光范围、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使其在环境、电子发光、生物成像和细胞标记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以柠檬酸为碳源,谷胱甘肽为氮源,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氮掺杂碳点,将其作为荧光探针用于微量铜离子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探针 铜离子 检测
下载PDF
氮硫掺杂荧光碳点测定菇类食品中维生素B2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宏 赵纯希 +3 位作者 王翰墨 侯朝祥 周继伟 杨亚玲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9-454,共6页
以尿素和半胱氨酸为C源、N源及S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同时掺杂N、S元素的荧光碳点(N,S-CDs)。所合成的N,S-CDs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稳定性以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21%),并利用其与维生素B2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基于FRE... 以尿素和半胱氨酸为C源、N源及S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同时掺杂N、S元素的荧光碳点(N,S-CDs)。所合成的N,S-CDs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稳定性以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21%),并利用其与维生素B2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基于FRET的便捷检测维生素B2含量的方法。维生素B2浓度在1.0×10^-7~1.5×10^-5mol/L范围内,N,S-CDs的荧光猝灭程度与维生素B2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1,检出限(S/N=3)为5.0×10^-8mol/L。将该方法用于菇类食品中维生素B2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2%~104.3%,相对标准偏差为2.5%~5.6%。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维生素B2含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掺杂 维生素B2 荧光猝灭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菇类
下载PDF
微波一步法制备氮掺杂碳点及其用于多巴胺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孟铁宏 李春荣 +4 位作者 王恒 姜艳萍 赵鸿宾 余跃生 胡先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3-960,共8页
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微波一步法制备得到稳定性高,水溶性好的蓝色荧光的氮掺杂碳点。并将该氮掺杂碳点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IR)表征,发现其粒径为0.5~5nm,平均粒径2.... 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微波一步法制备得到稳定性高,水溶性好的蓝色荧光的氮掺杂碳点。并将该氮掺杂碳点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IR)表征,发现其粒径为0.5~5nm,平均粒径2.6nm,富含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官能团。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多巴胺浓度在2.5~37.5μmol/L范围内与N-CDs的荧光猝灭效率(IF/IF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8μmol/L。采用该方法对正常人尿液中的多巴胺进行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9.5%~106%,RSD为1.8%~2.3%,方法准确度高,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一步法 掺杂 多巴胺 检测
下载PDF
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志姣 李攻科 胡玉玲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5-1461,共7页
碳点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毒性低、易于功能化等突出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其仍存在荧光量子产率低、活性位点少等不足。氮掺杂碳点因N的钝化效应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碳点的这些缺陷,因而在生化传感、环境检测等诸... 碳点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毒性低、易于功能化等突出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其仍存在荧光量子产率低、活性位点少等不足。氮掺杂碳点因N的钝化效应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碳点的这些缺陷,因而在生化传感、环境检测等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近五年来的发展,氮掺杂已成为碳点改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制备方法逐渐多样化,合成过程更加绿色、简便,但其形成机制仍没有明确的统一解释。为了更好地研究氮掺杂碳点的形成机理及扩展其应用领域,本文简述了氮掺杂碳点的发展历程、制备方法及光学特性,重点介绍了氮掺杂碳点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氮掺杂碳点在分析化学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制备方法 生化传感 环境检测 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水热法制备氮硫共掺杂碳点检测Cr(Ⅵ) 被引量:7
12
作者 齐海燕 孙晓娜 +2 位作者 苏立强 荆涛 周双琦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6-893,共8页
以间苯二胺和氨基磺酸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氮、硫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对NS-CDs的结构、表面组成、光学性质进行研究。NS-CDs分散性... 以间苯二胺和氨基磺酸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氮、硫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对NS-CDs的结构、表面组成、光学性质进行研究。NS-CDs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2 nm,具有无定形碳结构;表面含有羟基、硫酸酰基、氨基等官能团;在pH弱酸至弱碱时荧光稳定,其荧光量子产率为39.03%。基于静态猝灭机制,建立了Cr(Ⅵ)检测方法,Cr(Ⅵ)浓度在5~65μ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的减弱效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0.46μmol/L。方法用于自来水和土壤中Cr(Ⅵ)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3%~118.4%(RSD<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Cr(Ⅵ)
原文传递
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对阿莫西林高灵敏检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弓辉 康玉 +7 位作者 张荣 任国栋 侯笑雨 张敏 李丽红 刘文 王浩江 刁海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7-234,共8页
以天然物质石斛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合成高荧光量子产率的氮掺杂碳点(N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UV-Vis)及荧光光谱(PL)对合成的NCDs进行表征。实验结果显... 以天然物质石斛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合成高荧光量子产率的氮掺杂碳点(N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UV-Vis)及荧光光谱(PL)对合成的NCDs进行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合成的NCDs发强烈的蓝色荧光,呈现为球形或准球形,均匀分散,尺寸范围在1~5 nm;其表面含有丰富的COOH、OH和NH2等水溶性基团,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0和435 nm,且具有良好的发光稳定性。通过测定,合成的NCDs的荧光量子产率高达29.19%。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测定不同物质对NCDs的荧光影响,相同条件下发现只有阿莫西林能够对NCDs荧光进行明显猝灭,表明合成的NCDs可选择性的识别阿莫西林,通过NCDs的荧光强度变化构建一种可灵敏检测阿莫西林的传感器,检测线性范围为2.6~30μmol/L,检出限为0.15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高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猝灭 阿莫西林
下载PDF
微波绿色合成N,S共掺杂碳点及其在Fe^(3+)检测和温度传感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文静 伍贤学 +6 位作者 吴云英 李亮星 肖群 雷旭 罗义 鄢林琼 谢建新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69,共6页
以韭菜为前驱体,采用微波法一步绿色合成N,S共掺杂的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的碳点。所合成的碳点近似球状,粒径2.0-5.0 nm。在365 nm的紫外灯照射下发明亮的蓝色荧光,发射峰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Fe^(3+)对所制备的碳点有明显选择性荧光猝... 以韭菜为前驱体,采用微波法一步绿色合成N,S共掺杂的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的碳点。所合成的碳点近似球状,粒径2.0-5.0 nm。在365 nm的紫外灯照射下发明亮的蓝色荧光,发射峰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Fe^(3+)对所制备的碳点有明显选择性荧光猝灭现象。在5-300μmol/L的范围内,荧光猝灭程度(F/F_(0))与Fe^(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0),检测限为4.0μmol/L。同时探测温度对制备碳点的影响,在20-55℃范围内,碳点荧光强度与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响应。由于生理温度范围在此温度范围内,所制备的碳点可用于细胞温度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S共掺杂 微波法 Fe^(3+)检测 纳米温度计
下载PDF
氮掺杂碳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蛇床子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志霞 杨学芳 +2 位作者 孟鑫 吕俊杰 卞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3-502,共10页
本文以一水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通过微波法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N-CDs进行表征。N-CD... 本文以一水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通过微波法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N-CDs进行表征。N-CDs的荧光强度随着蛇床子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被猝灭。在最佳实验条件下,N-CDs荧光探针对蛇床子素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蛇床子素在5×10^(-6 )M~7.5×10^(-5 )M的浓度范围内与N-CDs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为3.8×10^(-9) M。基于此建立了一种以氮掺杂碳点(N-CDs)为荧光探针快速测定蛇床子素的方法。同时讨论了蛇床子素与N-CDs相互作用的机理,此方法已被应用于实际血样和尿样中微量蛇床子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探针 蛇床子素
下载PDF
生物质基绿色荧光N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一繁 姜宇 +3 位作者 韩有奇 李淑君 姜贵全 韩世岩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落叶松树皮为原料,4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通过超声波破碎法得到提取液后加入乙二胺,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掺杂碳点(NCDs)。通过FT-IR、XPS、TEM、XRD和UV对NCDs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NCDs主要含有C、N、O这3种元素,其表... 以落叶松树皮为原料,4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通过超声波破碎法得到提取液后加入乙二胺,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掺杂碳点(NCDs)。通过FT-IR、XPS、TEM、XRD和UV对NCDs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NCDs主要含有C、N、O这3种元素,其表面存在苯环、氨基、羟基和羰基等基团;NCDs为球形粒子,平均粒径4.8 nm,其存在石墨化碳核的(002)晶面,在≤300 nm和300~600 nm区域存在由π-π*和n-π*电子跃迁引起的紫外吸收,证实了NCDs主要由石墨化碳核及其表面功能基团组成。荧光性能分析结果表明:NCDs具有激发依赖性和良好的抗光漂白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荧光强度降低。通过不同金属离子对NCDs荧光强度影响分析,可知Fe3+对NCDs具有选择性荧光静态猝灭作用,其检测极限(LOD)值为9.07μmol/L。通过复合法制备了黄绿色荧光粉NCDs/SiO2,将其作为颜色转换层,使用蓝光发射(450 nm)半导体芯片封装,可得到国际照明委员会(CIE)1931色度图坐标为(0.3182,0.3030),相关色温(CCT)为6381 K,显色指数(CRI)为84.1的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树皮 N掺杂 荧光 Fe3+检测 WLED
下载PDF
N-CDs@Nb_(2)O_(5)-AMMC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明辉 谷二艳 +1 位作者 邹星宇 宋武林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3-1211,共9页
通过工艺简单的水热法成功制备出N-CDs和不同含量N-CDs修饰的N-CDs-X@Nb_(2)O_(5)-AMMC纳米材料。对N-CDs-X@Nb_(2)O_(5)-AMMC进行XRD、SEM、TEM、FT-IR、XPS和UV-vis DRS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N-CDs改性之后Nb_(2)O_(5)-AMMC的带... 通过工艺简单的水热法成功制备出N-CDs和不同含量N-CDs修饰的N-CDs-X@Nb_(2)O_(5)-AMMC纳米材料。对N-CDs-X@Nb_(2)O_(5)-AMMC进行XRD、SEM、TEM、FT-IR、XPS和UV-vis DRS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N-CDs改性之后Nb_(2)O_(5)-AMMC的带隙变窄,样品的吸收边红移和光吸收范围变宽,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催化性能。另外,N-CDs减少了电子传输的阻力,有利于光生电子向N-CDs结构的转移,同时光生载流子的迁移及分离效率提高,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与纯Nb_(2)O_(5)-AMMC相比,N-CDs-X@Nb_(2)O_(5)-AMMC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TC-HCl的性能均有提高,其中样品N-CDs-1@Nb_(2)O_(5)-AMMC的降解效率最高,1 h内对TC-HCl的降解率能达到63.2%,是纯Nb_(2)O_(5)-AMMC的1.5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氧化二铌 掺杂 盐酸四环素 可见光 光催化
下载PDF
槲皮素对硼氮共掺杂碳点的荧光猝灭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海芬 王璇 +2 位作者 王亚坤 于青 卞伟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0-784,共5页
以尿素为氮源,柠檬酸为碳源,H_3BO_3为硼源,通过微波裂解法合成了硼氮共掺杂碳点(BNCD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合成的碳点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对硼氮共掺... 以尿素为氮源,柠檬酸为碳源,H_3BO_3为硼源,通过微波裂解法合成了硼氮共掺杂碳点(BNCD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合成的碳点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槲皮素对硼氮共掺杂碳点的荧光猝灭作用,考察了碳点浓度、溶液pH值、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硼氮共掺杂碳点-槲皮素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构建了测定槲皮素含量的掺杂碳点荧光探针。同时,初步探讨了槲皮素与该掺杂碳点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探针 槲皮素
下载PDF
硅掺杂碳点荧光猝灭法检测废水中钴离子 被引量:5
19
作者 祝艳 鲁应光 +1 位作者 母昭 杨亚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17-3523,共7页
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甘油混合前驱物,采用水热一步法合成高荧光产率(25%)硅掺杂碳点(Si-CDs),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CDs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紫... 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甘油混合前驱物,采用水热一步法合成高荧光产率(25%)硅掺杂碳点(Si-CDs),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CDs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Si-CDs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基于Co^(2+)对Si-CDs荧光猝灭效应,将其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o^(2+),在Co^(2+)浓度为0.1—50μmol·L^(-1)范围内Si-CDs的荧光猝灭强度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5,检出限为74 nmol·L^(-1).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Co^(2+)测定,回收率在97.18%—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钴离子 荧光猝灭 废水
下载PDF
高效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振兴 崔俊超 +4 位作者 温明 王文海 张清梅 张瑞 李晋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7-164,共8页
采用氮和硫元素共掺杂的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发蓝光的碳点.经过一系列的光学和微观结构表征分析,发现氮和硫元素可以通过杂原子掺杂和表面官能团的形式充分参与到碳点中,这决定了所制备的蓝光碳点拥有最高54.27%的量子产率.由于其高效荧光... 采用氮和硫元素共掺杂的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发蓝光的碳点.经过一系列的光学和微观结构表征分析,发现氮和硫元素可以通过杂原子掺杂和表面官能团的形式充分参与到碳点中,这决定了所制备的蓝光碳点拥有最高54.27%的量子产率.由于其高效荧光,该碳点可以用作传感探头检测金属离子,且对Ag^+和Fe^3+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通过Stern-Volmer方程拟合发现,随着离子浓度的变化,两种金属离子不同的淬灭机制和检测极限为在实践中有效检测和区分Ag^+和Fe^3+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氮共掺杂 高量子产率 表面态 金属离子检测 淬灭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